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翻译简史》之浅析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西方翻译简史》之浅析 文史纵横 《西方翻译简史》之浅析 樊宁瑜 (西安石油大学 陕西西安710065) 【摘要】本文依据谭载喜著的《西方翻译简史》,梳理了西方两千余年翻译实践在历史上出现的六次高潮,介绍了代表人物及观点;阐 述了西方翻译理论发展的两条主线,即文艺学翻译线和语言学翻译理论线;对比分析了两条线的理论观点及各自不足,以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 西方翻译理论;西方翻译实践 谭载喜老师著的《西方翻译简史》叙述了自古至今的西方翻译发展 史。此书分时期,分阶段对西方翻译界的主要人物、代表译作、思想流 派以及重要历史事件等加以介绍和评论;对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相互 间的促进、演变和发展过程,也进行了初步的剖析和探讨。现从西方翻 译实践在历史上出现的六次高潮以及西方翻译理论发展的两条主线, 两方面做出读后浅析。 一言学的范畴,受到现代语言学和信息理论的影响,因而带有明显的语言学 色彩;翻译理论家们通过杂志,论文集等渠道,充分发表各自的观点。现代 西欧和美国的翻译理论主要有四大学派:(1)布拉格派;(2)伦敦派;(3)美国 、西方翻译实践在历史上出现的六次高潮 西方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翻译活动是从罗马帝国的鼎盛时期到 罗马帝国的灭亡,经历了700多年,其间出现了两次高潮。第一次高 潮,是把古希腊文学特别是荷马史诗和戏剧首次介绍到罗马,从而促进 了罗马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并为后世欧洲各国继承古希腊文化起了重 要的桥梁作用。第二次高潮即大规模的宗教翻译阶段,即《圣经》以及 其他神学著作的翻译,逐渐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并驾齐 区的地位,并 在以后较长时间里超过了世俗文学翻译,成为西方翻译主流。在整个 西方古代翻译阶段,对翻译理论的研究不可能很系统,也没有专家或专 结构派;(4)交际理论派。布拉格派主要论点是:翻译必须考虑语言的各种 功能;必须重视语言的比较。最有影响的翻译理论家是罗曼・雅克布逊。 他将翻译分为三类: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伦敦学派其主要代 表人物是约翰・卡迪福德。他发表了《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一书,这部书开 拓了翻译理论研究新途径。卡迪福德从翻译性质,类别,对等,转换,限度 等方面着重阐述了 什么是翻译”这一中心问题。彼得・纽马克发表有《翻 译问题探讨》,《交际性和语义性翻译》等书。纽马克把翻译主要分成四类: 交际性翻译;语义性翻译;直译;死译。美国结构学派强调语言结构的个 性,反映到语言学和翻译理论的研究领域,便形成 个性派”与 共性派 两大 派别。交际理论派把语言交际的新概念运用于翻译理论乃是二十世纪翻 译研究的一大发展。其典型理论家是美国的尤金・奈达。他的翻译理论 可归纳为六个主要方面:(1)理论原则:强调语言的共性;翻译的首要任务是 著;有的只是文学家,神学家在谈论其他主题之外,或翻译家在译作的 序附带加以阐述的观点。其代表人物有西塞罗、贺拉斯等。他们主张: 翻译必须严格模仿(拉丁)原文的语言风格和文法;翻译必须尊重译文 语言的自然规则。 西方翻译史在中世纪主要有三个特点显著的阶段。初期几百年, 使读者看了译文就能一目了然。(z)翻译的性质: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 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3)翻译的 功能:翻译必须以读者为服务的中心对象。(4)正确的翻译:翻译的正确与 否取决于译文读者能在什么程度上正确理解译文。(5)语义分析:翻译的 个重要过程乃是对原文进行语义分析。语义可分为三种:语法意义,所 占主导地位的是拉丁语翻译。在十一至十三世纪,形成一股翻译阿拉 伯作品的热潮,从而构成了整个西方翻译史上的第三次高潮。十四,十 五世纪开始,《圣经》的民族翻译形成高潮。综观整个中世纪,西方翻译 理论研究仍然是没有系统的。除延续西塞罗等人的观点之外,波伊提 乌发表了重实践不重理论的客观主义和实用主义观点。 指意义和内涵意义。(6)翻译的程序和方法。 二、西方翻译理论发展的两条主线 西方的翻译理论主要由两条不同的线构成。