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医药类高职院校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探究

医药类高职院校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探究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人才培养课题

医药类高职院校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探究淤马

杨,刘应杰*,林凤云,王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801331)

[摘要]医药类高职院校发展交叉学科对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和学校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我国大多医药类高职院校

在交叉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不少困境与障碍,培养交叉型学科人才已十分迫切。近年来,医药类高职院校制药设备应用技术专业获得了迅速发展,但是其作为一个新兴学科交叉领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以医药类高职院校制药设备应用技术专业为例,结合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专业教学特色,剖析制药设备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中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提出创新体制机制,推动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为交叉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一定参考,旨在为我国医药类高职院校发展交叉学科和培养人才做出有益探索。

[关键词]高职院校;交叉学科;制药设备应用技术;人才培养;闭环反馈式教学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603(2021)13-0114-0圆

[中图分类号]G715

一、引言

随着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的不断推进,医药类高职院校制药设备应用技术专业获得了迅速发展[1]。从根源上看,是在社会的需要和学科的发展共同推动下,融合药物制剂和机械电子等相关专业,并在医药类高职院校的土壤里成长起来的一门交叉学科性质的新兴专业。作

二、医学类院校制药设备应用技术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学科交叉研究是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也是难点。交叉学科在未来科学技术和人才培养当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我国的教育体制中对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并未特别强调[6]。制药设备应用技术专业已经在医药类高职院校实现了多班级多层次招生,学生完成学业后能够扎根在各自行业。但是院校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共性问题,这也为进一步改进与加强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提供了研究样本。

(一)课程体系设置不健全

课程体系是专业教学中的重要因素。交叉学科对知识的传播和学习已超过单科限制,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方法[7],要求师生应当跨出单科界限,以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以制药设备应用技术专业为例,学生在校学习的课程有电工技术、C程序设计、药剂学、药用基础化学、药品生产自动控制及PLC应用、机电控制技术、制药设备管理与维修等基础课程。从课程设置来看,涵盖了药学和机械电子的相关课程,但是在实际教学调研当中,学生在涉及机电控制方面的课程如机电控制技术、药品生产自动控制及PLC应用等机电相关专业课程时,显得较为困难。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能保证活跃的学习与知识吸收的良好状态,这其中的很大一部分原因与课程设置有关。因为对基础课程学习较为欠缺,学生在学习部分专业课程时较难入门,学习效果和课程实践不佳。同时课程设置较为陈旧,交叉学科渗透不充分,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全面学习与交叉学科相关的知识及设备应用。

(二)交叉学科教师队伍薄弱

教师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是学科文化的传播者,一个专任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学术涵养以及价值观对该领域内的学生教育有着重要的模范作用。制药设备应用技术专业不仅

.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为医药类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的新尝试,制药设备应用技术

专业在教育部和地方院校的推动下,迫切需要基础理论和应用实践上的有力支撑。同其他交叉学科专业的发展大相径庭,该专业在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等方面引进了一些与传统单科专业教育不同的方案,但制药设备应用技术专业是在医药类高职院校中培养现代制药企业急需的既熟悉药物制剂工艺,又熟悉制药设备管理与维修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学生需要在掌握药学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机械基础、电气控制等工学专业知识,因而对人才培养的效果仍存在争论和质疑。

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概念、新理论、新技术不断出现,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出自学科交叉的前沿,高度重视多学科交叉融合才可精确把握现代科技发展的前沿[2]。对交叉学科人才进行培养必然是探索未来人才培养新模式的一个重要突破口,高职院校对交叉学科的人才培养已经开展,但重视程度远远不够[3]。培养交叉学科人才,应当采取系统举措,形成交叉学科专业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才能为提升学科创新能力提供可靠保障[4]。大量研究与实践表明,医学类院校在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上优势明显,具备众多传统大学无可比拟的优势[5]。本文以制药设备应用技术专业为例,探讨当前医药类高职院校如何着眼于顺应新形势下高校发展改革的要求,提升学生面向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应用能力,统筹谋划医药类人才培养和交叉学科的发展。

作者简介:马杨(1992—),男,汉族,河南信阳人,硕士,主要从事机电系统工程研究。

淤本文受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校级项目基金(ygz2020207)资助。

-114-

*通讯作者:刘应杰(1975—),男,汉族,重庆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分析化学。

人才培养

需要教师个人具有跨越机械电子、药物制剂等专业领域的辽阔视野、学科交叉型的知识体系,同时还需要专任教师不断进行学习和科学研究。因而,从交叉学科的专业教学来讲,需要“双师型”且“复合型”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能力的培养。建设交叉学科师资团队,增加专任教师知识储备,增强交叉学科科研潜力以及创新能力,促进交叉学科师资队伍生态化发展是当下医药类高职院校急需进行建设和完善的。

(三)学生知识储备和动手实践能力不足

对于交叉学科专业的学生,其专业素养要求也比较高[8]

