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中语文作文议论文如何写

高中语文作文议论文如何写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中语⽂作⽂议论⽂如何写

  ⾼中⽣写作议论⽂,难免会因为论述的特定语⾔特征⽽感觉不习惯,在具体写作中表现得畏⼿畏脚,语⾔僵化,更难说⽂采。下⾯是⼩编为⼤家整理的关于⾼中作⽂议论⽂如何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家阅读参考学习!

  ⾼中作⽂议论⽂如何写  ⼀、学会安排⽂章的论证结构

  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章的论证结构,即围绕中⼼论点回答三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既是议论⽂的⼀般结构,也是⼈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般过程,符合认知规律只要抓住这⼀结构,那么⽂章的思想就会清晰,说理就会充分,结构就会完整,给读者的印象就会深刻。

  ⼆、学会积累素材

  素材的积累是⾼中⽣写好作⽂的重要因素之⼀。正像俗话所讲的“巧妇难为⽆⽶之炊”⼀样,对于写作⽽⾔,学⽣就是巧妇,素材就是⼤⽶,即使再聪明能⼲的厨师,也做不出没有⽶的⽶饭来。那么,如何积累素材呢?我认为可以从这⼏个⽅⾯去积累:

  (1)从⽣活体验中去积累。⽂章就是作者对⽣活的认识,因此,我们要做⽣活的主⼈,多观察⽣活,热爱⽣活,体悟⽣活,只要关爱⽣活的暖流经常流淌在⼼中,就会让这多股暖流激起朵朵夺⽬的浪花,奏响⼴⼤读者⼼中的和弦。如在写“压⼒”时,⼤多数同学都写到了⼀个共同的压⼒――考试,结果千⼈⼀⾯,千⼈⼀词,没有了新鲜感。⼀位考⽣灵机⼀动,他看到考场上的时钟,看到那分分秒秒不停转动跋涉的秒针时,他写到:啊,我难道不是这根长长的、瘦弱的、攀登不⽌、奋⽃不息的坚强的秒针吗?虽然我要跋⼭涉⽔,上⼑⼭下⽕海,冲破重重阻⼒,但是我清楚地知道,只要我选择了坚强和刻苦,我就战胜了脆弱,化压⼒为动⼒。看到这些深情的、闪耀着⽣活灵光的话语,读者的⼼能不为之⼀动吗?

  (2)从课外阅读中积累。当代社会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要关注当前社会政治、经济、⽂化等热点话题,也可以调动⾃⼰所钟情的体育、影视、⾳乐等健康爱好。如每年“两会”的热点话题和焦点词语,中央电视台进⾏的《感动中国》“年度⼈物”的评选活动等,都可以运⽤到我们的写作中去。

  (3)从教材中挖掘积累。语⽂课堂其实就是⼀个丰富的知识宝库,其中的深刻观点,精彩句段,典型事例,奇妙构思都可以成为⾼中⽣作⽂的素材,⾼中⽣要充分挖掘语⽂教材中的⽆限潜⼒,活学活⽤,推陈出新,举⼀反三,恰当迁移,如烛之武的临危不惧,蔺相如的博⼤胸怀,司马迁的知难⽽进,屈原的正直忠诚等。

  三、对论据的使⽤要做到“略叙详议”

  有了素材,不等于就有了说服⼒,要让证据具有深刻的说服⼒,必须做到“略叙详议”。“略叙”即对论据不必⾯⾯俱到,把时间、地点、原因、经过、结果等⼀⼀说到,⽽只要与论点紧密相关的内容写出来就可以了;“详议”即详细地议论,要将论点与论据密切相关的内容作深⼊剖析,精细论证,充分挖掘,以使⽂章具有不可辩驳的⼒量,如学⽣常⽤“⽂王拘⽽论《周易》,仲尼厄⽽作《春秋》……”这⼀段来论证“逆境中也能成功”,那么,就要将“拘”“厄”“放逐”“膑脚”“失明”等内容展开详议,以真正让读者明确逆境中确能成才的道理。

  四、灵活运⽤多种论证⽅法

  要写好议论⽂,须灵活运⽤多种论证⽅法,论证要揭⽰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必然联系,论点的正确性和说服⼒才能得以展⽰。这⾥着重介绍两种论证⽅法:

