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国内古诗文化负载词汇英译原则研究

国内古诗文化负载词汇英译原则研究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语言应用研究 国内古诗文化负 词汇英译原则研究 河 摘要:通过分析国内古诗中典故、名称等丈化负载词汇的英译文,发现在进行相关翻译时,有原则可循。 译者应当将意义再现置于形式再现之上,原文中出现的隐喻在译文中需要或者显化,或者以目的语系统中具有相 同内涵的词汇代替。 关键词:文化负载词典故名称翻译 一、概说 台。现将含有这两个典故的诗句摘录如下: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语言属于文化的范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畴,又是“文化传承与获得的必由之路”…,语言与文化之  『日]存在相互渗透、彼此相属的关系。词汇是语言构成的基 载 磺 黄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抱柱信”语出《庄子・盗跖篇》:尾生与女子期于 本单位,也是文化反映和传递的基本单位。文化负载词汇 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尾生抱梁柱而死嘲。刘义庆 是指“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 2]。尽 于《幽明录》中记载道: “武昌北山上有望夫石,状如人 管这类词汇广泛地分布于各种文体作品中,但是本文仅仅 立,俗传云,古者有贞妇,其夫从役远征,饯送此山,立 撷取国内古诗以事分析。 望夫而死,化为石,因以名山[63 。典故的使用描绘出十五岁 翻译是~种在不同语言之间传递信息的活动,翻译 的妻子对丈夫深厚的眷恋。使用什么翻译策略才不会影响 人员在面对两种不同语言的同时不得不面临这两种语言隶 译文对原文的情感传达? 属的不同文化系统。因此,把译者定位成“文化中介者” 福莱切(w.J.B.Fletcher)在翻译时没有将这两个典 毫不夸张。面对文化间差异之时,译者要么在译文中保留 故译出,换之以意译的方式表达: 原语文化,即异化;要么由译语文化取代原语文化,这叫 抱柱信——My troth to thee til1 death 归化。异化与归化之争由来己久,到现在实际也未能分清 望夫台——gaze adoring Oil my 1ord 孰轻孰重。西方译学认为,持异化策略翻译观的译者目的 “抱柱信”的喻意在于用生命守候承诺,福莱切直 在于保护和保存原语文化;而倡导归化策略的译者目的则 接译出了该喻意,成功地把典故的隐含意义转化为非隐含 在于便于增进自己所处社会的读者对原文思想和意义的理 意义,这是归化翻译策略的典型应用;望夫台是居高远眺 解。对于什么时候采用这两种翻译策略中的一种,也许森 守望夫君之地,此处隐含着女主人公的爱人即将别离的可 古普塔的观点有一定启发性。他认为,如果原文“接近所 能,福莱切仅仅取了“望夫”之义,但“登高”之义的略 谓的元叙述或中心文本”[31即体现某一文化的根本信仰,则 去使“望夫”失去了原文隐含的“盼望归来”的意义。也 文化就要求“最大限度的直译”[4 3。反之,译者便有较大翻 许担心无法传递原文中妻子对丈夫的深切爱意,福莱切对 译自由。即:在翻译与民族核心价值观有关的著作时,译 “望”字作了修饰,使这个动作带上了爱慕之情。但是因 者应当着力保留原文承载的文化,而如果翻译其它作品, 为缺乏“守望”之意的表达,译者对“望夫台”一词的翻 译者则有较大自由度,可以在目的语文化和原语文化之间 译没有完全传达出原文信息。福莱切试图用归化法翻译这 自由裁量。森古普塔的翻译思想是否对国内古诗中文化负 两个典故,但却只成功了一半,另一半的失败在于将原文 载词汇的英译活动同样有效?笔者试图从国内古诗中有关 蕴含的文化转化成直白表述时形成的欠额翻译。 典故和名称的英译以寻求答案。 以下是庞德(Ezra Pound)对相关诗句的翻译: 二、考证 At fift'een I stopped scowl ing,I desi red my dust (一)有关典故的英译 tO be ming1ed wi th your s,Forever and forever and 文学作品免不了使用典故。典故的翻译难在寥寥数 forever.Why should I cl imb the 1ook—out? 语便蕴涵深刻的文化玄机。让我们看一看李白《长干行》 庞德对典故“抱柱信”做了零翻译处理,仅保留了该 相关诗句的翻译。这首诗连用了两个典故:抱柱信和望夫 诗句中的“常存”,并将之与“愿同尘与灰”合并,形成 2O11.01 “愿长久与君生死相随”的意思——这不正是“抱柱信” 网络, 的本意吗?庞德对“抱柱信”只字未提,却同样通过上下 解释,北美的荷花、南欧莲属与中国的荷花差别甚大。所 文的语义连贯传达了女主人公对爱人的“信”。此处庞德 以,如果直接把孟浩然诗中的荷花译作lotus,则目的语读 对“常存”的翻译技巧体现了中国文化,这个技巧就是 者因之产生的联想肯定与诗作者及中国读者的联想不同。 “叠字法”——中国古诗常见的一种手法,这实际是异化 查尔斯・巴德(Charles Budd)意识到中国与英美国家关于 策略的使用。