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蒙山大佛的遐想
几百年前,一尊巍峨雄伟的大佛在人们的视野中悄然而神秘地消失,上世纪80年代被学者王剑霓老先生发现,2006年,当地政府聘请专家对大佛进行了全面保护和修缮。这就是位于太原市西南郊区坐落在蒙山上的大佛。蒙山大佛也随之被人们知晓,自2008年5月12日向游人开放以来,蒙山大佛之游一直让我魂牵梦萦,借着春日和煦的阳光和一份轻松的心情,借着周末,我和老公开始勾画蒙山大佛景区的游览行程。
蒙山大佛位于太原市西南20余公里处晋源区金胜乡寺底村蒙山北峰之阳,可自驾车到罗城,再向西行驶大约3公里就可以到蒙山景区,在市区可坐58路车终点就是蒙山大佛风景区。因为是初次登蒙山,我们在到达罗城后,看到一批背包客正沿着指示牌向景区徒步前进,我们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沿路盛开的油菜花和疾驰而过的旅游大巴,让我们不仅强健了身体,而且也更多了几分探险猎奇的欣喜和兴奋。
当蒙山风景区的几个大字映入眼帘时,心头的欢愉溢于言表。景区的一副对联:“佛是一座山净心净土,山是一尊佛净土净心”,带给了我无限的遐想。
蒙山大佛,又名晋阳西山大佛,所在的寺院原为东魏所建的大庄严寺,经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天保二年高洋帝依山凿制,历任五位皇帝、历时26年之久,到北齐后主高纬时凿成。为佛教净土宗早期道场开化寺的上寺建筑物,是中国最古老的摩崖石刻大佛。大佛高约60多米,低于四川乐山大佛,但开凿时间比其早162年。
传说唐武德三年,李渊留守晋阳常来拜大佛,从此与李世民父子有着不解的渊源。有一次他参拜过大佛的当晚梦见佛光普照,以为祥瑞,从而坚定了起兵的决心。唐武宗灭佛时,大阁虽然失修破败,但大佛未损。元末寺毁阁倾,火佛头部掉落,残砖破瓦和山间泥
石掩覆了佛像下部。明洪武十八年晋恭王朱棡只重修了前寺院,称法华寺。显赫了八百年的\"西山大佛\"便从此埋没六百余年。
蒙山大佛,自北齐全国的工匠们终于将它建成之日起的800年间,它目睹了隋唐的盛世,经历了五代的纷争,度过了宋金的劫难,到了元代的时候,这尊饱经沧桑的大佛终于抵抗不住历史给它带来的一次次磨难,大佛的头部颓然坠落,它的身躯便又一次沦入大自然的风雨中。
在查看了蒙山大佛的深厚历史背景后,怀着对先人技艺的慨叹和岁月无情剥蚀的复杂心情,我们走进了这座位于开化寺沟内栩栩如生,安详恬静的摩崖大佛。
随着人流我们从景区入口向最深处迈进,拂面的春风和沿途郁郁葱葱的绿树,沁人心脾的感觉扑面而来,一路的徒步不仅没感到一丝劳累,反倒兴奋异常。没有了城市的嘈杂和喧嚣,静谧悠远的感觉平复了心绪,我深切感受到这的确是个修养身心,颐养天年的佛家圣地。4月的蒙山给游人营造了一个清凉的胜景,但游人的嬉戏和开心的兴致,又为这个幽静的山林增添了几分喧闹和勃勃生机,轻松愉悦的表情洋溢在了每一位游人的脸上。
沿着石阶而上,穿过绿树丛,我们来到了位于开化寺的连理塔,我脑海中闪现过颂扬忠贞爱情的千古名句“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我和老公当然也要上去祈祷一番的。当真正走进的时候,放眼望去,开化寺的连理双塔留下了岁月侵蚀的斑斑烙印,塔高约11米,砖砌单层,平面呈方形,已有些破败,两塔形似相同,间隔1.7米,下连基座,所以也称\"连理塔\"。据考证是两座墓塔,北齐创建的开化寺下寺遗物,具有唐代手法过渡到宋代手法的特点,我国现保存的仅此一例。看来是一座建筑遗迹。开化寺的祈愿树上数不清的祈愿条在风中尽情地摇曳着。
在群山丛林中,我们尽情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踩着石阶,沿着淙淙溪水,又向大佛一点点迈进。“佛光普照”的大字好似将世间的福运播撒给前来礼佛朝拜的信徒们,经受心灵的洗礼,感恩的心态,虔诚地对待各种际遇和周遭的一切。
持之以恒的攀爬让我们终于走到了了心仪很久的大佛面前,我仰头注视着这尊佛像,眼睛微闭,面容安详,似在沉思,又似乎在诠释一个佛教界亘古不变的规律:因果轮回!无言地教导各位凡夫俗子们恪守自然规律,修身养性,颐养身心,才能永葆安康。大佛现场外露胸颈部分,高17.5米,宽25米,颈部直径宽5米,由于年久风雨剥蚀,岩石表层风化严重,但巍伟的气势还是让游人嗟叹不已。
当岁月的风吹去历史的浮尘,留下的都是中华文明的博大包容与心意相通。自2008年5月12日,蒙山大佛景区对外开放以来,这片静谧的山林也成了市民们休闲郊游的好去处,然而,它因何而建,又为何被破坏得如此严重,它的身上被蒙上了太多谜一样的色彩。一尊大佛如沉睡的历史,将文明血脉已镌刻在岁月的长河中,又如一座永远的丰碑,吸引着无数的朝拜者薪火传承,亘古不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