  (1)对⽐论证。对⽐论证是在阐述和论证论点时,在本论部分选⽤论据进⾏对照⽐较,将论证内容构成正反对⽐或相关⽐较的关系,具体来说是把两种事物或意见加以正反对⽐,或者⽤⼀种事物或意思与另⼀种事物或意思作⽐较,对⽐论证展开的⽅式⼤体有两种:①正反对⽐。既可以是正反观点对⽐,也可以是正反例证作对⽐。⽐如,要写《要拥有博⼤的胸怀》⼀⽂,引论部分可指出胸怀宽⼴才能⾛向成功,⽄⽄计较必然⼲不成⼤事。本论部分⽤对照式,第⼀层次是正⾯说理,先说胸怀坦荡⽅能成⼤事,对事业有利,弥补⾃⾝的不⾜;第⼆层次是反⾯说理,指出⼼胸狭窄,锱铢必较的⼈是不会有所作为的。在具体选⽤事例时,既有正⾯事例,⼜有反⾯事理。

  ②相关⽐较。可以是主次、轻重的⽐较,也可以是利弊、得失的⽐较。例如,写《近墨者未必⿊》⼀⽂,本论部分可以先指出近墨者⿊的情况确实存在,但这不是主流,接着列举近墨者不⿊的事实并分析其原因;还可以先论证近墨者不⿊,然后以少量篇幅论证“近墨者⿊”的⼈是存在的,但不是⽣活中主流。

  (2)因果论证。运⽤因果展开论证,学⽣并不陌⽣,如要论证“骄傲必然失败”那我们得思考:为什么会产⽣骄傲?为什么有的⼈“骄傲”,有的⼈却很“谦虚”?再深⼊⼀下,⼀个⼈,⼀个团体,⼀个国家如果盲⽬⾃

⼤,骄傲⾃满,会产⽣什么样的结果?⽴⾜于“果”来求“因”,再⽴⾜于“因”来求“果”,⽂章的思路就很容易打开。

  五、注意选⽤层进式结构

  能做到以上⼏个⽅⾯,就可以写出符合要求的⼀般的议论⽂了,但是要使⽂章内容深刻,中⼼更为明确,还要注意选⽤层进式结构。所谓层进式结构,即⽂章各层次之间是层层深⼊、步步推进的关系,各层的前后顺序有严格要求,层进式的⽂章,⼀般有两种格式:

  (1)将中⼼论点进⾏分解,分成⼏个分论点,这些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由浅⼊深,由近及远,由点到⾯,由简单到复杂的关系。层与层之间可以⽤诸如“不仅……⽽且……”等关联词语过渡,⼜可以反映层次之间的递进关系。例如,论述“如何解剖⾃我”可⽤如下分论点:①对⾃⼰要有⾃知之明(这是“解剖”好⾃⼰的前提,不了解“病”在哪⾥,就⽆从下⼑)。②光有⾃知之明还不够,还要勇于⾃我批评(这是解剖好⾃⼰的“途径”,不开⼑,就⽆从去“病”)。③⾃我批评的勇⽓来源于对真理的追求和崇⾼的信念。(这是解剖好⾃⼰的关键。不掌握开⼑的规律,⼑就开不好,也就难以真正去“病”)。

  (2)针对某些不好的现象,分析其危害,挖掘其产⽣根源,并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其基本模式是:摆现象――析危害――挖根源――指办法。

  六、要在语⾔上下⼯夫,突出⽂采

  要写好议论⽂,要在语⾔上下⼯夫,突出⽂采,达到妙笔⽣花、才情⽆限的艺术效果。语⾔,犹如⼀朵娇艳欲滴的奇葩,若能让其在⽂章这块肥沃的⼟地⾥悄然绽放,就会把⽂章衬托得更为艳丽。只有运⽤了优美的语⾔才能在说理时准确鲜明,使⽂章展⽰出⼀种强烈的逻辑⼒量。那么,如何突出⽂采呢?

