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黄廖本)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1.现代汉语:
是现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现代汉语既有多种方言,也有民族共同语。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甚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方言:全民语言即民族共同语的地方变体或地域分支,是从属于民族共同语的语言低级形式,是为全民范围内某一地区的人民服务的,并不是与普通话并立的独立形式。
2.现代汉语七大方言及其代表方言:
北方方言(北京话)、吴方言(苏州话/上海话)、湘方言(长沙话)、赣方言(南昌话)、客家方言(广东梅县话)、闽方言(福州话/厦门话)、粤方言(广州话)。
汉语规范化:根据汉语发展的规律来确定和推广语音、语法、词汇各方面的标准,以便更进一步的发挥汉语的社会交际作用,促使其朝健康的方向发展。
语言的社会属性:作为社会交际作用的语言其语音总是附载着一定的语音内容—词义,表示特定的社会概念,而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示什么样的语音内容不是由个人决定的,而是由使用该语言的社会成员约定成俗的,即词语所表示的意义是由社会赋予的,这就是语言的社会属性。
第二章语音 第一节语音概说
1.语音:是人类说话的声音,是有意义内容的语言成分的外部形式,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一种社会现象。记语音具有物理属性、生理属性、社会属性,其中社会属性是语音的本质属性。
(人类说话是发音器官发出来的表达一定意义的声音,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言的交际只能得以实现的物质手段,语言必须凭
借语音才能表达出来。)
乐音:周期性出现重复波形的音波。 噪音:不是周期性出现重复波形的音波。 2.语音的物理属性,即音高、音强、音长、音色。 音高:指声音的高低,它决定于发音体振动的快慢。
音强:指声音的强弱,它与发音体振动幅度的大小有关。发音体颤动的幅度叫做“振幅”,振幅越大,声音就强,反之则弱。
音长:指的是声音的长短,它决定于发音体振动时间的久暂。 音色:又叫音质,指的是声音的特色。音色的差别主要决定于物体振动所形成的音波波纹的曲折形式不同。(决定音色的三个条件:发音体、发音方法、发音时共鸣器的形状。)
3.语音的社会属性表现在两个主要方面:一是从语音表示意义的社会性看出来,一是从语音的系统性上看。
4.音素:是最小的语音单位。它是从音色的角度划分出来的。普通话的音素可以分为元音音素、辅音音素两大类。
5.元音:气流颤动声带,在口腔、咽头不受阻碍而形成的音素,又叫母音。
6.辅音:气流在口腔或咽头受阻碍而形成的音素,又叫子音。 7.辅元音的主要区别:
1)发辅音时,气流通过咽头、口腔会要受到某个部位的阻碍;发元音时,气流通过咽头、口腔不受阻碍。(这是最主要的区别)
2)发辅音时,发音器官成阻部位特别紧张;发元音时,发音器官各部位保持均衡的紧张状态。
3)发辅音时,气流较强;发元音时,气流较弱。
4)发辅音时,声带不一定振动,声音一般不响亮;发元音时,声带振动,声音比辅音响亮。
8.音节:由音素构成,是交谈时自然感到的最小语音单位。一般说来,一个汉字一个音节。
(正确理解一个汉字代表一个音节的一般性和例外的特殊性。) 9.音位:是一个语音系统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也就
是按语音的辨义作用归纳出的音类。
10.声母:位于音节前段,主要由辅音构成。
11.韵母:位于音节的后段,由元音或元音加辅音构成。
12.声调:指的是依附在声韵结构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音高变化。
第二节声母
1.发音部位:发音时气流受到阻碍的位置。
(根据发音部位的不同,普通话声母可以分为七类:双唇音、唇齿音、舌尖前音、舌尖中音、舌尖后音、舌面前音、舌面后音。)
2.发音方法:发音时喉头、口腔和鼻腔节制气流的方式和状况。 (从发音方法看,普通话声母⑴从阻碍方式上,分为:塞音、擦音、塞擦音、鼻音、边音;
⑵看声带是否颤动,可分为:清音和浊音;⑶看气流的强弱,塞音、塞擦音可分为:送气音和不送
气音。) 第三节韵母
1.韵腹:是韵母的主干,声音最清晰响亮,也叫“主要元音”,由十个单元音充当。
2.韵头:介于声母和韵腹之间,表示复韵母的发音起点,发音轻而短。只有i、u、ü。
3.韵尾:表示复韵母滑动的最后方向,音质含混不清。限于高元音i、u 和鼻辅音n、ng。
4单元音:是发音时舌位、唇形及开口度始终不变的元音。 5.复元音韵母:由复元音构成,复元音指的是:发音时舌位、唇形都有变化的元音。
复元音的发音特点:从一个元音的发音状况快速向另一个元音的发音状况过渡舌位的高低前后、口腔的开闭、唇形的圆展,都是逐渐变动的,不是突变的、跳动的,中间有一串过渡音;同时气流不中断,中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发的音围绕一个中心形成一个整体。
6. 韵母按结构可分为:单元音韵母、复元音韵母、带鼻音韵母。
按韵母开头的元音发音口形,可分为: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
按韵尾分为:无韵尾韵母、元音韵尾韵母、鼻音韵尾韵母。 6.带鼻音韵母:由元音和鼻辅音韵尾构成。
7.四呼:按韵母开头的元音口形分的类。把韵母开头的发音按唇形和舌位的不同,分为开、齐、合、撮四
个呼。
⑴开口呼:韵母不是i、u、ü和不以i、u、ü起头的韵母属于开口呼。
⑵齐齿呼:i或以i起头的韵母属于齐齿呼。 ⑶合口呼:u或以u起头的韵母属于合口呼。 ⑷撮口呼:ü或以ü起头的韵母属于撮口呼。
7.押韵:是把两个以上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放在诗句的同一位置上,使声音和谐悦耳的情况。韵脚指各句押韵的字。
押韵的字只要求韵腹和韵尾相同。 第四节声调
1..声调:贯穿整个音节的语音的高低升降变化,是整个汉语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其性质主要取决于音高,又叫字调。
2.调值:指音节高低升降曲直长短的变化形式,也就是声调的实际音值或读法。
调值的语音特点:⑴调值主要由音高构成,音的高低决定于频率的高低。
⑵构成调值的相对音高在读音上是连续的,渐变的,中间没有停顿,没有跳跃。
3.相对音高:就是用比较的方法确定的同一基调的音高变化形式和幅度。
