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

作者:暂无

来源:《高教探索》 2019年第5期

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发展面临复杂的困境与挑战,尤其是思政教育和德育的有效性问题。从当前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现状来看,高校及教师存在理论僵化和实践不足的现实问题,德育教学在专业性、系统性和创新性上还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为了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加强德育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高校应加快推进大学生思政教育方法的研究。陈娟、林颖等人著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论》(2016年11月中国海洋出版社出版)结合现代高校思政教育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系统化地论述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现代化转型、党团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问题,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专业化和现代化发展提供了许多科学性的建议与方案。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论》中,著者共划分了九个章节。第一章总述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现代化转型,针对新形势背景下的新现象和新趋势有效发展和创新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教学方略。第二章到第五章则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内容角度分别阐述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传统文化教育以及大学生就业指导创新与创业教育,有效拓展和巩固了大学生思政教育在实践指导中的功能与作用。第六章和第七章分别探讨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高校党团工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八章立足于网络信息化时代的思想文化新背景,强调了网络思政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的健全与完善。第九章着重探讨了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之间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和相互融合的关系。

综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论》中的相关论述,笔者认为,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政教育方法的研究与创新需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兼顾理论与实践,增强思政教育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在多元文化相互激荡的时代背景下,一些传统的理论架构逐渐无法应对新时代的变化与发展。我国大学生思政教育必须在传统理论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与时俱进的探索与拓展,提高思政理论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不仅如此,为了更好地激发大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关注与支持,高校及教师还应当在理论教学的科学探索之外切实提高思政教育的实践性特征,以生动活泼、紧跟时代热点的课程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兴趣,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综合素质。由此可见,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政教育方法的探索与研究需要兼顾理论与实践,理论增强思政教育方法的科学性,实践增强思政教育方法的有效性,双管齐下才能够切实有效地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综合质量和水平。

第二,顺应时代发展规律,探索人才全面发展的教育方法。

为了更好地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的长远发展,也为了能够发挥德育在人才全面发展方略中的重要作用,高校及教师应以开放和发展的观点看待新时代下人才培育的规律,积极探索大学生人才全面发展的教育方法,让大学生得以在科学和专业的指导下培养积极、健康、稳定、进取的人生态度和精神信念,进而肩负起青年大学生在新形势下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在当前开放多元的社会背景下,人才的培养面临着更多更高的要求,思政教育方法的研究需要从人才需求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学生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多层次认知与理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进而使他们在社会发展、市场竞争和个人成长中克难攻坚、积极进取,全面增强自身的综合素养。人才全面发展诉求下的思政教育方法需要综合我国传统的、现代的、民族的、国际化的多项教育资源,引导大学生主动去思考、判断和选择,强化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切实提高德育方法践行的社会历史价值。

第三,健全思政教育体系,实现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德育的一体化发展。

在大学生思政教育方法的探索与践行中,高校应当统筹思政教育的各个方面,包括教学理论体系的架构、教学资源平台的搭建、教师人才队伍的培养、德育的实践训练、校园德育文化建设、党建与德育工作开展、网络德育等。只有实现以上各个方面的发展,有效健全与完善高校思政教育的体系,推动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德育的一体化发展,大学生才能够顺利地融入到思政教育与德育的教学格局当中,克服大学生思政教育理论不扎实、德育认识不足、知识结构不合理、政治素养不深等缺陷与不足,让大学生在一体化的教育中全面成长。

总之,大学生思政教育方法的研究须从理论与实践出发,顺应时代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创新性要求,进而保证大学生思政教育方法的总结与应用都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全面增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鲁可乙,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讲师,硕士。)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