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二七区红色资源的特色校本课程
开发实践研究
——课题研究计划
郑州市二七区解放路小学
基于二七区红色资源的特色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
——课题研究计划
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
1、区域背景
在二七区教育体育局2011年教育教学工作会上,刘子科局长第一次面向全区教育人提出了“精铸具有二七标识的‘多彩教育’品牌”。 遵循“多彩教育”思想,依据《郑州市二七区教育体育局关于开展多彩课堂文化实践研究的意见》,推进名学科建设,提升我区教育教学质量,扩大二七“教育体育名区”建设的影响力,是每一个二七教育人的目标。
2、学校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和纵深发展,我校在不断探索和研究如何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如何自主开发校本课程?如何因地制宜开发课程资源?
二七区不仅是闻名中外的“二七大罢工”的策源地,更具有鲜明的“红色文化”特色:二七纪念塔、北伐军将士墓地、郑州烈士陵园等蕴含着浓郁的红色文化。我校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历史悠久,毗邻市中心二七纪念塔,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突出。而红色教育资源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精神和物质资源,是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也是开展青少年思想教育的珍贵教材和理想栽体。经过深思熟虑,我校决定围绕“红色资源”这一主题,进行实践性课题研究。
3、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的需要
红色文化作为近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份,是中国共产党人发展之根,是民族文化传承之本。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岁月的变迁,当代青少年传承红色文化正处于一种令人尴尬的境地:经资料查证,现在的孩子能吟诵红色经典诗词的不到10%,知道周杰伦而不知道杨靖宇的大有人在,《一起又看流星雨》等偶像言情影视剧作品大量充斥着学生的视觉。面对教材中的英雄人物时无动于衷,表情麻木。恶搞英雄人物的现象也屡见不鲜,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忧虑。学校对学生红色文化的教育多理论,多说教,少实践,流于形式,失于空洞。在加之当代青少年的生活环境是一个开放式的环境,形形色色的思潮冲击着校园,一些不良的风气和不健康思想,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学校如何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决定》已经成为新课改背景下的极具战略性、紧迫性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1、理论假设
小学红色教育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它贯穿始终的首要特点是教育性,同
时具有小学德育的方向性、全面性、科学性、民主性,还具有教育活动的实践性、开放性、整体性、实效性。我们研究的理念在于开发红色资源的教育价值,突出红色教育的政治功能,整合红色历史、红色人物、红色故事、红色文化的德育力量,注重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机制,努力提高小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
2、模式假设
根据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德育论等有关知识,我们假设通过“红色教育”进行德育的实验模式为:分为教育者引导过程和受教育者自主活动过程。过程又分活动设境、活动探究、活动实践和活动拓展四个阶段,二者虽有侧重,但又有机统一
三、课题研究内容
1、二七区红色资源的特色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的理论研究。包括开发的条件分析,价值取向,基本原则及开发的模式。
2、二七区红色资源的特色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的实践研究。包括校本课程的设计、校本教材的开发。
3、研究探索课型模式及操作方法。总结可在一定范围推广的、具有实际操作指导意义的经验。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文献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文献法用于研究和比较有关地方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有关本土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开发、
有关理论知识学习与应用;
行动研究法主要用于研究现实的、立足学校地域特点的课程设计、课程资源开发和实施过程中的一些现实策略方法。在研究过程中,还使用了调查法、观察法和和实验法:如课题立项前和结题后对学生了解红色精神、红色教育文化情况进行调查;在课题实施中对学生对整合与开发出的红色教育文化资源校本课程的表现观察;在对课题假设的验证和实施中的实验等。以上各种研究方法的灵活运用,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经验总结法:由具体经验总结,上升到科学经验总结,提高经验研究水平。
在研究过程中开展调查研究、收集文献资料、开展学科教育实践活动和红色教育活动,创设红色教育情景,开展体验教育。同时,适时总结经验,根据红色教育实践活动进行分析、研究,概括教育现象,探索出红色教育的规律、途径和有效方法。
五、研究原则
1、科学性原则:严格按照教育科研的方法和途径开展课题实验。
2、实践性原则:本课题实验必须融入与红色教育研究相关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组织相关的调查、评论等实践活动。
3、参与性原则:创设良好的氛围,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全方位地参与探究和创作活动。
4、合作性原则:充分发挥课题组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合理分工,团结协作。
六、 研究假设
根据对我校教育教学发展中出现的瓶颈问题。在现有的基础上,通过实施本课题研究可以解决:
1、使我校的校园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使之成为充满人文气息的书香校园;
2、探索出一条符合我校实际需求的,在教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3、有效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不同层次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实践水平。
七、 课题研究过程步骤
研究准备阶段:确定课题组成员,召开首次课题筹备会。查找、收集有关资料,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进行开题论证报告。 (2012年12月)。
具体实施阶段:
1、组织课题组成员定期学习有关材料,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点;了解地区文化特点;确定课程资源整合与开发的切入点。 (2012年3月)
2、交流、总结前一阶段研究的进程和经验体会;在实验年级推广整合与开发的课程资源,以书面形式汇总交流。(2012年4月——2012年7月)
3、反馈验证阶段:进入课题调整阶段,实践编写的活动案例,通过现场听课、观察、座谈、访谈、问卷等形式,验证开发课题的实际价值。(2012年8月——2012年10月)。
全面总结阶段:进入全面验证、总结阶段,组织课题组成员会议,验证、小结、调整,形成一套有价值、有意义的教材进行使用;总结研究成果、形成结题总结报告、进行成果汇编(2012年11月——2012年12月)。
八、课题研究人员及分工
本课题由我校校长王芳同志负责,在此基础上建立以学科骨干为主的课题组。具体分工如下:
课题负责人:王芳
课题组成员:郭喜凤 姜杰 邢慧娟 崔丽娜 张臻
姜杰:负责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案例研究。
邢慧娟:负责案例研究。
崔丽娜:负责教学研究。
张臻:负责德育研究。
课题其它成员:配合课题研究,积极收集文献资料,提供案例和反思,参与课题总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