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课
-------《孟子》两章 《鱼我所欲也》
复习目标
1、背诵并翻译课文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
3、深化孟子的“舍生取义”的主张
复习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战争不断,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孟子主张人和治国,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孟子,感受孟子的思想。
二、 进一步了解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言行和思想等的儒家经典,现存有七篇。
三、 生背诵并翻译课文
四、 复习练习
(一) 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 增加
困于心,衡于虑:“衡”同“横” 梗塞,指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弼” 辅佐
故患有所不辟通“避”,躲避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通“辨”,辨别
乡为身死而不受 通“向”,从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德”,感激
通“欤”,语气词
(二)一词多义: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防
国恒亡:国家
行拂乱其所为:违背
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弼
(三)词类活用:
1.饿其体肤:使……经受饥饿
2.行拂乱其所为:违背、扰乱
3.动心忍性:使……惊动、使……坚韧
4.必先苦其心志:使……痛苦
5.劳其筋骨:使……劳累
6. 空乏其身:使……资财缺乏
(四)虚词:
之:
亲戚畔之 代词 他
三里之城 助词 的
寡助之至 动词 到
攻亲戚之所畔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而: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表并列 并且
夫环而攻之 表修饰
环而攻之而不胜 表转折 却、但是
舍鱼而取熊掌 表并列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 表转折
不辩礼义而受之 表承接
蹴尔而与之表修饰
则
1.则凡可以辟患者 那么
2.万钟则不辩礼义 如果
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于是,就
与
1.呼尔而与之 给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欤”,语气助词,吗
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 比
万钟于我何加焉 对
之
宫室之美 的
人皆有之 代词,代这种心
呼尔而与之 代词,代他
(五)句子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五、中考链接:
(一)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⑤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选自《韩诗外传》卷九)
注释:①诵:背诵。②方:正在。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④喧:遗忘。⑤引:拿来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过__________
②其母引刀裂其织
裂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3.【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
4.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中考链接:
(二)
(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晏子谏景公 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③。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晏子自称)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④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⑤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景公:齐景公。②霁:雨雪停止,天放晴。③堂侧陛:堂,朝堂。陛,台阶。
④逸:安乐,安闲。⑤闻命:齐景公自谦的话,意为听您的话。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
(3)公被狐白之裘 被:
(4)乃令出裘发粟 裘:
2.翻译下列句子。
(1)此之谓失其本心。
(2)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
3.文段(甲)中画线句子强调的是:
4.文段(乙)所讲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五、 拓展延伸
(一) 面对诱惑,面对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二)古往今来,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很多,请举出两个人物,并简要概括其事例。
1、文天祥宁可为民族利益而死,也决不投降元朝做官——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3、陈毅——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4、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尽信书,不如无书。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六、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孟子的两篇文章,孟子五千年灿烂悠久的中华文化曾经在人类文明史上创造过无数的奇迹,孟子便是这些奇迹中一颗耀眼的明星,愿同学们能够在他的思想的影响下茁壮成长。
达标检测
一、基础知识
1、填空
孟子,名 ,字 ,战国时期 (地名)人, 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后人称为“ ”,与孔子并称“ 孔孟”。
2.默写。(3分)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 ,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 , ;蹴尔而与之, 。
3.文学常识填空。(4分)
(1)《 》一书现在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墨子,名是 之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 》。孟子,名 ,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
(3)《庄子》是 及其后学的著作集,为 家经典之一。
(4)公输盘,鲁国人,姓 ,也写做“公输班”或“公输般”。能造奇巧的器械,民间称他 。
二、阅读课外短文,回答问题。
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为?”母曰:“欲啖女。”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今适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买东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摘自《韩诗外传》)
1、.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东家杀豚何为? (2)今适有知而欺之
2.文中点明题旨的句子是:
3、简述这段文字阐明的道理。
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对事物的认识很难全面,深刻。特别对议论文的把握还不到位,只是停留在表层一些知识上,不能很好的运用到具体的文章中,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也还在进一步的形成当中,虽然在上学期已经学习过议论文及有关的文体知识,但6个学生中就有3人基础较差,对议论文的有关知识还是模糊清,表达能力差,在教学时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复习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不是死记这些术语定义,而是让他们学会区分观点、材料发现内在联系自主思考判断组织表述语言。陶行知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所以确定以上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在教学中把学生的自学、思考、讨论相结合,实现教学双方良性互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注意培养学生分问题能力。
效果分析
在教学中尽量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掌握两篇文章的基础知
识并整理归纳,在此基础上,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复习情况,重点检查对文言实词、虚词、重点句子的翻译,这部分内容从检查情况来看学生掌握的较扎实,c等级学生掌握的较慢,还不够熟悉。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中考链接,考查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我所选择的这两篇材料比较简单,大部分学生能够在借助小组力量的前提下读懂文章内容,有个别实词学生不能够正确把握意思,今后应加强训练。拓展延伸部分,我侧重考查学生对孟子思想的理解,对孟子名言的掌握,从这节课来看,学生能够把握孟子思想,并能当堂背诵孟子名言。总之,在这节课的复习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知识与技能的联系,建立知识技能与综合能力的联系。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掌握两篇文章的基础知识并整理归纳,在此基础上,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复习情况,重点检查对文言实词、虚词、重点句子的翻译,这部分内容从检查情况来看学生掌握的较扎实,c等级学生掌握的较慢,还不够熟悉。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中考链接,考查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我所选择的这两篇材料比较简单,大部分学生能够在借助小组力量的前提下读懂文章内容,有个别实词学生不能够正确把握意思,今后应加强训练。拓展延伸部分,我侧重考查学生对孟子思想的理解,对孟子名言的掌握,从这节课来看,学生能够把握孟子思想,并能当堂背诵孟子名言。总之,在这节课的复习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知识与技能的联系,建立知识技能与综合能力的联系。
这节课也存在很多的不足:课堂气氛方面:学生换了学习环境,比较紧张,齐答时声音较洪亮,但在单独回答问题时声音较小,而且不敢主动举手回答问题,讨论的积极性还不够。课堂上学生围着教师设计的思路走,还没有真正的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再接再厉,争取最大限度的把课堂的舞台让给学生。
总之,在这节课的复习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知识与技能的联系,建立知识技能与综合能力的联系,实现了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起引导作用。
教材分析
孟子主张人性善,本文从这种理论出发,开篇用鱼与熊掌的比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时应当舍生而取义的道理,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对论点进行正反对比论证,最后进一步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第二段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论证保持本心的重要性,赋予了舍生取义以广泛的现实内涵,使这个道理更令人信服,再次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论点。孟子的这一观点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成为后世许多仁人志士的行为准则。
这两章都是短小的议论文。作者抓住论述的中心,以高度概括的语言作扼要的论证,观点鲜明突出,读后发人深思。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这一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短文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文章开始一连用六个排比,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练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顺此事实,作者连用几个短语得出“天将降大任于是
人也”的结论,让人不能不信服。在此基础上,作者又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练的好处,最终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两章选自《孟子 公孙丑下》,这两篇文章都是孟子的作品,在复习时我把这两篇课文整合的一节课中,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复习进一步了解孟子的思想。这篇课文是九年级下学期第五单元的两篇课文,结合复习内容确定本课的复习目标是:1、背诵并翻译课文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
3、深化孟子的“舍生取义”的主张
课标分析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