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东北边疆·民族与社会——辽西走廊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东北边疆·民族与社会——辽西走廊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筵再学版 东北边疆・民族与社会 主持人语:东北地区是多民族迁徙、聚居之地,留有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产。了解、研究这些 文化遗产,既有利于理解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也是更好地保护利用文化遗产的基础。 本期刊发两篇文章。于富业《辽西走廊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一文,对辽西走廊历史文化遗产和非 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和分布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总结了文化遗产的内涵、特点和价值,指出辽 西走廊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可行的解决对策,对辽西走廊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有参考价值。安德烈・帕夫洛维奇・扎比雅科、王健霖《中国东北岩画:新遗址及解读》一文,以中国东 北田野考察为基础,对目前学术界尚属未知或少知的18处岩画遗址进行阐述,指出东北岩画所反映 的历史、文化和宗教等方面的丰富内涵和基本特点。本文将东北岩画置于东北亚甚至欧亚大陆背景 中去考察,指出东北岩画与蒙古、外贝加尔、阿穆尔河流域及朝鲜岩画的内在联系,视野开阔,对于 理解古代东北亚文化共生性具有启发意义。 本期栏目主持人:崔向东 辽西走廊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于富业(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辽宁锦州1 21 01 3) 摘要:辽西走廊文化遗产数量多,分布广,特色鲜明。这些文化遗产包含着丰富的科学、文化、历史、艺 术和经济价值,是历代人民劳动与创造的产物,反映了辽西走廊独特的地域文化和精神传统。深入分析 辽西走廊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构建辽西走廊文化遗产廊道,对 辽西走廊区域经济、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辽西走廊;文化遗产;保护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254(2015)06—0016—06 收稿日期:2015-05-15 基金项目: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辽宁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对策研究”的阶 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51slktzimzx一01);辽宁省教育厅教育科学一般项目“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护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W201 5026);渤海大学博士启动项目“东 北亚走廊遗产廊道构建与保护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于富业(1982一),男,艺术学博士,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从事文化遗 产保护与管理、艺术学理论研究。 历史上关于辽西走廊的界定,因研究视角 主要指不可移动文物。辽西走廊文化遗产在人 不同而不同。此处所言辽西走廊,特指自山海关 民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较高的科研 历史价值和经济价值。然而,在现代经济 老龙头到锦州医巫间山之间的辽宁西部的狭长 价值、地带,主要包括葫芦岛、锦州、阜新、朝阳四市。 迅速发展的今天,辽西走廊文化遗产的保护没 而辽西走廊文化遗产特指辽西走廊区域四市 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  内,从先秦至明清,遗存至今,为民所用的物质 遭到破坏,以至部分文化遗产丧失其独特价值。类和非物质类文化遗产,其中物质类文化遗产 因此,加强辽西走廊文化遗产的保护刻不容缓。 (4)碣石秦汉遗址群 一、辽西走廊文化遗产的分类与分布 碣石秦汉遗址群,位于辽西走廊区域内葫 芦岛市绥中县万家镇的止锚湾海滨。此遗址群 南北长4公里,东西沿海岸3.5公里,面积达14 调查过程中发现,辽西走廊文化遗产种类 丰富,数量较多,在辽宁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占有 重要地位。对调查的文化遗产进行整理,统计如 下: 平方公里,包括六处大型宫殿遗址,分布在石碑 地、黑山头、瓦子地、金丝屯、红石砬子和周家南 山等处。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古长城遗存 (1)九门口长城 (一)物质类文化遗产 1.古人类遗址 (1)牛河梁遗址 九门口长城坐落在辽西走廊区域内葫芦岛 牛河梁遗址位于辽西走廊区域内凌源、喀 左、建平三市(县)交界处,属于新石器时代红山 文化的代表,是距今约5000年的大型祭坛、女 神庙和积石冢群址,其布局和性质与北京的天 坛、太庙和十三陵相似。这一遗址的发现,展示 了我国北方地区史前文化的最高成就。史学家 对中华文明起源史、中华古国史进行了新的思 考:把中华文明起源史的研究,从4000年前提 早到5000年前;把中华古国史的研究,从黄河 流域扩大到燕山以北的西辽河流域l1】。