  (1)⽤形象的语⾔表述抽象的事物,让⽂章⽣动形象。如2009年宁夏的⼀篇以“让世界充满善⾏”的作⽂这样写道:

  善⾏,是焦裕禄看到兰考县低洼盐泽百姓背井离乡逃荒时,发出的我⼀定要改变这⾥贫瘠的⾯貌的铮铮誓⾔;善⾏,是丛飞⽤⾃⼰的积蓄帮助那些贫病幼弱者,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家庭的温暖,甚⾄到最后⾃⼰⾝患绝症⽽⽆钱治疗的时候,仍牵挂着他们⽽⼀⽣⽆怨⽆悔;善⾏,还是钟南⼭本已功成名就,但当“⾮典”来临时,他不顾⽣命危险亲⾃深⼊隔离区对病⼈问寒问暖;善⾏,更是当百年不遇的南⽅洪灾到来时,从中央到地⽅万众同⼼誓死保卫武汉长江⼤堤的雄⼼壮志……

  在上述中,“善⾏”本是抽象的,但作者却⽤焦裕禄等⼈的事例来⽐喻,对它作了形象的诠释,表现出了极强的说服⼒,可见⾼中⽣在平常练习写作的时候,要有意识地运⽤各种修辞⼿法,灵活运⽤种句式,如对偶句、排⽐句、反问句等,这样就可以使⽂章语⾔多姿多彩,⽣动形象,⽂采彰显。

  (2)写出⾃⼰真挚的情感,以真情拨动读者的⼼弦,与读者的情感产⽣共鸣。如《爱⼼?爱⼼!》⼀⽂这样写道:求求你们,不要再利⽤爱⼼了,⼼碎⼀次我们可以将它拾起,⼼碎⼗次呢?只剩下冰冷的将⼈拒之门外的⾯⽬了。没看见吗?⼀个个本应坚信“⼈之初,性本善”的孩⼦们,⾯对着⽆家可归的乞⼉,冷漠地拒绝帮助,以⼀副⼩⼤⼈的⼝⽓说:“妈妈说这些⼈都是骗钱的。”爱⼼的光环已经在他们⾝上失去其夺⽬的⾊彩了。没听见吗?⼀个贫困得对⾃⼰孩⼦的病束⼿⽆策⽽只能拉下⽼脸,⽼泪纵横地乞求社会帮助的⽗亲得到的是什么?是那句“⼜是⼀个骗钱的”嘲讽!

  在上⽂中,作者以充满强烈感情的语⾔呼吁⼈们要充满爱⼼,⽂章⾔辞恳切,饱含真情,情动于衷,发⽽为⽂,只有运⽤感情化的语⾔,才能真实动⼈,⽤真情去拨动读者的⼼弦,以真情去感染读者,震撼读者。

  七、以“凤头”展⽰⽂章的亮点

  作⽂的开头要切合题意,简洁流畅,可开门见⼭,直表主旨;可妙⽤名⾔,先声夺⼈;可设置悬念,扣⼈⼼弦;可巧⽤修辞,增⾊添彩。李渔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使⼈⼀见⽽惊,不敢弃去。”⽆论在什么时候,都要精⼼打造开头,让开篇成为作⽂的最⼤亮点。

  ⼋、以“豹尾”奏响⽂章的余⾳

  俗话讲:“编筐编篓,重在收⼝。”作⽂结尾应遵循内容上卒彰显志,形式上结构圆合,语⾔上摄⼈魂魄的原则。或画龙点睛,收束全⽂;或照应开头,结构严谨;或引⽤诗⽂,点染升华;或抒情写意,余味⽆穷;或设问反问,启发⼼智。写好⽂章的结尾使其如豹尾扫地,余⾳⽆穷,回味⽆限,将会使⽂章结构缜密,⼤放异彩,收到“回眸⼀笑百媚⽣”的效果。

  ⾼中议论⽂如何写出⽂采  ⼀、化⽤意境引诗⽂

  包括名⼈名⾔、诗⽂、谚语等在内,都可以作为论据出现在议论⽂中。特别是引⽤或者化⽤诗⽂,能够将诗⽂中的优美意境和丰富哲理融⼊到议论⽂中去,既使得⽂章增加了⽂采,也会让⽂章在论证⼒度上得到提升。如在《不⽢平凡》中,作者在开头就通过引⽤诗⽂来巧借意境:

  顾城说:“⿊夜给了我⿊⾊的眼睛,我却⽤它来寻找光明。”于是,当我看到了新⽇初升的第⼀缕华光的同时,也看到了星星陨落前的最后⼀丝光亮,这也是⼀种⼈⽣态度——不⽢平凡。

