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钟启泉先生说:\"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美国教育家麦克唐纳认为,这一培养人的活动是由教育目标系统、课程系统、教学系统和评价系统构成的。如何确定可行的教育目标、选择教育内容、安排教育途径、设计教育活动、评价教育活动效果等,都是与课程有关的问题。所以说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石,是学校育人的有效载体,更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因此,建设全面、系统、完善、并且符合学生成长需要的学校课程体系是学校的重要任务。
1949年美国学者泰勒(R·W·Tyler)的专著《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正式出版,被公认为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是现代课程领域里最有影响的理论架构。在这本著作里,泰勒提出了课程与教学的四个基本问题:(1)学校应该追求什么样的教育目标?(2)提供什么样的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3)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怎样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意实现?这四个基本问题也可以看作是课程编制过程的四个步骤或阶段,后来课程论领域将这四个步骤称之为\"泰勒原理\"。后来,基础教育领域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不断深入,陆续出现了一系列课程与教学论流派,除了泰勒的目标模式以外,还有动态模式、过程模式和环境模式等,对课程编制、开发、实施、评价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973年7月,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所辖机构\"教育研究革新中心\"在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举办了一场\"课程开发\"的国际研讨会,学者菲吕马克和麦克米伦在会上最先提出了\"校本课程\"的概念,他们把它界定为学校中教师对课程计划、设计和实施,首次完整地界定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1974年,在日本东京的国际课程研讨会上,这一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议题。之后许多学者也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1979年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指出,校本课程的出现也是教育制度内权限与资源重新分配的现象。它基于这样的理念:设计课程最适宜的空间,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教与学活动的地方--学校。因此,校本课程的含义有三层:一是就课程开发者而言,应该包括学校中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全体教师,或者是学校与其他机构的合作;二是就涉及的课程范围而言,
校本课程既可涉及部分课程,也可涉及学校的全部课程,还可以指单项课程与非定向课程;三是从开发的程度而言,除了新编课程,学校或教师选择、改编的课程,也属于校本课程之列。90年代以来,校本课程得到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重视,国家教育部也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等方面的权限多出了比较明确的规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正式提出了\"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这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和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是现代课程理论与我国现实国情相结合的合乎逻辑的发展方向和必然选择,是教育民主化、科学化原则在课程领域的具体体现,有利于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利于促进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关于如何从中央集中管理的课程体制过渡到中央--地方--学校分级管理的课程体制,有学者提出一些建设性的设想:(l)任何国家的课程政策改革都是在国家课程与学校课程之间寻找适合本国国情的立足点;(2)学校中实施的课程既应体现国家的意志,又应尽可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差异性。因此,学校中实施的课程应该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基础教育三级课程管理的新体系。在此背景下,课程开发和校本课程研究成为跨世纪课程改革研究的热点之一。2000年颁布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进一步的明确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问题,《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的实施和开发进行指导和监督,学校有权力和责任反映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迄今,十多年来的基础教育领域里的课程改革在全面推进的基础上,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成了新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不但丰富了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调动了中小学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的积极性,促进了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生本化,而且受到了广大学生、教师和学校的极大欢迎,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实现学校的个性化特色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今天,我们在积累了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丰富的经验的基础上,再来谈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就不再那么陌生,显得特别驾轻就熟,胸有成竹。
