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体验声音的产生是由于振动引起的。 2.领会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能力目标
1.初步培养实验操作技能,能初步学会有目的地观察。
2.能利用常见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会描述实验现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据信息归纳科学规律。
3.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情感目标
1.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养团结合作、主动与他人交流、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精神。
3.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实际意义,培养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意识。
【教学重点】
声音产生的原理;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
探究物体传声实验;估测声速。 教具与媒体
鼓一只,吉他一把,纸屑若干,钟罩一只,抽气机一台,闹铃一只,气球一只。 学生合作组器材:纸片、绷有橡皮筋的空盒子、音叉(包括小锤和音箱)、梳子、树叶的叶片、一个玻璃缸(里面盛有水),几块石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教师事先录制好自然界以及生活中常见的某些声音。例如:电铃声,钢琴曲片段,工厂烧电焊声,丛林中的鸟语,夏日的蝉声,瀑布声等。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听出刚才都是什么声音?是哪些物体在发出声音?(同学回答)
教师: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研究自然界中声音的有关知识。 同学们自己想知道有关声音的哪些方面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依照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总结出4个,然后逐个进行探究。这个活动过程分为三个步骤进行:探究性活动──小结──验证──事例交流。
(一)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1.先观看有关的视频(什么是声现象)。
2.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介绍桌上的器材,特别是音叉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请体会感觉。
思考:
(1)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2)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3.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声带,说一句话。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受。 问题:是不是物体发声就一定在振动?
演示:击鼓。鼓面在振动吗?如果在振动,你如何证明,能否让看的人感受到它的振动?说出你的方法。
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 从上述事例中你能否总结出一种“验证难以觉察的物体些运动”的方法? 观看视频资料(奇妙的现象)
小结: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即物体发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 (二)声音传播的探究性活动
1.提出问题:我的讲课声是怎样传到你的耳朵的? 2.空气是气体,那么液体能传播声音吗? 3.固体是不是也能传播声音呢?
实验:在一个玻璃缸内盛有水,手拿两块石头在水中撞击,在外面也能听到撞击声。(或把一个正在广播的收音机用塑料袋装起来,用细线吊着放入水的水槽中,照样也能听到收音机的声音)
结论: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播声音,他们都是能够传声的介质。 4.引导学生做些小实验。
桌子的传声实验:将耳朵紧贴桌面,另一同学在桌子的另一端敲击或摩擦,会听到清晰的
声音。
5.观看视频(声音的传播)
声波:声音向外传播时形成的波(与水波相似) 6.真空能是能传播声音呢? 让学生观看真空罩实验的录像。
思考问题: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如何进行交流呢? (三)声速
1.提出问题: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
2.生活实例:距离不同的两个喇叭,我们听起来的声音是不同的,总感觉近处发声早。 3.引导学生阅读几种物质中的声速。
找出传播最快的、最慢的传声介质,并总结出在一定温度下:气体的声速小于液体的声速,液体的声速小于固体的声速。
4.记住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5.测声速
我们利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的不同,如果我们能够测出其时间差,就可以计算出声音在这种物质中的传播速度了。
(四)课堂练习
1.如果在一根很长自来水管的一端敲一下水管,则乙在水管的另一端就会先后听到三次
的敲击声,这第一次听到的声音是由 传播的,第三次听到的声音是由 传播来的,第二次听到的声音是由 传播来的。
2.99年8月17日凌晨,在土耳其发生了一场大地震,至使一万多人丧失,有关人士指出地震发生缺乏必要的自救知识,致使丧失人数增加的一个原因,以下关于被埋在废墟下的人的自救措施中正确的是( )
A. 用硬物敲击或墙壁向营救人员求救。 B.静下求等营救人员营救。 C.大声呼救。 D.见缝隙就钻,说不定从废墟中能爬出来。
3.(河北理综物理部分)关于“声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回声的传播速度小于原声的传播速度 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 C.物体振动得越快,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大
D.声音的传播速度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无关
4.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有以下几个实验,能够说明声音产生的是( )
A. 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个细小的笔,把钟敲响以后,用纸近笔尖上迅速拖过,可在纸上画出一条弯曲的细线。
B. 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
C. 个圆纸盒用棉线作成一个土电质,可实现10米远的对话。
D.在钟罩内的的闹钟正在响铃,把罩内的空气抽出以后,铃声明显减小。
5.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V1,在钢轨中的传播速度为V2,有人用锤子敲了一下钢轨的一端,另一人在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t,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已知V1〈V2〉
A.钢轨的长度为V1×V2×t/(V2-V1) B.钢轨的长度为(V2-V1)×t
C.声音沿钢轨从这端传递到另一端用的时间为V1×t/(V2-V1) D.声音沿钢轨从一端传到另一端用的时间为(V2-V1)×t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声现象,通过探究,我们知道了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其发声也就停止。
声音靠介质传播的,空气、液体、固体都是能传播声音的介质,由于真空中什么都没有,所以它不能传声。
声音在空气中(15℃)的传播速度为340m/s;声音在气体中的速度小于液体中的速度,更小于中的速度。
【板书设计】
第一节:声音的发声和传播
一、声音的发生: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二、声音的传播:
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 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三、声速: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教学反思】
该课涉及的内容多,且很零碎,实验又大都与学生的实际联系紧密,所以让学生动手比较容易,但个别实验的演示、观察也出现了一些困难,针对这些较难处理的实验,我们都通过视
频展示、图片观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同时一些学生自己动手的简易实验、低成本实验也可以加以体现,从本质上说,这都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