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芥川龙之介和鲁迅的作品特征比较——以《鼻子》、《孔乙己》为中心

芥川龙之介和鲁迅的作品特征比较——以《鼻子》、《孔乙己》为中心

2021-12-07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碰Ⅳ =EⅣAIHAoZ[-IE 2010·5(下半月) 芥川龙之介和鲁迅的作品特征比较 一以《鼻子》、《孔乙己》为中心 口王丽丽 宁翠玲 陈谦倩 摘要:芥川龙之介和鲁迅作为同时代的文学者,其作品具有相似性,但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作家创作 的作品理应拥有与其相应的特征。因此,本文围绕创作特征阐述两位作者在创作上的异同。 关键词:情节单纯化取材 创作人称 心理描写 暧昧分析 结尾创作 芥川龙之介在El本文坛占有重要地 位,不仅深受13本国民的喜爱,也l是包括 科举制度毒害,愚蠢的知识分子不在少 数.像酒客和酒店掌柜那样冷酷、麻木的 也许他想让读者客观地读解小说、自己体 味小说的主题。鲁迅的小说采用第一人称 叙事视角并不仅仅是叙事学意义上的技 鲁迅在内的许多中国文学者瞩目的作家。 鲁迅是中国的大文豪、中国近代文学的先 民众也有很多。鲁迅从身边的现实生活出 发,从人们见惯的事情中取材,创作作品 反映生活的真实。这并不是说鲁迅的小说 中没有根据神话、传说改编的作品,只是 反映真实生活的作品更多一些而已。鲁迅 认为虽然艺术的真实同生活的真实应有 差别.但艺术作品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 应该基于现实生活,加入客观的变更而创 巧,从根源上来看.应该是鲁迅启蒙思想 的外在表现。即鲁迅借“我”。把想拯救国 民的思想直接传达给读者。《孔乙己》中的 “我”既是孔乙己悲惨命运的见证人.又是 驱。作为同时代的作家,其作品具有相似 性,但叉拥有各自的创作特征。因此,本文 从情节的单纯化和取材、作品的创作人 称、心理描写、暖昧分析、结尾的创作等五 个方面.阐述两者在创作上的异同。 情节的单纯化和取材 戏弄孔乙己的人之一。因为“我”的冷眼旁 观,作品多了~份冷峻、添了一份悲凉,因 而鲁迅的启蒙思想以另一种方式展现在 读者眼前。 在小说的创作方面,《鼻子》这部作品 主要是围绕奇妙的鼻子,描写了主人公愚 蠢的自尊心以及旁观者的利己主义。《孑L 作出来的。就是在世上,将所体验到的、所 想到的、所要说的,实实在在地或稍微变 更一下表现出来。 作品的创作人称 无论采取哪种叙述方法.都不仅仅是 叙事学上的追求,也是反映自国文化、传 达作者思想的必然选择。 作品中的心理描写 乙己》这部作品,以孔乙己悲惨的人生为 中心,批判了利己的人性、封建科举制度 以及病态的社会。即芥川龙之介和鲁迅都 尽可能地追求情节的单纯化。但是,两者 在取材方面还是有所不同的。 芥川和鲁迅同样都把小说的内容明 确地传达给了读者,但他们采取了不同叙 述者的叙述方式。 《鼻子》不是从“我”、“你”等人称的角 度,而是从某个叙述者讲述故事的角度创 心理描写是指人在一定的环境中产 生的心理活动.根据意识或行动捕捉到的 心理过程。心理描写能够反映人物的性格 特征、思想等,所以被称作无声的语言。人 的心理可以通过作品中人物独自的方式 芥川龙之介不是从现实生活中,而是 从传说故事集《今昔物语集》中获取创作 材料的。《今昔物语集》中关于长有长鼻子 的内供的描写,主要是外部描写.没有加 入特别的思想、意识等.是极其简单的叙 述.完全没有对于人性的批判.即是历史 作的。《鼻子》中的叙述者不介入故事情 节.只是客观地担任叙述故事的中间媒 介。因此叙事者不表明主观的态度、想法、 评价。《孔乙已》却和《鼻子》完全相反。《孔 乙己》是以第一人称展开故事情节的。《孔 或通过动作、语言、反应等揭示出来。芥川 龙之介和鲁迅都很重视心理描写。 在小说《鼻子》中,芥川似乎把主题设 定为内供的心理变化,通过细微的描写把 内供的心理巧妙地刻画出来。《鼻子》中, 没有一句是内供心情的独自,但内供积极 地、消极地尝试各种方法想把鼻子变短的 行为,清楚明晰地表明了他在意自己鼻子 典故的本来面目。芥川I创作的《鼻子》,在 其单纯的故事情节中加入合理的想象,把 现代人的心理体验巧妙地反映在历史传 说中,重新诠释历史典故,表达了对人生 的体验和感受。从创作来看,芥川龙之介 放弃了自然主义文学的如实告白.选择了 与自己生活毫无关系的世界作为文学创 乙己》中的“我”既是故事的叙述者、事件 的旁观者,又是构成孔乙己生存其中的冷 酷社会环境的一分子。