  作者巧妙引⽤诗⼈顾城的名⾔,将其中的意境形象化地描述出来,然后引出⽂章的主题,这样的写法使得议论⽂⼊题⾃然,意境显豁。同样,在具体的论述过程中,诗⽂还可以直接作为论据出现,如⽂中这样写道:

  要有不屈不挠创造成功的魄⼒,但也要有苏轼⽢于平凡等待成功的⼼态。也许苍鹰翱翔九天的姿态让⼈仰慕,但蝶⼉在花丛间翩翩起舞的姿态⼀样使⼈着迷;也许可能会失去“⼀览众⼭⼩”的奇观,但却收获了“柳丝榆荚⾃芳菲”的胜景。

  作者引⽤诗句,是直接取诗句中的意境来⾏⽂,诗⽂已经成为论述的⼀部分,使得⽂章论述也更有诗情画意的⽂采之美了。

  ⼆、铺陈华章善叙议

  提⾼议论⽂语⾔⽂采关键在于词句之美,除了简单引⽤或化⽤诗⽂外,要引导学⽣学会在议论中叙述,在叙述中议论,将优美的语⾔融于论据中,将⽂采镌刻在具体论证中。如⽂中作者是这样来写苏轼的⼈⽣选择的:

  当⼀个百姓爱戴、君王重视的政治家固然是⼀种精彩,可是谁能说寄情⼭⽔、泛⾈江湖就不是⼀种成功?皇城下的君威没有培养出⼀个出⾊的政治家,黄州的⼭⽔却造就了⼀个万古流芳的诗⼈。皇城的⼟地上已有⽇⽉的华光,更何况还有群星闪耀,苏轼这⼀点微弱的烛光怎么可能脱颖⽽出,那⼀丝光亮必然要掩盖在华光之下,但他遇到了黄州这⼀契机,⼀次贬谪反⽽成就了他,给了他作为诗⼈⼀个发光发热的机会。这抹微弱的烛光终于可以照进千万⼈的⼼中,绽放出他特别的光环。“回⾸向来萧瑟处,归去,也⽆风⾬也⽆晴。”正是这样不⽢平凡的萧瑟才造就了他精彩⼀⽣。

  作者为了突出苏轼⼈⽣选择的不⽢平凡,将作为政治家、寄情⼭⽔的诗⼈、超越平凡的思想家三种⾝份娓娓道来,款款⽽叙,⼀边讲述苏轼三种⼈⽣选择的经过,⼀边论述不同⼈⽣选择的不平凡之处,特别是作者叙议结合,巧妙地将苏轼的⼈⽣选择通过优美的语⾔⽂字铺叙出来,贴切⽽有⽂采。

  三、绘出画⾯精描摹

  有不少学⽣错误地以为,议论⽂中的论据就应该实事求是地简洁描述,以何⼈、何时、何地、何事、何结果为主要要素,将论据客观描述出来即可。其实不然,不同的论据有不同的呈现⽅法。“五何”法贵在简练,其重点在后⾯的论据分析中。对于论据的呈现,特别是对⼈物事件论据的叙述,也可以将其现场的画⾯感描摹出来,激发读者内⼼的认同之情,使得论据更有说服⼒、感染⼒,同时也客观上让⽂章更加形象,更具⽂采。如⽂中作者这样写“⽆臂钢琴师刘伟”的:

  当⾳乐从指头缓缓流过,这是⼀种优美,可是当⽣命⼀曲抗争的乐曲从脚下响起,这更是⼀种灿若烟花的绚丽。⽆臂钢琴⼿刘伟⽤不屈的奋⽃创造出了⼈⽣的航向,当⾳乐响起的那⼀秒,⼀切灯光都因之黯淡,只有他能发出摄⼈⼼魄的光,让辉煌点燃每⼀个梦想。看,那是刘伟,没有双臂,他却⽤他灵巧⽽厚茧遍布的双脚轻盈地跳跃在⿊⽩键盘上,⽤如⽔的⾳符击打在每个听众的⼼坎上,收获了雷鸣般的掌声。他⽤⾏动证明了⼀句话:“只要有勇⽓、有毅⼒,⼈⽣在零度也能沸腾。”

