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种继续不断的历程,是一种正在进行的活动。它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彼此的影响。
教育的功用可以使个别的生命成为「社会的生命」,可以把一代的生命变成「历史的生命」。 •
因此,教育研究的范围很广泛─它涵盖人类生活的全部,以及个体生命发展的全程,再
由个体生命的发展,进一步延伸到社会群体生命发展的历程。 •
教育的研究,几乎和人类各个领域的知识,都有着密切的关係。而且教育和人类的其他
知识系统,也都形成互动和互利的关係。 教育”学”的基础 •
与教育学有着密切关係的知识系统,其范围可以涵盖人文学科、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
在这些学科中,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为哲学、心理学与社会学(有些学者认为还有历史学、人类学─研究人是什麽,人类的理想图像为何?)。 • •
这些知识系统,不但帮助了教育原理的建立,也协助了教育实际活动的进行。 教育也可以促进这些理论体系的发展─因为有了教育,这些人类文化中的知识体系得以
传承、扩展,并在教育的实施当中得到了印证、检讨和修正。 教育的哲学基础 • • • •
什麽是哲学?─(philosophy) 爱智之学 智者与爱智者。
哲学与教育的关係─哲学是教育的普遍原理;教育是哲学的实验室。 教育哲学的建立─Herbart与Dewey对教育哲学成立的贡献
• 教育哲学的功能
什麽是哲学? • • • • •
爱智之学(philo-sophy)
哲学是思辨的(speculative)的活动 哲学是规范(约)(prescriptive)的活动 哲学是分析或批判(analytical, critical)活动
哲学是对生命问题及意义的思考─ Plato 认为哲学思考所探索的终极关怀,在「求心之
所安」,就是统整人格的体现。 哲学与教育的关係─
哲学是教育的普遍原理,教育是哲学的实验室 • • •
W. F. Frankena分析教育与哲学的三种关係 • • •
Philosophy in Education Philosophy for Education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哲学有助于教育理论的建立; 有助于教育历程的釐清与规划; 教育工作者需要哲学的素养。
教育哲学建立的重要性 •
教育学需以哲学为基础(形上学与教育目标、知识论与课程及教学、伦理学与道德教育、
价值论与教育实践) •
教育过程许多概念都必须进行哲学思考
• 哲学学者可借助其哲学的方法及理论研究教育的问题;而教育学者亦可採哲学的观念、
观点和方法来思索教育的问题。此两者合流,形成一门新的学问─教育哲学。 •
教育哲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其研究取向包括教育概念与语言的分析釐清;教育问题的
哲学思考与讨论;教材与教法的哲学批判、不同派别哲学理论对教育理论的启迪、教育与人生境遇的关係(情感教育、师生互动)、从事不同教育领域中各种学科的整合。 教育哲学的任务 • •
釐清教育语言的使用与限制
连繫抽象理论与具体的教育问题间关係─
1.教育目的的哲学分析 2.教育制度的哲学批判 3.教师专业形象的哲学反省 4.教育内容的哲学基础之探究 5.教育结果评估的哲学考虑 •
教育与社会的关係 ─教育的社会学基础 •
社会学的研究范围─个人与社会的关係及互动;社会的结构、组织、制度与运作(教育制建立教育原则与理论
度);文化(次文化与学校文化);社会阶层与社会流动等;社会变迁与教育革新。 • • •
社会学与教育的关係 教育社会学的建立
研究社会学对教育工作者的帮助。
个人与社会的关係及互动 •
人是社会的动物。人有群居的习惯和性向。个人出生时社会就已存在,其制度、组织、
语言、文化、行为规范、价值体系都对人类有着深远的影响。 •
教育的主要功能就在「社会化」─个人为求生存,必须学习既有的语言、文化与语言规
范,以适应社会生活。 •
是以社会可说是教育者,也是教育的机构。而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可能是我们的老师。
社会的结构、制度和运作 •
教育是社会制度的重要(甚至是核心)的一环。透过教育,个人也可以熟悉、参与,甚
或改进社会组织及制度的运作。 文化的相关议题 • •
青少年次文化、学校文化(气氛)、校园伦理等。
什麽是次文化(sub –culture)?指除了社会共有的文化外,社会中的次级团体会依社会
阶层、种族、职业、宗教、年龄、性别等因素形成不同的次文化。 什麽是次文化(sub-culture)? •
次文化指除了社会共有的文化外,社会中的次级团体会依社会阶层、种族、职业、宗教、
年龄、性别等因素形成不同的次级文化。 •
学校文化的形成与社会整体文化有关,但亦有相当的差别。其与教师文化和青少年次文
化有关。
社会阶层、社会流动与教育机会均等的问题 • •
教师应对学生家庭社经背景(social-economic status,SES)有所了解 什麽是教育机会均等?
