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关于青少年感恩教育的思考

关于青少年感恩教育的思考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关于对青少年进行感恩教育的思考

[摘 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作为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品质。但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外来文化和思想的入侵,青少年们有一些迷失,缺乏感恩思想,缺乏感恩教育。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帮助青少年增强感恩意识。本文就什么是感恩教育,青少年感恩教育现状、感恩意识缺失、怎样培养青少年的感恩意识进行了初探。

[关键词]感恩 感恩教育 青少年

1.什么是感恩教育

感恩是一种崇高情感, 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在自然界中就有“鸦有反哺之义, 羊有跪乳之恩”的传说。中华五千年文明一直都有感恩的传统美德, 如“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 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处世信条, 都在警醒着我们, 身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更应懂得感恩。[1]

所谓的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报的一种认识, 一种情怀和行为, 也就是通常说的知恩图报。[2]感恩教育则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式与方法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我们的学生或者子女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教育。[3]

感恩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感恩的道德意识, 让学生知恩于心, 感恩于行, 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 回报师长, 报效祖国, 回馈社会。[4]引导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报恩, 不能越过社会道德和法律许可的范围。要知恩图报, 又要施恩不图报。[5]

2.青少年感恩教育的现状

感恩教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然而,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青少年的感恩教育严重缺失。其表现如下:

2.1 漠视生命

当今的中学生,整天抱怨活着没有什么意义。在当前的教育模式和社会背景下,中学生的首要目标和理想就是中考和高考,在沉重的课业负担下,他们无法正确看待生命的多姿多彩,无法理解学习的重要性,无法理解生命意义,因此缺乏自信心和自主意识,经常沉溺于网络游戏、小说世界等。[6]有的学生甚至想不开,不尊重自己的生命,不顾父母亲人的感受,选择轻生的道路。

2.2 迷失自我

我们常听到中学生说“我不长大该多好啊,长大太无聊,太可怕了”,这是他们大多数人的真实想法。他们可能因为缺乏信仰而担忧前途的渺茫,不知道自己将来该干什么;他们可能因为受现实中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盲目而机械地追求成人化、世俗化的“理想”,提早结束学业,进入社会打工;他们可能迷失在网络和暴力游戏的虚幻世界里,不能自拔。缺乏足够生命关怀的他们正在忘却追求人生的远大理想,正在忘记建筑神圣的精神家园,迷失在所谓“自我价值”的泥潭中。[7]

2.3 冷漠恩人

对父母:大多数中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甚至连鞋带都不会系,不愿意帮父母做

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从来不参加任何劳动;部分中学生是家里的“太上皇”,一不顺心就跟父母吵架,只知道无限制地向父母索取,却从不懂得关心父母,感恩父母;一些中学生盲目跟风,挑吃挑穿,互相攀比,不懂得理解父母的艰辛,甚至抱怨父母无能,却不知道真正无能的是自己。[8]

对老师:一些青少年受商品经济的影响,把美好的师生感情变成了功力的“商品关系”,认为老师付出劳动教自己是应该的,是自己花钱买来的,所以不珍惜老师的劳动成果,不尊重老师,认为老师的提问和改错惩罚都是故意刁难自己,和自己过不去的行为;部分学生在校园遇到老师,就像不认识一样,课堂上更是无视老师的存在;不少学生把取得成绩全部归结为自己的努力,但是一退步就是老师的责任,认为自己所有的不好都是老师的无能,从来不知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老师的工作。[9]

对同学朋友:中学生自我意识逐步增强,更多时候表现为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好的经验和参考资料不能和同学分享,独自占有;只重索取,不求贡献,需要朋友的时候一个样子,不需要的时候什么都不是,不懂得“投我以木瓜,报之以桃李”的意思;物化朋友之间的友谊,认为都是可以用金钱来购买和衡量的;锱铢必较,心眼比针鼻还细,不能宽容别人对自己的伤害,甚至想找机会报复。

3.青少年缺乏感恩情怀的原因

3.1 家庭因素的影响

(1)父母不以身作则, 不能给孩子做好榜样。俗话说, “孩子是大人的影子, ”有不少父母不能以身作则, 对自己的老人不尽孝道, 等到子女不孝时, 又怨天尤人。殊不知,种瓜得瓜,种豆得都,种什么因,得什么果。[10]

(2)父母教养缺失, 导致孩子不懂得感恩。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成长环境, 家长的教养观念对孩子的思想道德建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长期以来, 中国的父母往往只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 而轻视教孩子如何做人做事, 他们的理念就是“ 只要你学习好, 就是什么都好”这种片面的教养观念。使孩子认为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 都是那么理所当然, 顺理成章, 天经地义。孩子的这种心理是绝对不可能产生任何感恩之情的。

3.2 学校对德育的忽视

长期以来, 在过去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国学校教育更多的是关注升学率和就业率, 只重智育而忽视德育。虽然理论上讲“五育并举, 德育为先”, 但德育往往是“说起来重要, 抓起来不要”。正所谓“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 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 [11]这些教育的功利性强有力的排挤了教育的育人功能, 这就难怪青少年缺失感恩之心、感恩之情。其实,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人,只有先学会做人,才能学会做学问。

3.3 社会的负面影响

从社会层面看, 我国正处于社会高速发展时期, 各种外来文化和思想相互碰撞。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口的流动性日益频繁, 人际交往日益打破血缘关系和地域关系的束缚,人际关系日益“陌生化”, 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情感的交流逐渐减少, 变得逐渐疏