  作者并没有仔细地对刘伟的事实进⾏举例与分析,⽽是通过细节描摹将刘伟⽤双脚演奏⾳乐的画⾯写得⽣动形象,极具现场感,让读者为之⼼动,同时借此来类⽐说明,以“只要不⽢平凡的⼼还在,⽤脚也可以奏出最华美的乐章”来直接论述“只要不⽢平凡的⼼还在,再⽆望的梦想也能诠释不凡”的观点,直观⽣动,极具说服⼒,从⽽揭⽰了主题“不⽢平凡”背后的意义就是要有追求,可以说这⼀段论述,画⾯的感染⼒和语⾔的⽂采对论证⼒度的提升⾄为重要。

  四、内涵突出巧对⽐

  议论⽂的⽂采不仅仅体现在语⾔的华美、词句的绚丽上,更体现在⽂章的内涵上。如果说辞藻的美只是⼀种浅层次的⽂采,那么内涵深刻的⽂字才是带有底蕴的真⽂采。在具体写作中,我们可以通过对⽐、排⽐、⽐喻、类⽐等修辞⼿法,将⽂字中的内涵凸显和提升出来。作者是这样来对⽂题进⾏释义的:

  最能打动⼈⼼的,不是⽩天如⽕的骄阳,⽽是夜幕下窗中透出的⼀抹摇曳的烛光;不是富⼈在捐款箱前的⼀掷千⾦,⽽是穷⼈⼩⼼翼翼地掏出⼿中的最后⼀枚铜板;不是巍峨宫殿庄严肃穆紧闭的⼤门,⽽是遮不住风挡不住⾬的施粥棚……正是这些细微之处的平凡,才创造出了⾄美⾄爱⾄善。

  ⽂中,作者通过排⽐句式,将“⽩天如⽕的骄阳”与“夜幕下窗中透出的⼀抹摇曳的烛光”、“富⼈在捐款箱前的⼀掷千⾦”与“穷⼈⼩⼼翼翼地掏出⼿中的最后⼀枚铜板”、“巍峨宫殿庄严肃穆紧闭的⼤门”与“遮不住风挡不住⾬的施粥棚”三组事物进⾏对⽐,突出“⾄爱⾄美⾄善”的深刻内涵,就是真正打动⼈⼼。这样的对⽐形象直观,⽐直接阐明道理要更加深刻也更有说服⼒,同时语⾔也显得有⽂采、有魅⼒。

  ⾼中⽣如何写好议论⽂

  ⼀、议论⽂的写作要求

  议论⽂是作者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分析、评论,表明⾃⼰的观点、⽴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种⽂体。议论⽂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论点的基本要求是:观点正确,认真概括,有实际意义,恰当地综合运⽤各种表达⽅式;论据基本要是:真实可靠,充分典型;论证的基本要求是:推理必须符合逻辑。

  写议论⽂要考虑论点,考虑⽤什么作论据来证明它,怎样来论证,然后得出结论。它可以是先提出⼀个总论点,然后分别进⾏论述,分析各个分论点,最后得出结论;也可以先引述⼀个故事,⼀段对话,或描写⼀个场⾯,再⼀层⼀层地从事实分析出道理,归纳引申出⼀个新的结论。这种写法叫总分式,是中学⽣经常采⽤的⼀种作⽂⽅式。也可以在⽂章开头先提出⼀个⼈们关⼼的疑问,然后⼀⼀作答,逐层深⼊,这是答难式的写法。还可以是作者有意把两个不同事物以对⽴的⽅式提出来加以⽐较、对照,然后得出结论,这是对⽐式写法。|

  ⼆、议论⽂的三要素

  议论⽂不但要论说对某⼀议论对象的见解,表⽰作者的态度(即观点),⽽且要阐明为什么提出这种见解,为什么抱这种态度。这个阐述“为什么”的过程,就是证明的过程。⼀个完整的证明,必须由论题、论点、论据、论证(后三点为议论⽂三要素)⼏个部分组成。这⼏个部分也就是构成议论⽂特点的要素。它们各⾃担负着不同的任务。

