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关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关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研讨观点十年综述(5)

孙来斌

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关于理论意义,大体上有以下四种看法:

1.从哲学的角度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理论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科学论断。这个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和关于生产力的学说。从马克思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到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一个很大的发展,真正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观、技术观和历史观三者的统一,从而深刻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一元化特征。从时代背景上来看,它又是对当代科学、技术和生产三者一体化发展趋势的高度理论概括。”(注:周林东:马克思主义科学观、技术观和历史观三者的统一,复旦学报1995年第1期;)

2.从经济学角度来说,这一论断扩展了经济科学的研究内容,增加了科学技术在经济体系中的份量。以往的经济学也涉及到对一般的抽象的科学技术变化及其对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但研究的层次不深,而且范围、份量都较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使科学技术在生产力研究中处于首当其冲、至高无上的地位,成为经济学研究不能忽视的重要领域。显然这意味着将要拓展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并增加关于科技生产力的研究份量(注:刘国光: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座谈会上的发言,经济研究1991年第9期;)。

3.从科学社会主义角度看,认为这一论断除了包含科技工作、经济工作、社会和政治发展等层次的意义外,还有社会主义发展这个层次,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的

比较和较量这个层次。“邓小平同志论科学技术问题,总是把它同社会主义的发展、社会主义的命运、社会主义的价值,联系起来考察。”“科学的社会主义,还应该是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归根到底比资本主义更能促进科学技术发展并且保证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成果为广大人民群众享有的社会主义。”(注:龚育之: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科学报1997年8月16日;)

4.从与“唯科学主义”的观点的区别来看,“客观的说,西方许多的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哲学家都对二战以后新科技革命给人类带来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其中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哈贝马斯,早在60年代末就在《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与技术》的演讲中,已经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命题”。“虽然他们的研究中有不少的合理成分,但是总体上来看都存在着‘唯科学主义’的片面性”,“是脱离社会制度来孤立、抽象地对待科学技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根本区别于‘唯科学主义’,从马克思说科技是生产力到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决不是孤立、单向、抽象地看待生产力,而是运用辩证法认识社会及其发展的必然结果。”(注:余源培: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深层次思考,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5年第6期;)

(二)关于实践意义,大体上有以下四种看法: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为引导全国人民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第二步战略转移即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巨大的精神力量(注:马来平:新中国科技意识发展的回顾与前瞻,贵州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

2.从这一论断出发,必然会合乎逻辑地得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推论,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重视科技、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和社会意识(注:马振国:对科学技术是第

一生产力的几点理论思考,中央财政金融学院学报1991年第5期。)。

3.这一论断使我们有可能考虑一条新的改革思路,即不仅一般地以发展生产为目标,而且特别要以真正解放科技生产力为目标,设计改革思路和方案,塑造新的经济机制(注:刘国光: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座谈会上的发言,经济研究1991年第9期;)。

4.这一论断提醒我们,在社会主义的诸多任务中要把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第一的地位,在发展生产力的诸多任务中要把科学技术摆在第一的地位,更好地促进科学技术和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和科学技术这两个时代潮流的结合(注:龚育之: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科学报1997年8月16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