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建筑设计史

中国建筑设计史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中国建筑设计史论文

学生姓名: * * * 专 业: 环境设计 学 号: ********* 指导教师: * * 学 院: 文 学 院

摘要

“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古代都城遗址是一个国家或朝代社会文化的最集中体现,而都城中的宫殿建筑遗址则是古代国家主要政治活动舞台的重要物化形式。杨鸿勋曾说,“宫殿建筑是王(皇)权的象征。不论对哪个国家来说,宫殿都是一种特殊的建筑。

“宫”是远古时代对房屋的通称,亦即室。《说文·宀部》云:“室,实也。”《尔雅·释宫》称“宫谓之宫,室谓之室”,是故“宫”与“室”通称,皆指房屋建筑。故古人认为“宫室一也。”在龙山文化时代乃至其后的夏商周时期,突出于地面的高台建筑的出现不仅与夯筑技术的成熟有关,也因其首先成为了统治阶层的宗庙宫殿之所在而具有权利象征意义。大型的夯土高台建筑与之前的穴居建筑和平地起建的建筑相比具有明显的进步性,并且建造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因为只有统治阶级才具有建造大型夯土建筑的实力。因此大型夯土高台建筑也逐渐成为统治者宫殿宗庙的最主要建筑形式,“宫殿”一词逐渐成为代表王权的统治者之建筑物的专称。

以宫殿宗庙建筑和王陵大墓为代表的商代建筑,造型庄重肃穆、质朴典雅,反映出中国古代建筑特有的均衡感、秩序感和审美意趣,集中体现了殷商时期的宫殿建设格局、建筑艺术、建筑方法、建筑技术,代表了中国古代早期宫殿建筑的先进水平。殷墟的洹北商城,具有高大的城墙、威严的宫殿、特别是严格的“中轴线”布局,成为数千年来中国历代城市的特征。

关键词:商代;宫室布局;宫殿;都城;夯土技术

一、商代都城、宫殿建筑

商代时期的建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质的转变,许多建筑活动从当时派生而出,不但意义重大,而且对后世的影响,也十分广泛而深远。过去原始社会不曾有的许多类型,例如:宫殿、陵寝、官署、监狱等主要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建筑先后出现了。已曾有过的如城市聚落、民居、坛庙、作坊……等,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从建筑学角度而言,这一时期虽仍属启蒙,但却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日后腾飞,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城以为君,郭以守民”的建筑原则,从商代起,已逐渐形成了构筑内外二重城垣的制度,并且成为以后中国古代建城的重要与不移原则。建于中商的郑州商城,亦建有都垣,其位与城内东北隅的众多大夯土台周旁虽未发现围垣,但集中于一处,表明与夏代王朝是的偃师已有所不同。而城内已有内部的功能分区,以宫廷为中心,将官舍、民居、作坊、道路的环绕其周围,同时也将某些建筑予以适当地集中。

(一)历史沿革

从“巢”到“屋”的 演变,《韩非子·五蠹》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据说,有巢氏的灵感来自于树上的鸟巢,但人类没有鸟的翅膀,住“树屋”上上下下肯定很不方便,在掌握了更加复杂的建筑技术之后,他们便尝试着在地上造房子,相应的,地穴式、半地穴式、窑洞式、地面式、土台式等形式不一的住宅相继出现。到了商朝,奴隶主贵族们已经住上了数百平方米的寝殿,拥有宽大的回廊和凸出墙壁的重檐,室内“宫墙文画,雕琢刻镂”,被称为“四阿重屋”

从简陋的“树屋”到裴李岗时期的地穴式房屋再到商代的“四阿重屋”,至少经历了数十万年。可想而知,远古建筑技术的进步是多么的缓慢和不易。《周礼·考工记》开始便有资料记载殷商时期的建筑成就,《考工记·匠人》载:“殷人崇屋,堂修七尺,堂崇高三尺,四堂有四栋,重檐。

二、殷商建筑技术成就

殷商建筑技术成就,夯土技术广泛运用并逐步发展成熟,已经出现了夯土版筑城墙,规划整齐的台基,成片的作坊;形成了以木结构为主,土木相结合的传统建筑体系,且宫室已普遍设置了柱础,包括石础与铜础,础上立柱,筑墙盖顶(四阿顶);