谈校本课程的开发,我认为首先要知道校本课程的分类,只有这样,才能根据校本课程分类有的放矢的去开发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分类,一般说来,大约有如下几种:一是台湾学者林本先生在总结他人分类的基础上,将校本课程分为六类:①学科课程:就是语文、外语、数学、地理、历史、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课程的拓展;②融合课程:就是以社会、自然为大类,融合以上学科而编制的校本课程,它更加强调各科之间的联系;③广域课程:与融合课程大致相同,就是取消多数的教学科目,代以少数的广域,而使之彼此联系;④核心课程:在关于课程的基础上,为使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其同一性起见,把比较有价值的最为重要的之一域作为中心,其他广域则为周边,而与中心相联系;⑤经验本位课程:这类课程特别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在教士的指导下,由学生自由的选择和组织知识与经验,来解决其接近生活的问题。二是华东师范大学王斌华教授的分类观点,他将校本课程主要分为四类:①学科课程:按照学科组织内容,各学科之间有明显的界限;②活动课程: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础,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而不是掌握知识,分成学科,教师可根据学生不断变化的需求,不断作出调整;③综合课程:以认识论、方法论、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为理论基础,合并相关学科,减少教学科目的课程,体验人类知识的综合性;④核心课程:不以学科为基础,而以学生的兴趣和社会热点为基础,横跨学科领域,涉及广泛的学科内容。我们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有效地借鉴和学习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分类基础上,大致将校本课程分为六类:①学科拓展课程,主要是结合学科进行内容拓展和学习方法研究;②主题活动课程,主要是指在校内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系列活动;③综合实践课程,主要是指学生在校外所进行的社区服务、走进高校、企业、军营、农村等社会实践;④综合课程:与王斌华教授的分类大致相同;⑤研究性学习课程:从学科拓展、主题活动、社会热点、社会现象、自然现象、经济问题等方面入手,涉及人类、自然、社会、科学、技术、经济、文化、军事、历史、体育、艺术等各个方面,以组织学生个人或团队的方式进行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学习,组合课程;⑥德育课程:涉及家校互动、社区合作、品德提升、思想教育等内容,主要侧重于学生的精神成长。另外还有环境课程、潜在课程、短期课程等几种分类。当然,在校本课程的分类中,每个学校还有自己更多的研究和分类,我认为只要符合学生健康成长的需求,都可以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实际去探索、去分类,去开发实施。在此不再赘述。
说到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从开发的对象来看,主要包括教师、学生、专家和社会力量等几个方面。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力量;社会主要包括家长、部门机构、大学、研究所、出版社等;专家主要是指对学校教育有研究的专业人士;另外有的学生也参加了校本课程的开发。
本文主要从开发的对象来介绍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总结起来主要有六种: 一、以教师为主导的开发模式
这类模式主要是根据教师的专业特长和业余爱好,面向学生学习成长的实际需要,而组织进行开发校本课程。因为即使学生有需求,但教师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和开发能力,再好的设想也很难落到实处。所以说,以教师为主导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是学校课程开发的一种最重要的开发模式。
其开发的基本流程是:第一步,学校拿出校本课程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成立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并公之于众;第二步,校方公布校本课程开发的范围和类型;第三步,教师个人或团队认领课程开发模块,做好校本课程开发的一切准备工作;第三步,教师自己或由学校为校本课程开发者聘请专业指导顾问、教师自己或者团队进行合作开发校本课程模块;第四步,在校本课程模块开发结束后,组织教师集体展示所开发的校本课程,学校聘请有关专家、教师、学生甚至学生家长组成评委会,对教师开发的校本课程进行点评,对其有针对性地提出修改完善的意见和建议;第五步,由参与校本课程的教师根据评委会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教师自己或团体合作修改,然后定稿;第六步,由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给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并经评委会认定通过的教师颁发证书,进行精神和物质上的表彰奖励。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开发模式
根据全体、部分或某几个学生的学习成长和兴趣爱好的需要,组织教师、教师团队、以及学生、家长、专业团体、学者专家等个人或团体进行开发。
其开发的基本流程是:第一步,学校根据学生学习成长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办学条件设计校本课程的调查问卷,让学生详细地填写调查问卷,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第二步,学校组织教师统计学生调查问卷,然后,学校根据学生
调查问卷的结果,组织教师、教师团队、以及学生、家长、专业团体、学者专家等个人或团体组成校本课程开发小组认领校本课程开发模块;第三步,由校本课程开发小组进行专题研究,做好校本课程开发的所有准备工作;第四步,开发小组自己或由学校为其聘请专业指导顾问,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合作开发校本课程模块;第五步,在校本课程模块开发结束后,组织教师集体展示所开发的校本课程,学校聘请有关专家、教师、学生甚至学生家长组成评委会,对开发小组开发的校本课程进行点评,对其有针对性地提出修改完善的意见和建议;第六步,由参与校本课程的教师根据评委会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开发小组进行深入细致地修改,然后定稿;第七步,由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给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并经评委会认定通过的教师个人或开发小组颁发证书,进行精神和物质上的表彰奖励。
三、以学生、社会、专业机构为补充的开发模式
这种校本课程的开发模式,无非是换了开发人,但基本步骤与以上两种没有大的区别,就不再罗嗦了。
以上三种校本课程的开发模式是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模式,其中以学生、社会、专业机构等组织和人员所进行的开发模式,可以作为补充形式。为什么这样说呢?是因为大多数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水平等尚不具备独立开发校本课程的条件,组织学生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还是比较现实的。聘请专业组织和专家学者为学校开发校本课程是比较好的,因为专业组织和专家学者专业水平高、开发能力强,但是开发成本较高、时间较长,有可能脱离学校的实际,且经济成本较高,长期开发可能学校承担不起。另外,组织教师、学生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从中还能锻炼教师,培养学生,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机会。
现代课程论认为,良好的学校课程应具有整体性,为了使受教育者全面和谐地发展,课程内容要素和课程范畴应是完整的统一;课程结构要体现显性与隐性的统一,静态和动态的统一,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也应该如此。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