牛河梁遗 址出土文物以女神头像最为珍贵。此外,遗址中 出土的玉雕猪龙、玉雕鹄鸟(猫头鹰)等造型古 朴神似,令人叹为观止。该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已成为预备申报的世界遗产项目。 (2)鸽子洞遗址 鸽子洞遗址位于辽西走廊区域内朝阳市喀 喇沁左翼蒙古自治县水泉乡瓦房村的西汤山南 侧,两级50余米高的悬崖陡壁位于大凌河边, 鸽子洞是处于第二级悬壁上的天然洞穴,因成 群的鸽子居洞中而得名,属于旧石器时代文化 遗址。鸽子洞遗址代表我国东北地区石器时代 中期的一个重要文化类型,也是迄今辽西大凌 渤海大学簟I毫IIo三年笙翁 河流域最早的古人类居住址,具有重要的科学 价值。1979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3)查海遗址 查海遗址位于辽西走廊区域内阜新蒙古族 自治县沙拉乡查海村,距今约8000年,是目前 辽宁乃至东北地区发现的时代最早的一处新石 器时代遗址。典型的代表是玉文化和龙文化。出 土的龙纹陶片,已具备中国古代龙形象的基本 特征;大型石塑龙堪称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最 早、形体最大的龙形象。出土的玉、玉匕等玉器 经科学鉴定,均为透闪石软玉,这是迄今为止世 界上发现最早的真玉器。查海遗址是全国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现建有查海遗址博物馆。 市绥中县李家乡新台子村境内,距山海关l5公 里,全长1704米。据文献记载,九门口长城始建 于北齐f公元479—502年),现存的九门口长城始 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其后又进行多次修 复。九门口长城在历史上素有“京东首关”之称, 是兵家必争之地。近年来出土了铁炮、石炮、青 花瓷碗、大缸等大批文物,反映了明代军事防御 情况和军士驻守长城的生活。2002年被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2)西沟长城 西沟长城位于辽西走廊区域内葫芦岛市绥 中县永安堡乡西沟村,素有“第三八达岭”之称。 西沟长城不但地势险峻,而且建筑布局最为雄 伟壮观,是目前保存较完好的一段明长城。 3.古城石坊类 (1)兴城古城 兴城古城,位于辽西走廊区域内兴城市,隶 属葫芦岛市管辖。它始建于明宣德三年(公元 1428年),初称宁远卫城,清代重修,改称宁远州 城。兴城古城总体上呈正方形,南北长825.5米, 东西长803.7米,全高10.1米。城内有钟鼓楼、 明代祖氏石坊、将军府、城隍庙和文庙等古迹, 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成为预备申报 的世界遗产项目。 (2)李成梁石坊 李成梁石坊位于辽西走廊区域内锦州市北 宁城内鼓楼前,是一座四柱五楼式大型过街牌 楼,明万历八年(1580年),为表彰辽东总兵官李 成梁镇边有功而建。这座牌坊是辽宁省保持最 完整的石构建筑,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4.宗教遗迹类 (1)奉国寺 奉国寺位于辽西走廊区域内义县城内东街 路北,创建于辽开泰九年(公元1020),是世称释 迦牟尼转世的辽朝圣宗皇帝耶律隆绪在母亲萧 渤海大学掌擐哲学 再学版 太后(萧绰)的“家族封地”所建的皇家寺院,是 各方面反映了锦州的历史文化面貌,具有丰富 国内现存辽代三大寺院之一,其标志性古建 筑——大雄殿是古代遗存最大的佛殿,堪称世 界之最,殿内有世界上最古老、最大的泥塑彩色 佛像群I21。196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 内涵和较高研究价值,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 (7)崇兴寺双塔 崇兴寺双塔位于辽西走廊区域内北宁市城 位。因其独特的辽代建筑风格,现与应县木塔一 内东北隅。崇兴寺双塔始建于辽代,元、明、清三 起被列入世界遗产预备项目。 (2)北镇庙 北镇庙位于辽西走廊区域内北宁市城西, 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十四年f公元594年),是医巫 间山的山神庙,当时称医巫间山神祠,于金、元、 明、清历次重修和扩建。根据碑刻记载,现存的 北镇庙基本上是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和弘治 八年(1495年)重修扩建。北镇庙是全国五大镇 山中唯一保存完好的镇山庙,具有重要的历史 和艺术价值。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 (3)观音洞 观音洞位于辽西走廊区域内锦州市西北郊 7公里处,原名普陀寺,现名北普陀山风景区。观 音洞始建于辽代,因皇太子耶律倍曾长居此山 而闻名天下。 (4)万佛堂石窟 万佛堂石窟位于辽西走廊区域内义县万佛 堂村大凌河北岸的福山上。始建于北魏年问,是 我国东北地区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石窟 群,也是中国北朝石窟中纬度最北、位置最东的 窟群p1。现存的石窟分为东、西二区,大部分是明 嘉靖年间重修。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 (5)海棠山摩崖造像群 海棠山位于辽西走廊区域内阜新蒙古族自 治县大板镇大孤村西北。海棠山摩崖造像镌刻 于清代后期到民国初年,题刻有蒙、藏、满、汉四 种文字,50余处;摩崖造像260多尊,是中国藏 传佛教东方中心的现存典范,省级文物保护单 位。 (6)广济寺古建筑群 广济寺古建筑群位于辽西走廊区域内锦州 市古塔区老城。该寺创建于隋大业七年(611 年),初名普济寺,辽清宁年间(1055—1064年) 重建,历经明清两代多次维修,现存大部为明清 建筑。广济寺西侧建有天后宫,东侧建有昭忠 祠,南侧建有广济寺塔及观音阁,形成以广济寺 及塔为主体的塔寺合一的古代建筑群 。它们从 代历经多次修葺,至今保存完好。