  论题,是指作者在⽂章中提出来要进⾏论述的问题,是论证的对象。

  论题并不表明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如“⼈的正确思想是从哪⾥来的?”是个设问句,⽆所判定,不表⽰判断,只表达发问,等待回答。“论权威”、“青年运动的⽅向”,“我们的⽂艺是为什么⼈的?”也不是判断。它们都规定和限制⽂章的论述范围和论述的重点,决定着议论展开的⽅向和途径,是贯穿全⽂内容、组织结构的线索。⼀篇⽂章论述的论题是全⽂论述的中⼼,不仅议论⽂的议论部分要围绕它,就是⾮议论性的内容也要服从它,它是全⽂内容的中⼼线索,起着统摄全⽂的作⽤。

  1、序论

  序论,是议论⽂的开头部分,即是提出问题,明确中⼼论点,使读者对⽂章所要论述的内容,⾸先有⼀个概括的了解,并引起注意。常见的序论写法有如下⼏种:

  A直接申明⾃⼰的主张和看法,提出中⼼论点。  B交代背景,说明写作的⽬的和原因。  C提⽰内容,对全⽂作扼要的介绍。  D因事设问,启⼈思考。  E从⽇常⽣活现象落笔。

  论点是⼀篇⽂章的灵魂、统帅,任何⼀篇⽂章只有⼀个中⼼论点,⼀般可以有分论点。论点应该鲜明、准确、概括,绝不可模棱两可,让⼈捉摸不定。论据是⽤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事实论据⽤事实来说话,⽽理论论据靠经典性取胜。论据必须围绕中⼼论点,这是⼀个最基本的要求。选⽤的事例与论点若不能保持⼀致,势必削弱说服⼒量。论证是议论⽂写作的重要⼀环,它包含的内容也较多。

  在论点与论据的安排中展开论证,是议论⽂写作的重要环节。安排得好与差直接关系到⽂章的中⼼论点能否得到突出,能否有说服⼒量。安排得好,不但思路顺畅,层次分明,⽽且富有逻辑说服效果;相反,不但思路滞涩,层次不清,⽽且缺乏逻辑说服⼒量。可见,富有逻辑效果地安排论点、论据展开论证,在议论⽂的写作中是多么的不可忽视。

  常见的论证结构有总分总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并列式结构四种。⼀篇⽂章中段与段之间,句与句之间灵活地运⽤多种论证结构层次会使议论⽂更具活动性。常⽤的论证⽅法有例证法、喻证法、对⽐论证、引证法等。

  三、要善于选择论据  1、吻合性原则

  即要注意各个材料之间的侧重点,正确把握材料的中⼼,努⼒做到与观点的⼀致。必须对掌握的材料进⾏筛选辨析,区别不同材料所蕴含的要旨的细微差异。

  2、新颖性原则

  选择最恰当的论据,包含了要选择新颖的时代感较强的新鲜材料。论据求新,要注意从时间上、空间上、⾓度上的求新。

  新鲜材料从哪⼉来?⼀是从⽣活中积累,⼆是从阅读中积累。  3、分析性原则

  同学们在写作议论⽂时,常⾛⼊“观点+材料”的误区,认为有了事实,就能⾃然地证明观点了,其实不然。有了论点和论据,还须进⾏论证,阐述论点与论证的内在联系,使论点统领论椐,论据⽀撑论点,这样才能使你的⽂章⽔乳交融,浑然⼀体,更具说服⼒。

  4、充分性原则  (1)正反例结合

  如:如来佛祖抛除私欲,性格沉稳,终修成正果,普渡众⽣;诸葛孔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终运筹帷幄,功成名就。有了私欲,⼼中⾃然⽆法沉稳下来,遇事则慌,处事则乱。霸王以⼀⼰私欲,赶⾛亚⽗,⽓⾛韩信,终被困垓下,遗憾千古,长使英雄泪满襟。霸王之败,后⼈哀之。后⼈哀之⽽不鉴之,则必使后⼈⽽复哀后⼈矣。

  (2)不同时空事例组合

  ⽂中常⽤“纵贯历史长河”“古今中外”等字句。也可⽤现实⽣活中⽇常现象作为论据来写以强化论证效果。

  (3)详略事例组合  四、议论⽂见解新颖四法

  ⾼考《考试说明》规定作⽂发展等级第四项“有创新”,其中有⼀条“见解新颖”。何为“见解新颖”?就是“见⼈之所未见,道⼈之所未道”,⽽不是⼈云亦云,⽼⽣常谈,这确实体现了写作上的创新精神。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见解新颖”呢?

