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目标剖析
1.学习概括文章中心的方法。
2.通读文章,把握文章内容,在掌握方法的基础上,概括文章的中心。
知识点拨
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概括中心思想是阅读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检验学生是否读懂一篇课文的关键,也是高年级学生的阅读训练重点。
文章的中心思想即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作者的写作目的一般有:通过文章反映人物思想品质;揭示某些事件意义;说明道理;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等等。我们要归纳中心思想,首先必须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段意或课文的中心句,以此概括中心,或从审题、课文开头、结尾、重点段、议论等部分入手来概括中心。 一、归纳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 1.审题概括法。
文章题目是文章之眼目,是文章中心思想的体现,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有些作者往往把中心思想体现在题目上,使读者一见便知。如《我爱故乡的杨梅》、《给予是快乐的》、《我爱三峡》三篇课文标题就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我们可以考虑用扩句的方法,在题目的基础上,加上适当的词语,扩展成意思完整的句子,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 2.中心句概括法
文章的中心句是文章思想感情集中的反映,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往往直接点明中心思想。找准了中心句,就可以归纳出文章的中心思想,那么文章的中心句通常出现在什么地点呢?比较常见的是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一篇好的文章,为了便于读者把握文章的题旨,通常在开头或结尾处,有点明中心的句子或段落。如《桂林山水》一课,开头就点明了“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中心。《詹天佑》开头一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也点明了中心思想。而《一夜的工作》一文结尾一句“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使文章中心更加
突出。
3.分析重点段概括法。
如《最后一头战象》中,嘎梭凭吊战场。从它临死之前来到江边,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并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这幅画面,我们体会到了它的善良、忠诚。
4.了解主要内容概括法。
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然后领会写作目的,即中心思想。如《穷人》主要描写了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不管自己家境贫困毅然收养了已故邻居两个孤儿这件事,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呢,从中可以分析出作者的写作目的是:反映穷人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
5.从过渡句、段找中心概括法。
有些课文,特别是介绍科学常识性的课文,内容涉及事件或项目较多,这类课文中间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段往往是中心句出现的地方。如《太阳》这篇课文的过渡句“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就点明了中心。 6.从抒情部分找中心。
一些记人叙事的课文,记叙中的抒情句常常就是文章的中心句。如《一夜的工作》,作者记叙了亲眼看到周总理一夜的工作后写道:“这就是我们中国的总理,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体现了周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的高尚品质。又如《猫》中:“满月的小猫更可爱!”这一句就突出的体现了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这个中心。 7.从议论部分找中心。
有的作者时常把中心思想放在自己的议论部分来表达。这就是要注意从作者的议论部分找中心。例如,《落花生》一课,通过爸爸和“我“的议论:“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从这一句话很容易体会出课文的中心思想。 8.写作背景法。
有的文章所写的内容离我们的生活较远,我们可以通过了解和文章内容相关的背景资料来体会文章中心。例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我们可以了解圆明园的修建历史、建筑特色、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详细资料,由此体会到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这个中心。
二、归纳中心思想的要求:
确切:即能准确、恰当地找出文章所反映的思想感情。
完整:即用恰如其分的句子把作者在文章中所反映的主要思想感情不遗漏地表达出来。 简洁:即在确切、完整的前提下,用最简明扼要的文字来表达。 三、中心思想的表达形式和语言特点。
中心思想最常用开头词:赞扬了、赞美了、赞颂了、抒发了、表达了、体现了、说明了、告诉我们、揭露了等等。具体表达形式有:
①写人的记叙文的表达形式是:“本文记叙了……表现(赞扬)了……品质(精神)”。 例如:《晏子使楚》记叙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答,维护了自己和齐国的国家尊严的故事。赞扬了晏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和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②写事的记叙文的表达形式是:“本文记叙了……(事),说明了(赞扬了)……道理(精神)。”
例如:《用心灵去倾听》记叙了”我“与问讯处的工作人员苏珊交往的过程。赞美了苏珊用心灵倾听孩子的心声、用爱心帮助孩子的善良品质。
③写景状物的记叙文的表达形式是“文章描述了……抒发了……(思想感情)”。 例如:《山中访友》描述了作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④童话、寓言的表达形式是:“本文通过……(故事),告诉(说明)……道理”。 例如:一只野兔撞死在树桩上,种田人白捡了一只野兔。于是他就坐等野兔,结果庄稼全完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定不能不劳而获的道理。
经典精讲
(一)“无价”保姆
眼看妻子的产假将满,年幼的儿子急需找人照应。
妻是外地人,她的父母是(指望 期望)不上了;我父母在40里外的乡下,且他们年事已高。思考再三,我和妻商定,干脆雇个保姆。
当日,我在自己供职的晚报登了则招聘启事。报纸摆上报摊不到两小时,就有人打来电话。对方是个30几岁的大嫂,她在详细(咨询 询问)了我家住址和宝宝的出生时间后,
最终抛出了自己的条件:1000元太低,要求加500元;二是双休日放假。天哪,她把我们当什么人了?我们夫妻俩是工薪阶层,出1000元钱雇保姆已是咬牙已久了;我和妻双休日单位加班是常事,到时候宝宝往哪里送?接下来的几天,又有许多电话打进。有农村姑娘提出,做保姆可以,但三年期满后得帮着在城里找工作;有下岗女工言,做保姆可以,但只管带小孩不管洗衣、烧饭做家务;有退休老阿姨说,做保姆可以,但只限白天夜间不管…… 更多的人只是问问情况,便以“考虑考虑再说”告终。
一个星期过去了,找保姆的事毫无进展。我与妻急得焦头烂额。实在找不到保姆,只有一条路可走:让妻辞职,做全职家庭妇女。这样我肩上的担子就更重了:一个人要养活三口之家哩!