因塔北建有崇 兴寺,故名。崇兴寺双塔东西对峙,相距43米, 形制相同,均为八角十三层实心密檐式青砖砌 筑,是我国3000多座石塔中的一对姐妹塔,也 是东北地区仅存的一处辽代双塔,具有较高的 历史、艺术价值。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同。 (8)朝Nzll ̄塔 朝阳北塔位于辽西走廊区域内朝阳市北塔 街,始建于唐代,是在北魏和隋代木塔基址上建 造的砖塔,是东北地区年代最早的佛塔。朝阳北 塔为十三级密檐式砖筑佛塔,现高42.6米,由夯 土台基、砖台座、须弥座、塔身、塔檐、刹顶组成。 其主体结构塔身四面砖雕密宗四方佛、二十四 飞天、八大灵塔及塔名等图案,雕工精美、引人 人胜。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除此之外,辽西走廊区域内还有大量的古 墓葬遗址、堡城址、碑刻等文化遗产,由于其保 护不善,破坏较严重,普查难度较大,因此,本文 不做具体研究。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 辽西走廊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多、种 类全。经调查,截止到2015年4月,辽宁省文化 厅公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批247项,其中 辽西走廊四市拥有50项,占全省省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比重的20.2%;国家文化部公布了4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辽宁省67项,而 辽西走廊四市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批 共计14项,占全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比重 的20.9%。这1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 是:喀左东蒙民间故事(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 县)、辽西高跷(锦州市)、辽西木偶戏(锦州市)、 东北二人转(黑山县)、乌力格尔(阜新蒙古族自 治县)、医巫间山满族剪纸(锦州市)、阜新玛瑙 雕(阜新市)、北票民间故事(北票市)、阜新东蒙 短调民歌(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笙管乐建平十 王会(建平县)、满族刺绣(锦州市古塔区)、东北 大鼓(锦州市)、义县社火(义县)、朝阳社火(朝 阳县)、蒙医药血衰症疗法(阜新蒙古族自治 县)。限于篇幅,辽西走廊四市的市级、县级非物 发现,崇兴寺双塔元、明、清三代历经多次修葺, 质文化遗产不做具体统计。 至今仍具有辽代风貌,继承性十分明显。北票民 间故事与当地蒙、汉民众的生产、生活及精神活 动有着鲜明的伴生性与依存性,从不同角度反 映了北票地区的社会历史,民众的日常生产、生 二、辽西走廊文化遗产的特性与价值 (一)辽西走廊文化遗产的特征 辽西走廊所处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背景 活和文化创造,承载着北票民众的喜怒哀乐与 理想愿望。北票民间故事完全是依靠民间的传 承得以流传和保存,正因为如此,才需要我们加 与我国其他地区不同,其文化遗产在形成、发展 过程中也独具特色。 1.地域性 辽西走廊文化遗产的地域性也是独特性的 体现。辽西走廊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文化传 统、宗教信仰、生产生活习惯等从各方面决定了 其特点。典型地代表了该地域的特色,离开了该 地域,便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土壤和条件,也就 谈不上保护、传承和发展。从宏观上讲,辽西走 廊文化遗产与其他地区文化遗产相比较具有自 身的地域性。以古塔为例,辽西走廊上的古塔多 建于辽代,说明宗教在辽代比较兴盛,而建塔之 处,一般都是政治、经济发展的核心区,成为辽 西走廊显著的历史和地理坐标。这一特色在其 他地区比较少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同为满 族剪纸,锦州医巫间山满族剪纸与鞍山岫岩满 族剪纸有着明显的区别,它以动植物图腾和女 始祖神“嬷嬷人”为主要内容,象征着对自然和 祖先崇拜的萨满文化,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2.民族性 辽西走廊文化遗产的民族性也是民族融合 性与文化融合性的体现。辽西走廊区域内分布 着满、回、蒙等少数民族。辽西走廊的历史与少 数民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历史文化遗产烙 吣渤海大学掌报二。I下了深刻的民族印记,体现了特定民族独特的 五年篁翁 思维方式、智慧、世界观、价值观、审美意识、情 感表达等因素。随着文化交流的深入,辽西走廊 区域内某民族文化遗产流传到其他地方,或多 或少地受到另一民族的影响,打上不同民族文 化的烙印,并继续传承、发展,充分体现了辽西 走廊文化遗产的多民族融合性。 3.继承性 辽西走廊文化遗产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在 历史上没有中断。有人类以来,辽西走廊区域内 就有了历史遗痕,并伴随着人类的发展不断延 伸,在人类发展的不同时期留下了与人类历史、 文化有关的遗存,是人类文明的载体,这些文化 遗产继承至今又具有可塑性。调查过程中我们 强抢救、整理,从而使它能够完整地保存下来。 (二)辽西走廊文化遗产的价值 辽西走廊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对这些价值的 认识越透彻,越有利于保护好辽西走廊文化遗 产。 1。