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卷第1期JOURNALOFZHENGZHOUECONOMICS&MANAGEMENTINSTITUTEVol.21No.1
荀子的生态伦理观
卢有才
(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河南郑州451191)
摘要:荀子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和谐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万物各得其和以生”,。人只有按照自然界的规律对其进行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做到“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才能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造福于民,民富国强。如果违背自然规律,打破生态平衡,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导致民穷国贫。合理利用自然的目的,是“为天下生民之属长虑顾后而保万世”。
关键词:荀子;生态伦理观;和合;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B2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989(2006)01-0065-05 荀子作为先秦时期思想文化的集大成者,其“礼义”思想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但其生态伦理思想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近来,重温《荀子》一书,发现其生态伦理思想对我们建设和谐社会仍有一定的启示,故而草之于文。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
荀子认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是和谐相处的。“列星随旋,日月递火召,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1](天论,P426)“天”是什么?自然界是什么?就是星星相移,日月变换,四时更替,阴阳转化,风行雨施。“神”也不是指鬼神,而是指规律的神妙作用。在荀子看来,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是相互依赖的,事物都有自身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人们虽然能看到事物的存在,却看不到那些隐藏在事物背后的不露形迹的过程,这一支配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神妙莫测的东西,实际上就是事物的规律性,荀子把它称为“神”。任何事物都从自然界中获取自己存在的条件,自然界赋予了生命物质所必需的东西,“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人类也从自然界中获取人类所需要的东西以养育人类。“财非其类,以养其类,夫是之谓天养”。[1](天论,P427)
收稿日期:2005-12-20
总之,自然界是一个和谐相处的平衡的生态系统,正是这一生态系统,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条件。这样,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才能和谐相处,各得其所。
事物在相对平衡的生态系统中生存和发展,在生存和发展中体现出自己的规律性。荀子说“: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1](天论,P428)“物类之起,必有所始”“,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1](劝学,P321)事物的发生,都有它的根由,火就燥,水就湿,草木共生,禽兽群居,事物就是这样各自依从它们的同类。故“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 聚焉”。[1](劝学,P321)森林茂盛了,伐木者就拿着斧头来了;树木成荫了,群鸟就来栖息;醋发酸了,蚊蝇就飞来聚集。
自然界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1](天论,P426)“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1](天论,P428)大自然不因为人们不喜欢寒冷而废止冬天,也不因为人们不喜欢地域辽远而缩小它的面积,人们只有根据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才能使万物“各得其宜”。
事物在客观规律的作用下,选择适宜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遵循一定的生存法则。“川渊者,龙鱼之居也,山林者,鸟兽之居也。”“川渊深而鱼鳖归
作者简介:卢有才(19642),男,河南新密人,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图书馆馆长,副教授。
・65・
2006年3月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Mar.2006
第21卷第1期JOURNALOFZHENGZHOUECONOMICS&MANAGEMENTINSTITUTEVol.21No.1
之,山林茂而禽兽归之。”[1](致士,P408)龙鱼以川渊为居,鸟兽以山林为居。如果河海湖泊水质优良,川渊水深,生态环境良好,那么各种水生物就会聚居成群,鼋、鼍、鱼、鳖、鳅、 等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果山林繁茂,绿树成荫,草原广袤,那么各种飞禽走兽应有尽有。概而言之,如果有良好的适宜生物生存的环境,生物就能按照自身的生存法则栖息、生存、繁衍和发展,生物的多样性就能得以保持。如果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生物的多样性就会丧失,甚至会导致种群灭绝。“川渊枯则龙鱼去之,山林险则鸟兽去之”。[1](致士,P408)川渊枯竭,则龙鱼离开,山林被砍伐精光,则鸟兽消失殆尽。
