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目标: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目标: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上海化工 第41卷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目标: 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 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 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明确我 新活力。 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 国创新发展的主攻方向,在关键领 一个体系就是建设国家创新 (以下简称《纲要》),纲要确定了 域尽快实现突破,力争形成更多竞 体系。要建设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 “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即:第一 争优势。 动和创新要素顺畅流动、高效配置 步,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 深化改革。坚持科技体制改革 的生态系统,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 列,基本建成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 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同步发力,强 实践载体、制度安排和环境保障。 系,有力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 化科技与经济对接,遵循社会主义 明确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社会组 标的实现。第二步,到2030年跻身 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创新规律,破 织等各类创新主体功能定位,构建 创新型国家前列,发展驱动力实现 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 开放高效的创新网络,建设军民融 根本转换,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 度藩篱,构建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 合的国防科技协同创新平台;改进 际竞争力大幅提升,为建成经济强 良好环境。 创新治理,进一步明确政府和市场 国和共同富裕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强化激励。坚持创新驱动实质 分工,构建统筹配置创新资源的机 第三步,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 是人才驱动,落实以人为本,尊重 制;完善激励创新的政策体系、保 创新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 创新创造的价值,激发各类人才的 护创新的法律制度,构建鼓励创新 和创新高地,为我国建成富强民主 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汇聚一支规 的社会环境,激发全社会创新活 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 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新型人才队伍。 提供强大支撑。 六大转变就是发展方式从以 扩大开放。坚持以全球视野谋 规模扩张为主导的粗放式增长向 《纲要》提出了国家创新驱动 划和推动创新,最大限度用好全球 以质量效益为主导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 创新资源,全面提升我国在全球创 转变;发展要素从传统要素主导发 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 新格局中的位势,力争成为若干重 展向创新要素主导发展转变;产业 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 要领域的引领者和重要规则制定 分工从价值链中低端向价值链中 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 的参与者。 高端转变;创新能力从“跟踪、并 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坚持走 《纲要》确定国家创新驱动发 行、领跑”并存、“跟踪”为主向“并 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解放思 展的战略部署:按照“坚持双轮驱 行”、“领跑”为主转变;资源配置从 想、开放包容,把创新驱动发展作 动、构建一个体系、推动六大转变” 以研发环节为主向产业链、创新 为国家的优先战略,以科技创新为 进行布局,构建新的发展动力系 链、资金链统筹配置转变;创新群 核心带动全面创新,以体制机制改 统。 体从以科技人员的小众为主向小 革激发创新活力,以高效率的创新 双轮驱动就是科技创新和体 众与大众创新创业互动转变。 体系支撑高水平的创新型国家建 制机制创新两个轮子相互协调、持 《纲要》明确国家创新驱动发 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根本转 续发力。科技创新要明确支撑发展 展战略的战略任务是:紧紧围绕经 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 的方向和重点,加强科学探索和技 济竞争力提升的核心关键、社会发 国梦提供强大动力。” 术攻关,形成持续创新的系统能 展的紧迫需求、国家安全的重大挑 《纲要》明确国家创新驱动发 力。