星期一上午,我(忐忑不安 心事重重)地走进办公室。同事小李神秘地告诉我,“刚才有一个老阿姨打来电话,说愿意到你家做保姆,不要报酬,只管吃住就行。”
还有这等好事?我既惊喜又(怀疑 疑惑)。办公室的气氛开始活跃起来,同事们就此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有的说,老阿姨是个活雷锋,她可能舍不得孩子;有的说,老阿姨可能没子女,她是想体验一下做奶奶的乐趣;小李的猜测最离谱,老阿姨说不定是老范编的《银发世界》版的忠实读者,她这是在追星呢……他突然一拍脑袋:“差点忘了,让你9点到3路公交车站接她。”
管她是谁,只要乐意带小孩就行。我一路吹着口哨,自行车蹬得飞快。离3路公交车站还有五六十米,我就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寻找目标,“粗心的老阿姨,怎么忘了说她长得什么样,穿什么样的衣服?”正当我懊恼之际,突然一个熟悉的身影映入眼帘:花白的头发,满脸的皱纹,脚下的篮子里是一捆捆刚摘下的青菜、葱、大蒜……
啊,我的娘!
1.划掉文中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 2.解词
焦头烂额—— 熙熙攘攘—— 3.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请你写出对题目的理解。
★5.请你用直线画出描写母亲的句子并写出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中心。
谁也不能施舍给你未来
①那只是一条非常普通的围巾,可对于贫困的玛娅和她的妈妈来说,它是那么的漂亮,那么的可望而不可及。那天,玛娅望着母亲的手轻轻掠过那条围巾时,有一个声音在心底告诉她,妈妈需要那条围巾。
②货主是个满脸慈祥的老人。岁月染白了他的头发和胡须,也在他脸颊上刻满了年轮的印迹。如果他穿红色衣服,再戴顶红色的圣诞帽一定像极了传说里的圣诞老人。玛娅心想,跟这样的老人一定很好打交道。
③每次走进店里,玛娅都会情不自禁地盯着那条围巾看一会儿.眼睛里闪烁着异样的光芒,像是在观摩一件珍贵的艺术品。货主老人留意到了她,和蔼地问:“小姑娘,你想买下它吗?我可以便宜一点卖给你。”玛娅摇摇头窘迫地跑开了,因为她口袋里连一个硬币也没有啊!
④那年的冬天越来越冷了,暴风凛冽,雪花漫天。可玛娅的妈妈仍要天天出去到地里干农活。望着妈妈肩上披着的雪花,玛娅心疼极了。要是妈妈的脖子上有条围巾,也许就不会那么冷了。
⑤玛娅手里紧紧地攥着妈妈送给她的那串珍珠项链,在雪地里跑了很远很远的山路。听妈妈说,那串项链是妈妈的妈妈的妈妈一辈一辈传下来的宝贝,能值不少钱。但玛娅只想用它换回一条围巾给妈妈。风雪中,她不知道摔了多少跤,多少次跑掉了鞋子。
⑥玛娅颤抖着双手把那串珍珠项链放到货主老人手里,说:“我想要那条围巾,因为我妈妈实在是太需要它了。我把项链押在您这儿,等我有钱了,再把它赎回去行吗?”
