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64156A*
(10)申请公布号 CN 101864156 A(43)申请公布日 2010.10.20
(12)发明专利申请
(21)申请号 201010197335.9(22)申请日 2010.06.11
(71)申请人四川大学
地址610207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县川大路二
段2号(72)发明人吴智华 陈龙 孟兵 邓晶晶
刘庆(74)专利代理机构成都科海专利事务有限责任
公司 51202
代理人唐丽蓉(51)Int.Cl.
C08F 220/58(2006.01)B29B 9/06(2006.01)
C08L 67/04(2006.01)C08L 33/08(2006.01)C08F 220/18(2006.01)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7 页
(54)发明名称
用羟甲基丙烯酰胺与丙烯酸酯共聚物增韧改性的聚乳酸材料及其制备方法(57)摘要
本发明公开的用羟甲基丙烯酰胺与丙烯酸酯共聚物增韧改性的聚乳酸材料,该材料中羟甲基丙烯酰胺与丙烯酸酯共聚物增韧剂的重量百分比含量为5-15%,且其为拉伸强度36-50Mpa,断裂伸长率40-350%,Izod冲击强度5-17KJ/m2的透明材料。本发明还公开了该聚乳酸材料的制备方法。由于羟甲基丙烯酰胺与丙烯酸酯共聚物增韧剂可在聚乳酸中形成细微颗粒状的分散相,起到类似于橡胶粒子增韧的作用,因而使得添加量小,增韧效率高,对强度影响小,材料的加工流动性、透明性、刚性及耐热性能好,并且聚合反应快、生产周期短、工艺控制简单,成本低,易于工业化推广应用。
CN 101864156 ACN 101864156 A
权 利 要 求 书
1/1页
1.一种用羟甲基丙烯酰胺与丙烯酸酯共聚物增韧改性的聚乳酸材料,该材料中羟甲基丙烯酰胺与丙烯酸酯共聚物增韧剂的重量百分比含量为5-15%,且其为拉伸强度36-50Mpa,断裂伸长率40-350%,Izod冲击强度5-17KJ/m2的透明材料。
2.一种制备权利要求1所述的羟甲基丙烯酰胺与丙烯酸酯共聚物增韧改性的聚乳酸材料的方法,该方法的工艺步骤和条件如下:
(1)将按重量比1∶5-40的羟甲基丙烯酰胺与丙烯酸酯,和以反应单体总重量计为0.1-2%的偶氮二异丁腈搅拌混合,并在50-80℃下聚合反应1-5小时,即得数均分子量为1.4-7.5万的共聚物增韧剂;
(2)将以重量百分比计为5-15%干燥后的共聚物增韧剂与85-95%干燥后的聚乳酸树脂放入密炼机中,使其在温度170-175℃下熔融混合5-8min,造粒,或先将以重量百分比计为5-15%干燥后的共聚物增韧剂与85-95%干燥后的聚乳酸树脂进行预混,然后将预混物放入双螺杆挤出机熔融塑炼,使挤出造粒的熔体温度为170-17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备羟甲基丙烯酰胺与丙烯酸酯共聚物增韧改性的聚乳酸材料的方法,该方法中所用羟甲基丙烯酰胺与丙烯酸酯的重量比为1∶10-40。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制备羟甲基丙烯酰胺与丙烯酸酯共聚物增韧改性的聚乳酸材料的方法,该方法中所用的丙烯酸酯为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或两者以任意比例组成的混合物。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制备羟甲基丙烯酰胺与丙烯酸酯共聚物增韧改性的聚乳酸材料的方法,该方法中所用聚乳酸的数均分子量为8-20万。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备羟甲基丙烯酰胺与丙烯酸酯共聚物增韧改性的聚乳酸材料的方法,该方法中所用聚乳酸的数均分子量为8-20万。