科研价值 辽西走廊文化遗产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强有 力的物证,从辽西走廊区域内现有的文化遗产 来看,它们具有社会学、历史学、美学、人类学、 民族学、宗教学、民俗学、旅游学等诸多学科的 研究价值。这些文化遗产为我们研究古今之社 会发展、宗教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旅游文 化、医药文化等提供了帮助,有利于多学科交叉 研究的开展,有利于遗产学新学科的兴起。 2.历史价值 辽西走廊文化遗产是该区域内古代居民在 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所创造出来的文明物证, 是辽西走廊历史的真实记录。它记录了辽西走 廊历史的起源、发展、变动以及政治、经济、文 化、民族、宗教等方面的历史变迁。这里面所蕴 涵的种种信息,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共同梳理 着辽西走廊历史的脉络。 3.艺术价值 辽西走廊作为连接山海关内外的重要交通 通道,自古以来就是多元文化的汇聚之地。所 以,辽西走廊文化遗产的艺术性具有多元化的 特点,同时又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主要 表现在石窟艺术、雕刻艺术、建筑艺术、表演艺 术等方面。 4.经济价值 辽西走廊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主要表现在 三个方面:一是指其本身的经济价值,二是指遗 产本体所承载的历史上经济发展的意义,三是 指在当今社会它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辽西走 廊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大小不一,无法估算, 是国家的无价之宝,不能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 渤海大学掌报哲学 再学版 毁损文化遗产。 实际上,辽西走廊文化遗产的价值不仅限 自然灾害(地震、台风、泥石流、洪水等)对 文化遗产造成的破坏不可估量。万佛堂石窟由 于所处地理位置特殊,石窟造像裸露在外,常年 受大凌河水的侵蚀和阳光的照射,目前风化、毁 损比较严重。2008年7月,持续20天的阴雨顺 于此,还有一定的文化价值、纪念价值、教育价 值等。全面梳理辽西走廊文化遗产的价值,是有 效保护与利用辽西走廊文化遗产的基础和关 键。 兴城古城城墙墙基及海墁裂隙渗入,连续冲刷 墙体内部结构,最终导致墙体失稳坍塌,损失惨 三、辽西走廊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存 重……可见,辽西走廊文化遗产随时都有可能 在的问题分析 辽西走廊文化遗产经过历史的洗礼,曾遭 受严重的破坏。在利益的驱使下,多数遗产被偷 盗变卖;在战争的硝烟下,多数遗产被火烧弹 击;在“文革”的浩劫下,多处遗产被损毁根除; 在城镇化建设中,多处遗产被迁移或拆除…… 新世纪,人们认识到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开 始重视对辽西走廊文化遗产的保护。但是,在保 护的过程中仍然暴露了诸多问题。 (一)经济建设和旅游发展对辽西走廊文化 遗产造成空前破坏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 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社会经历着剧烈的 变化。在现代化进程中,人类对遗产的破坏也前 所未有。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相关管理部门大 搞经济建设,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忽视或无视 世界遗产,在修路、建楼、架桥、扩建旅游区等基 本建设中,无数遗产遭到毁灭性破坏,遗产所处 的环境日益恶化,一些遗产地面临严重危机。调 查过程中,兴城居民告诉我们:按照兴城古城原 有的建筑规定,城内建筑物不得高于城墙,而今 这一规定已被旅游发展所需打破。由此凸显出, 管理部门在旅游经济的驱使下,肆无忌惮地对 兴城古城进行开发利用,置保护于不顾。 (二)官方与民众淡薄的保护意识对辽西走 廊文化遗产造成无形破坏 在遗产保护方面,较日本、韩国而言,我圈 官方政府的保护意识不强,保护力度不够,法 律法规不健全。在辽西走廊考察时发现,民众 随意破坏遗产,“到此一游”随处可见,旅游者 在遗产地旅游过程中随地乱扔垃圾,使文化遗 产所处环境不断恶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方面,部分传承人没有真正履行传承遗产的义 务,致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无人。 (三)自然灾害对辽西走廊文化遗产造成不 可估量的破坏 遭受自然灾害的破坏,这要求管理部门做好应 急预案,加强危机管理意识。 四、辽西走廊文化遗产的保护对策 辽西走廊文化遗产的保护要遵循原真性保 护、原整性保护、可持续性保护三大原则。保护 原则是指导思想,关键在于保护实践,对于锦州 地区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 手: (一)全面开展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加强文 化遗产立法保护 辽西走廊四市应加强文化遗产的官方保护 力度,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四个城市各级政府应 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充分利用已有工作 成果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门别类地制定普 查方案,组织开展对文化遗产的现状调查,全面 了解和掌握各地区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 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使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方法,对 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 案和数据库。