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圆
圆概念总结
1.圆的定义: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
2.将一张圆形纸片对折两次,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例:圆是平面上的一种( 曲线 )图形,将一张圆形纸片至少对折( 两 )次可以得到这个圆的圆心。
3.半径: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把圆规两脚分开,两脚之间的距离就是圆的半径。
例:要画一个周长是31.4厘米的圆,圆规两角之间的距离是( 5 )厘米。
4.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确定圆的大小。
例:( 半径 )决定圆的大小;( 圆心 )决定圆的位置。
5.直径: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
例:圆中最长的线段是圆的( 直径 )。
6.在同一个圆内,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7.在同一个圆内,有无数条半径,有无数条直径。
例:圆有( 无数 )条半径,( 无数 )条直径,( 无数 )条对称轴。
8.在同一个圆内,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一半。
1用字母表示为:d=2r r =2d
用文字表示为:半径=直径÷2 直径=半径×2
例:画一个直径4厘米的圆,那么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应该是( 2 )厘米。
9.圆的周长: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度叫做圆的周长。
10.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个比值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叫做圆周率,用字母表示。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在计算时,取3.14。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算出来的人是我国的数学家祖冲之。
例: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的( 3 )倍多一些,这个倍数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叫( 圆周率 ),常用字母( π )表示。它是一个( 无限不循环 )小数,取两位小数是( 3.14 )。
11.圆的周长公式:C=πd 或C=2r
圆周长=×直径 圆周长=×半径×2
例:一个圆形养鱼池,直径是4米,这个鱼池的周长是多少米?
解:C=πd=4米×π=4π米
答:这个鱼池的周长是4π米。
12.圆的面积:圆所占面积的大小叫圆的面积。
13.把一个圆割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割拼成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用字母(r)表示,宽相当于圆的半径,用字母(r)表示,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圆的面积= r×r。圆的面积公式:S=r²。
例:把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份,可以拼成一个近似于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 周长的一半 ),宽相当于圆的( 半径 ),所以圆的面积S=( r² )。
14.圆的面积公式:S=r² 或者S=(d2)² 或者S=(C 2)²
例:一个半圆形池塘,它的直径是4米,求它的面积。
解:S=(d2)²÷2
=2π㎡
答:面积是2π平方米
15.在一个正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圆的直径等于正方形的边长。
例: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形中画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面积是( 4π )厘米。
216.在一个长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圆的直径等于长方形的宽。
例:在一个长8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纸板上剪一个最大的圆,圆的面积是( 6.25π )平方厘米。
17.一个环形,外圆的半径是R,内圆的半径是r,它的面积是S=R²-r² 或 S=(R²-r²)。(其中R=r+环的宽度.)
例:在一个直径是2米的圆形水池四周修一条宽1米的石子路,石子路的面积是多少?
解:r=2米÷2=1米 R=1米+1米=2米
S=R²-r²
=(2²-1²)㎡
=3π㎡
答:石子路的面积是3π㎡。
18.半圆的周长等于圆的周长的一半加直径。半圆的周长与圆周长的一半的区别在于,半圆有直径,而圆周长的一半没有直径。
半圆的周长公式:C=d2+d 或 C=r+2r
圆周长的一半=r
例:半圆的周长就是用圆的周长除以2。( × )
19.半圆面积=圆的面积2 公式为:S=r²2
例:一个半径为20米的舞台,面积是多少?
解:S=πr² ÷2
=π×20×20÷2
=200π㎡
答:舞台的面积是200π㎡。
20.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扩大或缩小多少倍,直径和周长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而面积扩大或缩小以上倍数的平方倍。
例: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扩大4倍,那么直径和周长就都扩大( 4 )倍,而面积扩大( 16 )倍。
21.两个圆的半径比等于直径比等于周长比,而面积比等于以上比的平方。
例如:两个圆的半径比是2:3,那么这两个圆的直径比和周长比都是2:3,而面积比是4:9。
22.圆周长和直径的比是:1,比值是;
圆周长和半径的比是2:1,比值是2;
例:已知一个圆形跑到的周长是1256米,求该圆的直径和半径。
解:d=c÷π=1256÷3.14=400米
r=c÷2π=200米
答:圆的直径和周长分别是400米和200米。
23.当一个圆的半径增加a厘米时,它的周长就增加2a厘米;
当一个圆的直径增加a厘米时,它的周长就增加a厘米。
例:一个半径为3米的圆,半径增加1米,周长增加多少米?