开始使用人工材料,包括排水系统与陶制砖瓦,并注重对建筑的装饰;有了一套完整的施工方法,施工技术也已比较先进。已基本掌握测定方向与测定水平的技术,可见商代的建筑技术已相当的发达。

(一)商代夯筑技术的应用

商代夯土应用与建筑、屋基、墙体及墓圹回填……等处,技术在夏朝之后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为后代在此领域中技术的发展与质量的提高打下了基础。据许多遗址的实测表明,商代时期抬梁式木架已成为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并且在当时测定方位的技术也已经相当成熟。

用夯筑技术提高土壤的密实程度,并使其强度增大,这在新石器时代后期已经发明。在龙山文化与良渚文化遗址中均已见到台形建筑。但它的规模都很小。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大型宫殿基址占地1万平方米,并将一组建筑都置于这个台基之上,这是一大进步。这座台基的现在台面比当时的路土高出0.8米,是后世高台建筑的雏形。它与周围低矮的民居相比显示了它的雄伟高大,也反映了居住者高踞于百姓之上的思想意识。同时,人类从穴居开始就不断地同危害健康的潮湿进行斗争。在仰韶文化及其他文化中都可看到人们因潮湿而患风湿引起脊椎变形的实例,反映了这种疾病曾肆虐一时。为此,人们想了各种办法。采用夯筑技术建成台形建筑,所谓“高,可以辟润湿”,对居住者的身体是有好处的。二里头宫殿中出现的封闭性广场——庭,是举行朝拜等仪式的场地。庑则是防御性的外围,这是社会出现阶级以后的政治形势所决定的。它与以后的宫墙相比,是一种初级形态,但它正是宫殿建筑的一个突出特征,它反映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处于对立状态的政治现实。

(二)构木建筑装饰

商代的大型木构建筑上可能出现了多种装饰品,除了上面提到的兽面纹铜构件外,还有木雕、石雕饰品。这些东西在宫殿废弃时已被毁坏,但从商代王陵区大墓中出土的汉白玉制成的门砧石和椁板上的施彩木雕看,这些物品应是其生前的宫殿装饰移植至地下世界的反映。石雕的猛兽、猛禽形象和木雕上用红、白、黑色彩突出的虎、兽面等图像,则是统治者为显示其威严、权势的意识的体现。

三、商代宫室布局与制度

(一)前朝后寝的宫室布局

作为王朝统治者执政与生活所在的宫室,为了显示其权力与财富,常常是殚尽当

时的人力与物力予以建造。因此,它们常反映了一代的建筑技术与艺术的最高水准。即使在早期的“茅茨土阶”阶段,宫室的广庭高阶仍然比黎民的低湿穴居要高级得多,这已是无用讳云的事实。

以庭院或庭院为单元的建筑组合,在商代各期宫室遗址中已见到许多,也是我国这类建筑平面组合已知的早期使用实例,安阳洹北商城一号宫殿酒址的发现,表明在院有局在商代以前已相当成熟,但其应用始于何时?尚待今后新的实例再加以证明。而晚商殷墟宫室的庭院平面,其三面或四面皆置有大型建筑与夏末的廊庭又有所区别,形式与当今建筑更为相似也说明了它渊源的久远,在宫室的总体布局上上述安阳殷墟宫殿遗址自南向北的三区排列表明它们在功能上的差别,其顺序与位置,可以说是后世“前朝后寝,左祖右社”模式最为具体的早期例证。由此可见,《周礼·考工记》中有关“国”的记载,是确实有实例为证的。

宫室组群沿中央轴线(大多南北向)作对称布置,在商代后期宫殿遗址中已很显著。这个原则虽然在世界古代各地都曾应用,但对于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是皇室及官式建筑,却更显得突出与重要,并成为数千年一贯的原则。

从各遗址来看,凡宫室建筑都建于地面土阶之上,而当时民居却都建筑为半穴居或穴居形式,这不仅是从舒适出发,更重要的还是等级制度在政治和建筑上的需要和反映。这些官室建筑平面大抵为矩形或条形,这也是出于使用要求并与当时建筑结构水平有关。上述特点,不但为历代的宫庭及诸多官式建筑所沿袭,同时也逐步扩大应用到一般的民问建筑。