7.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制备羟甲基丙烯酰胺与丙烯酸酯共聚物增韧改性的聚乳酸材料的方法,该方法中所用聚乳酸的数均分子量为8-15万。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备羟甲基丙烯酰胺与丙烯酸酯共聚物增韧改性的聚乳酸材料的方法,该方法中所用聚乳酸的数均分子量为8-15万。
2
CN 101864156 A
说 明 书
1/7页
用羟甲基丙烯酰胺与丙烯酸酯共聚物增韧改性的聚乳酸材
料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增韧改性聚乳酸材料及其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羟甲基丙烯
酰胺与丙烯酸酯共聚物增韧改性的聚乳酸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0001]
背景技术
聚乳酸(PLA)是一种能够再生的生物质聚合物,是先由天然淀粉发酵得到乳酸,
然后由乳酸进一步合成得到高聚物,且PLA在环境中最终能分解为CO2和H2O,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和损害,因此,PLA被认为是环境友好的可完全降解高分子材料。然而,纯的聚乳酸因热稳定性差、耐热性差、成本高、韧性差、呈脆性,在一次性用具、包装膜袋、标签、包装容器、家电等电子产品中的推广应用受到了限制。为了克服聚乳酸的这些缺点,现有技术采用了以下一些方式来对其进行改性:
[0003] ①增塑改性 用各类低分子量聚合物或增塑剂与聚乳酸共混改性,其中共混方式包括:熔融混合和溶液混合,来达到提高聚乳酸柔性的目的。但是增塑改性方法存在大幅度降低材料刚性、强度和耐热性的缺点。
[0004] ②共聚改性 在合成过程中或在加工过程中,在PLA链段中嵌入柔性链段,如聚乙二醇(PEG)、聚己内酯(PCL)等,使共聚PLA的韧性大大提高。但这种方法生产出来的共聚PLA的价格往往比纯PLA材料贵很多,因而只能用于某些特定领域,难以在一般性消费产品或工业产品中广泛使用。
[0005] ③共混改性 用具有韧性的聚合物共混来改善聚乳酸的柔性。目前人们已经研究的很多共混体系,如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poly(ethylene-vinyl acetate)【Jin-SanYoon,Sung-Hwan Oh,Mal-Nam Kim,In-Joo Chin and Young-Ha Kim.Thermal and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poly(-lactic acid)/poly(et hylene-co-vinyl acetate)blends[J].Polymer,1999,40(9):2303~2312】、聚4-乙烯基苯酚(poly(4-vinylphenol)【Lianlai Zhang,S.H.Goh,S.Y.Lee.Miscibility and phase behavior of poly(D,L-lactide)/poly(p-viny lphenol)blends[J].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Science.1998,70(4):811~816】、聚ε己内酯poly(ε-caprolactone)【宋谋道,朱吉亮,张邦华,等.聚乙二醇改性聚乳酸的研究[J].