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思考
内容提要
中学语文课外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能力,对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提高语文素养、拓展思维空间和完善人格都具有重要意义,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本文针对当前课外阅读现状和存在的误区,认真研究课外阅读实施的原则、方法和途径,着重思考课外阅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就如何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提出个人的观点。
关键词:中学 语文 课外阅读
广撷博采 厚积薄发
――对中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思考
大语文教育观是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树立的又一个重要的观念。语文学科有其社会性的特点,不能简单地把语文教学跟语文课堂等同起来,必须走进生活,合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构建一个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课外活动和良好的语文环境为两翼的新的语文教学体系。让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得到全面的锻炼和发展被摆在了教学目标的首位,而课外阅读是实施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九年阅读的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课外阅读非常重要,通过阅读学生广撷博采,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必须使每一个学生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要让广泛的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的必修课。教师应站在文化的平台上,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但现在中学生的阅读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读书群体单一,读书人数锐减及读书层次低浅的现象,甚至连起码的阅读都无法保证,更别说达到新课标中提出的‚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读整本的书‛的要求。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学生不重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阅读功利性日趋攀升,较多的学生死抱课本,把自己封闭在‚课本‛这个狭小的天地里,课外阅读门庭冷落。(2)家长不理解。中学生的课业负担重,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大,他们只
要求子女一心一意读好课本,将课外书视为洪水猛兽,若捧起课外书,便认为是浪费时间,若成绩稍不理想,便怪‚闲书‛分心,坚决予以制止。(3)教师不提倡。在中、高考指挥棒的威慑之下,有的语文教师认为只要抓好课堂教学,狠抓基础知识,精讲多练,便完成了语文教学,课外阅读无足轻重,既缺乏对课外阅读的科学指导,又忽视这块培养语文素质的肥沃土壤,课外阅读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其次,大纲明确规定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语文课的课文,只是例子,要提高语文素养,仅仅读读几个‘例子’是远远不够的。而课外阅读是相对独立的语文基础,课外阅读对学生的教益是语文课内所无法达到的。‛广泛阅读,才能够培养兴趣,扩大思路,发展智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鲁迅先生曾提出这样的希望‚爱看书的青年,大可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只有重视课外阅读,学习语文才能出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良性循环,语文教学质量呈螺旋式上升。
所以教师要为学生打开一扇文化的窗口,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这块土壤上开垦耕作,结出丰硕的果实。更重要的是教师应交给学生一把金钥匙,去打开文化殿堂的大门。那该如何做起呢?
一、转变观念,激发兴趣
转变传统观念,认识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终极目标是人的发展,语文素质教育成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之基础,语文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人文品质,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吮吸现代文化精髓,陶冶高尚情操,课外阅读是完成此目标的重要途径,教师要认识到它与课堂教学不相冲突,恰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两者相得益彰。同时注意激发阅读兴趣。苏霍林姆斯基曾说:‚兴趣是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力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便会营造出自觉阅读、乐于阅读、期待阅读的良好氛围。
二、走了误区,推荐经典
由于知识面窄,生活阅历浅,学生在阅读文本的选择上存在着一些误区,认为‚开卷有益‛,逢书必看,读物良莠不齐,阅读随意性大。于是来自日本的卡通读物深受喜爱,刊登明星轶事的杂志大受青睐,社会上的精神污染对学生思想造成极坏影响。考尔德说:‚仅次于选择益友的,就是选择好书‛。所以教师要正确引导,严于把关,推荐优秀读物,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让学生走出误区。南京师大附中特级教师王栋生说:‚阅读,应当尽早考虑读经典。‛学生学业重,时间紧,更应该直接了解民族与人类文化的最高成就,直接进入精神文化的制高点。因此,新课标中推荐的课外阅读书
目应成为首选。如《格林童话》、《朝花夕拾》四大名著等,同时配合教材,拓展延伸,寻找课内外联结的契合点。如学习郦道元的《三峡》,推荐余秋雨的《三峡》;学习《我的叔叔于勒》推荐莫泊桑的《羊脂球》;学习《故乡》推荐鲁迅的《呐喊》这样学生可以比较同一作家的不同风格,同一内容的多种表现技巧。在比较中阅读,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又增强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加强指导,提高成效
进行课外阅读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不能进行‚放羊式‛阅读,否则学生阅读盲目,易敷衍了事,久之便难以坚持,‚课外阅读‛只成为一句空话,难以收到成效。所以教师要强化指导,将阅读落到实处,提高成效,可以有以下几点做法:
(一)制订计划,秩序渐进
教师要针对不同年级学生不同的语文素质和学习特点,确定不同的课外阅读目标和阅读内容,依据秩序渐进的原则,要求学生制订详细的读书计划。例如,规定每日读书时间15分钟,读书速度500字,读书量7500字。遵循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推荐经典读物,进行分层阅读,在计划中列出详细的书目。例如七年级主要阅读中外经典童话及寓言故事;八年级以科普读物为主,更多地涉猎中外名著如《西游记》《水浒传》《鲁滨逊漂流记》等;九年级名著阅读依旧
成为重点,同时涉猎时文杂志,接触各类戏剧作品,提升思想含量。这样有的放矢,避免阅读的随意性和单一性,在步步为营的阅读中,学生获得极大的阅读满足感和成就感。
(二)指点方法,突出实效
要引导学生‚知读‛、‚乐读‛,更重要的是‚善读‛。课外阅读要有科学的方法,读法随文本而变化。第一,精读与略读相结合。略读即是广撷博采,是为了扩大知识领域,开阔知识视野。精读即精雕细琢,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语言技巧等深入体味。精读与略读相辅相成。若只精读不博览,耗时多,知识面窄;若只博览不精读,就不求甚解,知识点不扎实。将两者相结合,既涉猎广泛又读有所获,兼容并蓄,才能提高阅读效率。第二,阅读与写作相结合。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延伸;阅读是吸收知识,写作是运作知识。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以读促写,以写带读,读写并举,事半功倍。如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读后感,人物点评,阅读心得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提高写作能力,达到阅读和写作的双赢。
(三)师生互动,共享书趣
教师在课外阅读过程中不仅是‚领路人‛,还要充当‚产角‛,绝不能纸上谈兵,坐而论道,要融入学生中,深入阅读里,共同分享阅读乐趣,交流阅读成果,教师每日坚持15000字的阅读量,提高自身素养,这样师生共游书海,共
享书趣,教师的言传身教和陪伴鼓励,让学生的课外阅读更持久,更丰富。
在思想文化纷呈异彩的今天,新世纪的语文教师要站在新的历史高度,高瞻远瞩,贯彻落实新课标的精神理念,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的重要地位,走出语文课堂教学的拘囿,走入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让学生热爱读书,广撷博采。我们相信今天的‚厚积‛正是为了明天的飞跃,让书陪伴孩子的一生!
参考文献:
《叶圣陶、吕淑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全国中语会编 《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及对策研究》贺芬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 《站在大写的人字上》于漪
景德镇工作站何小平推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