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教育体制差异及学术交流
中国与俄罗斯虽为邻国,但是两国因为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内涵、历史状况等方面的不同,使得中俄两国在教育体制上具有显著的差异。两国所采取的不同的教育体制都很好地适应了本国实际国情的需要,同时通过两国之间的学术交流,加强了两国教育体制方面的互相借鉴及学习,极大地促进了两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的共同发展。
总的来说,中俄的学校教育制度均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及高等教育,不过这其中具体阶段的国民教育又有所不同。俄罗斯的学前教育机构分为四大类:国立幼儿园、机关或企事业单位附属幼儿园、私人幼儿园和家庭式幼儿园。目前,俄罗斯以国立幼儿园为主,其他三类幼儿园数量极少。尤其是机关或企事业单位附属幼儿园,其数量本来不多,近几年来进一步缩减。与基本免费的国立幼儿园和企事业单位幼儿园相比,一些私立幼儿园和家庭幼儿园的入园要相对容易些,但收费昂贵,不是一般工薪阶层家庭能够承受的。同世界其它国家一样,入园难也成为俄罗斯面临的热点难题之一。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全国幼儿园数量严重不足。进入21世纪后,俄罗斯整体经济形势转好,政府实行鼓励生育政策,俄婴幼儿童数量稳步上升。然而,幼儿园数量却呈逐年下降趋势,幼儿入园难问题变得日趋尖锐。目前,莫斯科等待入园的儿童之多,排队之长,以致于婴儿一生下来就得排队,只有这样,到了三岁入园年龄才能进园。“现在,许多家长被告知,您孩子虽然三岁了,但对不起,本园没有空位”。许多儿童到了4-5岁才得以入园。与俄罗斯相类似的,我国的学前教育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一是我国的学前教育不是很成体系,存在着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不均匀,并且师资力量配比不够;二是一些学前教育机构虽硬件设施齐全,但是在收费上却是一般的工薪阶级家庭难以承受的;三是国家对学前教育这些方面的重视不够,特别是在农村及偏远地区。学龄前儿童“入园难、入园贵”等问题是中俄教育体制中共同面临的问题,因而两国可以加强交流,借鉴其他国家的做法来解决这一难题。
第二,在初等教育体系中,中俄两国具体的实施方式不同。在中国初等教育即实行九年义务制教育,各级人民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学。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以及有关社会组织和个人有义务使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并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这一制度有利于提高我国公民的知识文化水平、为促进扫除文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从而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大量的建设性人才,增强了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俄罗斯的初等教育也即小学阶段1-3、4 年级。目前俄罗斯小学阶段有6岁和7岁入学两种学制,即7岁入学,小学阶段为3年,6岁入学,小学阶段为4年。6岁入学的学生约占小学生总数的15%。小学的教育任务是为儿童的全面发展奠定初步基础。保证正确掌握语言文字的朗读、书写与使用,学会基本的计算技巧,同时,还对儿童进行健康教育、公民教育,使学生形成和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培养其良好的学习和劳动的习惯,并培养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小学阶段的教学内容主要由俄语、数学、造型艺术、音乐、体育、劳动教学和选修课。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俄罗斯的初等教育在学年的划分上与中国有所不同,并且俄罗斯在初等教育中更注重学生自身兴趣的开发及发展,并给予了他们自己以时间;而在中国更多的是繁重的课业、一味的学习做题,所谓的素质教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似乎成了一句空话,很多学生并不能享受学习的快乐,有的甚至产生厌恶之情。
在高等教育方面,中国的高等教育从改革开放来,坚持走改革开放的路线,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总体规模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可谓高等教育大国。但成为高等教育强国,教育质量还急待提高。俄罗斯作为教育强国,其高等教育已有百余年历史,具有良好的传统和很高的国际声誉。俄罗斯历史上曾经是文化教育十分落后的国家。十月革命后,苏联十分注重教育,并采取了很多强有力的措施,彻底改变了俄罗斯的教育落后的面貌。自进入二十世纪以来,全国高等学府入学人数自230万骤增到710万。世界每一万个高校生中俄罗斯人数位居世界第一。社会主义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风向标,中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一方面,高校不可能“独立”,而是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实
