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本16-2班 秦通 161401226
摘要: 豫园作为江南私家园林的代表之一,其山水意象与意境体现了力求顺乎自然之势的造园思想,舒展的空间形态,幽邃的山水景色,诗情画意的意境为其赢得了“东南名园冠”的美名。 一、豫园历史文化
若要谈及江南私家园林山水意象与意境之精妙,就须先了解其历史文化,豫园也不例外。豫园园主潘允端,是明刑部尚书之子。嘉靖三十八年(1559),潘允端以举人应礼部会考落第,萌动建园之念。随后,潘允端出仕外地,无暇顾及建园。在此期间,“屡作屡止”,直到解职还乡,才杆始集中精力再度经营扩修此园。其在《豫园记》中注明“匾曰豫园,取悦老亲意也”。“豫”,有安泰、平安之意,足见潘允端建园目的是让父母在园中安度晚年。但因时日久拖,其父潘恩在园刚建成时便去世,使潘允端不胜遗憾,“实恨终天”。此后,豫园实际成为了潘允端自己的退隐享乐之所。 二、豫园的山水意象与意境
豫园能居江南五大园林之首,其其水的“气韵生动,意境深远”以及“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功不可没。 (一) 山水与园林
山水是园林的重要元素,可以说
有了山水才有了园林。山水不仅仅在形态、颜色、质地等方面有自己的独特之美,而且在历史的长河中,山水与其他的造园要素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丰富的生态景观和审美意象,创造出了灵活多变的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
(二) 山水与意象
所谓意象,即寓“意”之“象”,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这是一个将主观情感转移到客观物质上的结果,经历的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审美和创作的过程。为何会如此呢?我们知道,江南大多数园林是因园主仕途不得意渐生退隐之意后建造的,诗词写作是他们抒情的方式之一,然而,却常以“言不尽意”结束。为了更贴切地表达心中之所想,便以“象”征“意”,进而出现了“观物取象”,方能“立象以尽意”的观点。于是,山水成为了“立象”的佳“天然素材”。
(三) 豫园的筑山理水
豫园中的山当以玉玲珑与大假山为经,水则当以莲花池等为典。园林中的山石是对自然山石的艺术摹写,凝聚了造园家的艺术创造力,还具有传情的作用。玉玲珑,为江南三大名石之一,高约一丈余,玲珑剔透,周身多孔,具有皱漏透、瘦之美,为石中甲品。古故曾谓:“以一炉香置石底,孔孔烟出;以一盂水灌石顶,孔孔泉流”。这块传奇之石悄然传达了园主追求恬静,向往自然的悠然自得的心境。正如《园冶》中所说:“片山有致,寸生情。
豫园处于长江下游冲击平原,原本是无山的,但依造园者心中所想,在建园之初就毫不忌讳地造了一座“大假山”,由浙江武康的黄石堆砌而成,明代叠石名家张南阳设计建造。虽名为“大假山”,却是作
者胸中之真物,故大假亦真也。可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园林中叠石
堆山的经典之作。
中国古典园林常采用“掩、隔、破”的手法,设计、处理园中的水,豫园在理水方面也是有其特色的。
水,在豫园之地是不缺的。现在的豫园看似水面积不大,那是因为原为豫园的“荷花池”今天被划为园外,还有造园者和修复者用“掩”的手法来理水的因素。信涉于其中,你会为突然出现在眼前的池塘小溪而感到惊讶,这便是那“先抑后扬”与“柳暗花明”的效果。豫园的整个水系是相互环通的,水势较为平稳。园林管理人员较好地处理了水岸线,大部分以不同材质的石块或护岸,或点缀,或垒堆,达到破”的效果,使曲溪绝涧、清泉明池也显得怪石纵横,自然野趣,充分展现出水的灵动特色,达到了“气韵生动,意境深远的效果。
宋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云:“山以水为血脉,以草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郭熙把山水之间的相互依从关系说得很清楚,山水的结合,就是动静的结合,所谓“溪水因山成曲折,山蹊随地做低平”。造豫园者深谙其妙理,豫园地势有高有凹,有曲有深,相地之基,经营位置,立意古朴清旷,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 三、植物配置
豫园的植物以自然式种植方式为特色,并结合地形和意境加以布置。豫园主要有垂丝海棠、红枫、白玉兰、杜鹃、海桐、腊梅、紫薇、广玉兰、石榴、香樟、罗汉松、银杏、白皮松、水杉等植物,建筑旁的植物配置一
般符合建筑物的性质和所要表现的主题。比如:万花楼是大假山东边一座院落中的主体建筑,这一区域以小的花木竹石景为主题,万花楼的对联正描述了这幅水动山景的风景画面。水景旁边植物的配置多讲究符合水体优美的生态环境要求,荷、睡莲等水生植物比较常见。耐水喜湿、姿态优美、色泽鲜明的乔木和灌木则单独构成主景,或同花草、湖石结合装饰驳岸。如会景楼前、九狮轩附近,垂柳、杜鹃和黄杨的配置组合既满足了景观视觉要求,也符合生态学的要求。水旁高大的乔木营造的连绵起伏的林冠线,也扩展了景深。 四、评价
豫园建造之初意,本是园主仕途不如意,落第之后所萌生,欲让父母在园中安度晚年,体现的是中国传统的孝道美德。斯后实际成为了潘允端退隐之所,也正是明清江南文人远离官场生涯之后向往自然纯朴,恬淡安逸生活的实例。于是乎,豫园山水在布局上相地之基,经营位置,参差错落,先抑后扬,终达“气韵生动,意境深远\"及“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之效果,委婉而又贴切地表达了园主的心境。
明代中后叶,正值江南文人造园兴盛之时,上海附近的私家园林不下数千,而豫园“陆具岭涧洞壑之胜,水极岛滩梁渡之趣”,其景色、布局、规模足以与苏州拙政园相媲美,实在不虚“东南名园冠”之名。
参考文献
[1]倪琪.园林文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 [2]曹明纲.中国园林文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韩玉洁.中国园林水景审美意象所谓应用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2014
[4]陈伟业.豫园.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 [5]陈从周.看园林的眼.长沙.2007
[6]沈福煦.理水叠山,造园手法之精华.南方建筑.2002 [7]唐明生.《海派园林》,文汇出版社,2010
[8]上海市绿化管理局.《上海名园志》,上海画报出版社,2007 [9]陈业伟.《豫园》.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
[10]薛理勇.文以兴游——豫园匾对、碑文赏析[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87:28 [11]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42 [12]陈从周.看园林的眼[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81
[13]园林玉.《苏州古典园林视距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14]周道南编.豫园新咏[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89 [15]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豫园[M].上海,油印本,1962
[16]倪苏宁.《论苏州园林空间艺术特征》[硕士学位论文][D].苏州:苏州大学,2002年
[17]王月洋.《篆刻艺术与中国传统园林空间布局之关联探析》[硕士学位论文][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18]尹慧青.《从无限到有限》[硕士学位论文][D].无锡:江南大学,2009年
[19]禹文东.《风水理论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硕士学位论文][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20]赵玲.《中国古典园林意境营造初探》[硕士学位论文][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