一条是文艺学翻译线。 这是一条最古老的线,从古代戏曲翻译家一直延伸到现代翻译理论家。 按照这条线,翻译被认为是一种文学艺术,翻译的重点是进行再创造。理 论家们强调尊重译语文化,讲究译文的风格和文学性,要求译者具有天赋 的文学才华。另一条是语言学翻译理论线。它把翻译理论和语义,语法 作用的分析紧密结合起来,从语言的使用技巧上论述翻译,认为翻译旨在 产生一种与原文语义对等的译文,并力求说明如何从词汇和语法结构上 产生这种语义上的对等。这两条线都有其偏颇之处。文学翻译理论强调 西方翻译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民族语的翻译已稳固 地登上了历史舞台,标志着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业已脱离“黑暗的 中 世纪,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文艺复 以前,谈论西方翻译,所指的多半 是使用拉丁语的译作。这一时期也是西方翻译史上的第四次高潮。其 代表人物马丁・路德,他提出:翻译必须采用人民的语言;必须注重语 法和意思的联系;必须遵循七原则(可以增补必要的连词;注意文字上 的变异形式和解释的准确性,等)。法国语言学家艾蒂安-多雷,他提 出翻译的基本原则:译者必须完全理解所译作品的内容;通晓所译语言 和译文语言;必须通过选词和调整词序使译文产生色调适当的效果等。 西方各国翻译在十七至十九世纪继续向前发展。从十八世纪下半 翻译的目的和结果,从宏观上强调译品的艺术效果,不甚研究翻译的实际 过程和语言的使用技巧问题,也忽略非文艺作品的翻译和文艺作品翻译 中的非创造功能。语言学翻译理论的缺陷是,没有注意作品的美学功能, 忽略文艺作品的艺术再现,理论分析往往局限于单个的词,句子或语法现 象,而忽略话语结构这一更为广泛的内容。 从发展的趋势看,语言学翻译理论线已占据现代翻译理论研究的 主导地位。理论家一致认为,翻译属于语言学的研究范围,是应用语言 叶起,髓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翻泽在各民族 语言中开始大量涌现。这一时期,特别是翻译的理论研究,构成了西方 翻译理论史上的又一重要发展时期,也是第五次高潮。其主要代表人 物: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他提出翻译必须遵循的三大原则:译 者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的思想;译作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 质;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此外,泰特勒还精辟地论述了文学 学和对比语言学的研究范围,是应用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与语义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又与文艺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 控制论,信息论等多种学科有关。必须看到,不论是文艺学翻译理论还 是语言学翻译理论,它们乃是相辅相成的。翻译既不是在所有时候都 风格和译诗这一传统艺术,同日寸提出习语的翻译问题。泰特勒的翻译 理论比较全面,系统。他不仅是英国翻译理论史上,而且也是整个西方 翻译理论史上一座非常重要的里程碑。 有创造性,文学性的,也不是在所有时候都只是传递客观信息的。尤其 重要的是,翻译理论的研究必须与实际紧密结合,以指导翻译实践,揭 示翻译活动的客观的和内在的规律为其唯一目的。否则,翻译理论就 会失去它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西方二十世纪的翻译,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现代语 言学和翻译活动本身的蓬勃发展以及机器翻译的兴起,人们认为翻译不仅 足一种艺术或技巧,而且是一门科学,是一门与文艺学,社会学,心理学,数 控论,信息论等多种学科有关但又自成体系的科学。此时也是西方翻译史 上的第六次高潮。新时期翻译理论的发展有两大特点:理论研究被纳入语 [1]谭栽喜.西方翻译简史.商务印书馆出版,1991. [2]谭载喜.奈达论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新西部)2010.18期 一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