英语国家没有“望夫台”,所以庞德在译文 荷花文化的不同,所以并未将荷花直译成英语,而是把它 中只保留了“守望之处”的意思,保证了目的语读者对这 翻译成同样带有美丽、纯洁喻意的百合,从而巧妙地透过 个词汇的理解。虽然“望夫台”的翻译没有提到“夫”, 但是守望的对象通过上下文关系不言而喻。显然,对于 “望夫台”之译,庞德采用的是归化策略。 归化翻译策略诠释了原诗的意境。 李白在即将离开金陵取道水路至扬州之时,留下了 《金陵酒肆留别》的诗作。该诗使用了“吴姬”的名称表 对于这两个典故,也有译者采用异化策略。比如 示李白等人在金陵码头酒肆遇到的推销美酒的江南乡村美 龚特(C.Gaunt)将“抱柱信”泽为“a beam—Clasping 女。因金陵地处春秋时期的吴国界内,故“吴”在此处仅 faith”;艾美・罗威尔(Amy Lowel1)把“抱柱信” 具空间意义,而不带时问意义。对于这样一个与中国历史 译为“C1ung to the bridgepost”,“望夫台”译为 颇多勾连的名词,不同的译者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翟 “Looking—for—husband Ledge”;小烟健(S.Obata) 以“the faith of Wei—sheng,who waited under the 里斯(Herbert A.Giles)的译文是“Phyl1iS”,这本是 英美文化中乡村女子常用的名字,此处则意为乡村姑娘; bridge,unafraid of death(不惧死亡、候于桥下的尾 福莱切译为“a rustic beauty(乡村美女)”;艾美・罗 生的诺言)”来翻译“抱柱信”,用“the Hil1 of Wang- 威尔把“吴”挪用以修饰酒肆:the wine~shops of Wu(吴 其 fu”翻译“望夫台”。虽然异化策略意在尽量保存原语文 国酒肆),“姬”则以women(女人)翻译;小熘健的译 化,但是以其翻译典故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从以上译文 文是“the pretty girlS of Wu(吴国之美女)”;宾纳 酬 可以看出,经异化翻译策略的典故译文要么使目的语读者 是 觉得不知所云,要么因为过于冗长而失去了诗歌的美感。 (Witter Bynner)将之译成“a girl from Wu(来自吴国 的女孩)”。翟里斯和福莱切采用的是归化翻译策略,都 上述几例证明:就诗歌中的典故翻译策略而言,归化 把具有丰富文化背景的“吴”字去掉不译;其余的译者都  语 策略要优于异化策略。翻译了“吴”,但是却把“吴”的空间意义和时间意义都 囊括了,构成了超额翻译,却仍旧未能准确传达“吴”在 言一 应挑 (二)有关名称的英译 中国诗歌中有很多具有浓厚文化色彩的物名,对于处 此处的本意,倒是归化翻译策略在这里的运用能获得更好 的信息传达效果。 三、结论 用盯 于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而言,同一个物名引发的联想往往 研 是不同的。所以中国人可以从柳树嗅到春天的气息,或感 究 受到情感的缠绵,或女子的亭亭玉立之貌;而英美人士从 还要注意该名称的文化蕴意。 在英译中国古诗中文化负载词汇之时,应当把握的原 柳树上看到的却是悲伤、哀痛。因此,在翻译名称的时候 则是:原文意义的再现优于形式的再现,且译文与原文形 一 一式对等并不意味着意义对等:原文的隐喻在译文中应该或 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里描写了初上的月儿、飘 者显化、或者用目的语系统中具有相同涵义的词汇代替。 也就是说,森古普塔的翻译思想在实现中国古诗中文化负 载词汇的英译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经实践证明, 散着荷花香气的微风和竹叶上露水悦耳的滴落声。其中, 句清新宜人的“荷风送香气”里的“荷”的翻译颇能显 现出中西方审美的差异。中国人对荷花的喜爱由来已久, 在此时采用归化翻译策略比异化翻译策略更具优势。 《诗经・陈风・泽陂》中歌日“彼泽之陂,有蒲与荷…… 彼泽之陂,有蒲与茼……彼泽之陂,有蒲菡萏……”,诗 注歌反复吟咏蒲草和荷花,借蒲草写男子,以荷花写美女。 释: …l周方珠.翻译多无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2][3][4]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 屈原在《离骚》中写道“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 [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意借荷花的纯洁 表明自己的清白。中国文化以荷为美是赏其清丽脱俗、 高贵雅致;而欧美文化中的荷花却与之断然不同。据美 2006. 【5]【6】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国Interapp]e公司提供的网络词典(该辞典以1913年韦氏 [7]吕叔湘.中诗英译笔录[M】.北京:中华书局,2 002. 辞典为蓝本,并包括普林西顿大学认知科学院提供的语义 (黄河重庆行政学院文史部400039) 2Ol1.O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