高分子学报,1998,(4):454~458】、聚3羟基丁酸酯(poly(3-hydroxybutyrate)【Naoyuki Koyama and Yoshiharu Doi.Miscibility of binary blends of poly[(R)-3-hydroxybutyric acid]andpoly[(S)-lactic acid][J].Polymer,1997,38(7):1589~1593】、聚乙二醇(PEG)【Massimo Baiardo.Therm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plasticizedpoly(L-lactic acid)[J].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2003,90(7):1731~1738】、PMMA【J.L.Eguiburu,J.J.Iruin,M.J.Fernandez-Berridi andJ.San Román.Blends of amorphous and crystalline polylactides with poly(methylmethacrylate)and poly(methyl acrylate):a miscibility
[0002]
3
CN 101864156 A
说 明 书
2/7页
study[J].Polymer,1998,39(26):6891~6897】、丙烯酸酯类共聚物【中国发明专利200810051034.8】、脂肪族聚碳酸酯(PPC)【富露祥,秦航,李立.完全生物降解塑料PLA/PPC合金的结构与性能研究[J].塑料工业,2006,34(11):14~16】等。然而,大多数共混改性的效果并不显著,而且很多共混体系变为了不透明体系,故而未见工业化应用。虽然其中丙烯酸丁酯和乙酯及其共聚物增韧PLA的效果较为明显,但是由于酯基与PLA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有限,在增韧同时,PLA的强度和刚性下降幅度较大。[0006] ④填充复合改性 即将淀粉、磷酸盐、硅酸盐、碳酸钙等填料填充PLA。由于这些填料成本低,刚性和耐热性较好,因此既能降低PLA的成本,又能提高PLA的热稳定性。当填充改性技术采用适当时,能取得显著的增韧改性效果,但是填充复合改性所制得材料一般是不透明的材料,难以用于透明薄膜及包装等场合。
[0007] ⑤微发泡增韧改性 通过物理或化学发泡的方法制备具有无数微孔的PLA材料和制品。当微孔尺寸及分布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时,虽能够显著增韧材料,但是微孔材料的延伸性不好,多数不透明,不适用于透明薄膜及包装等场合。[0008] 鉴于以上方法增韧改性的聚乳酸都存在一些缺陷,因此,研发新的高韧且强度和刚性下降幅度较小的聚乳酸透明材料是当前亟待解决的课题。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已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新的、用羟甲基丙烯酰胺与
丙烯酸酯共聚物增韧改性的聚乳酸材料,该材料不仅韧性高,且强度和刚性下降幅度较小,同时还可保持透明状态。
[0010]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制备上述新的、用羟甲基丙烯酰胺与丙烯酸酯共聚物增韧改性的聚乳酸材料的方法。
[0011] 本发明提供的用羟甲基丙烯酰胺与丙烯酸酯共聚物增韧改性的聚乳酸材料,该材料中羟甲基丙烯酰胺与丙烯酸酯共聚物增韧剂的重量百分比含量为5-15%,且其为拉伸强度36-50Mpa,断裂伸长率40-350%,Izod冲击强度为5-17KJ/m2的透明材料。
[0012] 本发明提供的制备上述用羟甲基丙烯酰胺与丙烯酸酯共聚物增韧改性的聚乳酸材料的方法,该方法的工艺步骤和条件如下:
[0013] (1)将按重量比1∶5-40的羟甲基丙烯酰胺与丙烯酸酯,和以反应单体总重量计为0.1-2%的偶氮二异丁腈搅拌混合,并在50-80℃下聚合反应1-5小时,即得数均分子量为1.4-7.5万的共聚物增韧剂;
[0014] (2)将以重量百分比计为5-15%干燥后的共聚物增韧剂与85-95%干燥后的聚乳酸树脂放入密炼机中,使其在温度170-175℃下熔融混合5-8min,造粒,或先将以重量百分比计为5-15%干燥后的共聚物增韧剂与85-95%干燥后的聚乳酸树脂进行预混,然后将预混物放入双螺杆挤出机熔融塑炼,使挤出造粒的熔体温度为170-175℃。
[0015] 上述方法中所用羟甲基丙烯酰胺与丙烯酸酯的重量比优选1∶10-40。[0016] 上述方法中所用丙烯酸酯为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或两者以任意比例组成的混合物。
[0017] 上述方法中所用聚乳酸的数均分子量为8-20万,优选8-15万。
[0018] 上述方法中所用的干燥共聚物增韧剂和干燥聚乳酸树脂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干燥
[0009]
4
CN 101864156 A
说 明 书
3/7页
的:温度45~50℃,真空度≤0.06Mpa,干燥时间≥8h。
[0019] 上述方法中所用的熔融混炼设备为密炼机或双螺杆挤出机。
[0020] 经羟甲基丙烯酰胺与丙烯酸酯共聚物增韧改性的聚乳酸材料可通过模压、挤出、注塑、压延、吹塑等成型加工方法来形成板、管、异型材、片、膜等制品。[0021]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由于本发明所用的羟甲基丙烯酰胺与丙烯酸酯共聚物增韧剂能够在熔融混炼
设备中形成以增韧剂为分散相的海岛型微观相形态的共混物材料,加之羟甲基丙烯酰胺中含有能形成分子间氢键的羟基和酰胺,增加了共混物体系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使分散相同时具有类似于橡胶增韧和类似于物理交联增强的双重特性,因而不仅能够使聚乳酸材料增韧,而且强度和刚性下降幅度较小,耐热性较好。[0023] 2、由于本发明的聚乳酸材料中的增韧剂添加量少,价格低,因而不仅可降低成本,而且还能保证材料的透明性,使其能够在更广泛的领域使用。[0024] 3、由于本发明方法所用的基体树脂和羟甲基丙烯酰胺与丙烯酸酯共聚物均为可完全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因而所制得的复合材料仍然具有可完全生物降解性,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0025] 4、由于本发明方法中增韧剂聚合温度低,聚合反应快,熔融共混时间短,工艺控制简单,因而不仅节约能源,且工艺控制简单,生产周期短,易于工业化推广应用。
[0022]
具体实施方式
[0026] 下面给出实施例以对本发明进行更详细的说明,有必要指出的是以下实施例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该领域的技术熟练人员根据上述发明内容对本发明所作的一些非本质的改性和调整仍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0027] 另外,还值得说明的是,1)以下各实施例所用份数均为重量份;2)为了考察以下各实施例所制备的聚乳酸材料的性能,本发明采用压制成型(压制成型条件为:模压温度为175~180℃,模压压力10Mpa,预热时间3min,模压时间5min),并在制样机上制成标准试样,然后按照国家标准GB/T 1040.3-2006和GB/T1843-2008分别进行了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和Izod冲击强度测试,结果见各实施例。[0028] 实施例1
