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黔东南苗族剪纸纹样分析

黔东南苗族剪纸纹样分析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黔东南苗族剪纸纹样分析

剪纸是一种独具艺术魅力的造型艺术,它以简单的材料、 单纯质朴的造型、 浓厚的装饰色彩来表达作品内容和形式的美感。 苗族是一个把历史写在服饰上的民族,因为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则通过服饰艺术记录苗族历史。由于受民俗实用功能的影响,苗族剪纸与传统的剪纸有所区别,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特色,龙纹与鱼纹是极具特色的部分。作为一种民俗现象,苗族剪纸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贵州黔东南是我国苗族最大聚居区,其苗族占全国苗族总数的1/4。由于其封闭的地理环境,以致保持着许多独特的文化传承。本文主要从形式和内涵两方面分析苗族剪纸中龙纹和鱼纹的形象。

一.苗族剪纸中龙纹形象分析

苗族人称剪纸为“苗花纸”“剪花”等,龙是重要题材。在苗族人眼中,龙能保安民,赐人风调雨顺,是人们假想的吉祥之物。苗族民间艺术中的龙纹虽受汉族文化影响,但苗族龙的形象与传统龙的形象大有不同。苗族龙的形象更加夸张大胆,苗族人按照自己的认识,将龙的形象理想化,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苗族自身的民族特色。

1.龙角

传统龙形象长着一对鹿角,而在苗族剪纸中的大多数苗族龙却长着一对牛角,看上去更有气势。在黔东南苗族的“招龙”古典祭礼中的龙就是一头水牛。苗族认为龙和牛是相通的,龙关系着雨水而牛耕田地,都关系到人的生产生活。另外,苗族将牛视为祖先,牛象征男性旺盛的生殖能力,寓意人丁兴旺发达,所以苗族常将牛角供奉家中。苗族龙的角也有少部分是中国传统龙的鹿角,只是比传统的鹿角粗壮、圆滑,没有锋利的角尖,显得比较温驯。

2.龙头

龙头一部分沿用了传统龙的牛头形象,另一部分则为人头或蜈蚣头。人头龙是人头蛇体,之所以变化为人头来自于苗族世代相传的传说故事。传说苗族中有个老人去世后被埋葬在一块能让人变成龙的宝地,老人的子孙们还没等到规定的时间就提前开坟查看,结果身体变为龙身而头还未变。苗族认为死后能变成龙是最高境界,这也是人头龙出现的原由。蜈蚣头龙同样身似蛇形,因为蜈蚣具有蛇性,同是软体爬行动物。

3.龙身

苗族的龙身丰富多样,主要包括牛身、鱼身、蚕身、狮身、蛇身、飞龙、虾身、双体、花身等。有的龙身甚至无法将其归为一类动物。牛身,苗族人认为牛身龙身体强健、力大无穷,更具威力,是施洞型剪纸中常常被表现的形象。鱼身,也称“鱼变龙”。这类鱼身龙身体粗短肥大,尾巴像金鱼尾一样作花形散开,外形很是好看。苗族常食用鱼,将鱼身变化到龙身上,是对丰衣足食的期望。蚕身,也称“蚕龙”。蚕身龙属台拱型的龙,身体短小肥壮, 头部装饰着鸡冠形。苗族自古就养蚕取丝满足绸缎和绣花丝线的需要,蚕在生活中是极为重要的,也是对丰衣足食的企盼。狮身龙,这是牛龙的变体,身上的鳞片变成鬃毛,使其更显威力和霸气。狮身龙在台拱型剪纸中用得较多。飞龙分为蚕身飞龙与鸟身飞龙。苗族认为龙能腾云驾雾,就给龙加上翅膀,有单翅或双翅的,有长脚、有无脚的。双体龙,一条龙同时具有两个蛇身,这是苗族将现代的共用形运用到龙纹中的最好见证。虾身龙,也称“虾龙”。形与蚕龙相似,鳞成甲壳虫状,反映出龙在苗族心中也有乖巧、可爱的一面。花身龙,龙体为蛇身,其尾展开为一朵芍药花状,属施洞型的龙。

苗族剪纸中龙尾的造型比传统龙自由许多。施洞型的龙基本上以金鱼尾为主,因为鱼与人的生活相关且繁殖能力强。台拱型的龙无金鱼尾,其中一部分呈羽尾,一部分呈马尾,

一部分则呈秃尾。

总之,苗族龙造型丰富,虽随意自由却形态优美,虽有对传统有所保留,却大胆地融入了苗族自己的想法与民族特色。苗族将自己的追求与理想注入在龙纹造型上,体现着苗族人民的生活感受和民族文化同时龙纹剪纸的宗旨为追求美好的生活。

二.苗族剪纸中鱼纹形象分析

1.文化内涵

鱼纹之所以在苗族剪纸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因为苗族人民对鱼的自然崇拜、生殖崇拜以及图腾崇拜。黔东南苗族先民隐居于偏远山区中,经济文化发展缓慢,在苗族先民面对难以捉摸的大自然变化中,先民对电闪雷击、地震洪水这些自然现象更是无法理解,先民们把这些自然现象对他们造成的伤害视为神灵对他们的惩戒,他们更加依赖于对大自然中动物和植物的崇拜。在一个常年迁徙战乱纷飞的年代,鱼相对其他动物来说不仅不对人类构成威胁,且在苗族先民的迁徙过程中鱼可以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苗族先民不仅想要保存自己的民族血脉,更想使民族强大繁盛,因而繁殖能力超强、行动无拘无束的鱼则成为苗族先民崇尚的对象。