体制机制创新要调整一切不适 战,采取差异化策略和非对称路 展战略的基本原则是: 应创新驱动发展的生产关系,统筹 径,强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任 紧扣发展。坚持问题导向,面 推进科技、经济和政府治理等三方 务部署。 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 面体制机制改革,最大限度释放创 一是推动产业技术体系创新, 第11期 上海化工 创造发展新优势 , 高水平创新的基础设施和平台。 续的系统布局,并根据国际科技发 三是优化区域创新布局,打造 展的新进展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及时进行滚动调整和优 合,把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 区域经济增长极。聚焦国家区域发 的新需求,色化作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技术 展战略,以创新要素的集聚与流动 化。要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 基点,推进各领域新兴技术跨界创 促进产业合理分工,推动区域创新 下的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中力 协同攻关,持久发力,久久为 新,构建结构合理、先进管用、开放 能力和竞争力整体提升。重点是构 量,兼容、自主可控、具有国际竞争力 建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发展格局。 功,加快突破重大核心技术,开发 在国家战略优先 的现代产业技术体系,以技术的群 跨区域整合创新资源。打造区域创 重大战略性产品,领域率先实现跨越。 体性突破支撑引领新兴产业集群 新示范引领高地。 七是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筑 发展,推进产业质量升级。重点是 四是深化军民融合,促进创新 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增强经 互动。按照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总体 牢创新根基。加快建设科技创新领 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 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化基础。发展智 要求,发挥国防科技创新重要作 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围绕重 能绿色制造技术,推动制造业向价 用,加快建立健全军民融合的创新 要学科领域和创新方向造就一批 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 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 值链高端攀升。发展生态绿色高效 体系, 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 安全的现代农业技术,确保粮食安 的军民科技深度融合发展新格局。全、食品安全。发展安全清洁高效 重点是健全宏观统筹机制。开展军 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 对青年人才开辟特殊支持渠 的现代能源技术,推动能源生产和 民协同创新。推进军民科技基础要 人才,科研院所、企业面向 消费革命。发展资源高效利用和生 素融合。促进军民技术双向转移转 道,支持高校、全球招聘人才。倡导崇尚技能、精 态环保技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 化。 五是壮大创新主体,引领创新 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在各行各业大 境友好型社会。发展海洋和空间先 进适用技术,培育海洋经济和空间 发展。明确各类创新主体在创新链 规模培养高级技师、技术工人等高 经济。发展智慧城市和数字社会技 不同环节的功能定位,激发主体活 技能人才。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实 术,推动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力,系统提升各类主体创新能力, 施更加积极的创新创业人才激励 推行科技成果处置收 发展先进有效、安全便捷的健康技 夯实创新发展的基础。重点是培育 和吸引政策,术,应对重大疾病和人口老龄化挑 世界一流创新型企业。建设世界一 益和股权期权激励制度,让各类主 战。发展支撑商业模式创新的现代 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世界一流 体、不同岗位的创新人才都能在科 服务技术,驱动经济形态高级化。 科研院所。发展面向市场的新型研 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得到合理回  发展引领产业变革的颠覆性技术, 发机构。构建专业化技术转移服务 报。发挥企业家在创新创业中的 体系。 不断催生新产业、创造新就业。 六是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和工 重要作用,大力倡导企业家精神, 二是强化原始创新,增强源头 供给。重点是坚持国家战略需求和 程,实现重点跨越。在关系国家安 树立创新光荣、创新致富的社会导 科学探索目标相结合,加强对关系 全和长远发展的重点领域,部署一 向,依法保护企业家的创新收益和 全局的科学问题研究部署,增强原 批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重点是继 财产权,培养造就一大批勇于创 始创新能力,提升我国科学发现、 续加快实施已部署的国家科技重 新、敢于冒险的创新型企业家,建 技术发明和产品产业创新的整体 大专项,聚焦目标、突出重点,形成 设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职业 水平,支撑产业变革和保障国家安 若干战略性技术和战略性产品,培 经理人队伍。 推动教育创新,改革人才培养 全。加强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基础 育新兴产业。