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梦龙愚公移山教案
【篇一:钱梦龙《愚公移山》评析】
钱梦龙《愚公移山》教学实录评析
汝州市寄料镇一中鲁振阳 近日,观看了钱梦龙先生的《愚公移山》教学实录。经过我的认真拜读,细细品味,发现先生的教育教学方法是有大智慧的,值得我们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用心琢磨,用心领悟。下面是我的一点阅读领悟,不当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一 文言文字词的讲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钱梦龙先生在《愚公移山》这一课的讲解中对文言词语的讲解让我印象深刻。反观自己和自己身边很多语文教师。在进行文言文词语讲解时总是直接让学生找出文中的解释,采用“字字落实,句句对译”的传统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反而让学生更觉得学习文言文就是死记硬背。长此以往,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会荡然无存。钱梦龙先生在这一课的讲解中才用了与之相反的教学方法比如:
师:谁会解释这个“曲”字?都不会?那就请大家查字典。
生:(读字典)曲,就是“弯曲的地方”。
师:嗯,这个解释选对了。后面还举了什么词做例子? 生:河曲。
师:噢,残年余力,谁能解释这四个字?
生:“残年余力”是说老人力气不多了。
师:好,意思讲对了!这个“残”字,我们来明确一下它的含义,好吗?请查字典。
这样的例子在钱先生的课堂上还有很多,这种让学生动手,亲自实践,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这样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就大大被调动起来。
二 巧设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文言文言简意赅,如何让课文内在的精华释放出来。这是一个困扰广大语文工作者的一大难题。钱先生在《愚公移山》这一课的讲解中就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让我们先来看几个很典型的例子:
“老愚公多大年纪了?九十岁还是九十不到?”
“参加移山的总共几个人?”
“愚公妻和智叟讲的话差不多,两人对待移山的态度一样吗?”
“愚公到底笨不笨?”
“那个京城氏的七八岁的孩子也去移山,他的爸爸能让他去吗?”
这些问题生动有趣,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兴趣,内在的潜能,创造性思维通通激发出来了。不得不佩服先生设计问题之巧妙。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也应该多学习钱先生的这种方法。在把
文章分析透彻的前提下,巧妙设计问题把课文的讲
解融入到这些问题之中。这也是对广大语文教师教育智慧的一大考验。
三 把思想教育情感教育融入到语文教学中
钱先生在《愚公移山》这一课的讲解中并没有像一些老师那样去标新立异,提出一些偏离文本本意的问题。而是循序善诱,让学生自己感悟到文本的立意主旨。在对“愚公不愚,而是大智若愚”的主题进行讲解中,钱先生巧分派别进行讨论,而后举了一个身边的例子。在不断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同时,巧妙引出“小聪明和大智慧”“愚公不愚,而是大智若愚”。这也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次很好的教育。相信很多喜欢耍小聪明,骄傲自大的同学一定是获益匪浅。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对学生其实是一次更重要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总之,钱梦龙先生的这节课堪称一节典范课。不仅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又运用到了很多教育智慧,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这节课对我们这些语文工作者何尝不是一次深刻的教育。希望我们都不仅仅只做看客,而是把自己的教育智慧进行更深入的挖掘,书写出自己的教育篇章。
【篇二:钱梦龙 郭初阳《愚公移山》教学比较】
郭初阳执教《愚公移山》课堂实录(2004.10.26)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很高兴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一篇课文,《愚公移山》,请大家看这个题目,其实就其中的“大”和“小”而言,这样四个字的排列似乎不是很合理,合理的应该是这样一种排列。师:愚公,移,山。因为山实在是太大了。 (郭老师将板书作了重新设计,“山”字很大,
“愚公”很小,“移”这根杠杆似乎很脆弱)我们接下来思考这样四个问题:第一,山是怎么样的?第二,愚公是怎么样的?第三,“移山”,“移”的过程是怎么样的?第四,最后的结局又是怎么样的?我们一边听录音,一边来思考这四个“怎么样”。(听录音0:52-3:44)
师:这段朗读里面,有一个非常明显的读错了的字,“惩山北之——”?
师:好。那这四个问题,我就请同学直接用文中的语句来回答,好不好?这位同学,你来说好吗,山是怎么样的? 生:方七百里,高万仞。
师:很好,请坐。把话筒往后传,后面的同学,那么,愚公是怎么样的?
