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勤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经验简析
2022-06-21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628‘ 光明中医20o9年4月第24卷第4期 CJGMCM April 2009.Vol 24.4 1。4肝肾不足情志内伤,五志过极或素体虚亏,久 疮。”二药合用益气养血活血为君药。黄芪具有补益中 病耗损及外伤失血皆可致肝肾阴虚,阴不制阳,肝阳上 亢。《素问・痹论》日:“肝主身之筋膜。”肝阴不足,肝血 亏虚,口腔黏膜失于濡养,拘急痉挛致生网纹、丘疹。 肾阴不足则虚热内生,阴虚火旺,血热妄行,可致黏膜 气、升发清阳之功效;茯苓功能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临床常用于热毒痈肿疮毒。 白鲜皮能清热燥湿,祛风解毒。四药合用益气活血,清 热祛湿,共为臣药。另辅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焦 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 全方益气活血、清热祛湿,使气虚得补,湿热得行, 充血和出血。肝藏血,肾藏精,肝肾不足还影响机体的 生长发育,常见性激素分泌异常而致OLP。 导师王守儒教授根据口腔扁平苔藓的主要症状, 简化证型分类,认为本虚标实是口腔扁平苔藓的根本 病机,脾气虚弱为其本,湿热血瘀为其标,并将病因病 机归纳为“虚”、“瘀”、“湿”、“热”四个大方面。脾虚则 黏膜失去滋养,可见口腔黏膜的萎缩、苍白、苔藓样变、 瘀血得下,标本兼顾,相得益彰。脾胃湿热型症见黏膜 充血糜烂,有疼痛感者酌加淡竹叶、薏苡仁、连翘等;气 滞血瘀型症见黏膜有粗糙麻木感或刺痛感者酌加柴 胡、丹皮、郁金等;气血亏虚型症见神疲乏力、口腔黏膜 伴有乏味感者易太子参为党参,酌加熟地、茯苓等,据 临床观察,该方在改善患者微循环障碍、调节免疫功能 方面具有较好疗效,且未见毒副作用,显示出了祖国医 学治疗本病的优势。 3体会 舌体胖大等;血瘀则致血液停积,不能正常循行,导致 黏膜粗糙、肥厚、白纹、斑块等;水湿浸渍与热邪相互搏 结,蕴于肌肤黏膜,而致糜烂、水疱、溃疡、萎缩等症,病 程缠绵难愈。 2辨证治疗 口腔扁平苔藓是一种慢性口腔黏膜病,其病程长, 易反复,患者一般都需长期服药,中药以其较小的副作 用且大多停药后不易复发的优势越来越受到患者的青 睐。导师王守儒教授治疗本病以“虚”、“瘀”、“湿”、 “热”病理状态为切人点,强调补气健脾,活血化瘀,祛 湿醒脾,清热解毒的作用。脾健则黏膜得以滋养,血行 则瘀血得以消散,湿祛则湿邪为病之缠绵重浊得以利 导师从整体出发,结合口腔局部病损特点进行辨 证论治,在治疗上提出重在益气健脾固其本,活血祛湿 治其标的标本兼治的治疗原则,选用长期临床实践总 结出来的益气活血祛湿法拟为“苔藓方”,基本药物组 成有太子参、焦白术、黄芪、茯苓、当归、赤芍、丹皮、白 鲜皮等。方中太子参补气生津,且药性平和,《本草再 新》载:“补脾土,消水肿,化痰止渴。”《饮片新参》日: “补脾肺元气,止汗生津,定虚惊。”现代药理研究认为 太子参有强壮、生津、健脾作用,对大黄所致脾虚模型 有明显改善作用。当归补血活血,且补中有动,行中有 化,从而使口腔黏膜苔藓症状减轻直至消失。 参考文献 [1]林梅.口腔扁平苔藓临床疗效研究中的问题及探讨[玎.