  1、逆视法。就是在思考问题时,运⽤逆向思维,反弹琵琶,从相反的⾓度思考,勇敢地打破认识常规,得出全新的见解。

  2、侧视法。就是运⽤发散思维,另辟蹊径,变换⾓度思考问题,往往会引发新的认识,得出不同的结果,产⽣新的见解。

  3、透视法。即在⼈们普遍认同的认知习惯或传统观念基础上,继续深⼊挖掘,就象做x光透视⼀样,揭⽰出事物的本质,从⽽形成全新的见解。

  4、统览法。即在思考问题时,不能执于⼀端,⾮此即彼,⽽应统览全局,全盘考虑,善于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抓住主要⽭盾,找出最佳的解决⽅案,形成新颖独特的见解。有这样的⼀个故事:两个饥饿的⼈得到了⼀位长者的恩赐:⼀根鱼竿和⼀篓鱼,让两⼈选择——可能马上就有⼈说,选择鱼竿好,或是选择鱼好,其实这两种见解都失之偏颇:因为选择了鱼,很快就会吃光,如果不能到达⽬的地,还是会饿死;若选择鱼竿,在到达⽔边之前,也有可能饿死。可见,这两种选择都是不明智的。那么,该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呢?其实,只要我们通观全局,分析形势,综合考虑,新的见解⾃然会产⽣——两个⼈合作起来,先填饱肚⼦,再带上鱼竿去赶路,问题就迎刃⽽解了。

  如何写讲理类的议论⽂  ⼀、 切忌⾮驴⾮马,就⽔和泥

  今年在江苏⾼考的评分标准中,特意分列了记叙⽂和议论⽂的评分标准。其中还重点说明“⽂体模糊不明,最⾼不超过41分;⽂体不伦不类,且语⽂素养较差者,视为六类卷”。有的考⽣在⽂章的开头先写了将近400字的议论⽂字,然后笔锋⼀转,变成“我想起了初中的⼀件事――”,接着开始叙述,⼜写了将近400多字,这样的⽂章⾮驴⾮马四不像,在评卷时,只能得到五、六类卷的低分。所以,写议论⽂叙例⼀定要概括简洁,不可⽤描述性的语⾔来写议论⽂的例⼦。

  议论⽂侧重的是对例⼦的分析,⽽对例⼦的分析⼀定要紧密结合论点。新材料作⽂有别于话题作⽂,具有多义性。因⽽今年有的考⽣害怕偏离材料的核⼼含义,于是,写作时就这些⽔和这堆泥,就材料⽽材料,不敢越雷池⼀步,没有对原材料的联想⽣发,更不善于引申推敲,这样就导致⽂章缺乏必要的⼴度和深度,⾃然也就沦为平庸之作。

  ⼆、 切忌油⽔分离,隔靴搔痒

  议论⽂的论证有两⼤⽀柱,即事实论证(例证法)和理论论证(因果论证等)。其中例证法的使⽤频率⼜为最⾼。因为好的例证说服⼒强,能增加⽂章的⼒度,效果明显。⽽有的议论⽂在运⽤例证法时油⽔分离,显得空疏贫弱。例如:⼀位考⽣在⽂中写道,“卓越的成就固然需要⼀件辉煌⼤事的⽀撑,但也不该忘记是⼀件件⼩事汇成了⼤事。⼈⽣便是如此。古⼈云‘⼀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苏轼在庭中看⽉,在林中拄杖徐⾏,汇成了他豁达开朗的性格;叶诗⽂从⼩勤练游泳,⽇夜不疲,16岁⼥孩⽅勇夺⾦牌”。

  ⽂中例⼦完全不能证明观点,只是为了举例⽽举例。⽽有的议论⽂举的例⼦,虽然可以论证观点,

但是作者根本不分析,或只是隔靴搔痒地略作分析,这样都不能很好地发挥议论⽂论证的作⽤。应该明确,议论⽂中的⾔之有据和⾔之成理,即摆事实与讲道理之间是⼀种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举例是议论的⼿段,明理才是议论的⽬的。

