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欣赏 《相约星期二》 一 简介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年逾七旬的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在一九九四年罹患肌萎性侧索硬化,一年以后与世长辞。作为莫里早年的得意门生,米奇在老教授缠绵病榻的十四周里,每周二都上门与他相伴,聆听他最后的教诲,并在他死后将老师的醒世箴言缀珠成链,冠名《相约星期二》。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余秋雨教授推荐并作序! 一个感动整个世界的故事,一部创造了出版业奇迹的好书。 二《目录》
第一个星期二——谈论世界 第二个星期二——谈论自怜 第三个星期二——谈论遗憾 第四个星期二——谈论死亡
第五个星期二——谈论家庭 第六个星期二——谈论感情
第七个星期二——谈论对衰老的恐惧 第八个星期二——谈论金钱
第九个星期二——谈论爱的永恒 第十个星期二——谈论婚姻
第十一个星期二——谈论我们的文化 第十二个星期二——谈论原谅
第十三个星期二——谈论完美的一天 第十四个星期二——道别
三 精彩片段行赏(选用一幅图画)
第十四个星期二——道别
气候又冷又湿,我踏上了莫里家的台阶。我注意到一些细小的东西,那是我以前从
未留意的。山体的形状,房子的石墙。富贵草属长青地被植物,低矮的灌木丛。我慢慢
地走着,踩着潮湿的枯叶朝上面走去。 夏洛特前一天给我打了电话,告诉我说莫里“不太好”。这是她的表达方式,意思是
他快不行了。莫里已经取消了所有的约会,大部分时间是睡觉。这对他来说是很不寻常的。
他从来不喜欢睡觉,尤其是当有人能跟他说话时。
“他要你来,”夏洛特在电话里说,“可是米奇……” “嗯?”
“他非常的虚弱。”
门廊的台阶。大门上的玻璃。我慢慢地、仔细地打量着这一切,似乎我是第一次看 见它们。我感觉到了背包里的录音机,我拉开包的拉链想证实一下磁带是否也在包里。
我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我总是磁带不离身的。 是康尼来开的门。她平时很欢快的脸此时显得有些憔悴。她轻轻地问了一声好。
“他怎么样?”我问。 “不太好,”她咬着嘴唇说。“我可不愿去想,他是那么的可爱,你知道。” “我知道。”
“真是太叫人难过了。”
夏洛特来到客厅和我拥抱了一下。她说莫里还睡着,虽然已经是上午十点了。我们
来到厨房。我帮她收拾了一下,桌上放着一长排的药瓶,犹如一排戴白帽的褐色塑料士
兵。我的老教授现在靠服用咖啡来缓气了。
我把带来的食品放进冰箱——汤,蔬菜饼,金枪鱼色拉。我向夏洛特表示了歉意。
这样的食品莫里已经有几个月没碰了。尽管我们都知道,但这已经成了一个小小的传统。
有时,当你即将失去某个人时,你就尽量想保持这份传统。
我等在起居室里,莫里和特德·科佩尔就是在这间屋子里进行第一次采访的。我拿
起了放在桌上的报纸。在明尼苏达,两个儿童在玩他们父亲的枪时被打死。在洛杉矶,
一条街上的垃圾箱里发现了一个死婴。
我放下报纸,望着空荡荡的壁炉。我的脚轻轻敲打着硬木地板。终于,我听见了开
门和关门的声音,接着夏洛特走了过来。 “行了,”她轻声说。“他在等你。” 我起身朝我熟悉的地方走去。这时我看见有个陌生的女人坐在客厅另一头的一张折 椅上,她交叉着双腿在看一本书。这是值二十四小时班的专门护理晚期病人的护士。
莫里的书房空无一人。我有些困惑。随后我犹犹豫豫地转身来到卧室,他在那里, 躺在床上,身上盖着毯子。我以前只有一次看见他是躺在床上的——他在接受按摩——
我立刻想到了他的那句格言:“当你躺在床上时,你就是死人。”
我走了进去,脸上硬挤出一丝笑容。他穿一件黄色的睡衣,胸口以下盖着毯子。他
的身体萎缩得这般厉害,我一时觉得他好像缺少了哪个部位。他小得如同一个孩子。
莫里的嘴巴张开着,脸上的皮紧贴在颧骨上,没一点血色,当他的眼睛转向我时,
他想说什么,但我只听见他的喉咙动了一下。 “你在这儿,”他鼓起身上所有的劲说。
他呼了口气,闭上眼睛,然后笑了,这点努力看来也使他疲惫不堪了。 “我……亲爱的朋友……”他最后说。 我是你的朋友,我说。 “我今天……不太好……” 明天会好些的。
他又吐出一口气,使劲地点点头。他在毯子下面费劲地动弹,我意识到他是想把手
伸出来。
“握住……”他说。
我移开毯子,握住了他的手指。他的手握进了我的手掌里。我尽量靠近他,离他的
脸只有几英寸的距离。这是我第一次看见他没有刮胡子,细小的白胡须显眼地扎在外面,
好像有人在他的脸颊和下巴上均匀地洒了一层盐似的。当他身体的各个部位都在衰竭时,
他的胡子却依然有着生命力。 莫里,我轻声叫道。
“叫教练,”他纠正了我。
“教练,”我说。我打了个寒颤。他的说话非常短促:吸进氧气,呼出词语。他的声音
既尖细又刺耳。他身上有一股药膏味。 “你……是个好人。好人。”
“摸摸我……”他低语道。他把我的手移向胸口。“这儿。” 我觉得喉咙里被什么东西卡住了。 “教练?” “嗯?”