4.五度标记法:是用五度竖标来标记调值相对音高的一种方法。 5.调类:即声调的种类,就是把调值相同的字归纳在一起所建立的类。
6.普通话有四种基本调值:
⑴阴平(第一声),也叫高平调或55调 ⑵阳平(第二声),也叫高升调或35调 ⑶上声(第三声),也叫降升调或214调 ⑷去声(第四声),也叫全降调或51调 第五节:音节
音节:是交谈时自然感到的最小语音单位。从发音来说,是发音过程中发音器官肌肉的一次从紧张到松弛的过程。
(普通话音节结构的特点:一个音节最名可以用四个音素符号;元音在音节中占优势;音节可以没有辅音;
汉语音节都有声调,都有韵腹;可以没有辅音声母、韵头和韵尾。)
拼音:把分析出来的声母、韵母拼合起来,构成一个音节就是拼音。
拼音应注意的问题:声母要用本音;声母、韵母之间不要有停顿;要念准韵头。
拼音的方法有三种:声韵两拼法,声介与韵身合拼法、三拼法、整体认读法。
声韵配合口诀:
双唇、d、t 不拼撮,舌面前不拼开与合。f与舌根、尖前、后,不拼齐和撮。四呼均能相拼合,仅有n和l。
第六节音变
音变:是指在语流中,连着念的音素、音节或声调因为前后互相影响而发生变化的现象。
变调:有些音节的声调在语流中连着念会起一定的变化,与单念时调值不同,这种声调的变化叫做变调。
音节变调多数是受后一个音节声调的影响引起的。
轻声:是四声在一定条件下变成比原调又轻又短的声调变体。 注意:轻声没有固定的调值,并非属于第五种声调,而是四声的特殊音变。
轻声音节的变化与语音的四种物理属性都有关系:
在音高上不固定,是因受前一个字声调的影响而不同;音强变弱;音长变短;音色变化不定,听感上显得又短又模糊。
儿化:“儿化”指的是一个音节中,韵母带上卷舌音色的一种特殊音变现象。这种卷舌化了的韵母就叫做“儿化韵”。
用汉语拼音字母拼写儿化音节,只需在原来的音节之后加上“r”(表示卷舌作用)就可以了。
第七节;音位
音位:是一个语音系统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也是按语音的辨义作用归纳出来的音类。
“元音音位”:是从元音中归纳出来的音位; “辅音音位”:是从辅音中归纳出来的音位;
“音质音位”:是由音素成分构成的音位,又叫音段音位。 声调音位,主要由音高特征构成,属于“非音质音位”,又叫超音段音位。
音位变体:一个音位往往包含一些不同的音,这些音就叫做这个音位的“音位变体”。
归纳音位的重要标准:语音的辨义功能、互补分布、音感差异。 条件变体;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音位变体叫条件变体。
自由变体:没有环境的限制,可以自由替换而不影响意义的音位变体叫自由变体。
区别特征:如果某种语言的语音差异可以造成意义的不同,这种语音差异就有音位的对立,构成这种差异的语音特征叫区别特征。
互补分布:音位变体的分布情况,音位的不同的条件变体各有自己的分布条件,绝不能出现在相同的位置上,因而它们出现的位置是相互补充的。
语流音变:一个音和其他的音结合成一串其它的音,就会相互影响,产生语音的变化。
历史音变:经过长时间的历史演变而造成的语音变化叫历史音变。 第八节朗读和语调
语调:说话或朗读时,句子有停顿,声音有轻重快慢和高低长短的变化,这些总称语调。
停顿:是指说话或朗读时,段落之间,语句中间、后头出现的间歇。
重音:指语句中念得比较重,听起来特别清晰的音。
句调:是指整句话的音高升降的变化。句调的四种形式:升调、降调、平调、曲调。
意群:从意义上的联系来看,词与词可以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意义整体,这就叫作“意群”。
第三章文字 第一节汉字概说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它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成为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它是汉族人的祖先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创造出来的。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
六国古文:战国时期秦国的文字变化较小,我们把秦以外的诸侯国的文字称之为六国古文。
隶变:用横、竖、撇、点、捺等笔画转写隶书所发生的变化。 世界上的文字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表音文字,一类是表意文字。表音文字包括音素文字、音节文字;表意文字包括语素文字、表词文字。
汉字的形体演变:
甲骨文:通行于殷商时代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金文:通行于西周青铜器上的文字,又叫钟鼎文。 篆书:有大篆和小篆。
大篆:春秋战国时代秦国的文字。字形比金文整齐,笔画均匀,仍有少量异体字。以籀文和石鼓文为典型代表。
小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整理、推行的标准字体。字形更匀称、整齐,笔画圆转、简化,异体字基本废除了。
隶书:分为秦隶和汉隶。
秦隶:是产生于秦代的隶书。把小篆圆转弧形的笔画变成方折平直的笔画,基本摆脱了古文字象形的特点。
汉隶:是在秦隶的基础上演变来的,是汉代通行的字体。字形规整,撇、捺、长横有波磔,很少有篆书的残存痕迹。
楷书:又叫真书、正书。楷书是从隶书发展演变来的,兴于汉末,盛行于魏晋,是通行时间最长的标准字体。字形方正,笔画没有波磔,书写方便。
草书:包括章草、今草、狂草三种。
章草:是隶书的草写体,东汉章帝时盛行,笔画有汉隶的波磔,虽有连笔,但字字独立。
今草:产生于东汉末,形体连绵,字字顾盼呼应,贯通一气,笔形没有波磔。
狂草:产生于唐代,变化多端,极难辨认,变成了纯艺术品。 行书:产生于东汉末,一直运用至今,形体近楷不拘,近草不放,笔画连绵,各字独立,易写好认。
第三节汉字的结构
现行汉字的结构单位有两级:笔画和部件。
笔画:是构成汉字字形的最小连笔单位。从落笔到起笔所写的点和线叫一笔或画。
五种基本笔画:横、竖、撇、点、折。复合笔画: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笔画的连接。
部件:又称偏旁,是由笔画组成的具有组配汉字功能的构字单位。 按能否独立成字,分为成字部件和非成字部件; 按笔画的多少,分为单笔部件、多笔部件;
按能否再切分成小的部件,可分为单一部件和复合部件; 按部件切分出先后层次,可分为一级部件、二级部件、三级部件等。
根据汉字部件的多少,汉字可分为独体字(只有一个部件)和合体字(有多个部件)。
部首:是字书中的各部的首字,具有字形归类作用。
笔顺:是书写汉字时笔画的先后顺序。 汉字造字法:指汉字的构造方式。
六书:古人把汉字的结构方式和使用方式归结为六种类型,称为“六书”。
