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一年四季均有雷电发生,但不同季节雷电的天气特征不同,尤其在各物理量的反映上有明显区别。雷暴活动的分布趋势没变,仍与地形关系密切,山地多于丘陵、丘陵多于平原,湘南多于湘北西多于湘东;最强的活动带在南岭北部一线,次强活动带与雪峰山脉平行,基本与与山脉走向一致;地闪观测用于雷电活动的监测,可更方便地监测雷电活动在一次过程中的活动特点、特征、演变情况、生消趋势,更有利于掌握雷电活动的规律,明显地反映春、秋季:雷电活动多数午夜加强,08时后明显减弱,夏季:午后逐渐发展,傍晚时最强,20点后明显减弱特征。
湖南省是一个雷电活动较多的省份之一,据1971~2009年的湖南省近38年来,雷暴日统计资料表明,雷暴日的年际变化曲线平均值为49.8次,年雷暴日数在34.9~71.3天之间,最多雷暴日出现在1973年,最少出现在2003年; 70年代中前期振幅较大,规律性明显,当头一年雷暴明显偏多,第二年雷暴偏少,最大差值为21.5次,70年代后期至现在变化周期规律不明显,振幅波长由1年增加到1~3年不等,最大差值为15.8次,尤其是2000年以来,年雷暴日均在平均值以下,最多的2006年也只有48.6次,最大年较差为12.6次。雷暴日次数呈逐年下降趋势, 雷暴分布总趋势湘南多于湘北西多于湘东;与地形关系密切,山地多于丘陵、丘陵多于平原,最强的活动带在南岭北部一线,次强活动带与雪峰山脉平行,基本与与山脉走向一致。按行政区域分析:郴州、永州、怀化、娄底、邵阳、株洲等地雷暴日高于历年平均值,最高出现在郴州为59. 9天,自治州、张家界、常德、益阳、岳阳、长沙、湘潭等地雷暴日少于历年平均值,最少在常德为40天。湖南省一年四季均有雷暴活动,从38年的资料分析:春季平均次数为18.3次,夏季平均次数为23.9次,秋季平均次数为4次,冬季平均次数为3次。
按月份统计,8月份最多平均为9.4 次,7、4月次之,分别为8.3、7.5次。
1. 选取2009 年及2010 年的两次不同季节雷电过程。
1.1 秋季选取2009 年11 月8 日20 时~9 日20 时自北向南的一次强雷暴天气
过程,从11 月8 日21 时在怀化沅陵出现第一条闪电起,至9 日17 时30 分在永州东安结束,过程共出现地闪6272 条,其中正闪315 条,负闪5956 条。 1.2 春季选取2010 年3 月23 日过程,本次过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23 日00
时~23 日15 时雷电自西向东发生,过程总闪电为586 条,其中正闪372 条,负闪214 条(图1b);3 月23 日23 时~24 日04 时雷电自西向东的发生,共发生闪电1224 条,其中正闪611 条,负闪613 条。 2. 雷电过程结构和种类的环境因子分析
形成雷暴的条件一般有大气不稳层结、起始触发抬升条件及较丰富的水汽。 2.1 雷电电荷性质分析
由雷电发生时节的各类对流指数的不同,可以很清楚的看出雷电发生电荷的性质有明显的不同,从地闪分布的时况资料对照,09 年11月08 日~09 日的过程正闪315 条,负闪5956 条,负电荷比例大;10年03 月22 日~24 日的雷电过程中22~23 日的过程正闪372 条负闪214 条,23~24 日的过程正闪611 条负闪613 条,正电荷占比例居多。可得出春季雷电多以正荷为主,秋季以负电荷活动为主。 2.2 雷电活动日变化
从这两次过程的雷电日变化来看,01 年03 月22~24 日的雷电过程中,22 日23h 后开始出现地闪,23 日早晨7h 达到最高后,迅速减弱消失,同样23 日21h 后逐渐发展,24 日08h 迅速减弱消失。春雷午夜后开始发展,早晨后减弱。09 年11 月08~09 日秋季的雷电过程中,雷电8 日21h 从湘西开始,至9 日晚在湘东南减弱消失,雷电随系统自西向南移动,日变化不明显。 3. 雷电过程出现主要特征
3.1 春季雷电出现在锋后,与地面静止锋切变相配合,而秋季雷电与倒槽冷锋相
配合。
3.2 春季雷电以正电荷为主,秋季以负电荷为主。
3.3 春季雷电活动的日变化多在午夜开始,凌晨发展最旺盛,秋季雷电日变化不
明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