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科室介绍模板

科室介绍模板

2024-04-06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基本信息 科室名称:心内科 负责人:傅国胜

门诊位置:1号楼2楼门诊南区 电话:6, 电子邮件

简介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心内科创建于1994年,成立时间虽然不长,但始终秉承“规范化,制度化,国际化”科室发展方针,在医院领导、全体医生和美国专家的共同努力下,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已初步建立起完善的集培训、诊疗、科研三位一体的心血管介入治疗体系。

自1994年成立伊始,学科就把心血管介入技术列为发展的重中之重。近几年来,在学科带头人傅国胜教授的带领下,心血管介入技术更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目前学科已开展各类心导管手术数千例,无一例重大并发症,能开展目前国际上几乎所有先进的心内科介入诊断治疗手术。

目前科室已拥有床位75张、冠心病监护室(CCU)床位20张、心导管室4个(含在建杂交导管室1个),具有西门子DSA设备一套、飞利浦DSA系统两套,CARTO 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一套,ESI三维标测系统1套,Pruka多导电生理仪1台,EP Workmate多导电生理仪1台。并拥有IABP、血栓抽吸装置、CRRT血透机、无创和有创呼吸机等急救设备,辅助科室心电图室拥有GE Marquette运动平板、12导联动态心电图系统、经食道调搏电生理检查等技术设施。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院心内科目前初步建立了合理的人才梯队,具有主任医师5名、副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7名、住院医师8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19人,硕士学位者3人。本科室医护人员及技术人员共79人,其中医师22人,护理人员55人,技师2人。

科室于2008年通过国家介入培训基地的准入审核,具有冠心病介入治疗培训资格,目前科室拥有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指导医师5人,并与美国罗马琳达大学医学院、俄亥俄州Kettering医学中心、德国基尔大学医院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目前科室除常规设立普通门诊和专家门诊外,另行开设了一系列的特色门诊,包括周一下午的房颤门诊和周四下午的起搏器门诊,为广大房颤和起搏器植入患者的临床随访提供了统一的时间和安排。科室在临床工作中,至今已开展各类心导管手术数千例,无一例重大并发症,能开展目前国际上几乎所有先进的心内科介入诊断治疗手术,包括:1、冠心病介入诊断治疗:冠状动脉造影、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及支架植入术、切割球曩术、冠状动脉旋磨术、支架内再狭窄放疗术、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血管内超声、血栓抽吸和远端血栓保护;近年来,我科在保证手术安全和成功率的基础上,致力于发展经桡动脉途径冠脉介入,大幅度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和住院时间,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一系列创新和特色,如经桡动脉6F指引导管冠脉介入术、经桡动脉分叉病变、左主干的处理上具有国内领先的水平。2、心律失常介入诊断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局灶性心房颤动、频发的症状严重的室性早搏射频消融;各种起搏器植入(三腔、双腔、单腔起搏器)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等;埋藏式自动复律除颤仪植入。近年来,随着房颤射频消融治疗的崛起,我科在省内率先购入Carto导航系统,并成功完成了数百例房颤射频消融手术,位居全国前茅。而心力衰竭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目前也在我科迅速开展。3、瓣膜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球囊扩张成形术、先天性心脏病肺瓣狭窄球囊扩张成形术。4、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伞片封堵术;冠状动脉瘘弹簧圈栓堵术。5、心肌病:肥厚型梗阻性心脏病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原发性扩张性心肌病CRT起搏治疗。

学术地位

于2008年通过国家介入培训基地的准入审核,具有冠心病介入治疗培训资格,目前科室拥有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指导医师5人,并与世界著名的美国OKLAHOMA大学心脏节律中心以及美国罗马琳达大学医学院、德国基尔大学医院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邵逸夫医院心内科冠脉介入亚专业是国家首批冠脉介入培训基地,目前具有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指导医师5人,与美国罗马琳达大学医学院、俄亥俄州Kettering医学中心,德国基尔大学医院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至今共已开展各类心导管手术数千例,无一例重大并发症,能开展目前国际上几乎所有先进的心内科冠脉介入诊断治疗手术,包括:冠状动脉造影、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及支架植入术、切割球曩术、冠状动脉旋磨术、支架内再狭窄放疗术、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血管内超声、血栓抽吸和远端血栓保护。