解:C1 =2πr=6π 米
C2 =2πr=8π 米
增加量:C2- C1=8π-6π=2π 米
答:周长增加了2π米。
24.在同一圆中,圆心角占圆周角的几分之几,它所在扇形面积就占圆面积的几分之几;所对的弧就占圆周长的几分之几。
25.当长方形,正方形,圆的周长相等时,圆的面积最大,长方形的面积最小。
n26.扇形弧长公式: 扇形的面积公式: S=360r² (n为扇形的圆心角度数,r
为扇形所在圆的半径)
例:一个圆心角是90°的扇形,半径是4厘米,面积是多少?
解:90°÷360°×πr²=4π 平方厘米
答:面积是4π平方厘米。
27.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8. 有一条对称轴的图形有:角、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扇形、半圆。
有2条对称轴的图形是:长方形
有3条对称轴的图形是:等边三角形
有4条对称轴的图形是:正方形
有无数条对称轴的图形是:圆、圆环。
29.直径所在的直线是圆的对称轴。
例:圆是( 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半圆有(1)条对称轴。
第二单元 百分数应用题
(一)百分数的基本概念
1.百分数的定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百分数表示两个数之间的比率关系,不表示具体的数量,所以百分数不能带单位。
2.百分数的意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例如:25%的意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25%。
3.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在原来分子后面加上“%”来表示。分子部分可为小数、整数,可以大于100,小于100或等于100。
例:初一八班有54人,某次体育测试,54人达标,那么初一八班体育达标率是多少?
解:54÷54×100%=100%
答:体育达标率为100%。
4.小数与百分数互化的规则:
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
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只要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5.百分数与分数互化的规则:
把分数化成百分数,通常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三位小数),再把小数化成百分数;
把百分数化成分数,先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数,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2 5=( 0.4 )=( 40 )%
(二)百分数应用题
百分数应用题(一)
求增加百分之几?减少百分之几?
公式:增加百分之几=增加的部分÷单位1
减少百分之几=减少的部分÷单位1
例:1、45立方厘米的水结成冰后,冰的体积为50立方厘米,冰的体积比原来水的体积增加百分之几?
解题思路:根据公式增加百分之几=增加的部分÷单位1;
先确定单位1是水,已经知道是45;增加的部分不知道,可以利用50减45求得5;最后用增加的部分5÷单位1水的45就等于增加百分之几。
计算步骤:第一步:单位1:水:45立方厘米
第二步:增加的部分:50—45=5立方厘米
第三步:增加百分之几:5÷45=11.1%
4、“减少百分之几与增加百分之几”的解题方法完全相同。
5、与增加百分之几相同的还有“多百分之几”“提高百分之几”
“增长百分之几“等。
与减少百分之几相同的还有“少百分之几”“降低百分之几”“节约百分之几”等。
百分数应用题(二)
比一个数增加百分之几的数,比一个数减少百分之几的数。
例1、某小学去年有80名学生,今年的学生人数比去年增加了25%,今年有多少名学生?
解题思路:单位1去年已经知道用乘法,增加用(1+25%)
算式:80×(1+25%)
2、某小学去年有80名学生,今年的学生人数比去年减少了25%,今年有多少名学生?
解题思路:单位1去年已经知道用乘法,减少用(1-25%)
算式:80×(1-25%)
3、某小学今年有100名学生,比去年增加了25%,去年有多少名学生?