[0029] 将按重量比1∶40的羟甲基丙烯酰胺与丙烯酸丁酯,和以反应单体总重量计为0.1%的偶氮二异丁腈搅拌混合,并在60℃下聚合反应1.5小时,即得数均分子量为1.8万的共聚物增韧剂;将干燥后数均分子量为8万的PLA92份和共聚物增韧剂8份进行预混,然后将预混物放入密炼机中,在塑炼温度170℃下熔融塑炼5分钟即可造粒得到增韧改性PLA材料。
该材料的拉伸强度40Mpa,断裂伸长率150%,Izod冲击强度7KJ/m2。
[0031] 实施例2
[0032] 将按重量比1∶40的羟甲基丙烯酰胺与丙烯酸乙酯,和以反应单体总重量计为2.0%的偶氮二异丁腈搅拌混合,并在60℃下聚合反应2.0小时,即得数均分子量为2.3万的共聚物增韧剂;将干燥后数均分子量为10万的PLA92份和共聚物增韧剂8份进行预混,然后将预混物放入双螺杆挤出机中熔融塑炼挤出,使挤出造粒的熔体温度为170℃,得到增
[0030]
5
CN 101864156 A
说 明 书
4/7页
韧改性PLA材料。
[0033] 该材料的拉伸强度47Mpa,断裂伸长率80%,Izod冲击强度6.5KJ/m2。[0034] 实施例3
[0035] 将按重量比1∶30的羟甲基丙烯酰胺与丙烯酸丁酯,和以反应单体总重量计为0.5%的偶氮二异丁腈搅拌混合,并在70℃下聚合反应2.5小时,即得数均分子量为3.5万的共聚物增韧剂;将干燥后数均分子量为15万的PLA95份和共聚物增韧剂5份进行预混,然后将预混物放入双螺杆挤出机中熔融塑炼挤出,使挤出造粒的熔体温度为170℃,得到增韧改性PLA材料。
[0036] 该材料的拉伸强度50Mpa,断裂伸长率50%,Izod冲击强度5KJ/m2。[0037] 实施例4
[0038] 将按重量比1∶20的羟甲基丙烯酰胺与丙烯酸乙酯,和以反应单体总重量计为1%的偶氮二异丁腈搅拌混合,并在50℃下聚合反应4.0小时,即得数均分子量为6.5万的共聚物增韧剂;将干燥后数均分子量为8万的PLA90份和共聚物增韧剂10份进行预混,然后将预混物放入密炼机中,在塑炼温度170℃下熔融塑炼5分钟即可造粒得到增韧改性PLA材料。
[0039] 该材料的拉伸强度42Mpa,断裂伸长率300%,Izod冲击强度8KJ/m2。[0040] 实施例5
[0041] 将按重量比1∶10的羟甲基丙烯酰胺与丙烯酸丁酯,和以反应单体总重量计为0.28%的偶氮二异丁腈搅拌混合,并在60℃下聚合反应3.0小时,即得数均分子量为2.0万的共聚物增韧剂;将干燥后数均分子量为10万的PLA90份和共聚物增韧剂10份进行预混,然后将预混物放入双螺杆挤出机中熔融塑炼挤出,使挤出造粒的熔体温度为175℃,得到增韧改性PLA材料。
[0042] 该材料的拉伸强度43Mpa,断裂伸长率230%,Izod冲击强度7KJ/m2。[0043] 实施例6
[0044] 将按重量比1∶10的羟甲基丙烯酰胺与丙烯酸丁酯,和以反应单体总重量计为1.5%的偶氮二异丁腈搅拌混合,并在70℃下聚合反应1.0小时,即得数均分子量为1.4万的共聚物增韧剂;将干燥后数均分子量为20万的PLA85份和共聚物增韧剂15份进行预混,然后将预混物放入密炼机中,在塑炼温度175℃下熔融塑炼8分钟即可造粒得到增韧改性PLA材料。
[0045] 该材料的拉伸强度42Mpa,断裂伸长率350%,Izod冲击强度9KJ/m2。[0046] 实施例7
[0047] 将按重量比1∶5的羟甲基丙烯酰胺与丙烯酸丁酯,和以反应单体总重量计为0.3%的偶氮二异丁腈搅拌混合,并在50℃下聚合反应1.5小时,即得数均分子量为4.5万的共聚物增韧剂;将干燥后数均分子量为8万的PLA94份和共聚物增韧剂6份进行预混,然后将预混物放入双螺杆挤出机中熔融塑炼挤出,使挤出造粒的熔体温度为170℃,得到增韧改性PLA材料。