“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汉字的结构形体,转注、假借指的是汉字的使用方式。
象形:就是用描绘事物形状来表示字义的造字法。
指事:就是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来表示字义的造字法。
会意:用两个或几个部件合成一个字,把这些部件的意义合成新字的意义,这种造字法叫会意。
形声:由表示字义类属的部件和表示字音的部件组成新字,这种造字法叫形声。
形旁和声旁的部位:左形右声、右形左声、上形下声、下形上声、外形内声、内形外声。
形旁的作用:表示字的意义类属,帮助了解和区别字的意义。 形旁的局限性:
⑴由于社会的发展,客观事物的变化,有些形旁的意义不好理解。如:篇、简。
⑵字义的演变,假借字的存在,形旁也不好理解。如:颁、颗。 ⑶由于字形的变化,有的形旁不好辨认了,或位置特殊。如:“辨”从刀辡声,“恭”从心共声,“疆”
从土彊声。
声旁的作用:表示读音,大约有?的形声字声旁和整个字的读音完全相同。有些形声字同声旁的读音不完全相同,但也有一定的规律,可以帮助区别形似字。
声旁的局限性:
⑴由于古今语音的演变等原因,大约有?的形声字的声旁同整个字的读音不完全相同。
⑵有的声旁不容易分辨出来。如:“在”从土才声,“布”从巾
父声。
⑶有些声旁现在不单用,一般人不知道它的读音。如:“宅、温、谬”中的“乇、昷、翏”
等。
汉字的标准化:对汉字的“四定”,即定量、定形、定音、定序。 第四章词汇
第一节词汇、词汇单位和词的结构
词汇:又称语汇,是一种语言里所有的(或特定范围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
词汇是词的集合体,词汇和词的关系是集体和个体的关系。 语素:是最小的有音有意的语言单位。
(意义分两种:表示事物、现象的意义叫词汇意义;只表示语法作用的意义叫语法意义。)
[能够使用替代法来确定语素。掌握语素的不同分类,按照音节的多少,可以分为单音节语素和多音节语素;
按照组合能力(成句或构词能力),可以分为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不定位不成词语素和定位成词语素)。] 成词语素:能够独立成词的语素叫成词语素,又叫自由语素。成词语素能够单独成词,也能够跟其他语素组合成词。
不成词语素:不能单独成词的语素叫不成词语素,必须跟别的语素组合成词。
不定位不成词语素:可以承担所组成的词的全部或部分基本意义,位置自由。
定位不成词语素:不能独立成词,而且同别的语素组合成词时位置是固定的,只表示一些附加的意义,又叫词缀。
确定语素可以采用替代法:用已知语素替代有待确定是不是语素的语言单位。注意:替代必须是双向的,在替代中保持意义的基本一致。
词:是语言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有音有义单位,它由语素构成。是构成短语和句子的备用单位,一部分词加上句调可以单独成句。
(词与语素的区别方法——剩余法;词与短语的区别方法——扩展法。)
短语:是由词逐层组成的语言单位。是在语义上和语法上都能搭配而没有句调的一组词,是造句的备用单位。也叫词组,是大于词的语言单位。
固定短语:是词跟词的固定组合,一般不能任意增减、改换其中的词语。
(可以分为专名和熟语两类。其中熟语包括成语、惯用语、歇后语。)
自由短语:是词跟词按表达的需要的临时组合。 略语:是语言中经过压缩和省略的词语。 (可分为两类:简称和数词略语。
简称:和全称相对,是较复杂名称的简化形式。
数词略语:就是对一些联合结构,选择其中各项的共同成分加上所包含的项数,即构成数词略语。)
词根:指意义实在、在合成词内位置不固定的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
词缀:指意义不实在、在合成词内位置固定的不成词语素。 单纯词: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叫做单纯词。
按照音节的多少,可以分为单音节和多音节单纯词,多音节的单纯词主要分为联绵词、叠音词、音译外来词。
联绵词:指两个不同的音节连缀表示一个意义而不能拆开成两个语素的词。
包括双声、叠韵和非双声叠韵。
双声的:指两个音节声母相同的联绵词。如:参差、慷慨、仿佛、忐忑;
叠韵的:指两个音节的“韵”相同的联绵词。如:蜻蜓、彷徨、窈窕、叮咛、峥嵘;
其他:指两个音节声韵都不同的联绵词。如:蝴蝶、芙蓉、蝙蝠、鸳鸯。
叠音词:由不成语素的音节重叠构成,它只是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如:猩猩、姥姥、饽饽、潺潺、皑皑、瑟瑟。
音译外来词:葡萄、咖啡、的士、沙发、尼龙、巧克力、歇斯底里。
合成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词。
[合成词的三种构词方式:a复合式(联合型、偏正型、补充型、动宾型、主谓型)、
b重叠式、 c附加式(前加式和后加式)。例如:娘子(附加)、铁路(复合)、星星(重叠)。]
复合式:至少要两个不相同的词根结合在一起构成。 重叠式:由相同的词根语素重叠构成。 附加式:由词根和词缀构成。
词缀在词根前的叫前缀(老—,第—,小—,阿—);词缀在词根后的叫后缀(—子、头、儿、性、者、化、于)
离合词:现代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拆开来使用,如“鞠躬——鞠了一个躬”,“我洗了个澡”,“大家拿出课本来”,称之为离合词。合起来算一个词,分开用时算两个词。现代汉语中的离合词有四百多个,
大部分是动宾式。 第二节词义的性质和构成
词义:是词的意义,包括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即词的内容。词义有广狭之分,狭义的词义通常是指词汇意义,广义的词义包括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
词义的性质:
1.概括性:词义为了准确地反映词所表示的对象的范围,便须舍弃各种事物或现象的具体的个别的特征,概括出对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
2.模糊性:词义的界限有不确定性,它来源于词所指的事物边界不清,它是客观事物连续性的反映。但是词义的模糊性与精确性是相对而言的。
3.民族性:同类事物不同的语言用不同的词来表示,词义概括的对象范围可以不同。词义的民族性不仅表现在理性意义上,也表现在附加色彩上。
词义的分类:理性义和色彩义。
理性义:又叫概念义、主要意义,是指词义中同表达概念有关的意义部分。
其作用在于给词所联系的事物划定一个范围。
色彩义:理性义是词义中的主要部分,词还有附属于理性义的色彩义,也可称做附属义。它附着在词的理性义之上表达人或语境所赋予的特定感受。