我国教育基本法第四条:
• 「人民无分性别、年龄、能力、地域、族群、宗教信仰、政治理念、社区地位及其他条
件,接受教育之机会一律平等。对于原住民、身心障碍及其他弱势族群之教育,应考虑其自主及特殊性,依法予以特别保障,并扶助其发展。」 •
王家通分析:教育机会均等应展现在就学机会、教育过程、教育结果的均等上。
社会变迁与教育革新 •
社会变迁指任何社会过程或型态的变化,或是各种社会运动的结果。社会变迁范围包括
社会结构、制度、人群关係的变化与发展过程中所遭遇的一切情形。 • •
社会变迁不仅是社会结构的变化,也是人们态度与价值的变更。
教育问题的产生往往是社会变迁的结果(例如师生比、平均班级人数、教育设备、教材
教法跟不上时代等)。故教育必须进行调适及革新。 为什麽社会学会与教育学结合在一起? • •
社会学与教育学本身的相容性─研究方法与内容的相容性。
社会学中许多课题与概念都与教育有密切关係─如社会化与教育目标、社会阶层与教育
机会均等、社会变迁与教育革新、学校文化与校园伦理。 教育社会学的建立 • • •
Educational Sociology(传统教育社会学) Sociology of Education(新兴教育社会学) “New” Sociology of Education(“新的”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与教育工作者
─具有社会学的想像力(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 •
充实教育理论基础。
协助教育工作者了解社会学范围内的各种社会因素对教育实际的影响。使教育工作者体
认,完整的教育历程必须包括社会层面的因素考量在内,并注意学生的社会行为发展与社群互动。 • • • •
使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时,考虑学生的社经背景。 协助教育工作人员了解其角色任务。
使教育行政及学校行政工作者,在作政策及行政决定时,能考量社会的因素
C.W. Mills曾提出”社会学的想像”,认为研究人类行为应扩大视野,超越个人的心理和
独立的事件,而应该注意那些广大、不易为人所觉察的社会模式与过程。运用社会学概念或观点来分析教育现象,可使教育学者与人员,从另一个窗口,看出教育上日常事例与活动中一个崭新的景象。 教育的心理学基础 •
什麽是心理学(psychology)?─以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的行为及心理过程,目的在了解人
的行为及心理过程,并进一步预测和引导,以促进个人的成长。 • •
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与教育的关係─可供教育理念及实施之参考。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心理学中一些基础理论与教育的关係 • • •
心理能力与智力理论─如Gardner的多元智慧,对于课程规划及教材设计颇富启示。 认知发展理论─影响各科课程安排的时机与顺序。如Piaget与Vygotsky的理论。 情意层面发展的理论─提供教育目标中知情意的均衡发展。如Erikson的人格发展阶段
理论、Kohlberg的道德发展理论、Maslow的需求层次论(动机理论)。 •
学习历程方面的理论─有助教学成效的达成。如制约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讯息处理理
论等。
教育心理学的范围
• • • • •
研习学生的心理
研究社会文化因素对于学生学习心理的影响 研究学习的历程 研究实际的教学历程 研究教学效果的评量
心理学对教育工作的帮助 •
教学前,教师应该从发展心理学的观点,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程度。包括智能的成熟阶
段、学习上的心理需求、旧学习的知识基础、目前经验的背景,亦即所谓「起点行为」(entry behavior)。 • • •
提供适宜的学习环境─唯有多采多姿的学习环境,才能造就多才多艺的学生。 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以顺利进行有效的学习活动。
运用各项心理学知识及技巧(如脑力激盪、发现学习、探究训练等方法),促进思考能力
的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