可见,荀子十分重视“和”在事物生存和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事物只有和谐相处,万物才能化生。关于“和”,中国古代哲人常把它与“同”作为一对范畴。“同”是指相同的东西简单相加和同一,是一种无差别的绝对等同“以同裨同”,是不能生成美好和谐事物的“;和”才是万物生成和发展的根据,不同因素的统一,才能使事物得以产生和发展。“和”是不同东西的“和合”与统一。[2](P49)当然“和”,并不是事物的任意掺和,构成“和”的各不同因素必须保持一定的度和量,无过不及“,发而中节谓之和”。《国语》中有这样的记载:“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韦注:杂,合也),以成百物。”[3](郑语,P348)“和”是对立统一。“以他平他谓之和”“,他”是不同的东西,包含着差别、对立之意“平”,是平衡,包含着和谐统一之意“,和”是把不同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以达到平衡、和谐统一。韦昭认为“,和实生物”是指“阴阳和而万物生”“以他平他谓之和”,是说“阴阳和生,异味相和”。春秋时的晏婴进一步发挥了史伯的和同思想:“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 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4](昭公二十年,P310-311)可见“,和”是相・66・
反相济,相反相成。孔子也对和同思想作了进一步的阐释“: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5](子路,P141)这里的“和”也是与“同”相对的概念,是和合、
和谐、恰到好处。可见“,和合”就是结合、杂合、和谐。事物如果不能和谐相处,不能结合、杂合,也就不会有发展。所以,张立文先生把“和合”称为“生生之法”,即新生命、新事物不断化生。[6](P53)
荀子继承了“和”的观念,他以朴素唯物主义为基础,分析了非生命物质、低等生命、动物和人类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1](王制,P370)人之所以最为天下贵,不仅是因为人具有其它物质所不具有的特点,而且在于人能以“义”分而“和”“和”,而能“群”。正是人们能和谐相处,才能做到“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1](王制,P370)驾驭万物,利用万物,兼利天下。不仅人与人之间是和谐相处的,事物之间也是和谐相处的“: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礼论,P445-446)这而变化起,性伪合而天下治。”
里的“接”“、合”,都是接触、结合、交合、和合的意思。按照荀子的说法,宇宙的本根是“气”,只有阴阳二气接触、交接、结合,才能引起事物的变化;如果阴阳二气不能相互接触、结合、交合,就不会产生事物的变化。“天地合而万物生”,只有天与地相互结合、相互配合、和谐相处,才能化生万物;天地不“合”,就不会有万物的化生,更不会有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性伪合而天下治”,这里的“伪”,是指“人为”,即人对自然界的改造。就是说,人与其它事物都有自身的本性,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改造,必须符合客观事物的本性和发展规律,只有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下才能得到很好的治理。可见,在荀子看来,只有阴阳接触、结合,天地交合、“和合”,性伪符合、和谐,才会有事物的变化,才会有万物的化生和发展,才能维持自然界的平衡,才能达到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自由与必然的统一,社会与自然的统一。
“斩伐养长不失其时”
荀子不是机械决定论者,而是高举“人定胜天”
卢有才 荀子的生态伦理观
的大旗,主张“制天命而用之”。他在批评墨子“昭昭然为天下忧不足”时,充满激情地说“: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然后瓜桃枣李一本数以盆鼓,然后荤菜、百蔬以泽量,然后六畜禽兽一而 车,鼋、鼍、鱼、鳖、鳅、 以时别一而成群,然后飞鸟、凫雁若烟海,然后昆虫万物生其间,可以相食养者不可胜数也。夫天地之生万物也,固有余足以食人矣;麻葛、茧丝、鸟兽之羽毛齿革也,固有余足以衣人矣。”[1](富国,P378)荀子认为,只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善治之”,就可以做到五谷丰登,一年两季。瓜、桃、枣、李可以硕果累累;荤菜、蔬菜以泽计量;六畜禽兽可以满车而载;鼋、鼍、鱼、鳖、鳅、 按时生育,就可以绵延生息,繁殖成群;飞鸟、凫雁多如烟海;昆虫万物数不胜数。总之,天地生长的万物养育人民绰绰有余。麻葛、茧丝、鸟兽之羽毛、牙齿和皮革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足以供人民穿着。墨子的担忧只不过是一己之私虑罢了!然而,斗转星移,时过境迁,物是人非,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墨子所担忧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于是,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不得不品尝自己酿成的恶果!蓦然间我们又想起了荀子给人们的另一个忠告:虽然天地生养万物“足以食人”、“足以衣人”,但也不能对自然界进行掠夺性开发。相反“,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1](富国,P382)也就是说,必须谨慎地适应季节变化,节约开
等动物产卵时,鱼网和毒药不许投入水泽,为的是不使各种水生动物中途死亡,不断绝其生长。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不失时机地做这四件事,五谷就会源源不断地获得丰收,老百姓家中也就会存有余粮。各种大小不同的鱼塘,在繁殖时节严禁捕捞,鱼鳖就会非常多,老百姓的食用也就有余裕了。砍伐木材与培育山林都不失时机,山林就不会荒芜,老百姓使用木材也就绰绰有余了。
“斩伐养长不失其时”,不仅可以使经济获得发展,还可以培养老百姓高尚的道德情操。“百工将时斩伐,佻其期日,而利其巧任,如是,则百工莫不忠信而不木苦矣。县鄙将轻田野之税,省刀布之敛,罕举力役,无夺农时,如是,则农夫莫不朴力而寡能矣。……百工忠信而不木苦,则器用巧便而财不匮矣。农夫莫不朴力而寡能,则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1](王霸,P395)工匠按时砍伐,国家正确引导,充分利用他们的技巧,这样,工匠就会十分忠诚,不会再偷工减料了。减轻农民负担,无夺农时,农民就不会无事生非,不务正业,而是老老实实尽力耕种。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所有的事业将兴旺发达,不会荒废了。