我不知道怎么说再见。
他无力地拍拍我的手,仍把它按在胸口上。 “这……就是在说……再见……”
他的呼吸很微弱,吸进,呼出,我能感觉到他的胸腔在上下起伏。他这时正眼望着 我。
“爱……你,”他说。 “我也爱你,教练。” “知道你……还……” “ 知道什么?” “你总是……” 他的眼睛眯缝起来,然后他哭了。他的脸就像一个泪腺还没有发育的婴儿一样扭曲
着。我紧紧地拥抱了他几分钟。我抚摸着他松弛的肌肤,揉着他的头发。我把手掌贴在
他的脸上,感觉到了绷紧的肌肤就像是从滴管里挤出来的晶莹的泪水。
等他的呼吸趋于平稳后,我清了清嗓子说,“我知道你累了,我下个星期二再来,到
时希望你有好的状态。“
“谢谢,”他轻轻地哼了一声,很像是笑的声音,但听来仍让人觉得悲伤。 我拎起了装有录音机的包。为什么还要带这玩意?我知道我们再也不会使用它了。
我凑过去吻他,脸贴着脸,胡子贴着胡子,肌肤贴着肌肤,久久没有松开,比平时都要
长,我只希望能多给他哪怕是一秒钟的快乐。 “ 行了?” 我缩回身子说。
我眨眨眼睛忍住了泪水,他看见后咂了咂嘴唇,扬起了眉毛。我希望这是老教授心
满意足的开心一刻:他最终还是叫我哭了。 “行了,”他低声说。 附学生习作
一堂人生课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 立达中学 高三(4) 陈俊毅
在朋友的推荐下,我搜寻了米奇 阿尔博姆的《相约星期二》。很多人都说它是一本好书,但未必人人都能读得懂,体会到书中人物直面死亡的那份淡然,那份勇气,那份冷静,那份沉着。当时心想:“真的有那么难吗?”正是因为这份好奇,才促使我立刻放下琐事,很认真很用心地读起来。
本书封面所写——“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书中的主角“老人”——莫里 施瓦茨教授,神会心理学教授,这个七十多岁的老头患上了一种可怕的绝症,美国的医生没有向国内的医生那样做出所谓的人道姿态,而是很直接并且接近残酷的告诉老头“你快死了!”并告诉他,他的时间不会超过两年。
这个可怜的老头在他剩下的时间里并没有做出让人可怜的举动,他在十四个星期内,以旧有的乐观和一项饱满的热情继续给这个学科唯一的学生上课,于是,书中的另一个人物——学生米奇,在每一个星期二都来到老头的家,一个讲课,一个记笔记,他们一起讨论“生活的意义”,包括“死亡”、“恐惧”、“衰老”、“欲望”、“婚姻”、“家庭”等等,直到最后一堂课,画面定格在老人的葬礼上。
在米奇的笔记里,记录莫里老头最后的时刻,十四堂课的每一堂课老头都有不凡的表
现,有时因为自己身世的回忆而忧伤,有时因为当年的调皮而欢笑,正是因为这些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小事打动了我,让我噙着泪看到最后。
他所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解开了令我困惑很久的问题,它不仅仅是在米奇起上课,更是在为无数的读者上课,上十四堂关于人生的课,直面死亡是一种折磨。从一个人降生那天起,便无可救药的沉入这个轮回。在经历最旺盛的岁月里,人们讳言死亡,似乎那是一件很遥远的事。只要没有人提醒他或她“你快死了”,人们就会做出心安理得的样子忙碌着,一面隐藏起心里对死亡的恐惧,,装出一副铁汉嘴脸。
热在突如其来来的灾难中死去,或在某个黑夜里莫名的离开,中国人会悻悻地说:好,好,没受什么罪就走了。但是,当得知自己在某一天会离开这个眷恋的世界时,这时他的心里大概可想而知,有人颤抖,有人哭泣,有人崩溃,也有人未服从命运的安排,自己在大限之前解决了自己。因为中国人所说的“受罪”不仅是病痛的折磨,更是等待死亡的种种心态。所以,中国传统文化特中提及的 因果报应,如果这人此生成就了种种善行,那么他最好的结局就是“无疾而终”。也许很多人都能态度积极的等死,可是当走近终点时,能够持续积极的人已经为数不多了,他们说:这只有为人才能做到,我是个平凡的人,我不能不害怕死亡。
可是无论伟人还是凡人,终有一死,就算是我们无病无痛无忧无虑的过着生活,终有一天也会因为衰老而失去性命,在这种殊途同归的遗憾面前,莫里老头很潇洒的走了,而他为了学生做的备课内容还没有教授结束,他在天国看着人们,看着人们是否在翻看他的备课笔记,也在看着人们是否接受了他教授的精神。
所以这本书的最后一句,作者留下的文字是: “这门课仍在继续。”
原来世上果然有一种精神让人不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