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回采工作面初次放顶技术探讨

回采工作面初次放顶技术探讨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东瞧ji;纠故 2002年第5期 回采工作面初次放顶技术探讨 新汶矿业集团公司泉沟煤矿聂兆文 摘要工作面初次放顶工作是回采工作面顶板管理的薄弱环节,也是回采工作面的重点和难点,该文对如何搞好初次放顶 初次放顶切眼爆破 冒落 工作,避免初采期间的推跨型冒顶事故,从技术方面做了探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回采工作面1现场实例 煤岩名称 粉砂岩 柱状 厚度m 煤岩特性 耀灰色糖砂岩 毒l泥质腔结, 5209工作面东以F3—1断层,西南以F12—1大断层为 界,北以5208工作面相邻,工作面标高一165~一215m。 1.1煤层赋存条件(表1) 表1 52092工作面煤层赋存条件 走向长度 180m 容 重 1.40t,I 2.7 —犀层状。层理不明显, 一 、\ 细砂岩 \ / 25 灰白色细砂岩,夹少量暗色矿曲 .分选中等,合ji巳质肢乡。 粉砂岩 煤2 \ / 1、7 罪灰色糖砂岩:钙j黾质肢结 切跟长度 煤层厚度 平均采高 煤层倾角 106m 2.4m 2.4m 11。 工业储量 可采储量 预计可采期 72576t l1609t 4个月 24 媒质较好,结构(1、0,0.03。1、32) .糖细砂岩互层.细砂岩。硬度 粉细砂岩 ● ●●● 2.3 较大厨郝有层理.拉皮细 1.2煤层及顶底板综合柱状图(图1) 表2工作面基本支护规格 支柱 名称 支护形式 排距 柱距 图I煤层及顶底板综合柱状图 1.3工作面基本支护规格(表2) 控顶距 最大 最小 支护参数 密度 强度 顶板管理方式 支回 切顶 放顶 步距 规格 单体液压支柱配金 属铰接顶梁 1.Om 0.6m 4.Om 3.Om 1.67棵,Tn2 35t,n 见四回一 无密集 1.Om 2工作面初次放顶 2.1打放顶眼 工作面初采开始,装备完工作面,自切眼向前推进3m (放顶眼进入切顶线),即将工作面整修到最小控顶距,上全 特殊支护措施,(包括沿切顶排对接抬棚,每m一架;支设丛 柱5m一组),先将药卷依次顶入炮眼,要结实严密,再装入引 药,自溜头向溜尾定炮,每3个眼一组,定炮用 药卷,每 该面切眼为工字钢棚支护,长106m,高2.4m,宽2.4m, 棚距1.Om,于2月20日放完切眼,预计3月10日投产,切眼 放出后随即安排放顶工作。 孔5块,每块0.6kg,共计3.Okg,定炮采用正向定炮,用1 、 2 、3 毫秒电雷管,顺次装入3个炮眼,雷管脚线长度5m,使 用专用水炮泥<I ̄45mm,每眼3块,将炮眼用封泥填实,封泥长 度lm,每定一组,放一组。放顶时,工作面全面洒水灭尘(包 采用EX一20型岩石电钻,钻杆为@35打放顶眼,深孔爆 破,眼深为6m(采高的2.5倍),眼距5.Om,在切眼煤壁向老 塘沿倾向打眼,水平角30 ̄,仰角70o。共布置炮眼21个。 2.2放顶 下,只要控制原理相同,该控制系统仍具有良好的通用性;硬 4结束语 件构成不变或稍加改变,利用不同的PLC软件则可实现不同 的控制任务,因此它可应用于多种不同领域的控制系统。 机械手PIE控制系统安全可靠、使用方便、维护简单,由 于PLC是利用软件完成控制的,即使在硬件构成不同的情况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2年第5期 东瞧jiI 妓 3l 莱芜煤田岩浆侵入岩的发育规律及对煤层的影响 新汶矿业集团勘探公司 赵兰春孟凡写 摘要莱芜煤田广泛发育了两类岩浆侵入岩,其中闪长岩的侵入受NⅣ和NEE向两组共轭断层控制,侵入时代为燕山期, 对煤层影响较大;辉长岩的侵入受 关键词煤层 岩浆侵入发育规律 及NE向两组共轭断层及NⅣ向断层控制,侵入时代为喜山期,对煤层基本无影响。 