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的观点看来,影片的名称似乎很难想到四个婚礼与一个葬礼之间的联系。无可厚非,中国人并不习惯将喜事与丧事的名称联系起来,一般出于刻意避讳,觉得这两个词应该是形同陌路的。然而,与其说是以几个主要的人物出席婚庆与葬礼的场合所摩擦出的故事与反思,将这四个婚礼与葬礼衔接了起来,使得本片能够连贯的继续,不如说是其中的英国人的社交文化,使得这四个婚礼与一个葬礼融洽的彼此相互联系。既不唐突,也不俗套。
英国人的社交文化在该片中展现无遗,很明显的看到片子中的几个主角对于出席婚礼宴会的态度来:在第一场安格斯与罗拉的婚礼中,菲菲的哥哥汤姆说道:“真不想一身臭味出席酒会而失去碰到姻缘的机会。”;利迪娅也一直希望以伴娘的身份能够在婚宴中猎艳,事实证明,她的丈夫果然是在此与她结缘的;第三场嘉利与哈米什的婚宴中,盖瑞夫说:“大家在婚礼中找到自己未来的丈夫或妻子。无论爱情以何种姿态降临,但愿我们在老迈时,都能自豪地说:‘从前也有人倾慕我呢。’”从片中人物的言语中,不难发现英国人对于参加婚宴的态度,抱着一种认识新朋友去积极拓展人脉的社交态度,较为外方;而中国人则对于出席婚宴持着一种充当吃客、看客的角色。其次,是两国的餐桌文化,在影片中,贯穿于四场婚宴中最为频繁的场景便是,宾客们拿着酒杯四处交谈的场景了,递上一杯酒便可以很自然的进行交谈,不感到尴尬也不感到唐突,在不时开开玩笑,这可以理解为一种酒杯文化,不过英国人的玩笑似乎更侧重于自嘲和讽刺,例如在查尔斯当伴郎为罗拉夫妇致辞时,就以之前几对不欢而散的夫妇的私人生活进行了一番调侃,引得在场宾客哈哈大笑。而这在中国对于别人的私事进行公开的调侃,则是会被人所鄙视与不屑的,因此在玩笑的方式上,两国似乎存在着不小的差异。问候的方式上,片中较为常见的两种方式:亲吻脸颊、拥抱握手。当菲菲不知道如何表示时,她被提醒到;“热情的拥抱并按照惯例说:‘ 你很自豪吧。’”因此可见拥抱的方式在英国还是很流行的;而在中国,问候则是以点头微笑的方式较为常见,一般很少进行肢体上的接触。然而,与来自代表美国文化的嘉利来说,英国人的问候方式则是显得有些拘谨和保守,嘉利在与查尔斯的对话中这样说道:“新郎与新娘没有在教堂接吻挺奇怪的,在美国,人们经常接吻,而轻吻脸颊则有拒绝的意思。”并且在初次见面相识,交谈的内容上,也足以反映出中英两国的文化差异:菲欧娜与杰罗德初次见面时,他们互相介绍姓名,更是毫不避讳的谈论性的话题;思嘉与酒宴上与同桌的男子亲吻并介绍自己的姓名;塞蕾娜与大卫用手语交谈并介绍姓名。而在中国,初次见面则不会涉及过多的内容,一般停留在表面,即是一般的客套与简单的寒暄,在深交之后,才会显得随意起来。 然而英美两国之间文化的比较中,也不难得出英国人保守来,有时候甚至会因为太过于保守而显得虚伪了:查尔斯曾调侃道:“宝贝,我叫查尔斯,你今晚走运了。他们肯定不是英国人 。”并说三个星期是英国人最低的限度;当马修说查尔斯一直在目不转睛地看着嘉利时,查尔斯却以嘉利身旁的舞伴为借口,掩饰自己对嘉利的好感。并以“人们参加婚礼时会爱上别人”与之辩论,转移话题;当嘉利询问查尔斯的下榻之处时,查尔斯告知她他将要去一座大城堡住宿,嘉利离去,然后当的车子驶向城堡途中,强烈的欲火使得查尔斯独自下车并前往,他在离去之前对其朋友们说:“我在研究名字中有船字的宾馆。”为借口。在下车之后,自己也认为是自己的决定是个古怪的决定;当查尔斯抵达宾馆见到嘉利后,为了显得矜持与绅士,又为自己寻找借口,对其说:“结果房间不够分配,是小的城堡。”掩盖自己的真实心理;之后,当查尔斯收到嘉利的请柬之后,想要最后的挽留,也是假借《鹧鸪之家》中的摘要进行表白,并最终选择放弃,独自离开,最终成了嘉利婚礼上的宾客,虽然自己明确知道自己在之前得知哈米什是嘉利未婚夫后就感到沮丧,但是为了面子与矜持,自己仍然选择了退步,将自己的心绪隐藏起来。片中有一幕引起了我的思考:当嘉利第一次与查尔斯发生关系之后,嘉利对查尔斯说因为两个人已经睡过了就想订婚。初次看到这里的时候,以为是嘉利的思想保守,其实正是导演的精心安排,通过借嘉利的独白来展露出英国保守的文化。次