在科研领域,科室目前承担和参加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科研经费近300万元。近3年来在国内核心期刊或SCI期刊发表有关心血管介入论文20篇,特别是在JACC等国际著名的心血管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

傅国胜主任从事心血管内科学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工作二十余年,擅长冠心病的介入诊治、心脏起搏器植入、心律失常射频治疗及其他心血管病介入诊疗技术,尤其在冠心病介入诊 治领域有较高的造诣,是亚太地区经桡动脉治疗复杂心血管疾病的领导者之一,是我省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主要推动者,先后多次应邀到香港、韩国、日本、 塞尔维亚、土耳其等国(地区)做手术演示。临床思维清晰,对各种复杂疑难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特别是在临床决策的选择上具有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担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常务);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青年委员;浙江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候任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学会起搏与电生理学会常务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心脏节律学会浙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美国心脏病学院专家委员(FACC)、美国心血管造影与介入学会专家委员(FSCAI),浙江大学心血管研究所副所长及学术委员;《心电学》杂质副主编、《心脏杂志》常务编委;《心脑血管防治杂志》编委。作为骨干成员完成国家863计划三项(2001AA326030,新型血管内支架的研制;2006AA03Z329,多元微纳复合心血管原位再生支架材料的研究,排名第四; 2006AA03Z444, 新型可降解类细胞膜药物涂层钴铬冠脉支架的研制,排名第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

,超分子静电自组装制备基因介入支架涂层材料的研究,排名第三)各1项。作为负责人完成浙江省科技厅基金(2004C33045,CD34抗体对循环内皮(祖)细胞的捕获及其涂层支架的开发与应用)1项。作为主要成员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新型生物相容性心血管植入材料的研究,排名第五)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391030+N20984,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对内皮祖细胞衰老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排名第二)。目前作为负责人已成功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及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重大项目1项。已在国际及国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一百余篇,出版副主编专著3本,参加专著编写2本。何红副主任从事临床诊治工作与临床教学工作27年。先后赴美国俄亥俄州凯特琳心血管病医学中心,美国罗马林达大学心血管病医学中心学习。一直工作于大学医学院临床与教学第一线。对病人认真负责,钻研业务,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胜任心血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工作,具有独立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擅长对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的诊断、鉴别诊断与治疗。自1987年起,一直从事心导管介入性诊断和治疗工作。担任:1.中华医学会浙江省内科分会委员;2.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委员;年、2008年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暨卫生部“十年百项”冠心病血脂干预技术推广项目专家;4.中华医学会浙江分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成员。

技术优势 近年来,我科在保证手术安全和成功率的基础上,致力于发展经桡动脉途径冠脉介入,大幅度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和住院时间,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一系列创新和特色,如经桡动脉6F指引导管冠脉介入术、经桡动脉逆行导丝技术,经桡动脉分叉病变、左主干和CTO病变的处理上具有国内领先的水平。目前处理分叉病变多采用单支架或者双支架植入,但二者有一共同的步骤,就是均要完成最后的

Kissing-balloon成形。经桡动脉处理分叉病变的难点是引导导管内径限制,双球囊同时到位困难,一直是桡动脉介入治疗的难点。本中心的临床实践表明初步临床实践表明经桡动脉6F指引导管处理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安全可行的。内腔大于等于〃的6F指引导管能胜任常见分叉病变的处理,可以顺利完成T支架术、crushing术、Culottes术及kissing等双支架植入技术。大幅度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和住院时间,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一系列创新和特色,经桡动脉6F