坚持有所为有所不 在充分论证,把准方向,明确重 模式,把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创造 前沿和高技术研究。大力支持自由 为,再部署一批体现国家 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贯穿教 探索的基础研究,面向科学前沿加 点的基础上,强原始创新,力争在更多领域引领 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 育全过程。完善高端创新人才和产 世界科学研究方向,提升我国对人 确定2020年重大专项与2030年 业技能人才“二元支撑”的人才培 形成梯次接 养体系,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 类科学探索的贡献。建设一批支撑 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上海化工 第41卷 衔接。 的创新,鼓励企业开展商业模式创 路径多变的新趋势,推动政府管理 八是推动创新创业,激发全社 新,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建设面向小 创新,形成多元参与、协同高效的 会创造活力。建设和完善创新创业 微企业的社会化技术创新公共服 创新治理格局;多渠道增加创新投 载体,发展创客经济,形成大众创 务平台,推动小微企业向“专精特 入,切实加大对基础性、战略性和 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重点是 新”发展,让大批创新活力旺盛的 公益性研究稳定支持力度,完善稳 发展众创空间,依托移动互联网、 小微企业不断涌现。鼓励人人创 定支持和竞争性支持相协调的机 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 新。推动创客文化进学校,设立创 制;全方位推进开放创新,抓住全 发展新型创业服务模式,建立一批 新创业课程,开展品牌性创客活 球创新资源加速流动和我国经济 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众创空间 动,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创业。支 地位上升的历史机遇,提高我国全 和虚拟创新社区,建设多种形式的 持企业员工参与工艺改进和产品 球配置创新资源能力;完善突出创 孵化机构,构建“孵化+创投”的创 设计,鼓励一切有益的微创新、微 新导向的评价制度,根据不同创新 业模式,为创业者提供工作空间、 创业和小发明、小改进,将奇思妙 活动的规律和特点,建立健全科学 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共享空间,降 想、创新创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创 分类的创新评价制度体系;实施知 低大众参与创新创业的成本和门 业活动。 识产权、标准、质量和品牌战略,加 槛。孵化培育创新型小微企业。适 《纲要》明确国家创新驱动发 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国;培育创新友 应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的产业 展的战略保障:改革创新治理体 好的社会环境,健全保护创新的法 组织新特征,推动分布式、网络化 系,顺应创新主体多元、活动多样、 治环境。 (华宇闻) 挖掘能源结构调整潜力释放节能减排治霾能效 由环保部组织发起的“大气污 是在2017年之前,进一步 闭僵尸企业,然而与2011年相比, 染防治行动计划”开展三年多来, 淘汰落后燃煤电厂产能,推动大气 大气污染防治重点控制区域内的 一全国空气质量改善已取得初步成 防治重点区域完成“大气十条”中 许多省份仍增加了粗钢或生铁产 果,但空气质量形势依旧严峻。环 控制煤炭消费的目标。根据“绿色 量。从2011 ̄2015年,江苏、广东、 保部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 和平”统计,山东、江苏、广东是全 浙江和河北的粗钢产量分别增长 划》(简称“大气十条”)实施情况中 国新增燃煤电厂产能最多的三个 了62%、29%、20%和13%. 期评估报告指出:今后两年需要大 省。2013 2015年期间,三省总共 三是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 力度释放能源结构调整的污染削 增加了50.8 GW的新增产能,相当 应设定积极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 减潜力,并构建精准化治霾体系, 于全国新增产能的三分之一。除此 标,推动其成为可再生能源发展的 提升重污染天气应对能力。国际环 之外,仍有42.4 GW的燃煤电厂在 先驱。在可再生能源发展方面,大 保组织绿色和平认为,其中能源结 建设当中。数据显示,仅2015年一 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在推进新能 构调整带来的减排效果将成为决 年就有l1 GW的产能通过审批, 源增长方面还有很大潜力。“绿色 定治霾攻坚战成败的关键。报告针 而在2011-2015年间淘汰的燃煤 和平”最近关于江苏省的一项研究 对目前我国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地 发电厂落后产能只有10.8 GW,这 表明,江苏省有能力新增风电与太 区能源结构调整进展仍缓慢现状, 与“大气十条”中所要求的整体不 阳能装机各30 Gw一这一目标 提出为在“大气十条”后两年取得 再增加煤炭产能背道而驰。 比江苏目前省级计划高出两倍,预 更多空气污染治理成果,中国能源 二是产能过剩的省份应严控 期可以从发电端削减19%PM2.5 结构应尽快摆脱对煤炭的依赖,积 钢铁产量,以保证空气质量不再恶 排放,同时减少其他污染物的排 极推进可再生能源发展。 化。在削减煤炭产能方面缺位的同 放。山东、江苏和上海等,应当带头 而“绿色和平”则对在“大气十 时,钢铁产业发展也应引起关注。 推进可再生能源发展,激励其他地 条”实施的中后期提出建议如下: 尽管政策要求淘汰过剩产能和关 区共同迈人整体能源转型的轨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