解题思路:单位1去年不知道用除法,增加用(1+25%)
算式:100÷(1+25%)
4、某小学今年有100名学生,比去年减少了25%,去年有多少名学生?
解题思路:单位1去年不知道用除法,增加用(1-25%)
算式:100÷(1-25%)
百分数应用题(三)列方程解百分数应用题
1、小明看一本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25%,第二天看了全书的20%,第一天比第二天多看20页,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
解题思路:单位1一本书不知道,可以选用方程或除法来解答。
根据“第一天比第二天多看20页”可以知道第一天是多的,第二天是少的,第一天减去第二天等于多出的20页。
等量关系式:(第一天)—(第二天)=20页
方法1:解:设这本书一共有X页。
由“第一天看了全书的25%”可以知道第一天等于全书乘以25%,用X可以表示为25%X,由“第二天看了全书的20%”可以知道第二天等于全书乘以20%,用X可以表示为20%X.依据等量关系式“第一天—第二天=20页”
可以列方程为:25%X—20%X=20
方法2:“第一天比第二天多看20页”可以知道20页是第一天和第二天的差。要求单位1只要用20页除以20页的对于分率。
列算式为:20÷(25%—20%)
2、小明看一本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25%,第二天看了全书的20%,两天共看了20页,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
等量关系式:由“两天共看了20页”可以知道(第一天)+(等二天)=20页。
方程法:
解:设这本书共有X页,则第一天为25%X,第二天为20%X。
方程列为:25%X+20%X=20
算术法:由“两天共看了20页”可以知道20页是第一天和第二天的和,要求单位1只要用20页除以20页的对于分率。
列算式为:20÷(25%+20%)
3、小明看一本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25%,第二天看了全书的20%,还剩20页,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
等量关系式:(一本书)—(第一天)—(第二天)=20页
方程法:
解设这本书一共有X页,则第一天为25%X,第二天为20%X。
列方程为:X—25%X—20%X=20
算术法:
20÷(1- 25%- 20%)
4、小明看一本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25%,第二天比第一天多看10页,还剩20页,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
方程法:
解:设这本书一共有X页,则第一天为25%X,第二天为(25%X+10)页。
列方程为:X—25%X—(25%X+10)=20
百分数应用题(四)
利息的计算
1.本金: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
2.利息: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3.2008年10月9日以前国家规定,存款的利息要按20%的税率纳税。国债的利息不纳税。2008年10月9日以后免收利息税。所以如无特殊说明,就不在计算利息税。
4.利率: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5.银行存款税后利息的计算公式:税后利息=利息×(1-20%)
6.国债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7.本息:本金与利息的总和叫做本息。
8.应纳税额:缴纳的税款叫应纳税额。
9.税率: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做税率。
10.应纳税额的计算:应纳税额=各种收入×税率
例如:李老师把2000元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五年,年利率按4.14%计算,到期时,李老师的本金和利息共有多少元?
解题思路:要求“本金和利息共有多少元”应该用本金的2000元加上利息的。
解题步骤:第一步:根据“利息=本金×利率×时间”算利息
利息:2000×4.14%×5=414元
第二步:本金+利息:2000+414=2414元。
例如:李老师把2000元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五年,年利率按4.14%计算,到期时,李老师的本金和利息共有多少元?(如果利息按20%来上税)
解题思路:要求“本金和利息共有多少元”应该用本金的2000元加上利息的。
解题步骤:第一步:根据“利息=本金×利率×时间”算利息
利息:2000×4.14%×5=414元
第二步:算税后利息:414×(1—20%)=331.2元
本金+利息:2000+331.2=2331.2元。
第三章 图形的变换
1、 图形变换的三种方法:
第一种平移:要说明向什么方向(上、下、左、右)平移几个单位。
第二种旋转:要说明绕哪个点,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旋转多少度(90度、180度、270度)
第三种作对称图形:要说明是关于哪条直线作哪个图形的对称图形。
2、比赛场次、握手次数的计算
第一步:首先要算出有多少个人(或多少支队伍)进行比赛。有多少个人进行握手。
第二步:计算比赛场次、握手次数。
例如:如果是5人,从1加到4,如果是6人,从1加到5,如果是8人,从1加到7,如果是100人,从1加到99.
