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谈初中语文的古诗教学

浅谈初中语文的古诗教学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浅谈初中语文的古诗教学

我国古代诗歌在千百年的发展中不断完美,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的美,而且是一种音乐、绘画、田园风光等综合艺术,是我国文化的宝库,同时有着巨大的美学价值和人生哲理。我在古诗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理解诗题,了解作者的写作特点,再诱发学生联想和想象力,让他们受到情感的熏陶和美得教育。

一、 重视题解,了解诗人概况

在初中教材中所选古诗体现了我国古代诗歌的美学价值。在教学时首先从诗题入手,了解诗人的概况,以及诗中的哲理和美得呈现。如学习《石壕吏》这首诗,首先要了解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是老妇人的“致词”。然后,我用学生最喜欢听故事的方式讲出杜甫的生平。杜甫(712—770)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早年漫游南北,过着“裘马清狂”的生活。天宝五年(746),他到长安,困顿十年。安史乱起,他脱险后任左拾遣。乾元二年(759)弃官西行,最后到达四川,定居成都浣花溪畔草堂,过了几年比较安定的生活。永泰元年(765)离开成都赴重庆。大历三年(768)出峡,漂泊鄂湘一带,死于赴郴州途中的一只小船上。有《杜少陵集》。

杜甫诗歌,忠实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时期广阔的社会生活,充满忧国忧民的感情,博得了“诗史”的美誉。杜诗内容博大精神,表现手法丰富多彩,“沉郁顿挫”为其基本风格。他他兼长各体,尤其是对七律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发扬了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精神,开拓了乐府诗“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途径。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人生理想是很高远的。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的确,李白与杜甫并肩站立在唐诗的最高峰。他们不朽诗篇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二、 抓重点学字词,理解诗意

在古诗教学中,要抓住重点字词,帮助学生理解字词个鼓励学生借用工具书上的注释弄清字词的意思,再联系前后句子所表达的含义弄清全意的意思,如《石壕吏》诗中的:听妇前词中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这件事的尾声,暗示了老妇人已被差吏抓走。“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重复用“一何”这个词,既写出悍吏的暴态度,也表现作者对老妇的同情。独与老翁别的“独”字,作者以无限凄伤的感慨结束了这个故事。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当时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妇人勇敢承担苦难的精神,表现他支持唐王朝进行这场平叛的战争,希望能取得最后胜利;但他又写出了老妇人一家的悲惨遭遇,这又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深感悲痛,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还应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一个真实故事,情节其实并不简单,但诗人不仅用120字就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情节发展的全过程,精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归功于诗人构思巧妙。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明写老妇,暗写差吏,以差吏的“忠、呼”穿在老妇陈情的全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诗人的思想矛盾。可在《新安吏》《新婚别》《垂老别》诸诗中,更清楚地看出诗人在杜甫

的这种心情。

三、 在意境中领悟诗情

诗歌是表达人们内心情思的一种最精练,最有精神支柱,最灵便的文学形式。苏联苏赫姆林斯基说:“美,是道德的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这促以说明诗之于读者,能给人纯洁化,高尚化和诗美的感受,也是诗歌形意的本质。刘熙载《艺概》中的“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寄矣”。它强调了诗歌形意的重要性。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说诗人重归田园,就象长久关在笼子的鸟重新回到大自然一样。诗人用简朴,明快的语言,写出了农村那种安适、宁静,充满生机,又具有清新自然朴素之类的生活,充溢这自己摆脱拘束,返归自然的乐趣,给这首诗的意境抹上了一层欢快的色彩。

诗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而现实生活纷繁复杂,诗在现实生活中必须有选择、创造、体现出诗的意境,才能给人以新鲜有趣的感觉。所以在教学古诗时,教师要让学生反复呤诵,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领悟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诗歌的美,有“得像忘言,得意忘形,”并由此进入一种意境。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之语不见丝毫修饰,平淡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和谐地统一起来拖出了它的意境,质而实绮,癯而实艘,形成陶诗的艺术特点和意美。

四、 抓好呤诗教学,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美

每次分析完一首古诗,我都会要求学生反复呤诵,感受到诗中的语言魅力,因为诗歌是人们在劳动中产生的。在原始人类为了生存,为了战胜自然中的困难,便要集体劳动,在劳动中为了协调动作,互相鼓励,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发出劳动的呼声(语言)。这种语言激发出了人们生活的热情,产生了热烈的希望,自然地将自己的感受通过语言表现出来,语言和劳动的呼声结合起来,有了歌唱的形式,也逐渐有了语言的艺术。一切文学都是语言的艺术,而诗歌是文学中的瑰宝,因而,语言是诗歌最基本的艺术手段,由于诗歌要求精练及艺术,表达上的简洁,使诗人不得不充分的尽可能的调动和运用这一切语言特性来为自己的创作艺术服务,使得诗中的语言有“精练性、多蕴性、抒情性。”如,陶渊明《归园田居》第五首中“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是诗人生活的最强音符,如此丰富的内涵,语言美感的强度,给诗文增添了传奇的色彩,让我们体会到完美和谐的精神世界。又如王维的《使至塞上》“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和刚劲的语言刻画出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就说明了诗歌的语言刚劲而具有多重的审美性,使我们读起来会产生多重美感。这种多重审美性能使诗歌产生很强的情绪感染力和艺术魅力,这种言简意丰的语言意蕴多向性,既是诗,也是民族语言特有的审美特征之一。在“诗理”曾有诗人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足之蹈之也。《毛诗序》诗歌不仅是为了阅读,也是为了服务于现实,这就必须要求语言在声律,音响上有一些美学处,使之更有效地通过人们的听觉而产生美感。这样的教学既能发挥学生的

丰富想象力,又能增强学生对古诗的意境,形象,语言的掌握途径。

总之,古诗教学要靠教师想尽一切办法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领悟到中华五千年灿烂的文化,强化多读,多思,鼓励探究式学习,提高古诗教学质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