中华I:1 腔医学杂志,2005,40(2):1O5一lo7. (本文校对:王守儒收稿日期:2OO8—12一O9) 补,为血中之气药,《本经》谓当归曰:“主诸恶疮疡、金 党中勤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经验简析 王炳恒 许向前 聂山文 陈建军 河南中医学院O6级研究生(郑州450002) 关键词:慢性胃炎;名中医经验;党中勤@ doi:10.3969lj.issn.1003.8914.2009.04.018 文章编号:1003.8914(2009)一4—00628—03 慢性胃炎系指不同原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黏膜炎 性病变,缺乏特异性症状,属中医学胃痛、痞满、吐酸、 嘈杂等疾病范畴,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治疗 本病具有显著优势。党中勤教授是河南省名中医,从 1首先应审证求因 党师认为慢性胃炎的病因复杂,归纳起来有:先天 不足;外感六淫;饮食不节;劳逸过度;情致失调。其病 机的关键为胃失和降,久则湿热、痰浊、瘀血内阻,气机 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20余载,其中对慢性胃炎的治疗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就党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 加以整理,以飨同道。 升降失常。病位在胃,与肝脾胆肠密切相关。就胃而 言,胃为阳土,主受纳腐熟,喜润恶燥,以通降为顺。在 生理状态下,胃实而肠虚,肠实而胃虚,更虚更实,气得 光明中医2009年4月第24卷第4期 CJGMCM April 2009.Vol 24.4 ・629・ 上下,升降有序。若饮食不节,情致失调,邪犯胃肠,湿 浊壅滞,气滞血瘀,均可导致胃气不降而变生诸证,如 胃脘胀满,疼痛不适,嗳气频频,恶心呕吐等症状。就 焦气机的主要运动形式。治疗上正如叶天士所说:“脾 宜升乃健,胃以降则和”。经验方理中和胃汤(陈皮、姜 半夏、广木香、元胡、八月扎、茯苓、白术、炙甘草、生姜、 大枣)加味治疗慢性胃炎。方中陈皮、姜半夏和胃降 逆;广木香、元胡、八月扎理气和胃止痛;白术、茯苓、炙 甘草健脾助运;生姜、大枣、炙甘草调和脾胃,益气和 脾而言,脾为阴土,主运化,喜燥而恶湿,喜升而恶降, 喜温而恶寒。脾气虚弱,运化失职,则水泛为湿,谷泛 为滞,痰湿、食滞相因为患,阻滞气机,郁而化火,从而 导致胃气不降,上逆为患,甚则化火伤阴等症状。就肝 而言,肝为刚脏,属木,体阴而用阳,主疏泄,畅情志,调 中,诸药配伍,共奏升清降浊、和胃健脾、理气止痛之 功,以恢复中焦升降之职。 气机,协调脏腑气机升降出入。若肝的疏泄太过或不 及,则可影响脾的升清功能和胃的降浊功能;肝气郁 结,亦影响胆汁分泌与排泄及脾胃的受纳、运化功能。 若肝为之实,肝气易乘脾犯胃,导致脾胃升降失常,出 现胃痛连胁,嗳气太息,口苦吞酸、纳食不化等肝胃不 和的症状;或脾胃虚弱而导致肝木来乘所致。《素问・ 保命全形论》日:“土得木而达”,《血证论》亦云:“木之 性主疏泄,食气人胃,全赖肝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 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症, 在所难免。”所以,只有肝主疏泄的功能正常,气机才能 调畅,脾胃才能更好地发挥升降枢纽的作用。胃、胆、 肠均属六腑,“六腑以通为用”,若胆、肠不通,则影响 胃之和降而生诸病。总之,该病病位在胃,与肝脾胆肠 关系密切;属本虚标实之证,脾虚为本,痰湿、食积、气 滞、血瘀为标;病初以邪实为主,久则虚实夹杂,寒热错 杂。 2辨证为主。辨病、辨证相结合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首先通过运用视、触、叩、听等 基本诊断方法或上消化道钡餐透视、胃镜、病理检查等 现代医学的诊断手段相结合(尤其是病程较长,短期体 重减轻明显或有贫血、黑便、呕吐、腹部包块、食欲不 振、吞咽困难等症状者,应考虑到消化性溃疡、胃癌等 严重病变),诊断清楚属何类型的慢性胃炎(浅表性胃 炎、萎缩性胃炎、特殊类型胃炎等),并分析病因,为下 一步治疗奠定基础。