3、计算起跑线。
例如:第一道的弯道半径是36米,每个道的跑道宽度是1.2米
那么:第二道的弯道半径=第一道的弯道半径+跑道宽度=36+1.2。
第三道的弯道半径=第一道的弯道半径+跑道宽度+跑道宽度=36+1.2+1.2
第四道的弯道半径=第一道的弯道半径+跑道宽度+跑道宽度+跑道宽度=36+1.2+1.2+1.2
第五道的弯道半径=第一道的弯道半径+跑道宽度+跑道宽度+跑道宽度+跑道宽度=36+1.2+1.2+1.2+1.2
不同的两个道的起跑点相差多少米的算法:
第一步:先算出要跑几圈。
第二步:计算出两个半圆性跑道所构成的圆的周长。
第三步:有两个道的圆周长相减,就得出了在两个道种跑一圈的起点相差多少米。第四步:用这个相差数×要跑的圈数。
第四章 比的认识
(一)比的基本概念
1.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2. 比值通常用分数、小数和整数表示。
3. 比的后项不能为0。
4. 同除法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值相当于商;
5. 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的值。
6.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上或者同时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二)求比值
求比值:用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
例如:36分:1小时=0.6 8立方分米:2立方分米=4
(三)化简比
化简比:用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求出分数的比值后,在把分数比值改成比。
例如:12 : 16=3:4
(四)比的应用
1、比的第一种应用:
已知两个或几个数量的和,这两个或几个数量的比,求这两个或这几个数量是多少?
例如:六年级有60人,男女生的人数比是5:7,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题目解析:60人就是男女生人数的和。
解题思路:第一步求每份:60÷(5+7)=5人
第二步求男女生:男生:5×5=25人 女生:5×7=35人。
2、比的第二种应用:
已知一个数量是多少,两个或几个数的比,求另外几个数量是多少?
例如:六年级有男生25人,男女生的比是5:7,求女生有多少人?全班共有多少人?
题目解析:“男生25人”就是其中的一个数量。
解题思路:第一步求每份:25÷5=5人
第二步求女生: 女生:5×7=35人。 全班:25+35=60人
3、比的第三种应用:
已知两个数量的差,两个或几个数的比,求这两个或这几个数量是多少?
例如:六年级的男生比女生多20人(或女生比男生少20人),男女生的比是7:5,男女生各有多少人?全班共有多少人?
题目解析:“男生比女生多20人”就是两个量的差。
解题思路:第一步求每份:20÷(7-5)=10人
第二步求男生、女生、全班总人数:女生:10×5=50人,
男生:10×7=70人,全班:50+70=120人
要求量份数4、要求量=已知量×已知量份数
5、比在几何里的运用:
(1)已知长方形的周长,长和宽的比是a:b。求长和宽、面积。
ab长=周长÷2×ab 宽=周长÷2×ab 面积=长×宽
(2)已知已知长方体的棱长和,长、宽、高的比是a:b:c。求长、宽、高、体积
ab长=周长÷4×abc 宽=周长÷4×abc
c高=周长÷4×abc 体积=长×宽×高
(3)已知三角形三个角的比是a:b:c,求三个内角的度数。
三个角分别为:
abc180×abc 180×abc 180×abc
(4)已知三角形的周长,三条边的长度比是a:b:c,求三条边的长度。
三条边分别为:
abc周长×abc 周长×abc 周长×abc
第五章 圆柱和圆锥
一、 面的旋转
1.“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是:
点的运动形成线;线的运动形成面;面的旋转形成体。
2.圆柱的特征:
(1)圆柱的两个底面是半径相等的两个圆。
(2)两个底面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
(3)圆柱有无数条高,且高的长度都相等。
3.圆锥的特征:
(1)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
(2)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3)圆锥只有一条高。
二、 圆柱的表面积
1.沿圆柱的高剪开,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
(如果不是沿高剪开,有可能还会是平行四边形)
2.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用字母表示为:S侧=ch。
3.圆柱的侧面积公式的应用:
(1)已知底面周长和高,求侧面积,可运用公式:S侧=ch;
(2)已知底面直径和高,求侧面积,可运用公式:S侧=dh;
(3)已知底面半径和高,求侧面积,可运用公式:S侧=2rh
4.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如果用S侧表示一个圆柱的侧面积,S底表示底面积,d表示底面直径,r表示底面半径,h表示高,那么这个圆柱的表面积为:
S表=S侧+2S底
或S表=dh+d²/2
或S表=2rh+2r2
