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赤壁之战》导学案(一)

《赤壁之战》导学案(一)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泰安长城中学2013级语文导学案 乐学 会学 学会 班级 姓名 小组 教学评价 编号001

《赤壁之战》导学案一

制作人:李振 审核: 高一语文组 时间:2013年10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司马光及《资治通鉴》的有关知识。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及特殊句式。 3.了解赤壁之战的始末,理解战争胜负的根本原因。

4.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剪裁技巧和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5.鉴赏孙权、诸葛亮、周瑜、鲁肃等人物形象。 二、难点、重点: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 三、教学方法:自主探究

预学案

1. 知人论世,了解司马光及《资治通鉴》

①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省闻喜县)涑(sù)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宋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知谏院。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于熙宁三年(1070年)出知永兴军(今陕西省西安市)。第二年退居洛阳,主编《资治通鉴》。元丰八年(1085年)哲宗即位,髙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持国事,次年任尚书左仆射( yè )兼门下侍郎,全部废除王安石新法,恢复旧制。为相8个月病逝,追封温国公,谥文正,著作收在《司马文正公集》中。 ②《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编年体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以年月为经,史实为纬,依时代顺序贯通起来叙述。由司马光等花费19年的时间编纂而成。编书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于是定名为《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另有《目录》《考异》各30卷。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322种,经过作者加工剪裁而成。该书语言简练晓畅,叙事清晰严谨,有些篇章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 2.时代背景。

东汉末年,朝政紊乱,宦官和外戚斗争激烈,人民痛苦加深,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黄巾军起义。各地军阀乘势而起,扩大自己的军事实力,争夺地盘,形成大分裂的局面。

赤壁之战是三国时一个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公元208年秋天,曹操在统一了北方之后,亲率号称八十万人的水军沿江南下,企图消灭刘备及孙权,统一中国。孙权与刘备结成联盟,共同抗击曹军,两军在位于长江中游的赤壁相遇。吴蜀联军根据

曹操士兵都是北方人,不习水战以及他们的战船相连行动不便等不利因素,巧设诈降火攻之计,大破曹军。曹操军队死伤无数,损失惨重,仓皇败走华容道,逃回北方。此后曹操失去了统一天下的实力,刘备趁机夺取了益州、荆州,与魏、吴两国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二、预习自测

(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殷.富( ) 枭.雄( ) 会.稽( ) 芟.夷大难( ) 王室之胄.( ) 轻骑.

( ) 强弩.( ) 鲁缟.( ) 必蹶.上将军( ) 旌麾..( ) 更.衣( ) 恐慑.( ) 校.对( ) 邂逅..( ) 羸.兵( ) 蹈藉.( ) 慰藉.( ) 荻.草( ) 斫.

( ) 导学案

一、翻译文段 ,掌握重要实词和虚词。 二、文章结构(共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5节)战前的决策--孙、刘联盟抗曹的形成。

第一层次:(1-2 节)分别写曹操大军压境,鲁肃、诸葛亮策动孙刘联盟。 第二层次:(3-5节)写孙权接受周瑜、鲁肃的主张,决心抗曹,计划出兵。 第二部分:(6-7节)战争的实况--孙、刘协力破曹军于赤壁。 二、 分析课文

第一段:1、问:鲁肃去荆州的战略目标是什么? 孙权为什么同意他去?

2、问: 鲁肃是怎样取得刘备信任而采纳了鲁肃的建议?

(小结第1段:孙、刘联盟是鲁肃的本谋,这表现了鲁肃的政治远见,他一直是这一联盟的维护者。这一联盟的建成对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起了重要作用。)

第二段:3、 问:先指出孙、刘与曹操“共争天下”暗含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夸大叙述曹操的威力?怎样表示求援之意?