生:年且九十。
师:愚公年且九十,这是他的一个特点。不过愚公的特点更加明确的概括,是在智叟对他所说的话里面,哪四个字? 生:残年余力。
师:残年余力。请坐,非常好。(话筒)再往后。
师:移山的过程,有八个字,最能体现出这中间的艰辛——
生(犹豫):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师:非常好。移山是这样的漫长,冬去夏来,才能够往返一次,太累了。后面一位同学,最后结局怎么样? 生: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师:非常好,请坐。”无陇断焉”,再也没有垄断了,一马平川。其实,山、人、过程、结
局,这可能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的体验。
师:这是一个隐喻。幻灯右边有几个空格,我请同学来把空格里的词语补充完整。后面这位男同学,你来说。“方七百里,高万仞”,这是一个艰巨的——
生:艰巨的“任务”。
师:非常好,请坐。(话筒)往前。“残年
余力”—— 生:微弱的“力量”。
师:请坐。面对一项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无论是一个老头还是一个年轻人,年龄显得不重要了。(示意)继续。 生:长期的“努力”。
师:不错,请坐。(话筒)继续往前。
生:“无陇断焉”,是最后的“胜利”。
师:所以我说这是一个人生寓言,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有过这样的体验。来,前面这位男同学,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 生:(停顿)没有。(众笑)
师:(笑)有时候,放假了有这么多作业,就像一座大山一样,怎么做得完呢?但是在开学前几天疯狂地赶,好不容易第二天上学了,把所有作业都带去了,也稍微有点移山的感觉??那么,这个故事,它这样一种说法,其实和我们传统的一种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儒家的一种非常朗健的、非常积极的精神。
师:这里选了三句话,我们一起来念一下好吗?第一句,“知其不可”一二开始。
生:“知其不可而为之!”
师:第二句,“子曰”——
生: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师:一个男子汉,却不能强迫他放弃他的主张。最后一句,开始——
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师:中国有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叫高行健,名字就来自于这个句子。
“愚公移山”这个故事,经常和另外两个故事,一起出现。一个是“夸父逐日”,这个我们非常熟悉,夸父在那里追赶太阳,最后道渴而死;还有一个就是“精卫填海”,精卫她本来的名字叫女娃,炎帝的女儿,后来在游泳的时候被淹死了,魂魄化成一只精卫鸟,经常衔一些微小的土、石、木头,要把大海给填平。
师:这三个故事中,显然有共同的东西,对吗?(话筒往后传)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经过不懈的努力,完成自己的梦想。
师:请坐。前面最好加一个词语——“试图”——试图完成自己的梦想,对不对?最后能不能完成可能还不知道,而且他们努力的目标,好像过于艰巨,艰巨的任务。那么,有没有不同的地方?(停顿)愚公移山的故事,和夸父、精卫的故事,至少有三处不同。想一想。(停顿
二十秒)我给一点提示好吗?出示(人数、外援、结局)
师:(示意)请你来谈一谈。
生:夸父逐日和精卫填海,都只有一个人。
师:都只有一个人,而愚公移山呢?生:很多人。师:到底几个人?
生:四个。
师:四个?愚公以及子孙荷担者三夫,还有一个小孩不要忘记,一共有——
生:五个人。
师:请坐。一家子人。(示意往后)还没完,请你继续就刚才那位同学的话题讲下去。这一家子人真的只有五个人吗? 生:不是。因为后面还是“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的。
师:噢,其实有无穷多的人,n个人。好,(话筒)往后。(示意ppt投影)“外援”呢?
生:愚公移山的话,最后是有夸娥氏二子帮他们把两座山背走。
师:夸娥氏二子看愚公很辛苦,主动地来说,愚公啊,我们来帮你搬掉吧,是这样吗?
生:没有,是天帝命令他们去把这两座山搬掉的。 师:(点头)是天帝给派来的。继续讲。
生:但是夸父逐日和精卫填海,他们两个都是靠自己的力量,没有其他人来帮忙。
师:非常好,请坐。没有外援。“愚公移山”里面,有外援。(示意话筒往后传)区别三,结局呢?
生:愚公移山是最后成功了,夸父逐日和精卫填海应该是没成功的吧。
师:很好,请坐。夸父和精卫,都是失败的故事;而愚公移山,这是一个成功的结局。那我们继续思考下去——愚公移山,他最后的成功,究竟是因为他“子子孙孙无穷匮”,究竟是因为“人数”呢,还是“外援”?
众:(轻声)外援。
师:好,我们还是这位同学来回答好吗,轮到谁就是谁。你认为——
生:愚公移山的成功是因为外援。
师:是因为天帝的帮助,是吗?
生:(点头)
师:好,请坐。(示意话筒)继续往前。愚公是怎么认为的?愚公认为他成功的保障,是不是因为有天帝的帮助?
生:不是。他认为是(因为)子子孙孙无穷无尽而山不加增。 师:愚公显然认为,他相信自己的能力,是吗? 生:(点头)
师:你把愚公那段话给大家朗读一下好吗?我们听。
众:智叟。
师:智叟,对吧,智叟起先是怎么说的?
生:他说,愚公是以残年余力,不能毁山之一毛。
师:你,年纪这么大了,力气都没有了??(请坐)你连山上的一根草都拔不掉,你还怎么去移这么两座大山呀? 但是,经过愚公这么一番话说下来以后,智叟却??什么以应啊?念什么?
【篇三:10钱梦龙《愚公移山》我召唤青青的小树林》教案等课例分析ji 区老师听课工作
纸】
附:范例
《愚公移山》教学实录及简评
(第一课时节选)
执教:钱梦龙, 上海市嘉定二中。 年级:七年级。
1
2
3
4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