。在培养过程中,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要更为广泛,其学习效果和知识的消化吸收对学生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专科学生第三年在企业实习,其在校时间仅为两年,相对本科院校的学生较短,学生的课程安排较为紧密,很多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后不能充分地消化吸收。学生对于专业的行业前沿知识了解较少,补充知识学习极为匮乏,这对渗透交叉学科思维、专业认知以及创新能力培养都带来阻碍。而且制药设备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在各类比赛中的机会相对于传统单一的学科如药学、机械电子专业的较少,使学生对专业实践未受到重视。同时,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于专业工具如万用表、示波器、制药机械设备的使用与调试等未能熟练掌握,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后没有充分地在实验室或者实训基地进行动手实践,在后期的教学调研中发现这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用不佳的现象给交叉学科的学生在工作中带来极大的困难。

三、创新体制机制,推动交叉学科人才培养

(一)厚基础宽口径广涉猎培养交叉学科人才

交叉学科的学生需要学习多门不同类别的专业知识,同时要求教师和学生跨出单一学科边界,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合理设置课程教学体系,在传授专业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同时,充分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与行业素养,形成厚基础、宽口径、广涉猎的人才培养模式。本人在长期的教学与实践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的交叉科目专业基础知识较差,交叉专业知识消化不动,如机电控制、分析化学等课程,可能导致学生对专业学习兴趣不足,对行业发展前景失望,这种现象要求高校对交叉学科在宽口径广涉猎的同时注重基础培养。而且,对于交叉学科,在高职院校当中各类学科如比赛竞赛项目、学术讲座、专业交流活动相比传统的单一专业学科来讲相对较少,这也是高职院校在培养交叉型人才时应当注重的。

(二)学生企业就业与在校学习闭环反馈式教学

瞄准就业,落实专业交叉。学生在企业中遇到应当需要在课堂上学习的基础知识,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要及时进行补充。在学生就业调研中发现,制药设备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在就业中遇到关于液相色谱仪的使用与维护、库函数与汇编语言基本知识等在实际学校教学当中没有涉猎,这样就导致学生在就业时,跟不上企业用人需求,对刚就业的学生带来较大的专业困扰。闭环反馈式教学在学生培养模式上进行创新,将校外用人企业需求反馈给高校,对学生进行对靶培养。学校与企业之间通过协作培养办学,从初始大类招生开始,深化校企之间的内部协作,夯实交叉专业学生的知识储备,拓深教师与企业沟通,实现课程交

课题

叉、平台共享、反馈交流。在学校自身方面,从课程设置、教学开展到专业实践、科研合作,充分发挥教与学的协同作用,让学生在校能够与教师进行有效沟通,协同攻关,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三)紧跟行业时代前沿培养交叉学科人才

当下很多医药类高职院校在制药设备应用技术专业的建设方面面临诸多问题,尤其是未跟上时代的发展,以致于学生知识储备不足,让专业发展前景面临巨大挑战,因而亟待解决。高职院校作为专业型人才培养的摇篮,对于一个专业的建设既要反映出该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前沿发展动态,又要具备有效塑造学生专业能力和基本素养的条件,使专业发展与学生培养充分互动,相辅相成。这就要求培养交叉学科学生要时刻紧跟专业发展前沿,让最新的科技成果尤其是与专业性相关成果的知识走进课堂,这对着眼人才的长远发展,紧跟时代前沿,激发创新活力大有裨益。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应加大对高校产学研、学生实验实习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协同开展科技创新攻关,推动校企合作平台发挥更大作用,为科技创新培养更多交叉型、复合型人才。

四、总结

交叉学科组合模式多种多样,且因其专业性质边界的不稳定性和相对性,难以通过制定严格的标准加以分类概括。但其前沿创新性、灵活多样性以及流动开放性,是整个交叉学科组织模式所体现出来的共同特征。本文仅以医药类高职院校中制药设备应用技术专业为例分析了当前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当中存在的问题。对于交叉学科专业,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培养模式改革进行探究,培养学生多学科知识交叉的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以建成具有竞争力的前沿交叉学科,为我国相关领域科学研究走进世界前列打牢基础。文中结合课程设置、校企反馈式教学、行业时代发展方向等方面探究了怎样培养制药设备交叉学科方向上的创新人才办法,为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提供参考,以培养行业需要的交叉型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范月君,马文林“.双高计划”背景下畜牧类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青海的思考与探索[J].草学,2020(4).

[2]常影,于振文.交叉学科人才的培养方法[J].河北农机,2019([53)]:李38-39.

沫.地方高校交叉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问题探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5(8):181.

[4]李业芳.工科交叉学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9(13).

[5]时念秋,张秀荣,张宏梅,等.多学科交叉在药剂学发展中的应用及意义[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4,35(3):203-206.

[6]付爱云,杜杰.交叉学科培养本科创新人才的困境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27).

[7]胡剑萍.从交叉学科视角论目前我国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及其建设[A]援中国国际商务英语研究会[悦],2014.

[8]刘梅,许佳.加强体制机制创新促进交叉学科人才培养J].科技管理研究,2016,36(7):122-124.

因编辑

-薛115直-

[[.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