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无我茶会:无我茶会是一种茶会形式。其特点是参加者都自带茶叶、茶具、人人泡茶、人人敬茶、人人品茶,一味同心。在茶会中以茶对传言,广为联谊,忘却自我,打成一片。
顾渚贡焙:唐大历五年(770年),朝廷在湖州专设“贡茶院”,专司湖州、义兴(今宜兴)两地生产顾渚贡焙。
茶禅一味:是指在佛教与茶文化结合过程中出现的以茶喻禅思想,也即禅宗将饮茶一事,视为悟道的契机与妙传心印的载体,称“茶禅一味”
茶有三德:茶有三德就是指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茶且不发。
陆羽与茶经:陆羽,字鸿渐,汉族,复州竟陵人,唐代著名的茶学专家,被誉为“茶圣“《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由中国茶道的奠基人陆羽所著。
茶之为饮 发乎神农:这句话出自《茶经》,应该为作者本人的叙述,意思是茶作为一种人们生活中的饮品,是从神农氏开始的。
茶树的午睡现象:即在一天中,随着光照增强,气温升高,茶树光合作用强度不断提高,到中午12点左右,光照强度、气温虽然继续升高,但光合作用强度出现下降趋势;这种生理现象称为茶树的午睡现象。
潮汕工夫茶:是指流传于潮州一带的饮茶习惯,既是一种茶艺,也是一种民俗。
藏族酥油茶:藏族的一种饮料。多作为主食与糌粑一起食用。先将适量酥油放入特制的桶中,佐以食盐,再注入熬煮的浓茶汁,用木柄反复捣拌,使酥油与茶汁溶为一体,呈乳状即成。
简答
1. 茶马古道称呼的由来?
答:茶马古道是历史上因为“茶马互市”而开辟的,随汉藏贸易发展而形成的商道。茶马两词的连用,却并不是源自于运输方式,而是来自于宋朝开始的“以茶易马”政策。从北宋一直到清初,茶马贸易的主力一直是四川和陕西马政,两省年输出大量茶叶,每年交易战马 5000~20000匹。1988年,木霁弘为中甸县志办的《中甸汉文历史资料汇编》作序时,首次提出了“茶马之道”的名称;6位学者1991年所写的《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 秘》一书中正式提出“茶马古道”这个称谓。
2. 煮茶法与点茶法
煮茶法
直接将茶放在釜中熟煮,是我国唐代以前最普遍的饮茶法。大体说,首先要将饼茶研碎待用。然后开始煮水。以精选佳水置釜中,以炭火烧开。但不能全沸,加入茶末。茶与水交融,二沸时出现沫饽,沫为细小茶花,饽为大花,皆为茶之精华。此时将沫饽杓出,置熟盂之中,以备用。继续烧煮,茶与水进一步融合,波滚浪涌,称为三沸。此时将二沸时盛出之沫饽浇烹茶的水与茶,视人数多寡而严格量入。茶汤煮好,均匀的斟入各人碗中,包含雨露均施,同分甘苦之意。
点茶法
此法即宋代斗茶所用,茶人自吃亦用此法。这时不再直接将茶熟煮,而是先将饼茶碾碎,置碗中待用。以釜烧水,微沸初漾时即冲点碗。但茶末与水亦同样需要交融一体。于是发明一种工具,称为“茶筅”。茶筅是打茶的工具,有金、银、铁制,大部分用竹制,文人美其名曰“搅茶公子”。水冲放茶碗中,需以茶筅拼命用力打击,这时水乳交融,浙起沫饽,潘潘然如堆云积雪。茶的优劣,以饽沫出现是否快,水纹露出否慢来评定。沫饽洁白,水脚晚露而不散者为上。因茶乳融合,水质浓稠,饮下去盏中胶着不干,自然称为“咬盏”。
3. 榷茶制的演变与发展
P39
4. 陆羽队煮茶水质的要求
P71陆羽在《茶经》中论煮茶方法时指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陆羽认为山水最好,其次为江水和井水。他在文章中又把山水分为泉水、光涌翻腾之水和流于山谷停滞不泄的水。饮山水,要拣石隙间流出的泉水。“溪河急流汹涌翻腾之山水勿食,久食,令人有颈疾又水流于山谷者,停滞不泄,自火天至霜郊以前,或潜龙蓄毒于期间,饮煮可决之,以流其亚,使新泉涓涓然酌之”。大意是山谷中停滞不泄的死水,经过酷烈火热的夏季及冬霜,以及潜居于水中的龙(古人以为龙潜居水中)蓄毒于水中内,这种水取饮前,先要疏导滞水,使新泉涓涓流入,方可饮用。“其江水,取去人远者”。因离人远的江水比较洁净。“井,取汲多者。”因汲多者则水活。
5. 中国茶思想的三家精神
答: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看,影响人们思想伦理、道德风范、言行举止最大的,莫过于儒、释、道,不论其外功、内涵,无不与茶中之“和”之“静”百和妙殊,恰融一体。茶的“和”与“静”,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应该说,中国茶文化吸收了儒、释、道各家的思想精华:儒家从中发现了兴观群怨、修齐治平的大法则,用以表现自己的政治观、社会观;佛家体味茶的苦寂,以茶助禅、明心见性。而道家则把空灵自然的观点贯彻其中。甚至,墨子思想也被吸收进来,墨家崇尚真,中国茶文化把思想精神与物质结合,历代茶人对茶的性能、制作都研究十分具体,或许,这正是墨家求真观念的体现。
有人说,儒家在中国茶文化中主要发挥政治功能,提供的是“茶礼”;道家发挥的主要是艺术境界,宜称为“茶艺”;而只有佛教茶文化才从茶中“了解苦难,得悟正道”,才可称“茶道”。其实,各家都有自己的术、艺、道。茶道精神可以概括为:和、敬、静、寂(或:和、静、怡、真)。茶道的目的不是为饮茶止渴,也不是为鉴别茶质,而是通过复杂的程序和仪式,达到追求幽静、陶冶情操,培养人的审美和道德观念。其中“和”是儒、释、道三教共通的哲学理念,也是茶道哲学思想之核心;“静”是修身养性,追求自我“了悟”之道,也是茶道修习的必由之路。
真正说来,中国茶文化的千姿百态与其盛大气象,是由三教合一的文化所造成的,从而体现出“大道”的中国精神。道德境界、艺术境界、人生境界是儒释道共同形成的中华茶文化极为独特的景观。儒释道三家相激相荡,相摄相融,精彩纷呈,于是有了文人茶道,文人茶道在文化气质上显得更为清高、更为闲雅,更有艺术品位。正是在儒释道共建的一个思想及活动的磁场中,文人们弘扬了茶道艺术,他们更多地以茶道启发灵感,静悟生命,提升境界,充分体现了对茶道精神的深切把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