[12]同时, 由于现在社会上各种不良影响增加, 社会风气败坏, 奉献社会的人得不远和冷漠。

到应有的尊重和回报, 这些现象都会对青少年的思想意识产生不良的影响, 严重阻碍他们正确道德观的形成。

4.加强青少年感恩教育的策略

青少年行为习惯的养成、道德思想的完善都不是与生俱来的,我们没有权利去责怪现在有道德缺陷的青少们, 但我们有义务去改善和挽救正在渐渐淡化的道德观念和日益冷漠的心。只有全社会各个部门都行动起来, 社会中的每一份子都重视起来, 我们的和谐社会关系才能建立起来, 我们的未来才有希望。

4.1 家长应该以身作则

作为孩子最初教育者的家长们, 应该以身作则, 从小培养孩子们的感恩之心。爱孩子, 就要习惯让孩子干一些家务, 做一些他力所能及的事,要学会做一个“懒家长”。要让孩子了解家里的困难、父母工作的辛劳, 从而珍惜眼前拥有的幸福,珍爱家庭, 对父母产生尊敬、爱戴和感激之情。让孩子体会到父母是因为爱他才会为他付出这么多, 让他们了解父母生活、工作的压力和艰难。在平时的生活中,家长可以给孩子安排一些家务,自己学着洗衣服、做饭。家在农村的,利用假期,家长可以让孩子下地帮忙干活,或者做一些勤工俭学的工作,让孩子体会到挣钱的不容易,父母的艰辛。[13]

4.2 学校和老师要清楚基础教育固然重要, 道德教育更不能松懈

(1)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一位合格的班主任,应该是无论在学习上、生活中、思想上都要对学生加以关心和引导,但是这并不表示班主任就是学生的保姆。班主任要学会“偷懒”,没有必要事事都亲力亲为,平时可以多创造一些机会让学生做事, 既能锻炼学生做事能力, 又能培养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当学生完成得出色时,班主任要及时鼓励, 予以肯定表扬。让学生明白“有付出才有收获”的道理,觉得自己也可以做很多事,从中让学生体会父母的辛劳, 老师的苦心,同时也增强自信心。[14]

(2)以身作则, 做好学生的楷模。爱的传递永远不可能靠说教来实现, 榜样的表率作

用是最有效的。教师的思想素质对学生会构成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这力量绝非教科书、格言和道德说教所能代替的, 它不是贴在墙上的豪言壮语, 也不是写在纸上的名言警句, 更不是挂在嘴上的信条。它体现在教师的品格之中, 由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点一滴注入学生的心灵。教师必须随时随地加强自己的修养, 以身立教。教育讲究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感恩并不是简单的行为习惯养成。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效仿的楷模。在品德教育中, 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 自己首先要做到, 并用实际行动表达对他人和社会的感激。尤其是在青少年时期,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老师的行为,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学生不自己觉的就跟着老师学。

4.3举行感恩活动, 加强感恩意识宣传。

( 1) 在班会中结合社会中的感恩典型事例(这些典型事例都要求由学生自己去寻找,最好是贴近大家生活的,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展开讨论, 在班级中树立感恩的基本意识。

( 2) 多读书看报,感受书中的温暖,并写读书笔记,记录自己的感恩心得体会。

( 3) 感恩从身边小事做起, 明确自己在班级中的责任与义务。作为学生履行学生的基本义务, 遵守学校基本规范; 在班级大扫除中, 要求学生人人有事做, 事事有人做, 自己承包打扫任务, 并对自己的劳动负责; 要对保洁的同学感恩, 不随地乱扔垃圾; 要对帮助自己的同学感恩, 多说谢谢。

( 4) 回报父母养育恩, 为父母做一件事,。比如说打扫卫生、做饭、给父母洗衣服、为父母洗脚、亲口对父母说一声“我爱你”等, 从中体验父母的艰辛和不易。寻找父母身上让自己感动的东西, 感谢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和付出。

( 5) 感恩不仅仅是感恩父母,还要感恩老师,感恩同学朋友,感恩社会,感恩自然等等。在学校,老师可以组织一些关于感恩的征文活动、演讲比赛。

4.4社会正面感恩教育必不可少

社会媒体要造成正面宣传,发扬社会正能量,对于社会中出现的过河拆桥, 落井下石等与感恩之心背离的行为给予严厉的批判和打击。

5.结束语

句俗话:“滴水之恩, 涌泉相报”,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懂得感恩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品质。感恩教育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懂得付出, 有了感恩之心, 才会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回报社会, 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相信在各种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下,社会会充满感恩之情。

参考文献:

[1]唐晓龙著.感恩的心[N].人民出版社.

[2]苏婷.体验.把感恩印在心头[M].中国教育报2006- 10- 25.

[3]唐骏波,祖霞.教会孩子感恩[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4]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M].北京: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

[5]陈代玲.在互动中学会感恩[J].黑龙江教育(中学教学案例与研究),2007(11).

[6]原亮.常怀感恩之心[J].云南教育(继续教育版),2006(6).

[7]《感恩教育的思考》.叶华茂著

[8]李玲.感动, 班主任之友[J].2006,( 2) .

[9]林云霞.系列活动促感恩, 班主任之友[J].2007,( 2) .

[10] 胡虹霞.高校德育应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J] .北京教育( 高教版) ,2005, ( 5) : 13.

[11] 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 .教育科学,2004, ( 4) : 9.

[12] 刘咏宝.关于大学生感恩教育缺失的思考[J]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 ( 4) .

[13] 李元卿.对学生的感恩教育不能少[N]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4- 05- 17.

[14] 叶澜.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创建而努力[J] .教育研究,2004, (2)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