莱芜煤田为华北型石炭二叠系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后 期遭受了广泛的岩浆侵入,部分煤层受到了严重破坏,降低 了工业价值,但同时也形成了众多矽卡岩式磁铁矿等有益矿 床。本文探讨了侵入岩的岩性、侵入时代、受断裂构造的控 制规律以及对煤层的影响程度,为勘探和生产中对岩浆岩的 控制及处理提供参考。 1煤田构造发育特征 莱芜煤田大地构造位置在鲁西断块、鲁中隆起的泰莱凹 陷东部,构造复杂程度中等,主要构造为断裂,次为褶曲。断 裂主要有NⅣ、NEE、NNW(或近SN)、NE向四组,尤以NⅣ和 NEE向数量最多、落差最大,决定了煤田构造格局和地层赋 存状况。其中NⅣ向与NEE向呈“x”型共轭状,主要落差形 成于燕山运动中,部分断层不切割第三系官庄组,或在官庄 组中落差明显小于侏罗系及煤系地层中。 r向与NE向 也呈“x”型共轭状,形成略晚于Nw、NEE向断层。这四组断 层都是中生代以来华北板块与华南板块对接、太平洋板块对 华北板块的俯冲综合形成的NNE向的挤压应力形成的。 2煤田内岩浆岩发育特征 图1 莱芜煤田主要构造及岩浆岩体分布略图 2.1 中性侵入岩(闪长岩类) 2.1.1侵入规模及岩性 闪长岩构成了许多大型岩体,分布广泛,地表多处出露, 主要有矿山、角峪、金牛山、铁铜沟四大岩体,侵入层位为寒 武系至石炭系地层。侵入奥灰时往往在接触带上形成高温 热液交代式矽卡岩磁铁矿床,如马庄、业庄等铁矿。岩体呈 莱芜煤田岩浆岩活动比较强烈,中性侵入岩和基性侵入 岩均有分布(图1),对煤层的破坏程度各不相同。 岩床、岩株状,侵入煤层时呈岩脉、岩墙状,灰白至灰绿色,岩 性为中性、浅成的侵入岩。矿物成分中斜长石为75%±,角 闪石10%±,钾长石、石英各5%±,黑云母、磁铁矿少量。具 斑状结构、块状构造,属微晶闪长岩或闪长玢岩类。 括老塘区),人员全部撤离,检查瓦斯浓度,拐弯拉线75m,进 是防止推垮型冒顶的有力措施。在回采8201、8202、8203工 行放炮。要待炮烟散尽,顶板稳定,视线清晰后方准进人工 作面,并将打倒的支架重新支设牢固。 2.3放顶效果 作面初采初放期间,没有按该措施执行,均发生推垮型冒顶 事故。5209、5201工作面采用该方法后没有发生冒顶事故。 (2)切眼放出后,随即进行打放工作,有充足的时间打出 放顶眼,都能达到规定要求,且打眼工作易于操作。 (3)原初次放顶工作,都是在工作面推进8m后,开始放 直接顶冒落局部高度2.0m左右,深层出现裂隙,工作面 推进到8m时,直接顶全部垮落,封满采空区,冒落高度3.5m (达到1.5倍采高)。工作面推进到24m时,初次来压显现, 支柱最大平均载荷21MPa,冒落矸石全部充满采空区。 3可行性分析 顶,推进15m后顶板矸石冒落高度达不到采高的1.5倍,停 止采煤,进行放顶。这种方法现场操作困难,且放顶眼的质 量难以保证,往往是打眼穿皮,局部放顶堆积。待工作面出 现悬顶8×15m2后,再进行放顶,增加了安全隐患,对安全生 产十分不利。 (4)整个初采期间,要全面二次注液,提高支柱初撑力, 软底穿鞋,并根据工作面仰俯条件,合理支设戗(抬)棚。 (1)切眼推进3m,随即进行深孔爆破,待切眼推进到8m 后,老塘区矸石冒落高度达到了采高的1.5倍,充满了采空 区,堵住六面体向采空区的路,对直接顶起到了稳定的作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