指引导管冠脉介入术、经桡动脉分叉病变的处理上具有国内领先的水平。无保护左主干支架植入技术一直是PCI技术中的难点。我科在保证手术安全和成功率的基础上,对于经过心脏内外科风险及成功率评估后的病人,开展了经桡动脉6F指引导管冠脉介入术、经桡动脉左主干病变的处理,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一系列创新和特色,充分发挥其损伤小、局部并发症少、手术前后对抗凝、抗血小板药物限制小的特点,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技术上具有国内领先的水平,大幅度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和住院时间。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直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难点.由于CTO解剖结构上的特点,采用常规正向导丝技术的手术的成功率多在50%~60%.对部分经正向导丝无法成功的病例,采用逆向导丝技术可使手术成功率明显提高.但由于逆向导丝操作技术非常复杂,一直被视为PCI的最后“堡垒”。本中心是国内最早实行该技术的中心之一,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经验的积累,以及新型导引钢丝和器械的应用,CTO病变介入的成功率有了很大提高,我们的临床实践发现途径反向技术行慢性完全闭塞病变血管成形术与经股动脉途径相比同样是安全可行的,技术水平国内领先。本学科心电生理亚专业近几年来在心律失常介入诊治领域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已成为国内先进,省内领先的心律失常介入诊治中心。目前能开展单、双腔起搏器、CRT、ICD等所有的起搏器植入技术。在心律失常射频消融领域,能开展几乎所有国际先进的射频消融技术,能进行室上性心动过速、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局灶性心房颤动、频发的症状严重的室性早搏射频消融,近年来更是以房颤和复杂心律失常射频消融为突破口,国内是最早购买三维标测系统的医院。业务量取得了高速的发展。前年房颤及复杂房性心律失常、阵发性室上速、室速导管消融563例,去年将接近700余例,在省内甚至华东地区位于前茅。结构性心脏病亚专业是省内最早从事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中心之一,目前能进行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伞片封堵术;冠状动脉瘘弹簧圈栓堵术等几乎所有的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

研究方向一、优化内皮祖细胞移植的研究:

近年来内皮祖细胞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 EPC)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引起国内外学者极大的兴趣,已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动物实验以及初步的临床研究均显示EPC移植治疗缺血性疾病安全、有效,提示EPC移植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是EPC移植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核心问题之一是移植细胞的数量、功能及活性。我们先前的体外干预研究显示Tβ4可增强人外周血EPC的增殖、迁移、粘附功能,且Tβ4对EPC的影响呈一定的量效关系。但是,Tβ4预处理EPC后再进行移植是否能进一步提高EPC移植治疗的疗效目前尚不明确。因此,我们拟先、后采用大鼠及小型猪两种动物模型观察Tβ4预处理对EPC移植疗效的影响,并对有关机制作进一步探讨,是通过改变移植细胞直接参与毛细血管生成和内皮修复,还是通过改变移植细胞旁分泌生物活性因子功能,或者说二者兼而有之。在此基础上,我们争取开展Tβ4优化EPC移植疗效的临床应用研究,评估Tβ4优化EPC移植疗效的安全性、可行性及其临床价值,以便今后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此外,我们将进一步明确Tβ4增强EPC功能的确切机制,这将为我们采用Tβ4预处理EPC、优化EPC移植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及技术保障。,我们可以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系统地阐明Tβ4预处理对EPC移植疗效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明确Tβ4优化EPC移植治疗的安全性、可行性及其临床价值,将为进一步认识Tβ4的生理效应和信号转导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并为EPC移植在缺血性心血管病中的广泛应用提供技术保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为治疗缺血性心血管疾病提供潜在的重要手段,有望为我省乃至全国创造出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在房颤发病机制中的地位以及在房颤治疗中的应用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工作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目前认为是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这些与触发灶和基质相关的因素中,自主神经,即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兴奋性调节失衡在房颤的发生与维持中所起的作用不可忽视。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在房颤的发生、维持中扮演重要角色。房颤的自主神经调节机制十分复杂,心脏作为靶器官同时接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支配,最终表现为二者功能的协调和平衡,房颤的发生与心脏自主神经张力改变关系密切。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也待验证。本中心计划与强生公司开展一个大型的临床研究,旨在明确自主神经在房颤射频消融术终点判断中的价值,建立一种新的能够进一步降低房颤的手术流程,对临床有较好的指导意义和价值。此外我们还发现低强度的迷走神经刺激这种潜在的房颤治疗方法,它比导管消融或外科消融损伤性更小,可以减少房颤的持续时间甚至预防房颤从而减少栓塞或心肌病的风险。下一步将把这种方法推向临床并争取发明相关的治疗器械并将其产业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