从叙事学的角度 看.“我”充当故事的主角,或至少成为当 事人.这样.“我”不仅拥有了构建情节的 功能,而且获取了营造主题的功能。 的心理。另外,当弟子求得变短鼻子的方 法时.虽然内供很想马上把鼻子变短.但 他不坦率地讲出来,让弟子觉察他的心 情。观察这个场面的描写,读者就会发现 在作品的完整性与清晰度上,《鼻子》 和《孔乙己》的叙述方法没有多大的区别, 但我们认为在真实性与深刻性上有所差 异。读《鼻子》时,会有一种别人给你讲故 事的感觉。《孔乙己》中,“我”的观点、意 作的题材。那么,芥川为什么采取这样的 方式呢?也许是因为与身边的事情相比, 人们对历史传说的虚构、异常更为感兴 趣。所以,为了作品的主题更艺术地、更强 内供不想让他人知道自己在意鼻子.想保 护自尊心的心理。弟子踩他鼻子时,内供 很不高兴。鼻子宛如被当做物品一样,内 供不满的心情也随之表现出来了。还有, 有力地表现出来,芥川采取了古为今用的 方法,创作了《鼻子》。另外,我认为这样的 取材方式也和包括芥川I在内的日本人的 暖昧性不无关系。 在当时的中国,像孔乙己那样受封建 识、体验,弥漫、笼罩全文,所以容易缩短 作品与读者的心理距离,使读者获得一种 鼻子刚变短时,内供显得很满意,但他还 担心鼻子会不会再变长,所以只要有时间 就摸鼻尖。但如愿以偿变短的鼻子更加引 发了他人的嘲笑,内供开始后悔了。鼻子 亲切感,从而增强小说的艺术效果。 芥川龙之介受各方面的影响,也许根 本就没有想过用第一人称创作作品。或者 152 向磕謦者 同名刊物:《文学自由谈》,天津市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双月刊,天津市新华路237 号(300040) Ⅳ ⅣAIHA07_Jt-E 2010·5(下半月) 恢复原状,内供感到非常轻松愉快。这些 也能理解对方的意思。于是日本的暧昧文 一种希望的力量吧。再者,我们认为芥川 微妙的心理变化。得惠于机敏巧妙的细节 化也随之产生了。另外,El本人集团主义 也企盼内供能够成为不在意他人目光的 描写。十分引人注目。 意识很强,最重视人际关系的“和”。在群 真正高僧。 乍一看,小说《孔乙己》似乎注重的是 体生活中,为了维持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 小说《孔乙己》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 故事情节的展开和他人对孔乙己的态度, 及平安无事,和人交流时,尽量避免摩擦, 看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为结尾。如果 但是从细微的方面.我们也能看出孔乙己 用词非常谨慎。在《鼻子》中,作者也是通 分别看,“大约”表示推测,“的确”表示肯 的心理。例如,孔乙己虽然站着喝酒,但他 过非辛辣、非严厉的致密心理描写把内供 定,两者给人互相矛盾的感觉。那么,孔乙 是唯一穿长衫的。他说出来的都是叫人半 在意他人目光的个性表现出来。不管芥川 己最后到底是死了还是没死呢?其实这样 懂不懂的奇怪的话。另外,偷了何家的书, 多么想表达利己的人性.他还是选择了谨 的结尾已经含蓄地道出了孔乙己的结局。 他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是读书人 慎暧昧的写法。 从内容的叙述来看.自从孑L乙己在中秋节 的事能算偷吗?”孔乙己还考过小说中的 鲁迅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黑暗 前被打折了腿之后。就一次也没来过酒 “我”是否真的认识字。孔乙己从不拖欠酒 中.燃起了强烈的爱国热情,弃医从文。鲁 馆,所以周围人推测他也许已经死了,但 钱,也许他并不是真的不想拖欠,只是拖 迅把自己看到的中国民众几千年来所遭 将近初冬的一天下午,孔乙己又来了。之 欠的话和他读书人的身份不符而已。孔乙 受的压迫,借用文学的力量表现出来,试 后,到了年末,到了第二年的端阳节、中秋 己想保护知识分子身份的心理,不是通过 图唤起他们的觉醒。正如《孔乙己》写的那 节,直至再到年末也一直没有看见他,所 孔乙己的独白.而是通过他展现出的不同 样,鲁迅通过严格的分析,用锐利的笔锋, 以可以断定孔乙己早已离开人世了。另外 于短衣帮的姿态,巧妙地表现出来。除此 把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的卑鄙的人性赤裸 再从孔乙己的性格特征来观察。首先他是 之外.对于恶意的嘲笑.孔乙己采取了不 裸地暴露出来了。