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实施思想政治课的创新教育,不仅需要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运用创造性的教学方法,还需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资源,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而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因此,在教学中更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生学习的诸多学科中,思想政治课是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是确立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阵地。 关键词:创新 质疑 合作 求异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素质教育的核心。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摆在每一位思想政治课教师眼前的头等大事。这就要求我们政治课的课堂教学改革,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研究学生的需求,把提高创新能力的教学目的与学生的需要结合起来。这样,政治课教学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下面就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是学习者内在的“激素”。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应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增强思维的内在动力,解决学生创新思维的动机问题。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加以适当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选择合理例题的教学方法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最能体现创新教育的一个途径的就是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即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机遇和氛围。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激发兴趣和启发思维,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因此在政治课中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全身心参与投入,在创设新环境中,能产生碰撞,开拓思路,这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创设悬念环境,激发求知心理
教学过程是一个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课前教师应该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学案,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所提问题应能与生活相联系,令人深思,给人启迪,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巧妙设计疑问,让学生讨论,激励学生质疑,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索学习。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捕捉学生创造的火花,及时鼓励,及时引导。如:在教高一政治《经济生活》第一课“商品的含义”时,教师可采用多角度、多层次的迂回式提问:①提到商品,同学们很快就想到了商店的食品、衣服、家电等。那么,这些商品是怎样来的呢?它们又到哪里去呢?②大自然中的阳光、空气是不是商品?为什么?③医院给病人输的氧气是不是商品?为什么?④你送给同学的生日礼物是不是商品?这种迂回式提问,能使学生的思维由浅到深,由窄到宽,由形象到抽象,使学生创造思维的敏捷性、发散性、聚合性、发现性和创新性等要素都得到了有效训练。 三、改变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求异思维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几乎完全依赖教师,很少有学生对教师或课本产生质疑。这样学生既缺少创造性思维的要求和压力,也缺少相应的训练,逐渐养成了依赖性的学习习惯。所以,要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善于质疑的良好习惯作为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习惯的首要任务。这就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学生的好奇和求异加以引导和鼓励。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的求异,让学
生知道没有绝对的真理,不要盲目崇拜什么专家,要敢于对权威、对理论、对教材、对教师、对学校提出质疑,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设想,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质疑、去创新,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高二《生活与哲学》“一分为二”观点时,一个学生突然提出:“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对此怎么“一分为二”?这是个发散思维的火花,我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从对这个求异思维的进一步讨论中,拓宽了学生的思维。 四、让学生发挥想象,发散思维
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创设“创新”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关键。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习惯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方法。发散性思维,是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去探索多种可能性,探求答案的思维过程。为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习惯,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构思新颖、思维巧妙、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一些有趣的故事、例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科学、能动地安排学习时间,获取高效的学习方法,广泛涉猎各个领域的知识,拓宽知识面,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提供学生想象的源泉,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展。
总之,作为新课改下的教育教学工作者,我们要不断研究新时期学生学习的特点,做出理性的科学分析,不断总结经验,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这是新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一项新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熊生贵《新课程教学创新新视点》.2004,9,1。 [2]李世海 等《创新教育新探》.2005,9,1。
[3]《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2004。 [4]《今日中国调研》.201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