[0048] 该材料的拉伸强度42Mpa,断裂伸长率40%,Izod冲击强度5.5KJ/m2。[0049] 实施例8
[0050] 将按重量比1∶10的羟甲基丙烯酰胺与丙烯酸乙酯,和以反应单体总重量计为
6
CN 101864156 A
说 明 书
5/7页
0.1%的偶氮二异丁腈搅拌混合,并在80℃下聚合反应5.0小时,即得数均分子量为7.5万的共聚物增韧剂;将干燥后数均分子量为18万的PLA88份和共聚物增韧剂12份进行预混,然后将预混物放入双螺杆挤出机中熔融塑炼挤出,使挤出造粒的熔体温度为175℃,得到增韧改性PLA材料。
[0051] 该材料的拉伸强度50Mpa,断裂伸长率280%,Izod冲击强度8.5KJ/m2。[0052] 实施例9
[0053] 将按重量比1∶30的羟甲基丙烯酰胺与丙烯酸丁酯,和以反应单体总重量计为0.2%的偶氮二异丁腈搅拌混合,并在80℃下聚合反应2.0小时,即得数均分子量为2.8万的共聚物增韧剂;将干燥后数均分子量为15万的PLA88份和共聚物增韧剂12份进行预混,然后将预混物放入双螺杆挤出机中熔融塑炼挤出,使挤出造粒的熔体温度为175℃,得到增韧改性PLA材料。
[0054] 该材料的拉伸强度42Mpa,断裂伸长率270%,Izod冲击强度9.0KJ/m2。[0055] 实施例10
[0056] 将按重量比1∶10的羟甲基丙烯酰胺与丙烯酸丁酯,和以反应单体总重量计为1.0%的偶氮二异丁腈搅拌混合,并在70℃下聚合反应2.5小时,即得数均分子量为4.0万的共聚物增韧剂;将干燥后数均分子量为15万的PLA85份和共聚物增韧剂15份进行预混,然后将预混物放入密炼机中,在塑炼温度170℃下熔融塑炼5分钟即可造粒得到增韧改性PLA材料。
[0057] 该材料的拉伸强度39Mpa,断裂伸长率210%,Izod冲击强度17KJ/m2。[0058] 实施例11
[0059] 将按重量比1∶30的羟甲基丙烯酰胺与丙烯酸丁酯,和以反应单体总重量计为1.5%的偶氮二异丁腈搅拌混合,并在70℃下聚合反应3.0小时,即得数均分子量为5.6万的共聚物增韧剂;将干燥后数均分子量为8万的PLA85份和共聚物增韧剂15份进行预混,然后将预混物放入密炼机中,在塑炼温度170℃下熔融塑炼10分钟即可造粒得到增韧改性PLA材料。
[0060] 该材料的拉伸强度40Mpa,断裂伸长率180%,Izod冲击强度15KJ/m2。[0061] 实施例12
[0062] 将按重量比1∶20的羟甲基丙烯酰胺与丙烯酸丁酯,和以反应单体总重量计为0.2%的偶氮二异丁腈搅拌混合,并在50℃下聚合反应4.0小时,即得数均分子量为5.0万的共聚物增韧剂;将干燥后数均分子量为10万的PLA85份和共聚物增韧剂15份进行预混,然后将预混物放入双螺杆挤出机中熔融塑炼挤出,使挤出造粒的熔体温度为170℃,得到增韧改性PLA材料。
[0063] 该材料的拉伸强度37Mpa,断裂伸长率310%,Izod冲击强度9.5KJ/m2。[0064] 实施例13
[0065] 将按重量比1∶20的羟甲基丙烯酰胺与丙烯酸酯混合物(丙烯酸丁酯/丙烯酸乙酯=4/1),和以反应单体总重量计为0.1%的偶氮二异丁腈搅拌混合,并在80℃下聚合反应4.5小时,即得数均分子量为6.0万的共聚物增韧剂;将干燥后数均分子量为8万的PLA92份和共聚物增韧剂8份进行预混,然后将预混物放入双螺杆挤出机中熔融塑炼挤出,使挤出造粒的熔体温度为170℃,得到增韧改性PLA材料。
7
CN 101864156 A[0066]
说 明 书
6/7页
该材料的拉伸强度41Mpa,断裂伸长率180%,Izod冲击强度7.5KJ/m2。
[0067] 实施例14
[0068] 将按重量比1∶20的羟甲基丙烯酰胺与丙烯酸酯混合物(丙烯酸丁酯/丙烯酸乙酯=1/5),和以反应单体总重量计为0.3%的偶氮二异丁腈搅拌混合,并在70℃下聚合反应4.0小时,即得数均分子量为5.5万的共聚物增韧剂;将干燥后数均分子量为10万的PLA90份和共聚物增韧剂10份进行预混,然后将预混物放入密炼机中,在塑炼温度170℃下熔融塑炼10分钟即可造粒得到增韧改性PLA材料。[0069] 该材料的拉伸强度42Mpa,断裂伸长率200%,Izod冲击强度7KJ/m2。[0070] 实施例15