(二)四合院落式格局与中轴对称制度

商城宫城的选址在考虑到“宫城居中”的同时也注重在地势高处营建宫室。在宫城内的各宫殿建筑的布局也具有明显的特点。其一,建筑功能分区。宫城内诸遗迹可划分为宫殿建筑区、祭祀区和池苑遗迹三部分,且之间均有夯土墙将其分割,又有通通相连,体现出宫城内各建筑遗迹的关联,具有明显的功能区域的划分。在宫殿建筑区范围内也依宫城南门和向北的道路将宫殿建筑基址划分为东西两组,东组为宗庙建:筑,西组为宫室建筑,两部分建筑的性质和功能也存在差别。如此在偃师商城宫城内,不仅将各类遗存依其建筑功能划分为宫殿区、祭祀区、池苑三大部分,而且在宫殿区范围内又将建筑基址划分为宫室和宗庙两大部分,规划分区之详尽可见一斑。

中轴对称布局是中国古代都城建筑规划的重要原则之,所谓中轴对称,是指在城市或宫殿区规划过程中,设计一条或数条轴线,各建筑以这条轴线为基准对称布列,亦或是在单体建筑中也存在一条中轴线,使一座建筑也早左右对称的建筑结构。中国古代单体大型宫庙建筑中普遍存在着建筑轴线,形成规整的建筑格局。包括多座宫庙和建筑的宫城,也存在着设计规划的轴线。一般来说,这些建筑的轴线均为南北方向。 (三)朝寝制度

官室建筑作为最高统治者居住、生活和进行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在都城各类宫殿建筑中具有重要地位,在都城营建过程中,不仅注重对宗庙的修建,也同样会重点考虑宫室建筑的建设。《史记·殷本纪》记载伊尹放太甲于桐宫,桐宫作为离宫,则说明当时商王朝国都内亦当有宫室建筑。此外《殷本纪》中还记载:纣王“益收狗马奇物,充仞宫室。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蜚鸟置其中”。《竹书纪年》亦载;“纣时稍大其邑,南距朝歌,北据邯郸及沙丘,皆为离宫別馆。”文献中虽只记载了商代的离宫别馆,但由此亦可推知都城内必然存在大规模的宫室建筑。通过前文对考古发现的商王朝都城中宫殿建筑基址的分析,也认识到在都城内不仅修建有宫室建筑,而且还呈现出前朝后寝的建筑布局制度。

在文献中也多有关于周代宫室建筑中遵行前朝后寝制度的记载。《周礼·考工记·匠人》云:“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周代统治者处理朝政或举行婚丧、祭祀等典礼的场所,《仪礼·聘礼》等称作“朝”,《仪礼·士昏礼》又称作“堂”。而贵族及其妃嫔居住的地方,《仪礼·燕礼》称作“寝”,《仪礼·士昏礼》称作“室”。而“朝”又有“外朝”、“治朝”、“燕朝”之分。天子宫之南门曰皋门,诸侯曰库门,库门之内为外朝;外朝之内为应门,诸侯曰雉门,雉门之内为治朝;又其内为路门,路门之内为燕朝。外朝是万民可至之地,王可在此针对万民行使其统治权力。《周礼·朝士》所言“凡得获货贿人民六畜者,委于朝,告于士,旬而举之”,以及《国语·晋语》“绛之富商韦藩木楗而过于朝”之“朝”皆是指外朝。内朝则为“群臣治事之朝”。《国洒·鲁语》云:“天子及诸侯合民事于外朝,合神事于内朝,”燕朝亦属于内朝,《周礼·朝士》郑玄注曰:“周天子诸侯有三朝,外朝一,内朝二。内朝之在路门内者,或谓之燕朝。”