色彩义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感情色彩:其中具有褒义感情色彩的叫做褒义词,具有贬义感情色彩的叫做贬义词,既没有褒义色彩又没有贬义色彩的叫做中性词。
语体色彩:又叫文体色彩,有些词由于经常用在某种语体中,便带上了该语体所特有的色彩。分为书面语色彩和口语色彩。
形象色彩:表示具体事物的词,往往给人一种形象感,这种形象感来自对该事物的形象的概括。
具有形象色彩的词有形态、动态、颜色、声音等方面 第三节义项和义素
义项:是词的理性意义的分项说明。一个词往往有多个义项,一个词的各个义项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各有自己的出现环境。
义项的分类
1.基本义:词的基本的和常用的一个义项,其他的义项一般是由这个义项直接或间接地发展转化而来。
2.转义:由基本义直接或间接地发展转化而来,转义是相对于基本义而言的,分为引申义和比喻义两种。
引申义:在基本义的基础上经过推演发展而产生的意义。 它又分成近引申和远引申,引申的方式有线条型、放射型、混合型三种。(如“跑”的基本意是“两只脚或条腿迅速前进”,引申出“为某种事务而奔走”[如“跑材料”],再引申出“物体离开了应该在
的位置”[如“跑油、跑走”])
比喻义:借用一个词的基本义来比喻另一种事物,这时所产生的新的意义是比喻义。
(如“帽子”的基本义是“戴在头上保暖、防雨、遮日光等或做装饰的用品”,后用来比喻“罪名和坏的名义”)
词根据义项的多少可分为单义词和多义词。 单义词:只有一个义项的词叫单义词。
多义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义项的词、(彼此间有意义联系的词)叫多义词。一词多义,几个意义之间有联系。
同音词:是指语音相同而意义之间并无联系的一组词。是多词同音。
同源词:汉语词汇当中,有一些声音形式相类相同、同时在词义上又相近似、相联系的词,这样“音近义通”的词,语言学上叫做“同源词”。同源词在历史上曾经来自,同一语源,常常以某一个概念为中心,形成一个词族。如:筐—框
义素:又叫词的语义成分或语义特征,是构成词义的最小意义单位,也就是词义的区别特征。
同组中的共同特征叫共同义素,区别特征叫区别义素。
义素分析:义素分析法是现代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成果和基本方法,它深入到词义的内部微观结构,系统地反映词义之间的相互区别和联系,能够较好地说明词义的聚合关系或组合关系,对于词义分析的形式化、精确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其步骤是:1明确分析对象
2根据所选定的词,进行词义间的比较,找出其共同特征与区别特征,即找出相应的义素。
3义素确定后,采取种种方法进行表达。 第四节词义的聚合——语义场
语义场:是通过不同词之间的对比,根据它们词义的共同特点或关系划分出来的类。
同一语义场的各词义既有共同义素又有区别义素。
语义场与类属词的区别:类属词总是由上下位词构成,语义场主要是由同一层次的各词构成,因此可以存在没有上位词的语义场。
语义场分析:语义场由于各成员相互之间的关系不同,可以分出不同的种类。
1.类属义场:类属义场的成员同属于一个较大的类。如:桌子—椅子—板凳同属家具类
2.顺序义场:顺序义场的各成员按照某种固定的顺序排列。如:小学—中学—大学
(有些顺序义场可以周而复始,叫做“循环义场”,如:春—夏—秋—冬)
3.关系义场:关系义场一般由两个成员组成,二者处于某种关系的两端,互相对立、互相依靠。
如:老师—学生是因教育关系形成的语义场。“教育”是这个义场的关系义素。
同义义场: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组成的语义场。同一义场中的各个词叫做同义词。
(同义词是指意义相同、相近的一组词。意义相近是指义项中的主要义素是共同的,而在一些次要义素上有区别。)
从义项上看,只要有一个重要义项相同的一组词即可称为同义词。 (等义词:两个词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意义都相同。近义词:两个词意义和用法上有细微差别。)
同义词的差别表现在:
①理性意义方面的差别。从意义的轻重、范围的大小、集体与个体的不同、搭配对象不同来辨别;
②色彩方面的差别。从感情色彩不同、语体色彩不同来辨别; ③词性方面的差异。
辨析同义词的方法:从语境中去考察,考察它们可能出现的上下文语境,设想替换的可能性。一般来说可能替换的总是显示出同义词中相同的部分,不能替换的往往是差异所在。
同义词的作用:①使语言表达精确、严密;②使语体风格鲜明;
③使文句生动活泼和富于变化;④使语气委婉;⑤同义词连用,可以加强语势,使语意完
足。
反义义场:两个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可以构成反义义场,这两个词互为反义词。
反义词的类型:
①互补反义义场:如:生—死,动—静,有—无,曲—直,反—正,公—私
②极性反义义场。如:白—黑,大—小,高—低,粗—细 A C、D、E… B
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反义义场中的词总是成对的,但是两个词之间的语义范围、使用频率并不相等,这样就形成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
有些由形容词构成的反义词,两个词对“~不~”这个格式反应不一样。如“厚——薄”,一般提问题说“厚不厚”。
例如问冰层,⑴不知厚薄时,一般问:“冰层厚不厚?”回答可以是:“厚,有三尺厚。”也可以是:“薄,只有两寸。”只有在设想或担心其薄时,才问“薄不薄”,回答时只能说:薄/不薄。
⑵在“有多~”这样的格式中,一般情况下说“有多厚”,只有在已知为薄时才说“有
多薄”。
⑶在“有[数量]~”格式中,只能用“厚”,不能用“薄”。“有三尺厚”,不能说“有
两寸薄”,甚至已知为“薄”时也可以说:“薄,只有两寸厚”。可见,“厚”一方面是“薄”
的对立面,另一方面又可以代表“薄”。
反义词的作用:①运用反义词,可以揭示事物的矛盾,深刻表达事物特点;②连用可以加强语气,强调核心意思;
③可构成对偶、映衬,使之更加有力;④有对比作用,可以临时创造反义词,使语言更新
颖简练;
⑤还可以构成合成词或成语。(矛盾、迟早、破私立公、深入浅出、生离死别、欢天喜地)
第五节词义和语境的关系
语境:就是语言单位出现时的环境。一般分为上下文语境、情境语境(又叫社会现实语境)。
上下文语境:一般是指该词所处的同一个句子的其他词或短语。 情景语境:是指说话时的人物、背景、牵涉到的人或物,时间处所、社会环境以及说听双方的辅助交际手段(包括表情、姿态、手势等等非语言因素)。
语境对词义的影响:
l.语境使词义单一化;2.语境使词义具体化;3.语境增加临时性意义;4.语境表现出词义的选择性。
第六节现代汉语词汇的组成
基本词汇:是词汇中最主要的部分。它和语法一起构成语言的基础。
基本词汇的特点:稳固性、能产性、全民常用性。 一般词汇:语言中基本词汇以外的词汇就是一般词汇。
包括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行业语、隐语等。一般词汇的特点:有很大的灵活性。
古语词:是是现代汉语中仍使用的那部分古代汉语词语,是现代汉语的组成部分。
包括文言词和历史词。
文言词:所表示的事物和现象还存在于本民族现实生活中,但由于为别的词所替代,一般口语中已不大使用。
历史词:表示历史上的事物或现象的古语词,叫做历史词。 (古语词的作用:①使语言筒洁匀称;②可以表达庄重严肃的感情色彩;③可以表达幽默、讽刺等意义。)方言词:是普通话从各方言中吸取来的词。如:名堂、把戏、尴尬、蹩脚、垃圾……
外来词:也叫借词,指的是从外族语言里借来的词。
根据外来词的吸收方式和构造大致分为四类:
1.音译:照着外语词的声音用汉语的同音字对译过来的,一般叫音译词。
⑴纯音译的,如:休克、扑克、奥林匹克、苏打、巴士、沙发、苏维埃
⑵选用与外语的音节相同而且意义相同或相似的汉字来翻译的,如:苦力、逻辑、幽默、模特儿、维他命
2.部分音译部分意译的或音意兼译
先音译后意译:浪漫主义、沙文主义、马克思主义 先意译后音译:冰淇淋 3.音译后加注汉语语素
整个词音译之后外加一个表示义类的汉语语素。如:卡车、芭蕾舞、香槟酒、法兰绒、沙丁鱼、啤酒
4.借形
⑴字母式借形词,又叫字母词。
直接用外文缩略字母或与汉字组合而成的词,不是音译而是原形借词,是汉语外来词的新形式。
如:MTV,CT,CD,VS,WHO ⑵借用日语中的汉字词。
是日本人直接借用汉字创造的,汉语借回来不读日语读音而读汉字音,叫汉字式借形的。
如:景气、引渡、取缔、瓦斯、茶道、共产、元素、资本、直接、体操、主观。
行业语:是各种行业应用的专有词语。它不受地域限制,受社会专业范围限制。它也是丰富普通话词汇的源泉之一。
隐语:是个别社会集团或秘密组织中内部人懂得使用的特殊用语。 第七节熟语
熟语:是人们常用的定型化了的固定短语,是一种特殊的词汇单位。包括成语、惯用语和歇后语。
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含义丰富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
成语的基本特征:意义整体性、结构凝固性、风格典雅性。 成语的来源:神话寓言、历史故事、诗文语句、口头俗语。 成语的构造:并列结构、偏正结构、动宾结构、补充结构、主谓结构;连谓结构、兼语结构、紧缩结构、重叠结构。
惯用语:是指口语中短小定型的习用的短语。大都是三字的动宾短语。也有偏正式、主谓式。
歇后语:是由近似于谜面和谜底的两个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口头固定短语。分喻意和谐音两类。
喻意歇后语:它的前部分是一个比喻,后部分是对前部分的解释。如:大海里捞针——无处寻
谐音歇后语:它的后一部分是借助音同或音近现象表达意思。这是一种妙语双关的现象。
如:腊月里的萝卜——冻(动)了心 第八节, 词汇的发展变化和词汇的规范化
词汇的发展变化:新词的产生、旧词的逐渐消失和变化、词义的演变。
词汇的规范化:方言词的规范、外来词的规范、古语词的规范。 (词汇规范化的工作有两个方面:维护词语的既有规范,对普通话从方言词、古语词或其他语言新吸收进来的成分进行规范。三个原则:必要性、普遍性、明确性)
词义演变的途径:
⑴词义的扩大;扩大词所概括的对象范围。如:收获、健康、堡垒、搁浅。
“搁浅”由专指“船舶进入水浅的地方不能前进”,扩大到指称一切“事情遭到阻碍,不能进行”
⑵词义的缩小;缩小词所概括的对象范围。如:批判、为了、勾当、丈夫、国家。
“勾当”原有“办事”和“事情”两种意思;现在只剩下“事情”的意思,而且仅指坏事。
“批判”原义有评论优点、指出错误两个方面,现在只剩下“分
析、批驳错误”。
⑶词义的转移;表示甲类对象的词转用指称与之有关的乙类对象。如:灌溉、套话、检讨、爱人、走、斤。“行李”原指两国往来的使者,现在转移指出门时所带的提包、箱子等。
常用的释义方法:指示法、定义法、以词解词法、描绘法、分解法、入境法
第五章语法 第一节语法概说
语法:是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语法具有抽象性、稳固性、民族性。
语法单位可以分为四级:语素、词、短语、句子。 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是构词的备用单位。 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是构成短语和句子的备用单位。
短语:是意义上和语法上能搭配而没有句调的一组词,所以又叫词组。它是大于词而又不成句的语法单位,是造句的备用单位。(汉语组成短语的语法手段是语序和虚词。)
第二、三节词类(实词、虚词)
词类:是词的语法性质的分类。(划分词类的目的是说明语句的结构和各类词的用法。分类的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形态和意义,主要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
词的语法功能:
(1)词在语句里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即词的职务。表示在能不能充当句法成分和充当什么句法成分上。
实词都能充当句法成分,只是不同类的词会充当不同的句法成分。 (2)词与词或短语的组合能力,有两种表现:
A实词与另一些实词的组合能力。包括这一类能不能跟另一类组合,用什么方式组合,组合后发生什么关系,等等。
B虚词依附实词和短语的能力。包括虚词与什么实词结合,表示什么语法意义等。例如“的”用在偏正短语里表示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
“吗”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
词的形态:(1)构形形态,例如重叠,研究—研究研究; (2)构词形态,例如加词缀,凿(动词)——凿子(名词) 词的意义:是指语法上同类词的概括意义或意义类别。 实词:能够单独充当句法成分,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词。 实词可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数词、量词、副词、代词、拟声词、叹词。
虚词: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只有语法意义。其共同特点是:依附于实词或语句,表示语法意义;不能单独成句,不能单独作句法成分;不能重叠。