同时,运用中医学的望、闻、问、切 等诊断方法,辨清患者所患疾病属中医学的何病、何 证。如根据患者的证、舌、脉表现,辨别肝胃不和证、肝 胃郁热证、脾胃气滞证、脾胃湿热证、胃络瘀阻证、脾胃 虚弱证、胃阴不足证、脾胃虚寒证、胆胃不和证、胃肠积 热证等证型,以辨证论治。这样,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突出中医特色,既可提高疗效,又可防止误诊误治。 3治胃病应以调理为主。以和为贵 3.1理中和胃贯穿治疗始终 胃失和降是该病的共 同病机特征。无论虚实,理气和胃健脾,恢复脾胃升降 职权乃其治疗之大法。脾胃在生理上纳化相依,升降 相因,燥湿相济,共司水谷的受纳运化。脾升胃降是中 3.2随症加减,活用对药 慢性胃炎由于其病因不 同,患者常有不同的临床症状。临证时应根据其症、 舌、脉表现,灵活辨证加减,加用对药,颇感得心应手。 例如:情志所伤,肝郁气滞,横逆犯胃,则表现为胃脘胀 痛,攻撑胸胁,暖气纳差,大便不畅,舌质淡或红,苔薄 白,脉弦等症状,应在理中和胃汤基础上加柴胡、白芍 以疏肝柔肝、理气止痛。如气郁日久,化火伤津,则表 现胃脘灼痛,口干口苦,泛酸嘈杂,脉弦数者,应酌加黄 连、吴茱萸,或大贝、煅瓦楞,或白及、乌贼骨,或丹皮、 栀子等清肝泻火,制酸和胃;并可加香橼、佛手等药理 气不伤阴。若平素脾胃虚弱或饮食不节,劳逸过度,损 伤脾胃之气者,可表现为胃脘隐痛,喜温喜按,纳差食 少,倦怠乏力,四肢酸软,肠鸣便溏,舌质淡,苔白或白 腻,舌体胖大有齿痕,脉沉细者,可加炒山药、炒薏仁, 或党参、黄芪等药健脾渗湿,理气和胃。若脘腹痞满, 食后加重者,应加炒莱菔子、大腹皮,或枳实、厚朴,或 炒内金、焦建曲等行气除满、消食化积的药物。如脾胃 虚寒,口淡乏味,或泛吐清水,舌淡苔白滑,脉细弱者, 应加干姜,吴茱萸,或苍术、厚朴以温胃散寒、化湿和 中。如脾胃湿热较盛者,则表现为胃脘痞闷不适或灼 痛不已,嘈杂嗳气,口粘欲吐,渴不欲饮,舌质红,苔黄 厚而腻,脉弦滑而数者,加黄连、公英,或自蔻仁、生薏 仁,或苍术、厚朴、姜竹茹、枳实等药物,以清热除湿、和 胃止呕。如胃阴不足者,则表现胃脘隐痛或灼痛,嘈杂 似饥,口干舌燥,舌红少津有裂纹,少苔、无苔或花剥 苔,脉细数等症状者,应加沙参、麦冬或石斛、玉竹,或 白芍、甘草等养阴益胃、缓急止痛。如胃痛Et久不愈, 痛有定处,痛如针刺,拒按,舌质紫暗或暗红,或有瘀 斑、瘀点,脉沉涩者,为胃络瘀阻的表现,可加炒蒲黄、 五灵脂,或川楝子、元胡,或丹参、檀香等活血化瘀、理 气止痛之品。若胃镜检查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 生或异型增生者,应加半边莲、白花蛇舌草等清热解 毒、活血散结之品。若为胆汁反流性胃炎,可加入金钱 草、郁金等利胆之品。 3.3用药宜轻灵,切忌壅补对于慢性胃炎的治疗, 党师用药以轻灵甘平之味为主,在药量上以轻灵为宜, ‘630。 光明中医2009年4月第24卷第4期 CJGMCM April 2009.Vol 24.4 宁可再剂,不可重剂。这一用药原则,符合脾胃是人体 气机升降的枢纽,宜运不宜滞的特点,所以临床上能收 到较好的疗效。 4病案举例 加减:陈皮15g、姜半夏12g、广木香12g、元胡15g、八月 札12g、茯苓20g、丹皮12g、黄连6g、吴茱萸3g、自及 15g、乌贼骨15g、大贝12g、煅瓦楞15g、白芍12g、甘草 5g,7剂,每日1剂,水煎400毫升,早晚分服。嘱其饮 食以清淡为主,忌辛辣刺激油腻之品,慎起居,畅情志。 1周后复诊,自述泛酸嗳气、口干口苦等症状明显减 轻,胃脘仍觉疼痛,舌质暗红苔薄而腻,脉弦滑。