⑦“要是让你妈妈知道了你把这么贵重的项链押给我了,她会伤心的。你知道吗?”货主老人说。
⑧玛娅急了:“那您赊给我一条围巾吧,求求您了,我有钱了一定会把钱送来的。”说完,她可怜地盯着货主老人,等待他的怜悯。
⑨货主老人轻轻地抚摩着她的脑袋,和蔼地微笑着说:“爷爷知道你是个很有爱心的好姑娘。可是,这围巾我还是不能赊给你。不过我答应你,这条围巾会一直为你留着,等你凑够钱了来买走它。”
⑩玛娅走出小铺,风暴般的忧伤充斥着她的心,眼泪一下子也就流了出来。她开始有一点恨那个货主老人。他真的是太小气了。
⑪整个漫长的寒假,玛娅都非常忙碌。忙着在垃圾堆里找那些废塑料和旧报纸,忙着在山坡上采一些可以做药材的野草。这一切,都是瞒着妈妈干的。她努力地为得到那条围巾付出着辛勤的汗水的同时,冬天很快就过完了,可她攒的钱还是不能把它买回来。
⑫第二年春天,上初一的玛娅意外地收到了一个包裹。里面是那条让她魂牵梦萦的美丽的围巾,还有一封信。信是货主老人的孙女写来的,她在信里说:“寄这条围巾和写这封信给你是我爷爷临终前的遗愿,爷爷说他不是不想赊给你一条围巾。他只是想让你明白,要想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和理想,要想改变自己贫穷的命运,应该靠自己的双手,而不是靠别人廉价的怜恤或者施舍。爷爷说希望你能原谅他的无情。”
⑬看完信,玛娅潸然泪下。她终于明白,其实谁也不能施舍给我们未来,除了自己。 1.第④段中画线句子“那年的冬天越来越冷了,寒风凛冽,雪花漫天”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 作用?
运用的描写方法:
作用:
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每次到店里,玛娅都会情不自禁地盯着那条围巾看一会儿,眼睛里闪烁着异样的光芒,.像是在观摩一件珍贵的艺术品。
3.根据提示,将玛娅对货主老人情感变化过程的词语填写在下面的方框内。 ( )——( )——感动
★4.这篇文章刻画丁两个人物,一个是玛娅,一个是货主老人,你最喜欢哪一个人物?请说理由。
★5.联系全文内容,说说文题《谁也不能施舍给你未来》的含义。
实战演练
我爱竹(提高班)
对竹,我有一份特殊的感情。
我觉得那竿竿挺直、最具神韵的竹子,是一枝枝的大笔,在天地之间,以青绿的颜色,写出正、直的定义。
而一片片的竹叶,像是一只只绿色的鸟,是宋人词句中的翠禽,小小尖尖的喙上,衔着的是永恒的春天。
在记忆中,我最珍爱的东西,是一只以竹筒截成的小竹碗,是我五岁的时候,女佣自她家的竹林中为我拣了一段巨竹做成的。坚实、厚重,拿起来却并不是沉甸甸的,竹节部分,看来如一条绿色的绳结,正好做了碗底,犹带着竹林中清新的气息。我常常以它装盛井水,澄澈的水,在浅碧的碗底荡漾,印着我童年的圆面孔,使我的世界,涌现在绿竹之中。 但我深深的爱上竹子,还是在考入了那所教会大学以后,在那逊清王府改建的典丽校舍的一角,有一座小教堂,旁边的月亮门内,故意的不种树,也不种花,只任着几竿瘦竹摇戛声,极有倪云林的画意。雨天,我有意的拿了二把伞,偎近这几竿绿竹,以充满了赞美的目光,看它枝枝叶叶无言而有力的抗拒着无情的风雨,表现出卓越、劲拔、一股强韧无比的生命力量。而在晚间,晴好的时候,我也爱看那竹叶的间隙里,点点教堂内灯烛的辉光,那如一片月光之雨,洒落其上,正如朱自清一篇文章中的那些金色的小橘子。
教堂中的颂歌、人影,更为这几竿竹子增加了神秘的气氛,因为,在那里往往一流连就是几个小时。
天寒,尽管竹叶擎着的尽是霜雪,但不能改变竹竿的亭直,春夏,那绵密南丝雨,却使这几根竹里透出更为明净的绿,像是一枝枝碧玉的洞箫,蕴藏着最感人的音乐。
来到宝岛上以后,最初我卜居中部,在那里曾典下一栋小屋,只为了那屋上覆着的是一排别致的竹瓦,绕屋是短短的竹篱,使我更有机会亲近我喜爱的竹子。
就在距那房屋不远的水边,一天我看到一大片竹子,是那样的丛密,犹如一堆绿色的焰火,一排排的竹竿,远远看来,更像是巨型笙簧,谱出一支动人的壮丽的歌,那大自然的心声。
如今我的桌边,一个长颈磁瓶里,是几枝竹子,细细的竹枝,疏疏的叶片,给了我灵感与喜悦,回忆与梦想。那劲拔的竹枝,翻飞的叶片,是以多么有力的笔触描成的啊,何况,更以不凋的翠色。
那几枝竹似在向我说:
给你一首绿色的诗词,渲染你的生活吧。” 又似在向我说:
“给你几枝绿色的笛管。” “赠你几片青色的翎羽。”
几根竹,翠绿、鲜活,画出了过去及未来岁月。如果我们是坚强而充满了信心的生活着,那几根绿竹就是我们生命的象征。愿绿竹,画出了我们国人的身影——在世纪的风雨里,我们 ——自由、民主、正义、真理的卫士,是不会弯下背脊的。 1.我对竹有着怎样的特殊情感?