虚词分为: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词兼类的原则:一是兼类在同类词里只占少数;二是兼类词一定要声音相同.词义有联系,否则就是同音词。
第四节短语
短语共有八个短语成分:主语、谓语、动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和中心语。句子共有九个句法成分,除了上述八个外,还有一个独立语成分。
短语:是意义上和语法上能搭配而没有句调的一组词,又叫词组。(短语可以有两种分类:结构类和功能类。)
短语最重要的有两种分类:
(1)结构类,这是向内看的分类,主要看构成短语的词与词之间的结构关系,比如说主谓短语等结构类。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偏正短语(定中短语、状中短语)、中补短语、联合短语。
其他短语:连谓短语、兼语短语、同位短语、方位短语、量词短语、介词短语、助词短语(“的”字短语、比况短语、“所”字短语)
(2)功能类,这是向外看的分类,凭它进入更大的短语里担任职务的能力,即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相当于哪一类词,比如说名词性语法等功能类。(短语的功能类由它相当于哪类词的功能决定的。)
分为名词性短语和谓词性短语(动词性短语和形容词性短语)。 A 作句法成分,所有短语都能充当一个更大的短语里的组成成分;
B 成句,大部分短语加上句调能独立成句。
按短语构成要素是否凝固来分类,可分为固定短语、临时短语(非固定短语)。
短语可以从意义上分出单义短语、多义短语。
短语按它的成句能力来分:能加句调独立成句的叫自由短语,不能加句调独立成句的叫不自由短语,又叫黏着短语。
按照短语的层次多少划分,可以分成一层短语(简单短语)、多层短语(复合短语)。
多义短语:不止一个意义的短语叫做多义短语。形成多义结构的主要原因是语言结构有限而语义无穷。考察多义短语要从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两方面进行:1.结构关系不同的多义短语;2.语义关系不同的多义短语;3.结构和语义关系都不同的多义短语。
句子:是具有一个句调、能够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的语言单位。
第五节句法成分
句法成分:是句法结构的组成成分。分为:主语、谓语、动语、宾语、定语、状语、中心语、补语。
主语、谓语的构成材料:
1.主语:名词性主语由名词性词语充当,包括:名词、数词、名词性的代词、名词性短语,多表示人或事
物。
主语作为被陈述的对象,在句首能回答“谁”或“什么”等问题。 谓词性主语由谓词性词语充当,包括动词、形容词、动词性短语、形容词性短信(含主谓短语)、谓词性代词。这是以动作、性状或事情作陈述的对象。
2.谓语:由谓词性词语充当,在一定条件下也可由名词性词语充当。
可做谓语:动词性词语、形容词性词语、主谓短语、名词性词语 谓语的作用是对主语进行叙述、描写或判断,能回答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等问题。
主语的语义类型:
1.施事主语:主语表示发出动作行为的主体,即施事。
2.受事主语:主语表示承受动作、行为的客体,也就是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即受事。
3.中性主语:表示非施事、非受事的人或事物,又叫非施受主语。 谓语的意义类型:(谓语对主语的作用)
1.着重于叙述,主要由动词性词语充当。表示主语“做什么”或“怎么样”。
2.着重于描写,即描写主语的性状,主要由形容词性词语充当。表示主语“怎么样”。
3.着重于判断说明,即说明主语的类属或情况,表示主语“是什么”。
动语、宾语的构成材料:
1.动语:由动词性词语构成。由单个动词、动词带上补语或带动态助词构成。
2.宾语:1)名词性宾语 2)谓词性宾语(只能出现在能带谓词性词语的动语后边。)
宾语语义类型:
1.受事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直接支配、涉及的人或事物,包括动作的承受着、动作的对象。
2.施事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发出者、主动者。
3.中性宾语:表示施事、受事以外的宾语,即非施非受宾语。 (结果、处所、时间、工具、方式、原因、目的、类别、存在) 动词分类:见黄廖下册P63 定语的构成材料:实词和短语。 定语的语义类别:
(1)限制性定语:对中心语所指的事物范围加以限制,使之与同类事物区别开来。
作用是:给事物分类或划定范围,使语言更加准确严密。 名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区别词做定语多是限制性的,表示人
或事物的领有者、时间、处所、环境、范围、用途、质料、数量、性质、属性、来源等。
如:冬季的阳光、林子里的光线、教学设备……
(2)描写性定语:在语义上对中心语事物加以描写或形容。作用是:描绘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突出其中本来就有的某一特性,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
描写性定语多用:状态形容词、性质形容词的重叠式、拟声词等。 如:碧绿的田野、壮丽的故宫、绿油油的庄稼…… 定语和助词“的”:
1.单音节形容词做定语,通常不加“的”。红花、绿叶、新课本……
加“的”,有强调描写的作用。好的主意、新的课本…… 2.名词做定语,有时可直接修饰中心语,桦树皮、茅草屋顶……(这是把定中短语用作一种名称。)
A 单音节名词做定语,必须加“的”。人的性格、水的深度…… B 双音节名词做定语,中心语是单音节的,常常加“的”。黄河的水、野地的花……
3.人称代词做定语,表示领属者,一般要加“的”。你的书、我的朋友……
如果用在句子或更大的组合里,有时也可不用“的”。他把我书包拿走了……
4.动词做定语,(1)直接修饰中心语,组成一种名称,常见跟烹调有关的动词。如:活鱼、剩饭、烤肉……(2)要用“的”,如:写的字、编的草帽……
5.短语做定语,一般要加“的”。非常新颖的设计、有抱负的青年……
多层定语:
从最外层算起:领属、时间/处所、量词短语/指示代词、动词性短语和主谓短语、形容词性短语、表质料/ 属性/范围/的名词和动词
状语的构成材料:
副词、时间名词、能愿动词、形容词(特别是表示状态的形容词)、介词短语、量词短语、其他短语。
可以直接修饰动词作状语的一般名词、动词是少数,限于能用来表示动作方式手段、状态的词,如:集体购票、电话购票、笑脸迎人……
状语的语义类别:
(1)限制性状语:表示时间、处所、程度、否定、方式、手段、目的、范围、对象、数量、语气等。(2)描写性状语:从性质、状态方面对中心语事物加以描写或形容,在语法结构上也是修饰谓词性成分,,在语义指向上有些是描写动作状态,指向谓词性成分,有些是描写动作者的情态,指向名词性成分。
状语的位置:
状语一般放在主语后,一些表示时间、处所、范围、情态、条件、关涉对象或语气的状语有时也可出现在主语前;由“关于”组成的介词短语作状语,只能出现在句首。放在主语前的状语叫句首状语,修饰主谓短语或几个分句。
状语和助词“的”:
(1)单音节副词做状语,一般不加,有些双音节副词加不加均可。 (2)单音节形容词做状语比较少,大都不能加“地”。 (3)多音节形容词有相当一部分加不加都可以;少数不能加;少数必须加。
(4)代词、表时间或处所的名词、能愿动词、方位短语、介词短语做状语,都不加“地”;可加可不加的,加上了,有强调意味,突出状语。
多层状语:(从左到右)
条件、时间、处所、语气、范围、否定、程度、情态、对象 补语的构成材料:谓词性词语充当,说明:
⑴动作、行为的结果、状态、趋向、数量、时间、处所、可能性。 ⑵性状的程度。 补语的语义类别:
⑴结果补语(表示动作、行为导致的结果)
常用形容词,少数用动词、动词短语。前头不用“得”。 ⑵程度补语(表示达到极点或很高程度)中心语主要是性质形容词。本身没否定形式。
限于用“极、很”和虚义的“透、慌、死、坏、多”;也可用量词短语“一些、一点”,表示很轻的程度。
⑶情态补语(表示由于动作、性状而呈现出来的情态)中心语和补语中间常用“得”。补语前有时用“个、得个”。
作用:A 用作描写,用状态形容词或谓词性短语;B 用作评价,只用性质形容词。
语义:表示施事、受事或动作的某种状态。 ⑷趋向补语(表示事物随动作而移动的方向)
动态助词“了”一般加在补语后面、宾语前面;有时“了”加在补语之前,这时句子不会出现宾语。
⑸数量补语
A 动量补语:用表示动量的量词短语充当,用来表示动作发生的次数。如:看了几遍、走了一趟、看上几眼……
B 时量补语:用表示时间的量词和加数词组成的数量短语充当,或用“数量名”短语充当,用来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即时量、时段。如:住了三天、等了一个钟头;或者表示动作实现以后所经历的整段时间。如:成立了五年了、挂了一天。
⑹时地补语(介词补语)
多用介词短语来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处所,包括表示动作的终止地点。
⑺可能补语(由动词、形容词充当。)
A 用“得”或“不得”充当,表示有无可能进行。如:这东西晒得晒不得?
B 在结果补语或趋向补语和中心语之间插进“得/不”(轻声),表示动作的结果、趋向可能不可能实现。区别可能补语和情态补语:扩展法:补语前能加状语“很”的是情态补语,不能加的是可能补语。
多层补语:中心语<结果补语<处所/数量补语<趋向补语如:打翻在地、叫醒两次。
补语与宾语的辨认: ⑴看标记 ⑵看关系 ⑶看词性
补语和宾语的顺序: ⑴先补后宾:我闻到香味了。 ⑵先宾后补:我等了你好几个小时了!
⑶宾语夹在两个补语中间:限于能离合的双音趋向动词充当的补语。如:拿出书来、走进教室来。
中心语:
⑴定语中心语:与定语配对的中心语。常由名词性词语充当。 ⑵状语中心语:与状语配对的中心语。常由五种谓词性词语充当。 ⑶补语中心语:与补语配对的中心语。常由动词或形容词充当;也可由谓词性词语充当。
独立语:句子里的某个实词或短语,跟它前后别的词语或句法成分没有结构关系,即不互为句法成分,但又是表达上有作用的成分,这种没有配对成分的特殊成分叫独立语。
分类:
⑴插入语:肯定或强调的口气,对情况的推测和估计,消息的来源,总括性的意义,注释、补充、举例,语意的附带说明。
⑵称呼语:用来呼唤对方,引起注意。 ⑶感叹语:用叹词表示感情的呼声。
⑷拟声语:由拟声词构成,模拟事物的声音,给人以真实感,加强表达效果。
第六节单句
句型:是根据句子的结构划分出来的类型。它共分成两个大类:单句、复句。
单句:由短语或词充当的、有特定的句调、能独立表达一定意思
的语言单位。
主谓句:指由主语和谓语两个成分构成的单句。 从谓语的构成看,主谓句可分4个小类: ⑴动词谓语句:动词性词语充当谓语的句子。 ⑵形容词谓语句:形容词性词语充当谓语的句子。 ⑶名词谓语句:名词性词语充当谓语的句子。 ⑷主谓谓语句:主谓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 动词谓语句中的几个句式:⑴—⑺
⑴“把”字句:在谓语动词前头用介词“把”引出受事、对受事加以处置的一种主动句。
(“把”字句又叫处置式。所谓处置,是指谓语中的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对“把”字引出的受事施加影响,使它产生某种结果,发生某种变化,或处于某种状态。)
⑵“被”字句:在谓语动词前面,用介词“被(给、叫、让)”引出施事,或单用“被”字的被动句。是受事主语句的一种。
⑶连谓句:连谓短语充当谓语或独立成句的句子。 ⑷兼语句:由兼语短语充当谓语或独立成句的句子。 使令式、爱恨式、选定式、“有”字式。 ⑸双宾句:有指人和指事物双层宾语的句子。
(意义上前一个一般指人,可叫指人宾语或近宾语,后一个宾语一般指物或事情,可叫指物宾语或远宾语。)⑹存现句:表示什么地方存在、出现、消失了什么人或物,是用来描写环境或景物的一种特定句式。
(前段:处所段,中段:动作段,后段:存现宾语段。) A 存在句:表示何处存在何人或何物的句式。 B 出现句:表示何处出现何物的句式。 C 消失句:表示何处消失了何物的句式。 ⑺比较句:表示比较的句式。
A “比”字句(差比句):有“比”字介词短语作状语的句子。 B “没”字比较句和“不如”比较句:指用“没有”或“不如”
表示对它前后两个事物进行比较的句子。
C “和”字比较句:用“和”字表示比较的句子。
变式句:在交际中出于修辞或语用上的需要,故意减省了句法成分或调换成分的位置。这些变化了的句型叫~。
⑴省略句:对话省、因上下文省。
⑵倒装句:调换原句的成分位置的变式句。有:主谓倒装,定语、状语后置。
非主谓句:指分不出主语和谓语的单句,由单个的词或主谓短语以外的短语或单词加句调构成。
可分为5个小类:动词性非主谓句、形容词性非主谓句、名词性非主谓句、叹词句、拟声词句。
句类:是根据语气划分出来的句子类型,共有四种: (1)陈述句:叙述或说明事实的具有陈述语调的句子。 (2)疑问句:具有疑问句调、表示提问的句子。
提问的手段:语调、语气词、语气副词、疑问词、疑问格式。 A 是非问:结构像陈述句,要用疑问语调或兼用语气词“吗、吧”等。是对整个命题的疑问。(吧、吗)
B 特指问:用疑问代词和由它组成的短语来表明疑问点,说话者希望对方就疑问点做出答复。(呢、啊)
C 选择问:用复句的结构提出不止一种看法供对方选择,用“是、还是”连接分句。(呢、啊)
D 正反问:由谓语中的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并列的格式构成。(呢、啊)