201 1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 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非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法可依。但是,我国物质类 文化遗产的保护只是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 物保护法》,很多方面有待于完善。保护辽西走 廊文化遗产,应在我国现有文化遗产保护法律 法规的指导下,制定并颁布适合本地实情的地 方性法规,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为文化遗产保 护提供保障。 (二)提高民众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加大教 育保护力度 民众是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主体,但是 在现代市场经济和不法商人的利诱下,普通百 姓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并不高,认识不到文化 遗产保护的特殊意义和对本民族身份彰显的重 要性,一旦有利可图,随意开发、转让、毁坏等现 象层出不穷,使恢复和保护难度增大。因此,辽 廊区域内所有的文化遗产串联起来,形成空间 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利用、传承,能够使 西走廊四市要提高民众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使 布局, 得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深入人心,形成自发、自觉 辽西走廊文化遗产在东北区域内绽放光彩。的保护意识,避免文化遗产项目旅游化同。同时, 参考文献: 要重视学校教育的作用,通过教育宣传,保护文 化遗产f 。 (三)重视文化遗产的危机管理,努力构建 f1]辽宁省旅游局.导游基础知识[M】.北京:旅游教育 出版社,2004:219. 辽西走廊遗产廊道 重视对辽西走廊文化遗产的危机管理,有 利于实现对辽西走廊文化遗产的实时监控,完 [2】牛广臣.锦州春秋纪事[M].北京:方志出版社, 1998:164. 【3]赵振新,吴玉林.锦州市文物志【M】.北京:学苑出版 社.2005:98. 善文化遗产地的管理功能,确保突如其来的灾 害对文化遗产造成的威胁最小,甚至不构成威 胁,以此增强其竞争能力。加强辽西走廊文化遗 产的保护,目的是构建辽西走廊遗产廊道。遗产 廊道是拥有特色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最 重要的特点是将同一地理区域内的多个文化旅 游吸引物和旅游设施串连在一起。它不仅强调 了一系列遗产保护的文化意义,而且强调了其 【4]任仲书.辽西及周边地区辽金时期考古发现和遗 址发掘资料汇编『Ⅵ.].武汉:长江出版社,2008:147. 【5】赵杰,周洪山.北宁市文物志[M].沈阳:辽宁民族出 版社.1996:151-154. 【6]陈华文.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几个问 题f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87-91. [7]于富业.论黑龙江省鄂伦春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保护与利用【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5):154—157. (责任编辑郑艳凤) 生态价值和经济性,其目标是包括遗产保护、休 闲、教育、生态功能在内的多赢战略。将辽西走 Research OH Prote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in Western Liaoning Corridor YU Fu—ye (College of Arts and Communications,Bohai University,Jinzhou 12101 3,China) Abstract:In Western Liaoning Corridor is widely distributed the cultural heritage with local co10rs. which is valuable in the fields of science,culture,history,arts and economyreflecting the unic『ue cuIture ,and tradition of Western Liaoning Corridor.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local ec0n0mv and cu1ture in 渤海大学掌报二。J五年兰翁 Western Liaoning Corridor analyzing the problems arising from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area, SO that countermeasures are proposed to construct cultural heritage corridor for Western Liaoning Corridor. Key words:Western Liaoning Corridor;cuhural heritage;protectio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