5.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的特殊应用:
(1)圆柱的表面积只包括侧面积和一个底面积的,例如无盖水桶等圆柱形物体。
(2)圆柱的表面积只包括侧面积的,例如烟囱、油管等圆柱形物体。
三、 圆柱的体积
1. 圆柱的体积:一个圆柱所占空间的大小。
2.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如果用V表示圆柱的体积,S表示底面积,h表示高,那么
V=Sh。
3. 圆柱体积公式的应用:
(1) 计算圆柱体积时,如果题中给出了底面积和高,可用公式:V=Sh。
(2) 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求体积,可用公式:V=r2h;
(3) 已知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求体积,可用公式:V=(d/2)2h;
(4) 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求体积,可用公式:V=(C/2)2h;
圆柱形容器的容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是V=Sh。
5.圆柱形容器公式的应用与圆柱体积公式的应用计算方法相同。
四、 圆锥的体积
1. 圆锥只有一条高。
2. 圆锥的体积=1/3×底面积×高。
如果用V表示圆锥的体积,S表示底面积,h表示高,则字母公式为:
V=1/3Sh
3. 圆锥体积公式的应用:
(1)求圆锥体积时,如果题中给出底面积和高这两个条件,
可以直接运用“v= 1/3 Sh”这一公式。
(2)求圆锥体积时,如果题中给出底面半径和高这两个条件,
可以运用1/3πr²h
(3)求圆锥体积时,如果题中给出底面直径和高这两个条件,
可以运用1/3π(d/2)²h
(4)求圆锥体积时,如果题中给出底面周长和高这两个条件,
可以运用1/3π(c/2π)²h
第六章 正比例和反比例
一、 变化的量
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二、 正比例
1. 正比例的意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字母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可以表示为:y/x=k(一定)。
2. 应用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有些相关联的量,虽然也是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但它们相对应的数的比值不一定,就不成正比例,例如:被减数与差,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等。
三、 画一画
正比例的图像是一条直线。
四、 反比例
1. 反比例的意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反比例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x·y=k(一定)。
2. 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要先想这两个量是不是相关联的量;再运用数量关系式进行判断,看这两个量的积是否一定;最后作出结论。
例:A、B 、C 三种量的关系是: A×B = C
(1)如果 A一定,那么 B和 C成(正)比例;
(2)如果 B一定,那么 A和C 成(正)比例;
(3)如果 C一定,那么 A和 B成(正)比例.
五、观察与探究
当两个变量成反比例关系时,所绘成的图像是一条光滑曲线。
六、图形的放缩
一幅图放大或缩小,只有按照相同的比来画,画的图才像。
七、比例尺
1. 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例:在一幅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距离6厘米,乙丙两地距离8厘米;已知甲乙两地间的实际距离是120千米,乙丙两地间的实际距离是( 160 )千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 1:2000000 )。
2. 比例尺的分类:比例尺根据实际距离是缩小还是扩大,分为缩小比例尺和放大比例尺。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比例尺还可分为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
例:一种微型零件的长5毫米,画在图纸上长20厘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40:1)。
3. 比例尺的应用:
(1)、已知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例如:在比例尺是1:4000000的地图上,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40)千米。也就是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 4000000)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