对鲁迅来说,从事文学 一个爱喝酒的人,如果不死的话,一定还会 同的态度。这样的变化.是孔乙己对冷酷 并不是想成为艺术家,只是想让民众看到 来买酒喝。再者,他从不拖欠酒钱,没有现 的人世感到失望无奈并沮丧颓废的心理 自己所见到的中国社会的病态,并希望挽 钱时,不出一月也一定还清。如果孔乙己 表现。鲁迅通过细致的描写.间接地刻画 救这样的社会。这才是鲁迅文学创作的目 还活着的话,他一定会来还钱的。由他还 了人物的内在心理。 的。因此,与芥川龙之介不同,鲁迅选择了 欠着十九个钱看来.“我”推测孔乙己的确 作品中的暧昧分析 露骨的表达方式。 死了是有根据的。但又始终没有听到他已 读《鼻子》和《孔乙己》,就会知道周围 结尾的创作 经死了的确实消息。所以又在“孑L乙己的 人都嘲笑主人公。但是,两者对主人公的 芥川龙之介以“这样的话,一定再没 确死了”的前面加上“大约”。鲁迅用这样 嘲笑写法是不同的。《鼻子》中,即使有一 有人笑了,内供自己心里说。使长鼻子荡 一个含蓄的语句来结尾,意在让读者自己 个中童子嘲笑内供的场面.但城中百姓、 在破晓的秋风中”结束全文。小说到此突 去想象孑L乙己的悲惨结局。在语言的矛盾 弟子们、武士都是在背地里谈论内供的怪 然停止了,看起来会给人一种不太放在心 中,明晰地表达了深刻的意义。鲁迅同情 鼻子.从来没面对面嘲笑他。与之相比, 上.随意结束全文的感觉。但其实这样的 孑L乙己悲惨命运的同时.也表达了对冷酷 《孔乙己》中,酒客和酒店掌柜都是直接嘲 结尾包含着没有表现在外的千言万语,是 病态社会的不满和愤慨。 讽孔乙己的。例如,“你怎么连半个秀才 回味无穷的。 作品的结尾耐人寻味是芥川龙之介 也捞不到呢”、“孔乙己,你又偷东西了” 今后真的没有人再嘲笑内供了吗?这 和鲁迅的创作魅力。它们并不是单纯的故 等。同样是嘲笑主人公,为什么芥川龙之 仍然是未知数。文末“破晓的秋风”弥漫着 事结尾.而能给人一种思考的力量。 介和鲁迅采取不同的方法呢? 悲凉的气氛,它也许暗指的是残酷冷淡的 文学不是属于某一国的,它是全世界 芥川龙之介也许并不是不想表现人 人世。内供经历了鼻子变化的反复,这不 的,应该遵循相同的规则。所以,很多作品 的利己主义本性,只是不能露骨地表达出 仅仅是鼻子长短的问题了,已经成为一件 具有相似性.但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 来.只能让读者心神领会。这是缘于芥川 趣闻了。那么,内供依然会受到他人的嘲 作家创作的作品理应各具千秋。 成长背景的影响以及包括芥川在内的13 笑.甚至比以前更为厉害。“这样的话,一 参考文献: 本人的暧昧性。 定再没有人笑了。”也许是内供对自己未 1.三好行雄:《芥川龙之介论》,筑摩书房, 照顾芥川的姨母是被其兄嫂抚养的 来的主观忧虑和愿望吧。我们从内供这样 1981年6月版。 身份.一直生活得小心翼翼,害怕他人的 的愿望中,能够看出生根于他心中的软弱 2.王志强:《如此日本人》,中央编译出版 目光。于是,她把同样身份的芥川教育成 的人性。 社,2006年1月版。 了坚守情理、礼节,重人情的人。我认为芥 但我们想把它解释为内供向崭新的 3.刘笑嬲:《日本国家概况》,南开大学出版 社,2003年9月版。 川龙之介也许把他那种好客气、彬彬有礼 人生迈进的起点。只要内供的鼻子是长 4.于荣胜:《日本现代文学选读》,北京大学 的性格投射到作品的创作中了。 的.就无疑会遭到周围人的嘲笑。不过,我 出版社,1999年9)9版。 日本人的暧昧和其风土有很大的关 们认为内供恐怕不会再把鼻子弄短了。鼻 5.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 系。日本四周环海,19世纪中叶以前,与世 子由长变短的过程.公然暴露了内供一直 社,1981年版,第417页。 隔绝。日本人单一的民族习惯,以及相互 苦恼于鼻子的心理,但愿他能够超越、克 (作者单位:王丽丽,河北科技师范学 之间长期使用同一语言,使彼此非常了解 服心理自卑的枷锁,能够从容对待世人的 院;宁翠玲,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陈谦 对方的思维方式及行为规范,日本人之间 嘲笑。另外,小说最后“院子里像是铺了黄 倩,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产生了某种默契,即使话说得不够清楚, 金似的通明”这样的色彩描写,也会给人 编校:施 宇 粥向覆 者15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