行“自治”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投入主要依靠国家拨款;另一方面,高校教育时刻紧跟社会主义发展步伐,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进行学科学时以及教学资源的分配。而俄罗斯的高等教育则十分注重多元化,俄罗斯非常注重青年的全面素质,医学、艺术、体育等领域百花齐放。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资源流失、高校毕业生与实际社会需求脱轨则成为中俄高等教育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另外,俄罗斯的职业教育跟我国国内的职业教育有很大差异,中国的职业教育多是作为高考落榜者的一项选择,并不是很受人们欢迎的一类教育。而在俄罗斯,实施职业技术教育的学校有三种:(1)职业技术学校,招收不完全中学毕业生,修业1~2年,培养从事最简单工种的工人;(2)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招收不完全中学毕业生,修业3~4年,培养高度熟练技巧的工人,同时接受完全中学教育。近年来第一种学校逐渐被第二种学校所代替;(3)技术学校,招收完全中学毕业生,修业1~2年,培养掌握复杂技能的工人和初级技术员。此外,为提高在职工人的技能水平,还设有业余职业学校,修业3~4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课程设置大体是:普通教育的总时数占40%,专业教育占20%,生产技术训练占40%。所开设的专业达1100种,以适应国民经济生产的各个部门需要。毕业生中10%的优秀毕业生允许直接报考高等学校,其他学生则必须工作三年以上才能报考。
近年来,中俄两方非常注重高等教育领域的交流和合作,尤其是在创新性大学建设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方面:1. 2006年“中俄文化年”中俄开展了一系列重要学术交流活动。 3月20日 ,“21世纪初期中俄教育比较研究”项目研讨会在北京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举行。10月14日,俄罗斯还推出了“21世纪俄罗斯高等教育展”。2.2008年 3月29日,俄中高等教育发展国际研讨会在莫斯科大学举行。来自俄罗斯和中国的学者从比较的角度就俄罗斯和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问题进行了探讨。3.本月初,莫斯科华人华侨教授协会成立,为中俄两国学者专家开展在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搭建了平台。4.2008中俄大学校长论坛17日在北京大学举行,12所中国高校和13所俄罗斯院校的校长出
席会议,聚焦“社会变革与高等教育发展”。据悉,始于2006年的中俄大学校长论坛已作为中俄两国成功互办“国家年”中效果好、影响广的一项活动,被列入机制化项目。此外,中俄两国的留学生交流2004年-2005年度在俄高校深造的中国学生人数达到12458人,现在,有15000之众。在所有亚洲国家中,中国在俄留学生人数最多。
学术交流是推动科学发展造就科学人才的重要条件。从历史上看,凡是科学繁荣的地方,学术交流活动都非常活跃,学术空气浓厚,人才济济,成果累累。中俄两国之间的学术交流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起着巨大作用,也是发现和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这是因为,学术交流是“研究能力的粘合剂\",通过“粘合\",实现科学劳动者之间的智力协作;学术交流是“智力的弹性碰撞”,通过“碰撞’’,激发出各种“学术思想火花\";学术交流是“知识的播种机”,通过交流,使新的科学知识得以广泛传播。从而使科学劳动者互相启发,共同切磋,活跃学术思想,加快研究工作的速度,带动整个学术水平的提声,高等学校设有各种专业,多门学科,人才荟萃,有着学术交流的天然条件。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学科之间互相交叉和渗透,科学技术情报信息按几何级数不断增长,如果不加强学术交流,’特别是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就很难跟上科学发展的时代,要办好高等学校是不可能的。因此,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加强国际学术交流,是高等学校的一个特点。
南北相邻的中国和俄罗斯作为世界人口和领土大国,同处于社会转型期,其在教育领域的比较,对中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因而分析两国教育体制差异及加强两国学术交流有利于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及推动我国培养创新型人才有重大意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