[0071] 将按重量比1∶20的羟甲基丙烯酰胺与丙烯酸酯混合物(丙烯酸丁酯/丙烯酸乙酯=1/3),和以反应单体总重量计为1.0%的偶氮二异丁腈搅拌混合,并在60℃下聚合反应2.5小时,即得数均分子量为6.0万的共聚物增韧剂;将干燥后数均分子量为15万的PLA92份和共聚物增韧剂8份进行预混,然后将预混物放入密炼机中,在塑炼温度175℃下熔融塑炼8分钟即可造粒得到增韧改性PLA材料。[0072] 该材料的拉伸强度43Mpa,断裂伸长率130%,Izod冲击强度6.8KJ/m2。实施例16
[0074] 将按重量比1∶20的羟甲基丙烯酰胺与丙烯酸酯混合物(丙烯酸丁酯/丙烯酸乙酯=3/1),和以反应单体总重量计为0.1%的偶氮二异丁腈搅拌混合,并在80℃下聚合反应4.5小时,即得数均分子量为6.0万的共聚物增韧剂;将干燥后数均分子量为20万的PLA89份和共聚物增韧剂11份进行预混,然后将预混物放入双螺杆挤出机中熔融塑炼挤出,使挤出造粒的熔体温度为175℃,得到增韧改性PLA材料。[0075] 该材料的拉伸强度44Mpa,断裂伸长率190%,Izod冲击强度7.5KJ/m2。[0076] 实施例17
[0077] 将按重量比1∶10的羟甲基丙烯酰胺与丙烯酸酯混合物(丙烯酸丁酯/丙烯酸乙酯=5/1),和以反应单体总重量计为0.5%的偶氮二异丁腈搅拌混合,并在70℃下聚合反应2.0小时,即得数均分子量为4.5万的共聚物增韧剂;将干燥后数均分子量为8万的PLA89份和共聚物增韧剂11份进行预混,然后将预混物放入密炼机中,在塑炼温度170℃下熔融塑炼5分钟即可造粒得到增韧改性PLA材料。[0078] 该材料的拉伸强度36Mpa,断裂伸长率280%,Izod冲击强度10.5KJ/m2。[0079] 实施例18
[0080] 将按重量比1∶10的羟甲基丙烯酰胺与丙烯酸酯混合物(丙烯酸丁酯/丙烯酸乙酯=3/1),和以反应单体总重量计为0.1%的偶氮二异丁腈搅拌混合,并在80℃下聚合反应2.0小时,即得数均分子量为4.0万的共聚物增韧剂;将干燥后数均分子量为8万的PLA94份和共聚物增韧剂6份进行预混,然后将预混物放入密炼机中,在塑炼温度170℃下熔融塑炼5分钟即可造粒得到增韧改性PLA材料。[0081] 该材料的拉伸强度39Mpa,断裂伸长率180%,Izod冲击强度7KJ/m2。
[0073]
实施例19
[0083] 将按重量比1∶10的羟甲基丙烯酰胺与丙烯酸酯混合物(丙烯酸丁酯/丙烯酸乙酯=1/4),和以反应单体总重量计为0.1%的偶氮二异丁腈搅拌混合,并在60℃下聚合
[0082]
8
CN 101864156 A
说 明 书
7/7页
反应3.0小时,即得数均分子量为5.0万的共聚物增韧剂;将干燥后数均分子量为15万的PLA94份和共聚物增韧剂6份进行预混,然后将预混物放入双螺杆挤出机中熔融塑炼挤出,使挤出造粒的熔体温度为175℃,得到增韧改性PLA材料。[0084] 该材料的拉伸强度47Mpa,断裂伸长率90%,Izod冲击强度6.0KJ/m2。[0085] 实施例20
将按重量比1∶30的羟甲基丙烯酰胺与丙烯酸酯混合物(丙烯酸丁酯/丙烯酸
乙酯=1/1),和以反应单体总重量计为1.5%的偶氮二异丁腈搅拌混合,并在50℃下聚合反应2.0小时,即得数均分子量为5.0万的共聚物增韧剂;将干燥后数均分子量为10万的PLA85份和共聚物增韧剂15份进行预混,然后将预混物放入密炼机中,在塑炼温度175℃下熔融塑炼8分钟即可造粒得到增韧改性PLA材料。[0087] 该材料的拉伸强度40Mpa,断裂伸长率290%,Izod冲击强度9.0KJ/m2。
[0086]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