泰安长城中学2013级语文导学案 乐学 会学 学会 班级 姓名 小组 教学评价 编号001

4.(1)诸葛亮对刘、曹、孙各方实力的分析: 刘—— 曹—— 1、解释加横线的词语:

固学案

(1)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 (2)率轻锐继其后( ) (3)敬贤礼士( )( )

(4)必蹶上将军( ) (5)英雄乐业( ) 孙——

(2)对未来形势的预测:

(小结第2段:诸葛亮以友军代表身份向孙权进言,保持了不卑不亢的态度,他针对孙权尚未最后决策的情况智激孙权,初步实现了联吴抗曹的目的,说明他是一个卓越的外交家和战略家。)

第三段:5.问:曹操这封战书的意图是什么?

6.问:张昭等人主张迎降的理由,可看出什么问题来? 理由:①政治因素—— ②地理因素—— ③军事因素—— 可看出:

7、问:鲁肃的话为什么立即得到孙权的赞同?孙权既然同意他的意见,为什么不作决断?

(小结第3段:①曹操以咄咄逼人的口气致书孙权,企图不战而屈人之兵,骄矜之心溢于言表;②东吴迎降派一时占上风,使孙权难以作最后决断;③鲁肃“逮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 三、古文化常识

1、常识:江表: 下曹从事: 2、成语: 除残去秽: 芟夷大难: 英雄无用武之地: 势不两立:

2、写出句式:

1)田横,齐之壮士耳( ) (2)与结盟好。( 3)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4)欲安所归乎?(5)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 6)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 )

7)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 8)且将军大事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3、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致殷勤之意 ( )

(2)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 (3)鼎足之形成矣( )

(4)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 (5)权起更衣 ( )

(6)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 ) (7)刘琮束手( ) 4、翻译下列句子。

(1)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

(2)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3)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4)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5)挟天子以令四方,动以朝廷为辞。

) )

((((((泰安长城中学2013级语文导学案 乐学 会学 学会 班级 姓名 小组 教学评价 编号001 (6)操当以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7)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

5、一词多义 (1)卒:鲁肃闻刘表卒。 ( )

乘犊车,从吏卒,( )

五万兵难卒合,( ) (2)将: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 )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 军中诸将,各有彼此 ( )

行将为人所并 ( )

(3)抚: 及说备使抚表众。( ) 权抚其背曰 ( ) (4)治: 共治曹操( )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 ( )

课后总结:

补充:

作者及年代 体裁 地位特点

《左传》 左丘明(春秋) 编年体 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国语》 左丘明(春秋) 国别史 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 刘向编订(西汉) 国别史 我国战国时代史料汇编

《史记》 司马迁(西汉) 纪传体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 班固(东汉) 纪传体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后汉书》 范晔(南北朝) 纪传体 我国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 《资治通鉴》 司马光(宋) 编年体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积累掌握:

(一)常用文言词

次:①驻扎。例:引次江北。②次序。例:余船以次俱进。 当:①抵挡。例: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②应当。例:当横行天下。

③会。例: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方:①方法、计谋。例:助画方略。②将要。例: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③正。例:操军方连船舰。④方面、地区。例:挟天子以征四方。 ⑤方圆。例:地方数千里。 计:①出计、谋划。例:今为君计。②计谋。例:备用肃计。

将:①将领。例:命猛将统兵数万。②统帅、带领。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③将要。例:将顺江东下。④扶持。例:出郭相扶将。 ⑤助词,无义。例:宫使驱将惜不得。

蹶:①跌倒。例:一蹶不振。②使受挫。例:必蹶上将军。

立:①站立。例: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②使„成。例:足以立事。

③即、立即。例:公子立自责,似无所容者。

乃:①是。例: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②于是,就。例:乃罢会。 ③才。例:骑乃得过。 ④乃至。例: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⑤竟,竟然。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夷:①削平。例:今操芟夷大难。②平坦。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③指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例: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走:①快跑、逃跑。例: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②使„逃。例:可烧而走也。

卒:①士兵。例: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②死。例:鲁肃闻刘表卒。

③终于。例: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④通“猝”,仓猝。五万兵难卒合。

(二)容易误解的语言现象——二字相连却并非双音词

①地方(土地方圆)[例]地方数千里。 ②妻子(妻和儿女)[例]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③北面(面向北)[例]北面而事之。

④交通(相交而后通达)[例]阡陌交通。

⑤无论(不要说)[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⑥于是(在这件事上)[例]吾祖死于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