荀子认为,要真正做到“斩伐养长不失其时”,必须进行分工管理。司空、司田、虞师、乡师、工师各司其职,才能使万物各得其宜,天下太平。[1](王制,P371)农夫众庶也根据自己的职责———“掩地表亩,
支,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只有这样,才能使财货充裕,百姓富足。
如何做到开源节流,财货充裕,百姓富足呢?荀子认为,人们在“制天命而用之”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做到“斩伐养长不失其时”。荀子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 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1](王制,P371)这段话的意思是,当草木正在开花结果时,刀斧不得进入山林,为的是不使树木夭折,不断绝其生长。当水中的鼋、鼍、鱼、鳖、鳅、
剌草殖谷,多粪肥田”进行管理,[1](富国,P378)才能达到“高者不旱,下者不水,寒暑和节,而五谷以时熟”。[1](富国,P378)
万物各得其宜,则六畜得其长,群生得其命。荀子说“:群道当,则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故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1](王制,P370)组织群众的原则得当,万事万物便能够得到适当的安排,马、牛、羊、鸡、犬、豕等六畜便能得到生长,众生都能够生命旺盛。所以,养育生长适时,六畜就繁育;砍伐种植适时,草木就繁殖茂盛。
万物得其宜,则民裕国富。荀子说“:彼裕民故多余,裕民则民富,民富则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则出实百倍。……余若丘山,不时焚烧,无所臧之,夫君
・67・
2006年3月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Mar.2006
第21卷第1期JOURNALOFZHENGZHOUECONOMICS&MANAGEMENTINSTITUTEVol.21No.1
・68・
卢有才 荀子的生态伦理观
第二,人们节衣缩食的目的是“为天下生民之属长虑顾后而保万世也”。现实生活中,人们蓄养鸡、狗、猪、牛、羊,而吃饭不敢有酒肉;存有钱财,建有粮仓,却不敢穿丝绸;箱子里装满应有尽有的钱财,却不敢乘车马。人们这样节衣缩食,勤俭节约,难道是人们不需要吗?不是的!这主要是从长远考虑,顾及以后,恐怕无以为继。于是,人们只能抑制自己的欲望,蓄积物资,以便接济将来困乏之时。因为人们知道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历史过程,是代代相传、子子孙孙万世繁衍、生存和发展的过程,所以,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不仅要考虑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还要考虑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才能做到“为天下生民之属长虑顾后而保万世也”?荀子大声疾呼“: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愿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1](天论,P429)要把自然界的事物当作物体来畜养,从而控制它;要掌握自然规律来利用它;顺应季节的变化使它为人类服务;施展人的才能对万物加以变革改造;合理利用万物不造成浪费;仰慕爱惜万物促进它更好地生长。所以,放弃人的努力,只指望上天的恩赐,那没有情感的万物不会对你恩赐什么!
第三,苟且偷生之辈,浅陋无能之属,必为历史发展所唾弃。荀子认为,那些苟且偷生之辈,浅陋无能之属,鼠目寸光,贪图享乐,乱砍乱伐,乱挖乱采,浪费资源,污染环境,是以牺牲子孙后代的发展为代价换取一时的享受。他们不懂得抑制欲望,开源节流,只考虑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发展;只顾满足自己的贪欲而不顾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极端浪费粮食,破坏生态平衡,最终必然要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难免陷入冻饿的贫困状态。到那时,只能手持瓜瓢,背负布袋,沿门乞食,最后饿死在沟壑之中。
因此,荀子认为,只有正确引导人们的欲望,用“礼义”调节人们的欲望,避免苟且之辈的做法,才能既考虑到当前的发展,又顾及到后世的繁荣。
第四,先王之道,仁义之统《诗》,、《书》、《礼》、《乐》之分“,将为天下生民之属长虑顾后而保万世也”。圣人之所以制定治国原则,继承仁义大统,划分诗、书、礼、乐的不同功能,其目的就在于为老百姓的生存着想,为后代的长远发展考虑,永葆世世代代长治久安。所以,应该合理利用资源,不能浪费资源,不能为了眼前利益而牺牲后代的利益。这些微言大义,知识浅陋的庸人是很难理解的,只有修养深厚的君子才能明白。
总之,荀子以朴素唯物主义世界观为指导,继承了先秦时期的“和合”观念,指出自然界的万物是和谐相处的,人类在保证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同时,必须维护万事万物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保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既要满足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兼顾未来发展的需要。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相互和谐、均衡、持久地发展。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遵循自然界的规律“,无夺农时”,根据自己的职责分工“,人善治之”,才能使万物“各得其宜”,最终达到“为天下生民之属长虑顾后而保万世”的目的。所有这些,对于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杨任之.白话荀子[M].长沙:岳麓书社,1991.
[2]张岂之.中国儒学思想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
[3]李维琦.白话国语[M].长沙:岳麓书社,1994.
[4]顾馨,徐明.春秋左传[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5]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6]张立文.和合哲学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