三种疑问格式:①V不V ②V不③先把一句话说出,再后加“是不是、行不行、好不好”一类的问话格式。
(3)祈使句:要求对方做或不要做某事的句子。 A 表示命令、禁止的祈使句。 B 表示请求、劝阻的祈使句。 (4)感叹句:带有浓厚感情的句子。 第七节常见的句法错误
1.搭配不当 2.残缺或多余
3.语序不当 4句式杂糅 第八节复句
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上相关、结构上互不作句法成分的分句加上贯通全句的句调构成的。
复句的意义类型: (一)联合复句
1.并列复句:前后分句分别叙述或描写有关联的几件事情或同一事物的几个方面。分句间是平列关系或对
举关系。
2.顺承复句(连贯复句/承接复句):前后分句按时间、空间或逻辑事理上的顺序说出连续的动作或相关
的情况,分句间有先后相承的关系。 3.解说复句:分句间有解释和总分两种关系。
4.选择关系:⑴未定选择:分别说出两种或几种可能的情况,让人从中选择。又分数者选一(任选)、二
者选一(限选)
⑵已定选择:说出选定其中一种,舍弃另一种。又分先舍后取、先取后舍。
5.递进复句:后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更进一层,一般是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由轻到重,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分为:一般递进(不但A而且B)、衬托递进(尚且A何况B)。
(二)偏正复句
1.条件复句:偏句提出条件,正句表示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产生的结果。分为:有条件(充足条件、必要
条件)、无条件。
2.假设复句:偏句提出假设,正句表示假设实现后产生的结果。分为:一致关系、相背关系。
3.因果复句:偏句说出原因或理由,正句表示结果。分为:说明
因果关系、推论因果关系。
4.目的复句:偏句表示行为,正句表示行为的目的。分为:求得、求免。
5.转折复句:前后分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分为:重转、轻转、弱转。
多重复句:不止一个层次(两个以上层次)的复句叫多重复句。 紧缩句:由复句紧缩而成。紧:紧凑,语气上紧,隔开分句的语音停顿没有了;缩:缩减,结构上有些词语被压缩掉了。它是分句间没有语音停顿的特殊复句。
区别:紧缩句和连谓句:⑴结构上有无关联词语。⑵意义上有无复句所具有的假设、条件等关系。
第九节句群
句群:也叫句组,它由前后连贯、共同表示一个中心意思的几个句子组成。
句群的意义类型:1.并列句群2.顺承句群3.解说句群4.选择句群5.递进句群
6.条件句群 7.假设句群 8.因果句群
9.目的句群10.转折句群11.独立句群
一重句群(简单句群):只有一个层次的句群。多重句群(复杂句群):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层次的句群。
第六章修辞
修辞色彩:在交流思想的过程中,为适应特定的语言环境和交际对象的要求,人们使用的词语本身就含有表达特定情感和气氛的独特格调,这就是词语的修辞色彩。
示现:为眼前的情景所触动,把实际上不在眼前的事物,活灵活现的表现出来,已增加词语生动性的一种手法。
双关:依靠语言环境的帮助,利用语言的声音或意义上的联系,使一句话同时关涉到两个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 利用语音或语义条件,
有意使语句同时关顾表面或内里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
整句:排列在一起的一队或一组结构相同或相识的句子。VS 散句:结构不整齐,各式各样的句子交错使用的一组句子。
对偶:用一组字数相等,结构相同的语句表达相关、相同、相反意思的表达手法。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两个词语或句子,对称的排列。
排比:使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义密切相关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预期得到增强,感情得到加深。
错综:使句子整散结合,有时为了避免语句的平板单调,把本来写成整句的句式故意写得长短不齐,参差错落,这种修辞手法叫错综。
比喻: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
比拟:根据想象把无当作人写或把物当人写、或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
借代:不只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也叫换名。
拈连:利用上下文的联系,把用于甲事物的词语巧妙地用于乙事物的修辞手法。
夸张: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或事物作扩大或缩小的描写,虽不真实,胜似真实。
仿词:根据表达的需要,更换现成词语中的某个语素或词,临时仿造出新的词语,它在形式上相近,内容上赋有新意。
反语:故意使用与本来意义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 婉曲:有意不直接说明某事物,而是借用一些与某事物相应的同义语句婉转曲折的表达出来。
层递:根据事物逻辑关系,连用结构相似,内容上递升或递降的语句,表达,层层递近的事理。
顶真:用上一句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的句子头尾蝉联,上递下接。
回环;前后语句组织成穿梭往复的形式,以表达不同事物的有机联系。
对比: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映衬: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的辞格。
反复: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情感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通感:人们通过触、视、听、味、嗅觉、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却能出现互相转化彼此沟通的现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