除此之外,苗族先民将鱼的形态暗喻成女阴部分来表达他们对女性生殖繁盛的崇拜,鱼纹造型和图式都无不渗透出女性之阴柔气质与流动之美感。

苗族先民坚定地相信有种动物能保护他们,鱼作为他们的食物与他们长期保持联系,因而鱼作为图腾物成为了苗族人民的精神寄托。他们吃鱼肉也是为了获得鱼的自由、易繁衍等特征,这种图腾圣餐属于图腾崇拜中的一类。鱼祭也是图腾崇拜的一种表现形式,如

黔东南农历二月初二敬桥节用鱼奉祭桥神,还有老人埋葬3天举行的“招魂”仪式,都会用鱼作为供品,祈祷祖先保佑子孙平安发达。

2.鱼眼

鱼眼在鱼纹造型中往往被看做一个点,它起到了定位的作用。以鱼眼为定位点再勾勒出鱼的外轮廓、鱼鳞、鱼尾等其他纹样。苗族人民不仅限于用圆形代表鱼眼,也有用花瓣、叶子造型取代的。苗族鱼纹剪纸中鱼眼的构造打破了常规设计,侧面出现的鱼常常长有两个眼睛,强调与两条胡须保持一致。这一设计也体现着苗族人看重形与形的和谐共处,不讲究透视关系、比例关系,追求的是视觉上的平衡感和尊崇自己内心的想法。

3.鱼尾

据笔者对黔东南鱼尾图片进行比较,将鱼尾纹样分为三类。其一是剪刀状的鱼尾。其形状似剪刀,以线的形式赋予鱼尾流动的韵律,简单又形象。第二类为扇形状鱼尾,鱼尾外形呈锯齿状,里面在用细线顺着鱼尾的走势划经脉,重点强调鱼尾细密感。第三类是苗族特有的一种鱼尾描绘,用植物取代鱼尾纹样,旁边两片简单的叶子加上中间以花朵填充形成一种新的鱼尾造型。

4.鱼须

黔东南苗族鱼纹图案中虽然鱼须的表现形式多样,但是它们的共同点都是以粗线的形式变换成不同的造型,它把真实生活中鱼须形象夸大化。第一类是呈“八”字型的简易鱼胡须,简单流畅的粗线条显得格外粗矿。第二类是抽象化的卷草型,与蝴蝶触须相似,同样是以鱼头为出发点向外延伸,但是鱼须在末端却往里卷起,形似卷草,这种鱼须造型使

画面看起更加丰富。第三类是由植物的叶子和花蕊的形象取代了鱼须的形象。注重意的表达而不是追求形的逼真。

5.不同鱼纹设计

黔东南鱼纹剪纸中多是在对自然物象的记忆基础外加以创造想象出新的形象造型,如图1的鱼形象是苗族人民对生活中鱼图形的形状、轮廓特征加以概括后所创造出来的新形象,它与自然生活中的鱼体态不完全相同,它将鱼的胡须夸张变形为虾的触须和蝴蝶触须以及龙的触须,整体以流动的曲线为主,富于变化,鱼纹身躯肥大,它整体构架是模拟了自然中鱼儿摆动的形态及“C”形状的特征。鱼尾也闪现出叶子的造型,锯齿形的外轮廓尤为凸显,显然带有苗族巫文化印记,把温和的动物形象加以凶悍化,以驱魔避邪。

图1

来源:《贵州苗族民间剪纸》

图2通过意象表达暗喻两性相交,鱼须与蝴蝶的触须相交,是种传递信息的表现,隐喻男女互相交融一起,鱼尾延伸出的花芯在苗族也代表着男女交合的情景,旁边其他精致

的动物沿着鱼鳍排列,使画面感更充实饱满。给人无限遐想。

图2

来源:《贵州苗族民间剪纸》

还有一种表吉祥寓意的多动物组合剪纸图案,苗族民间剪纸的构图都采用“散点透视”,随心所欲地把各种事物组合在一个平面里 ,创作出许多符合他们审美意识的复合形象。苗族采用平面组合法的办法使动物与动物都不重叠,构成和谐美好的画面造型极具想象力。如图3剪纸中间是狗,在苗族犬图腾崇拜文化最为浓厚,传说狗给人带来谷种,并将狗作为一种吉祥动物。因此,鱼和狗的结合都是代表谷物丰收。图中鱼鳞巧妙的融入狗的身体中,狗头旋转一百八十度向上扬起,一对锦鸡两两相对,双龙盘曲在一起目视中心,旁边填充花蕊纹样,采用近似对称的手法,使得构图饱满充实。

图3

来源:《贵州苗族民间剪纸》

苗族剪纸是以刻为主,剪为辅。剪纸是一种适形图形造型,以“满”为最大特点。苗族剪纸中巫术印记较深,即使是单独出现的鱼纹样也是有龙或其他动物的影子。剪纸的功能性是驱邪避魔,因此,怪异的鱼纹样出现也不足为奇。苗族剪纸造型中有许多蕴含深刻的象征意义的象征性造型,它们常通过谐音、寓意、符号三种方式给造型赋予象征意义。如金玉(鱼)满堂,剪金鱼缸和金鱼;吉庆(罄)有鱼,剪鲤鱼与罄。

总之,苗族剪纸着重表现大轮廓,造型严谨、简练,拙中见巧,风格繁复而不失其秀,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特色。黔东南苗族在剪纸中表现出来的鱼纹图形都是源于苗族人民对自身所处的外部环境的认识和感受,既是对渔猎生活的反映,也是对生殖崇拜、图腾崇拜的表现,是黔东南苗族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表达了苗族内心的向往与祈愿,是生活与审美结合的产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