日,嘉利飞往美国。再说中国,中国对于婚姻与性似乎有着约定俗成的观念:先有婚姻后有性。在片中,查尔斯与九个女人发生过关系,嘉利甚至与三十三个男人发生过关系,这种行为在中国如果被知道,显然是不可饶恕的罪恶。基于传统的中国文化熏陶,我以为中国的观念还是比较能够接受的,毕竟婚姻应该是纯洁的、干净的。但是,外国人对于婚前与婚后的行为则是明显不同的,他们一般在婚后比较保守并检点自己的言辞与行为:例如在嘉利与哈米什婚宴上,相互都表明了对爱情的忠贞;查尔斯在盖瑞夫的葬礼上与嘉利再次相遇,当嘉利提到那日在街上查尔斯对他的表白时,知道嘉利已为人妇的查尔斯则说:“我感到抱歉。”
对于婚庆、葬礼的习俗,中英两国之间也存在着差异。首先是婚庆习俗:虽然日渐西式的中国婚礼在某些方面,例如发婚礼请柬、穿婚纱、打领带、扔捧花、交换订婚戒指等还是趋于一致的,不同的是,由于西方受到基督教的影响,他们更多的是在教堂中举行自己的婚礼,神父宣读誓词、新郎与新娘相互宣誓、众宾客齐唱圣歌„„在宾客与神父的见证下,相互盟约。其中具有典型代表的当属嘉利与苏格兰人哈米什的婚礼了,新郎身着苏格兰裙,在苏格兰风笛的伴奏下,大家一同跳着苏格兰传统舞蹈。其中,一句独白:“首先,罕见的请新娘入场。”从中,不难看出苏格兰文化中男性与女性的区别。而新娘嘉利的致辞更是反映出英美文化的差异来:“对其他人来说,有很多可怕的美国人来„„‘很漂亮的裙子,但你为何要嫁给穿裙子的古董呢?’”其次,在举行葬礼的习俗上,中英两国的差异也可见一斑。盖瑞夫在嘉利婚礼上的猝死,在场知情人士冷静地处理好,并不动声色地让嘉利的婚礼顺利进行下去,表现出极强的控制力;如若在中国,恐怕婚礼并不会那么顺利进行下去。从中也可以反映出两国国民对于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来。在盖瑞夫的葬礼上,灵柩摆放在教堂之中,前来追悼的男那女女女统一着深色的衣服静静地坐在教堂内,不时的擦着眼泪,却并不放声而泣,非常注意自己情绪的控制,当盖瑞夫的“密友”马修上前念悼词时,尽管最亲的盖瑞夫的离世,让他无法言喻,但他仍是强忍着自己内心无比的悲恸,不让自己失态,以一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对盖瑞夫的思念来。对于下葬,英国人则偏向于土埋,而现在的中国则是习惯火葬。
对于婚姻,从片中四场婚姻的间隔:三个月后(伯纳与利迪娅)、一个月后(嘉利与哈米什)、十个月后(查尔斯与汉)。这在中国的观念中来看,无疑是闪婚一族,虽然现在的中国也逐渐接受闪婚一族的出现,但是我想更多的中国人还是对婚姻持着一种稳妥的态度,需要逐渐了解、见双方的父母、订婚、结婚„„这些过程,并且就某种程度上来说,父母的意见也是有很大的影响的,因为父母的祝福在婚姻中还是挺重要的。而在英国,自己喜欢的一般就是父母喜欢的,不会太多的去考虑客观的因素,因此我想“面包和爱情”的辩证问题,似乎并不存在于外国的婚姻中。 《四个婚礼与一个葬礼》是英国文化的影射,同时也促使我对中英文化、英美文化的思考,或许有一句话说的好“存在的即是合理的”,这些文化间的差异大抵也反映出各国的历史积淀来,但是我想最正确的还是应该抱着一种“扬弃”的态度,正确对待这些差异。
1016443020
吴迪
对外汉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