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体育课堂教学中“课课”练
【摘 要】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课课”练是一种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方式,“课课”练具有针对性、辅助性的特点,其练习的内容也因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及不同的教学环境存在差异。本文将基于“课课”练的基本内涵探索其教学意义和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利用“课课”练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体育;课课练;教学
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承担着巨大的学习负担和压力,长时间埋首于书本、教材、参考书,内心的焦虑得不到发泄,最终造成心理压抑,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体育能让学生接触温暖的阳光,呼吸新鲜的空气,在操场上自由奔跑,摒弃众多负担和烦恼获得心灵上的放松。据此,体育在学生的成长中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伴随时代的变迁,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学生对体育课的需求越来越高,传统的体育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体育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发展显得尤为必要,因此一种新颖的“课课”练便应运而生。 一、“课课”练体育教学创新的重要性
提高学生能力,实现体育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必须要让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课堂,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创造开放和谐的教学环境,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生动活泼的体育教学氛围,让学生轻松愉悦地加入到体育学习中来,进行锻炼运动,充分发挥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体育需要学生与教师之间互动交流,体育课不是教师的独角戏,它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事实表明,
主动参与的教学效果明显比被动参与的效果好很多。然而在现今的学校中我们总是会发现许多学校的体育课是教师强制学生参加,学生总会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拒绝上体育课,这种现象在女生中表现更为明显。据此,加大体育课的吸引力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大重点,体教改革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切合学生实际情况,使体育成为学生真正喜欢的一门课程,而不是抱着奔赴战场的壮烈去上体育课。体育课并不可怕,关键是要让学生感受到体育课的魅力所在。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首先就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唤起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从而参与其中,激发学习兴趣。 二、“课课”练教学的重要意义
1.身心素质训练。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都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笔者认为包含以下几个方面:①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效应。比如学生的懒惰、肥胖以及心理压力。②高速的生活节奏和发展速率使人类感到焦虑和不安,而在校学生更是如此,他们面临高负荷的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在紧张的学习环境中无暇顾及自己的身体状况,运动不足。营养不合理也极易造成身体病变,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身体素质每况愈下。由此可见体育在学生以及人类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发展,体育的价值愈加显现出来,在教学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且发挥着重要作用。“课课”练中有许多涉及身体素质锻炼的内容,比如包括速度、力量、弹跳、灵敏度、柔韧性等在内的体素训练。因此“课课”练的首要
功能便是有利于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
2.娱乐功能。学生在枯燥的长期学习中需要给心情放个假,使紧绷的思维得到放松,于是学生希望在体育中达到娱乐的目的。娱乐是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部分,“课课”练在每堂课的一开始便有娱乐身心、陶冶情操的作用,因为它的形体艺术以及形式多样的实施方法,在竞技和比赛中给予学生情感的刺激和精神的体验。当学生参与到自己感兴趣的运动中时,内心便是充满欢喜的,在与同伴合作和与对手竞技的过程中感受运动的快乐和乐趣,得到心理和精神上极大的满足感,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课课”练应该如何练
1.课程设计有针对性、持续性。体育教学面临的是不同特性和身体素质的学生,他们各有自己的特点,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就体育教学成果来看并不客观。因此在进行“课课”练时应该具有针对性,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体育需求,使学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完成教学内容,减轻学生的思想负担并且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比如跳高练习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制定不同的标准,即在练习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与自己相符的高度进行挑战,既在练习的过程中巩固了课堂教学内容,又在练习中提高了学生挑战自我的能力。
2.突出趣味性和灵活性。体育是一堂充满灵动性的课程,众所周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不同的爱好和特长,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依据学生
特色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个别式练习任务”,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加强学生的练习,同时体验充满趣味性的体育练习任务带给自己身心愉悦的感受。
3.兼顾团体合作与个人能力培养。体育中团结合作竞技精神一直为我们所提倡,现行的教学方法大都强调学生的个人能力,忽视了学生融入集体的能力,以及与团队进行沟通交流合作的能力。因此,我们应在“课课”练课堂中加强对学生团体能力的培养,将团体合作能力培养与个人能力培养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廖申生,熊利曾.谈“课课练”练习方法在体育课中的运用[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1985(s1).
[2]李国华.体育与健康.辽宁大学出版社,2009:17-21. [3]王阳春.体育教学方法与创新教育的探讨与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8(4):117-11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