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 塔中 年级:八 科目:语文 主备:孙发金 组长: 审核:
班级 姓名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丁肇中
一. 自主导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格物致知”的内在含义以及普遍的现实意义。
2.《过程与方法》: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培养“格物致知”精神在实践中探求真知。
二.导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说理方法。
难点: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及其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
三. 学时预设:二课时
四. 自主学习流程;
(一),“导前案”:夯实基础,初步感知。整体了解。
1.课外预习:.
初步感知课文。
(1)了解作家作品:见优化设计巧记栏目。
(2)读准字音:丁肇( )中 瞭( )望 儒( )家 授予( )
不知所措( )彷徨( )( )恰( )当 ( )
2,课前自学;(1)熟读课文,把握朗读节奏,体会作者倡导的精神
(2)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课文 ,掌握词意。
格物致知
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
一帆风顺
彷徨 抽象
(3).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什么?它最早在什么地方提出来的?谈谈古今格物致知的不同含义。
(二)“导中案”:问题呈现,合作探究,活动推进。
1 分小组阅读课文,本文的写作思路有何特点?
2探讨论证方法。
(1)。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有何作用? 举例说明。
(2)。课文中作者只举明朝的王阳明和作者自己的例子来论证实验精神其意义是什么?
(3)。再读课文,你认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哪两个方面?
一方面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 另一方面探索的过程不是 .
3读了课文,你觉得作者认为中国学生“面临着需要注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造成这个状况原因是什么?应怎样改变?
4活动预设:
(1) 朗读比赛(分男生,女生)。
(2) 查资料比赛。
(3) 找一找世界格物致知的事例。
(三)。“导后案”:展示成果,反馈梯度,点评提升。
1展示评分(开场白,重点突出,语言表达,参与态度)
2点评提升(略)
(四) 动手练习:巩固成果,知识迁移。
1. 品味语言,注意划线词的作用。
(1) 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可能由自我探讨或哲理的清淡而求得。
(2)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过程 。
(3) 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
2.探讨:寻找古今中外有关格物致知的事例,谈一谈,加深对“格物致知”的理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