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探究性学习浅谈
新课标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并以科学探究作为化学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在初中化学短短的一年的学习中,我们要逐步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制定研究方案、分析整合信息、表达交流,让学生在探知未知中提高化学科学素养。
一、 为探究活动打好基。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学生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障。
1.熟练掌握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在教材的第一单元就让学生了解常见的化学仪器以及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的演示与讲解以及一些模仿性的训练,加强让学生自己动手去进行演习练训,同时要注意指导学生规范操作,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学生只有掌握好一些基本实验操作技能,才能为以后能熟练进行科学探究奠定基础。
2.学会观察实验现象的方法
从第一个探究活动“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开始,通过对蜡烛在点燃前、燃着时和熄灭后的三个阶段的观察,就应注意有目的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实验现象的方法,如:观察物质时,先观察物质的状态、颜色、气味等;观察物质变化时,要注意反应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和特征,如溶解、熔化、吸热、放热、发光、燃烧、爆鸣、生成气体、生成沉淀等。着重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实验探究习惯,教给学生常见的全面观察、重点观察、对比观察和重复观察
等方法。这样才能为后续探究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3.掌握探究基本方法
通过“二氧化碳能否与水发生反应”、“铁生锈的条件”等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学会利用控制变量来设计实验。学生还应该学会运用计算机查询、检索、收集、总结并解释数据,并在此基础上预测和构建模型,还应该学会通过批判性和逻辑性思维建立证据和解释之间的关系。同时,学生还应该学习把数学运用在科学探究的各个方面,并认识到不同性质的问题需要进行不同的科学探究
二、 学会简单模仿
在化学学习的初始阶段,通过对“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逐步让学生熟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现与交流等环节,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逐步明确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在以后的化学学习中,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在实验探究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完整的探究过程,渗透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活动中包含的探究要素可多可少,在探究活动中各要素呈现的顺序不是固定的,如“进行实验”既可作为收集证据的途径,也是提出问题或作出假设的一种依据。探究活动包括实验、调查、讨论等多种形式。在实际教学中应尽可能创造条件,多开展课堂内的、体现学生自主性的探究活动。
三、 初步学会探究生活中的问题
化学源于生活,当学生的现有知识无法解释生活中的很多现象时最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需要做的是给学生搭建好探究的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动追求探究性学习的快乐。
1 、创设问题情境,把课堂变成探究的场所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可以使教学过程变成问题探索、研究并解决的过程,提高
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溶解度”时,对“溶解度”这一概念的理解是这一节课的难点,很多学生只是机械地记住了概念,并没有对概念充分理解,在知识的应用环节就出现了许多的问题,根本的原因是课堂教学中学生没有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节课可以设计成: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探究比较氯化钠和硝酸钾谁更易溶于水,学生在思考、总结、评价实验方案的过程中“溶解度”概念自然就会生成。
2、帮助学生自主选择课题、自主合作探究。
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能主动发现问题、主动进行探究、并最终能解决问题,从而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性精神。因此,在学生具备一定的探究基础以后,教师要主动放手让学生发现化学学习过程中及生活中的一些化学问题,并能及时抓住问题,开展探究。教师要适时的进行有效的引导,指导学生选择好探究的问题是成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关键。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感兴趣的想要探究的问题进行汇总,帮助学生筛选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来开展探究。探究课题尽量取材于与社会生活实际联系较密切的内容。如:空气在二氧化碳的含量、水的净化、干燥剂的成分、废旧电池对水源的污染、钢铁生锈条件、酸雨的形成及危害、使用pH试纸测定雨水和土壤溶液等的酸碱性、应用家庭用品设计制取气体的装置等。这些内容源于生活,往往是学生感兴趣的,且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会深刻体会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所带来的快乐,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热情。探究内容应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为背景,即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根据学生现有的条件能否完成这一探究活动,完成这一活动需用多长时间?还需要哪些材料资源的支持?
实验三中 郭春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