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历史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历史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考点一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一、分封制

1.目的:为了控制全国广大地区。

2.受封者:周王子弟、亲戚、功臣和一些古帝王的后代 3.重要封国:鲁、齐、燕、晋、宋等。 4.封国的统治者:诸侯(国君)。

5.周王与受封诸侯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①权利:从周王那里得到土地 和人民 。②义务:拥戴 周王为天子;定期朝见周王,参加周王主持的重要典礼活动;贡献财宝和特产;服从周王调遣出征作战。

6.作用: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二、商鞅变法

1.背景――秦孝公求贤:当时秦国落后、被他国鄙视,决心改革内政,变法图强。于是发布求贤令,招揽优秀人才。商鞅得到消息,便来到秦国。 2.时间:公元前356年。

3.内容:①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土地国有制 ,承认私人土地所有权。②重农抑商:奖励农耕,生产粮帛多的,免除 徭役;禁止弃农经商,凡因弃农经商或懒惰而贫困的人,罚做奴隶。③奖励军功。立功者赐给田宅;贵族及其后代无军功,不能获得爵位和享受特权。④迁都咸阳,推行县制。全国设31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去治理。⑤严明法令。公布法律,编制户口,实行连坐法,使百姓互相监督。

4.意义:①通过变法,秦国的旧制度废除了,新制度建立了,秦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②秦军的战斗力提高,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考点二 统一国家的建立

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

(1)由来:从“三皇”“五帝”中各取一字,合成“皇帝”。自称始皇帝,以后二世、三世,传之无穷。

(2)特点: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皇位独尊。 2.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制度

(1)中央:① 丞相:管理行政。②御史大夫:管监察。 ③太尉:管军事。

(2)地方:推行废分封,行郡县。全国分为36郡(后为扩大到40郡),郡下设县。

(3)特点: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吏都由皇帝任免,必须绝对服从皇帝的命令。这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建立。

二、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1.背景:汉武帝刘彻在位时,汉朝进入鼎盛时期。儒家学者董仲舒认为上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上天的儿子。万物要一统于上天,国家要一统于皇帝。他上书汉武帝说,如果让各种学说与儒学处于同等地位,必然要扰乱人们的思想,妨碍“大一统”的实现。 2.内涵:国家应大力倡导 儒家 的君权独尊思想,禁止其他学说与儒学齐驱并进。 3.目的:通过统一思想文化,实现“大一统”

4.影响:确立了 儒学 在 思想文化 领域和 政治生活 中的特殊地位,断绝了研读其他学说的人求取功名利禄之路。

三、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王国问题的解决

针对王国威胁中央的问题,汉武帝根据臣下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 ”,以使更多的皇族子孙领受皇帝的恩泽为理由,要求诸王把封地再分给自己的各位子弟,让他们去建立侯国。这种层层分封的办法使王国的力量分散、削弱,难以同中央对抗。后来,汉武帝还采取有力措施,取消了一些王、侯的资格。王国威胁中央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考点三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考点四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考点五 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1.背景

(1)北魏统一北方,民族融合趋势明显增强。

(2) 鲜卑 贵族用落后的方式统治各族人民,激化了社会矛盾。 (3)北魏政权面临着危机。 2.措施

(1)借鉴汉族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实施一系列新的制度,加强对经济和官吏的管理。 (2)迁都:494年,孝文帝把都城从 平城 迁至 洛阳 。

(3)汉化:鲜卑人贵族改用汉姓;提倡和鼓励鲜卑人改穿汉服、与汉族通婚、学说汉话。完善学校教育制度,让更多的鲜卑贵族子弟系统学习汉族文化。 3.影响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二、贞观之治 1.背景

唐太宗从隋朝的兴亡中吸取了深刻的教训,懂得了“为君之道”,明白了怎样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他遵从“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古训,基本上做到广开言路。 2.治国政策

(1)选用良吏,提高行政效能。唐太宗任用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和魏征等在三省六部中担任要职。这批大臣能干廉洁、敢于直言、办事效率高,在协助皇帝治理国家过程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2)轻傜薄赋,减轻农民负担。唐太宗推行唐初创立的赋役制度,允许农民交纳一定的实物(丝绢或麻布)来替代劳役。

(3)简法轻刑,修订法律。唐太宗让臣下按宽简原则修订法律,制定出《贞观律》,死刑条目减去一半,“鞭背”等酷刑被废除。

(4)重视教育,大力培养人才。唐朝中央设国子学、太学等学校。唐太宗常到学校视察,下令扩建校舍,增招生员。他还鼓励少数民族贵族子弟到长安读书。 (5)实行恩威并施的政策,改善民族关系。唐太宗用和亲、封赏 等办法笼络顺从唐朝的少数民族贵族上层,加强和他们的联系。而当东突厥贵族率部进攻内地,直逼都城长安时,他立即派兵迎击,直至把东突厥灭亡。这种政策收到良好效果,唐太宗被各族首领共同拥戴为“天可汗”。

3.结果与影响

(1)由于唐太宗推行开明务实的政策,贞观年间出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国力强盛的局面,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2)“贞观之治”奠定了唐朝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辉煌的政绩也使唐太宗成为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之一。

三、科举制的创立和发展 1.创立:隋朝

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下令“分科举人”。 隋炀帝时开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创立。

2.发展:科举成为唐朝选拔官员的最重要的方式。

(1)特征:分科考试,择优录取是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

(2)分类:唐朝科举分常科和 制举两大类。常科中,最重要的是进士科,其次是明经 科。

(3)程序:唐朝科举已形成相对固定的程序。常科考生一般先在 进行初试,合格者进京参加由尚书省职能部门组织的“省试”。录取者经吏部考查后,量才任用。

(4)影响:科举制度是一种新的选官制度。它的出现表明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已从 为主转变为以考试为主为主。通过较为公开公平的考试,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人进入各级政权。这一制度创立后,前后沿用了1300年,对我国历史有深远影响。 四、“交子”和“瓦子” 1.交子

(1)条件:①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南方商业繁荣起来。②适应大宗买卖的需要,方便商人交易。 (2)概况:北宋

时,一种名叫“交子”的纸币在四川地区出现。南宋时,发行了纸币“会子”。 (3)影响:这是世界上最早发行和流通的纸币。 2.瓦子

北宋都城东京城内有专门供人们娱乐的场所被称作“瓦子”。“瓦子”里面专供舞台演出的地方叫“勾栏”。

1废除丞相:朱元璋废除了延续了一千多年的 和中书省,把朝廷的政务分别交给六部处理,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这一措施使皇帝直接控制了朝廷的军政大权。

2.设立内阁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但不得干预六部事务。以后内阁的权力日益增大,凌驾于六部之上,成为协助皇帝决策的中枢机构。内阁的设立进一步加强了君权。

二、郑和下西洋

1.目的:明成祖为加强与海外的联系,并宣扬国威,命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

2.经过:1405年,郑和率领60余艘船只,载着两万多人和大量的物资,浩浩荡荡地从刘家港(在今江苏太仓境内)出发。出海后船队扬帆远航,经占城、爪哇、苏门答腊等地,最后到达印度古里后返回,完成了第一次出使西洋的任务。在以后的20多年里,郑和又六次率船队下西洋。他一共到过8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3.影响:郑和下西洋扩大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使明朝与30多个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他的远航比著名的欧洲航海家哥伦布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