课程名称:民俗考察
考察地点:云南省丽江市丽江古城、束河古镇、白沙古镇等地 考察时间:2013年10月9日——10月22日 指导老师:巫大军老师
考察内容:纳西族的历史概况与纳西族建筑(民居) 纳西族的历史概况
纳西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是古代羌人向南迁徙的一个支系。纳西这一族名来源于古代髦人的一个部落名。其先民在晋代史籍中称“摩沙夷”、“磨些”,意思是“牧牛人”。他们先向南迁至岷江上游,又象西南方向迁到雅垄江流域,后又西迁至金沙江上游。唐代,他们聚集在丽江、永宁一带,先后被吐蕃(藏族)和南诏(彝族和白族的先民)所统治。三国时内部已有阶级分化,唐初曾建立越析诏(磨些诏),为六诏之一,后为南诏所灭。南诏统治者曾将上万户的磨些人迁到昆川地区,这些磨些人后来与白族融合。明初,不少戍边的汉人也融合到纳西族中。从明朝到清朝,一些首领先后被中央王朝授予世袭封建土司官职,其管辖地区基本上都已进入封建领主制发展阶段。尤其是清初实行“改土归流”后,纳西族封建社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一定名为纳西。纳西族人在自己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产生于公元7世纪的东巴文,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用东巴文书写的东巴教经典的《东巴经》,是研究纳西族社会发展历史的珍贵资料。
东巴文字
书写东巴文字
纳西族建筑(民居)
纳西族的建筑大多以土木结构为主,比较常见的形式有一下几种: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一进两院等几种形式。其中,三坊一照壁是丽江纳西名族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民居形式。
一、三坊一照壁
在纳西族里面所谓的“ 三坊一照壁”是指正房较高,两侧配房略低,再加一照壁,看上去主次分明,布局协调。在结构上,一般正房一坊较高,方向朝南,面对照壁。主要供老人居住;东西厢略低,由下辈居住;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砖石铺成,常以花草美化。如有临街的房屋,居民将它作为铺面。农村的三坊一照壁民居在功能上与城镇略有不同。一天井除供生活之用外,还兼供生产(如晒谷子或加工粮食)之用,故农村的天井稍大,地坪光滑,不用砖石铺成。上端深长的“出檐”,具有一定曲度的“面坡”,避免了沉重呆板,显示了柔和优美的曲线。墙身向内作适当的倾斜,这就增强了整个建筑的稳定感。四周围墙,一律不砌筑到顶,楼层窗台以上安设“漏窗”。为保护木板不受雨淋,大多房檐外伸,并在露出山墙的横梁两端顶上裙板,当地称为“风火墙”。为了增加房屋的美观,有的还加设栏杆,做成走廊形式。最后为了减弱“悬山封檐板”的突然转换和山墙柱板外露的单调气氛,巧妙应用了“垂鱼”板的手法,既对横梁起到了保护作用,又增强了整个建筑的艺术效果。通过对主辅房屋、照壁、墙身、墙檐和“垂鱼”装饰的布局处理,使整个建筑高低参差,纵横呼应,构成了一幅既均衡对称又富于变化的外景,显示了纳西高超的建筑水平。
三坊一照壁
照壁
二、其他特点
此外,纳西民居中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不论城乡,家家房前都有宽大的厦子(即院子)。厦子是丽江纳西族民居最重要的组成之一,这与丽江的宜人气候分不开。因而纳西族人民把一部分房间的功能如吃饭、会客等搬到了厦子里。在建筑设计、建筑风格及艺术等方面,大研古城的纳西民居最具特色。古城地处丽江坝,选址北靠象山、景虹山,西靠狮子山,东西两面开朗辽阔。城内,从象山山麓流出的玉泉水从古城的西北湍流至玉龙桥下,并由此分成西河、中河、东河三条支流,再分成无数股支流穿流于古城内各街巷。利用这种有利的自然条件,古城街道不拘网格的工整而自由布局,主街傍河,小巷临渠,道路随着水渠的曲直而延伸,房屋就着地势的高低而组合。
这些房屋中临街的房子多被辟为铺面,或主人自己经营些小商品,或转租他人经营。
夏子(院子)
总结:
经过了为期三周的云南民间艺术考察,我们对云南丽江纳西族的生活环境,生活形态以及各种少数民族同胞的生活都有了很深刻的了解。特别是对于此次调查的民族——纳西族。我们在丽江接触的大多都是纳西族同胞。他们的服饰,纹样,吉祥物以及美丽的披肩等都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因为他们都太具有他们纳西的特点、特色。从中,我们得到了很多颇具民族特色的绘画素材的参考,对今后的绘画形式感有很大的帮助。此次云南之行对自我的参考价值帮助很大。也是绘画的一个起步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