出上述内容推知,文献中所载关于外朝和内朝的建筑形制当是由南北相通的数进宫殿院落组成的建筑群,从南至北依次为外朝、治朝、燕朝。但据《周礼·大仆》注

引江永曰:“路寝门内之朝,君之视之也,当有四:一为与宗人图嘉事,《文王世子》‘公族朝于内朝’,郑云‘谓以宗族事会’是也;一为与群臣燕饮,《燕礼》所言是也;一为君臣有谋议,臣有所进言,则治朝既毕,复视内朝,《乡党》所记是也;一是群臣以玄端服夕见,亦是有事谋议也。四事外,则君与四方之宾燕在寝,非朝礼。”推测治朝与燕朝可能是指同一建筑区域,且郑玄亦将此二者都视为内朝,当在“路寝庭”。

四、商代宫殿建筑在宫殿建筑发展史中的地位

夏商西周时期处于我国文明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自夏代至西周的一千余年时间里,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一方面,对于房屋的建造水平,宫室建筑由早期茅茨土阶的原始宫殿建筑发展成为垒筑高台,屋顶覆瓦的巍峨殿堂。另一方面,随着作为王权统治重要手段的礼仪制度的逐步发展,体现王权威仪的宫殿建筑制度也日趋完善。夏代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无论是建筑技术水平还是礼仪制度,都处在较为原始的初创阶段,经过商代五百余年的发展。到西周时期逐步在渐趋成熟的建筑技术上规范完善了宫殿建筑制度。由此奠定了中国古代建筑营造技法的基础,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宫殿建筑制度也对后世两千余年的宫殿建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商代正处在这―历史发展阶段的关键时期,上承夏代,下启西周,其宫殿建筑制度在整个夏商西周时期的宫殿建筑制度发展过程中居于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殷商建筑文化成就,在殷商时期已经有了四合院的布局方式,开创了后代庭堂建筑的独特格式;当时已对建筑风水有了初步的探索;到商代为止,宫殿、坛庙、陵墓、官署、监狱、作坊、民居……等建筑形式均已出现,并且确立了“城以卫君,郭以守民”的建城原则和土圹木椁的墓葬制式,以及前朝后寝的宫室布局。

商代“前朝后宫”的宫廷布局及宫室组群沿中央轴线(大多南北向)作为对称布置,在商朝后期宫殿遗址中已很显著。这对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是皇室及宫式建筑)显得非常突出与重要,并成为数千年一贯的原则。土圹木椁墓葬的制度也是在商代确立的,墓葬的一些形制,对后来的周、秦、汉诸代墓葬影响很大,“厚殓送终”的现象,以及在墓上营建祭享死者的建筑,对后世陵墓的祭殿与享堂制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结论

总的来说.殷商时期的建筑活动不但起着“承前启后”的巨大作用,并且还为中国的传统建筑确立了许多原则和典范,举世闻名的中国建筑的独特体系和伟大业绩就是在这基础上一步步发展起来的。殷商时期建筑的成就和对后世建筑的影响和借鉴作用,具体表现在下列方面:

1.在建筑设计中,特别是皇家建筑,已有了事先踏勘地形和规划布置,如些一遗址内至今还存有云母线的遗迹,还有股商贵族墓葬,显然都是经过规划才施工的,这些都是有力的证明。

2.就使用功能而言,到商代为止,宫殿,坛庙,陵墓,官署,监狱,作坊、民居……等建筑均已出现。也就是说,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最主要的内涵都已经具备了。并且确定了前朝后寝的宫室布局,对后世宫廷建筑影响深远。

3.自原始社会就已大量使月的土木结构,到殷商时期,这种方法得到进―步发展。以木柱梁为房屋结构的形式已经成为当时建筑的(特别是统治阶级的)主流,柱网亦逐渐趋于整齐,又出现了斗栱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重要建筑结构构件。木构件、夯土广泛用于筑城、大面积广庭和建筑台基,技术又有了提高。

4.等级制度已越来越多地反快到建筑中来,商代墓葬制式即是一例。在武官村出土的大墓为四出羡道,中数为南北两道,小墓仅有南墓道,即是有力的证明。

5.建筑外观总的比较低平,这是因为当时尚未能解决高层结构问题,已知当时建筑的屋盖形式有四阿(即“四坡”)、攒尖、两坡等多种。色彩方面,除柱着色外,又有墙面刷白、地面涂黑的做法。

上述建筑成就深深影响了中国传统建筑达和3000年之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