守上 方去大贝、煅瓦楞,加蒲黄12g、五灵脂12g,继续服药 20剂,疼痛及泛酸诸证皆除,随访一年,症状未发。 作者简介:王炳恒(1970一),男,汉族,河南夏邑人,主治中医师,师从党 中勤教授,主要从事肝胆肠胃疾病的中西医诊治。 (本文校对:党中勤收稿日期:2008—12—15) 吴某,男,40岁,工人。患者胃脘部胀痛1年,加 重1周。患者平素性情急躁,喜食辛辣。稍不注意或 感冒即出现剑突下胀痛、泛酸、嗳气,经院外中西医治 疗时好时发。1周前因感冒出现剑下隐痛加重,泛 酸,嗳气,口干口苦不欲饮,纳差,二便正常,舌质暗 红苔薄而腻,脉弦滑。胃镜示慢性胃炎伴糜烂。西医 诊断为慢性胃炎,中医诊断为胃脘痛。证型:肝火犯 胃证。治疗以清肝抑木,和胃止痛。方用理中和胃汤 浅析尤怡治疗血证三法 朱志华 陈肖霖 陈永健 刘侃 广州中医药大学(510405) 关键词:尤怡@;血证;中医药疗法;经验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09.04.019 文章编号:1003—8914(2009)一4—00630—02 尤怡(?~1749年),清代著名医学家。字在泾, 又作在京,号拙吾,晚年自号饲鹤山人,江苏长洲(今苏 州市)人。工诗,时人谓其得“唐贤三昧”;善书,尝因家 贫而鬻字于佛寺。弱冠之年即博涉医学,后从苏州名 医马 叔学医,而学术成就卒在其师之上。平生于仲 景学说致力甚深,最有心得。同时师法百家,广采博 取,融会贯通,故临证有奇效,晚年医术益精。与当时 “去者自去,生者自生,人易知也。瘀者未去,则新 者不守,人未易知也。细心体验自见。”(《金匮翼》卷 2)治疗血证,尤氏主张祛瘀血为先务。凡呕血、吐血, 如果出血不多,则必有瘀血停留在胸膈,应当先消而去 之。“对于蓄热吐血者,“热蓄血中,因而妄行,口鼻皆 出,热如涌泉,膈上热,胸中满痛……或血是紫黑成块 者”,主张用“生地、赤芍、茜根、丹皮、三制大黄、滑石、 苏州以医名者叶天士、徐大椿、王子接等人联镖接轸, 辉映后先。…其临证经验,集中体现在《金匮翼》、《静香 楼医案》中,现就其治疗血证的经验浅析如下: 尤氏治疗血证,遵循据辨证论治,以正本清源为 法,如治疗诸失血症,一般认为,失血后阴血大亏,当先 行补涩。尤氏则明辨其非,绝不滥用收涩止血之品,而 桃仁泥之属,从大便导之”。并引滑伯仁“诸蓄血证,其 始率以桃仁、大黄行血破滞之剂折其锐气,而后区别治 之”(《金匮翼》卷2)之说以为论据。似此等症,非釜底 抽薪之法,不能夺火热上涌之势。病后失血,而血色紫 黑不鲜者,尤氏则认为此血为前病所蓄,胸中尚满则是 瘀血未尽。凡瘀血未尽者,虽正气已虚,亦不可骤补, 治疗仍应以祛瘀血为主。尤氏治疗血证喜用小蓟炭、 三七、藕汁、荆芥炭、山楂炭、制大黄、血余炭等止血而 不留瘀者一二味药,用于祛瘀活血期间,很少用收涩止 血之品。血动多由热迫,故尤氏祛瘀血,用药性味偏 注重“先其所因”。【2 如郁热失血者,主张“勿用止血之 药,但疏其表,郁热得疏,血亦自止。若表已解而热不, 血不止者,然后以清热降血之药治之。若肺气已虚,客 热不去,咳嗽咽干,吐血嗽血者,宜以甘润养血为主,而 以辛药凉肺佐之”(《金匮翼》卷2);又论气逆失血:“必 有胸胁满痛等症。宜芍药、陈皮、枳壳、贝母之属,行其 气而血自下。或肝火因气而逆者……宜芍药、生地、丹 皮、连芩之属,降其火而血自宁”(《金匮翼》卷2)。然 仔细研究尤氏治疗血证的特点,概括有三法:一,主张 凉,每选生地、赤芍、丹皮等凉血清热之药。凡血从上 溢者,是血逆而上行,每用牛膝、童便之属,引而下之。 2中气充足血自归经 世人多认为血遇热则宣流,故止血多用凉剂。而 脾胃气虚,中气不足,不能固护阴血,也常见阳虚失血 之症,世医以甘温之药能动血之故,虽遇此而不敢用之 祛瘀;二,重调脾气;三,谨防血晕。 1瘀血不去新血不守 者颇多。尤氏认为,脾主统血,脾虚则不能摄血;脾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