★2.作者为什么考上教会大学后,深深地爱上了竹子?
★3.请你找出一个运用了修辞方法的句子,试着进行分析。
★4.请你写出本文的中心。
1.我对竹有着怎样的特殊情感?
★2.作者为什么考上教会大学后,深深地爱上了竹子?
★3.请你找出一个运用了修辞方法的句子,试着进行分析。
★4.请你写出本文的中心。
【参考答案】
1.我觉得那竿竿挺直、最具神韵的竹子,是一枝枝的大笔,在天地之间,以青绿的颜色,
写出正、直的定义。而一片片的竹叶,像是一只只绿色的鸟,是宋人词句中的翠禽,小小尖尖的喙上,衔着的是永恒的春天。
★2.几竿瘦竹,看它枝枝叶叶无言而有力的抗拒着无情的风雨,表现出卓越、劲拔、一股 强韧无比的生命力量。
★3. “而一片片的竹叶,像是一只只绿色的鸟,是宋人词句中的翠禽,小小尖尖的喙上, 衔着的是永恒的春天。”这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竹叶比喻成一只只绿色的鸟,生动、形象,突出了作者对竹的喜爱之情。
★4.本文赞扬了竹不怕困难,坚韧的品格和顽强的生命力,抒发了作者对竹的热爱与赞美 之情。
名著小站
心田上的百合花
林清玄
在一个偏僻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
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内在的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野草。惟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
百合的心里很高兴,附近的杂草却很不屑,它们在私底下嘲笑着百合:“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说自己是一株花,还真以为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顶上结的不是花苞,而是头脑长瘤了。”
公开场合,它们则讽刺百合:“你不要做梦了,即使你真的会开花,在这荒郊野外,你的价值还不是跟我们一样。”
偶尔也有飞过的蜂蝶鸟雀,它们也会劝百合不用那么努力开花:“在这断崖边上,纵然开出世界上最美的花,也不会有人来欣赏呀!”
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生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在野草和蜂蝶的鄙夷下,百合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它那灵性的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这时候,野草与蜂蝶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开着,花朵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
年年春天,百合努力地开花、结籽。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草原和悬崖边上,到处都开满洁白的百合。
几十年后,远在百里外的人,从城市,从乡村,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花。许多孩童跪下来,闻嗅百合花的芬芳;许多情侣互相拥抱,许下了“百年好合”的誓言;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
那里,被人称为“百合谷地”。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花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
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赏析:
林清玄先生笔下的“百合花”不仅开在了断崖上,也确如标题所言开在了我们的“心田上”。这样一株与杂草同生在断崖上的“百合”,却有着与“杂草”不一样的信念:“我是一株百合”。不仅如此,它还是一个实干家,“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
地挺着胸膛”。在它顽强地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做斗争的过程中,也遭遇了所有奋斗者都难以避免的又一种考验:周围庸者(如杂草、蜂蝶、鸟雀)的讥讽和鄙夷。但它不动摇、不游移,执著地坚持自己的信念,最终开满了山谷。
恶劣的生长环境,并没有消磨它作为花——一棵百合的天性,虽然它刚诞生时长得跟其他野草一模一样,但一个坚定的念头在它的心中悄悄萌生:我要开花,我要以花作证。为此,它“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与自然环境顽强地抗争。为了心中那个美好的愿望,竟是如此的执著和坚韧!既然千尺断崖上的百合,能开出自己最美的花,我们又何尝不能呢?
百合花的信念告诉我们:不管别人说你什么,也不管环境给你什么样的境遇,只要自己设定了目标,并赋之以力量,你的价值总有一天会如日般辉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