  因此,要⼒求做到精选事实与深⼊说理相互结合,做到事与理之间的契合、呼应与阐发。例如,⼀位⾼分考⽣在⽂中是这样分析兵马俑的例⼦的:“世⼈观兵马俑,往往感叹其规模宏⼤,令⼈震撼。然⽽鲜为⼈知的是,兵马俑并不总是这样‘灰头⼟脸’的――在刚出⼟的时候,他们⾊泽光鲜,如⼭洞中那些美得使⼈屏息的彩蝶。然⽽,⼈们惊叹和羡艳的⽬光惊扰了那华美的⾊彩。⼀夜之间,彩⾊尽数褪去,留给世⼈的只有灰⾊的惋惜和遗憾。⼀连挖了⼏个坑洞,⼀边收获了⼏万声叹息。

  终于,科学家们放弃了挖掘,像失落的旅者们⼀样,默默地退出。何必挖掘呢?与其⼀次次被美攫住呼吸再⼀次次顿⾜于美的消逝,不如还美⼀个宁静⽽适宜的栖⾝之所――我们知道在那⾥,在厚厚的黄⼟下,有⼀群美的精灵,这就够了。”在这段例证中,我们可以把这个议论过程概括为:“事例――评析――事理”,即通过对所举事例的评价,使事实上升到理论,通过现象揭⽰本质,增强理论的说服⼒。可见,恰当⽽深⼊的评析是契合事与理的榫⼦,切中时弊的阐发能使事实得以升华,增强⽂章的⼒度,⽽那些油⽔分离的举例和隔靴搔痒的议论,只能削弱⽂章的⼒度。

  三、 切忌逻辑混乱,平⾏议例

  在议论⽂写作中,很多学⽣不会深⼊“分析”,不能对某⼀“观点”进⾏“分解”和“剖析”,不能对“观点”多问⼏个为什么。⽽就算在写作的时候有评析,也写得不伦不类,因果倒置,逻辑混乱。诸如“在困境中⽣存,可以扬起⾃信的风帆”“刘伟如果没有残废,他不会如此⾃⽴⾃强”此类的评析在⽂章中⽐⽐皆是。相类似的则是在论证的过程中,⼀些同学满⾜于简单“解读”材料,或⼀味“例证”,⽤⼤同⼩异的⼏个事例证明某⼀“观点”,整篇⽂章完全就是浮于表层的平⾏议例。

  ⽽优秀的议论⽂则是能够直击⼀点,层层拓展。例如⼀篇⾼分的优秀作⽂,谈当今⼈们改造⾃然过程中对⾃然的⼲预、影响乃⾄破坏,以及产⽣的严重后果。⽂章分为三个层次。⾸先谈到⼈类出于利⼰的⽬的对⾃然的破坏殃及⾃⾝,其次,谈到⼈类出于“利他”的⽬的猎狼护⿅⼲预⾃然⽽带来的破坏,最后,谈到⼈类出于“利⾃然”的⽬的⽽建⽴的保护区其实也是某种程度的破坏。三个层次逐层递进,环环相扣,表达严密,体现了作者缜密的思路和深⼊的思考,⾃然也就获得了评卷⽼师的青睐。

  综上所述,要在考场议论⽂中避免以上问题,则需我们在平时的议论⽂训练中做好以下⼏项⼯作:  1. 在平时的议论⽂训练中,多做⼀些论证的⽚段练习,让学⽣养成紧扣论点分析例⼦的习惯。2. 可以让学⽣多尝试⽤多个例⼦论证同⼀论点,或尝试⽤⼀个例⼦论证多个论点,以提⾼学⽣剖析例⼦的能⼒。3. 多训练⼀些具有辩证思维的论题,正反都让学⽣写⼀写,以提⾼学⽣议例的思辨能⼒。4. 可以在平时就某⼀时事让学⽣分别点评,以训练学⽣的议例针对性。

  总之,就近⼏年各省的新材料作⽂写作情况⽽⾔,三分之⼆以上的同学写的是议论⽂,江苏今年也不例外,⽽新材料作⽂⼜⽐较适合议论⽂这种写作形式。另外,从我们⾼中同学的⼼理发展来看,这时的思维特点是抽象思维为主。因此,议论⽂往往适应了⾼中同学的那种“指点江⼭,激扬⽂字”的需要,⽽如何训练好同学们议论⽂写作的能⼒,却是值得我们每⼀位语⽂⽼师深思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