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用药常见药液丢失原因分析及对策
李 震
南阳市中心医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河南南阳 473000
[摘要] 目的 探讨临床上静脉用药中常见的药液丢失原因和护理对策。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期间在本院静脉输液过程中出现药液丢失情况的患者32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总结药物丢失的原因。结果 临床上静脉用药中常见的药液丢失原因有:配置药液操作不规范、输液前排气排出药液、更换液体时药液残留或外漏、输液末输液管内药液残留等,其中最常见的原因为输液末输液管内药液残留量多。结论 了解静脉输液过程中药液丢失原因,并对此采取相关的护理措施,从而减少静脉用药中药液丢失量。
[关键词] 静脉用药;护理措施;药液丢失;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 R4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3)10(a)-0031-02把液体,电解质等经由静脉通道注入人体称为静脉输液。静脉输液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给药途径,也是临床护士必须掌握的常规护理技术操作,其看似容易,实则有许多操作技巧。在临床上输液过程中,由于护理人员操作不规范或不熟练,普遍存在药液丢失的现象。这可能导致输入人体内的药量不能达到一定的浓度,从而影响药效的发挥,同时也造成药物浪费[2]。笔者回顾性分析了本院320例静脉输液过程中出现药液丢失患者的情况,来探讨床上静脉用药中常见的药液丢失原因和护理对策,现做如下报道。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期间在本院静脉输液过程中出现药液丢失情况的患者32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70例,女性150例。年龄2~68岁,平均20.4岁。所以患者的疾病类型、输注液体中药物的种类和浓度以及输液时间等不限。1.2 输液方法
对每位患者均使用一次性输液器,按照常规输液操作方法进行,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并发症;严格执行“三查七对”,以防差错发生;注意输液过程中发生的情况;预防空气栓塞;注意保护患者血管等。1.3 药液丢失的评判方法
直接观察护理人员在静脉输液操作中配置药液操作不规范造成药液丢失量、输液前排气排出药液、更换液体时药液残留或外漏的药液量、输液末输液管内药液残留的药液量。把药液丢失总量大于5 mL作为药液丢失计算。2 结果
观察显示静脉用药中每例液体丢失量为17~26.5 mL,平均23.5 mL。常见的药液丢失原因有:配置药液操作不规范、输液前排气排出药液、更换液体时药液残留或外漏、输液末输液管内药液残留等,其中最常见的原因为输液末输液管内药液残留量多。2.1 配置药液操作不规范
护理人员在给本组患者配药过程中均有药液的丢失,丢失量为1.5~2.0 mL,平均1.6 mL。其原因如下。
在配2.1.1 密封瓶针眼处药液渗出 许多药物的都由密封瓶包装,药时通过注射针头向密封瓶内注入溶媒后,会造成瓶内压力变大,当抽吸出瓶内空气时,会出现药液从针孔处往外渗漏的情况,从而造成药物浪费。护理对策:注射器抽与溶媒等量的空气,插入药瓶后使针头位于液体之下,先回抽一部分药液后放松活塞,事注射器
[1]
内空气自动进入密封瓶,如此反复3~4次即可将所有药液抽吸出来,同时明显减少了药液的外渗量。
在使用溶媒溶2.1.2 药瓶内药液残留 一些粉剂药物溶解较慢,
解的过程中,若未待粉剂完全溶解就开始抽吸液体,会造成抽吸不彻底,药瓶内残留的药液量较多;溶解量太小也会造成药瓶内残留量增多。护理对策:尽可能增加溶解量,溶解稀释可分两次进行,使粉剂药物彻底溶解,减少药瓶内药液的残留量;应待药物溶解彻底了再抽吸药液;采用注射针头斜面合适的注射器,并且在抽吸药液时,使针头斜面完全插入为准,不要使针头斜面插入过长;多次抽吸药液,直至无法抽出为止。如此即可尽量的减少药瓶内药液的残留量。
2.1.3 注射器内药液残留 加药注射器吸取药液后会有不同程度的药液残留。护理对策:尽可能使用一个针管来吸取同种药物,药物中加入溶媒溶解后,应多次反复抽吸,通过浓度稀释来尽量减少注射器内注射器内残留药物的浓度。2.2 输液前排气排出药液
观察发现输液前排气过程中普遍存在药液丢失现象,每例患儿液体丢失量约3.5~5.5 mL,平均丢失量4.5 mL。其原因主要是输液前排液方法错误,排气次数多造成排出药液排出过多。护理对策:使滴管倾斜约40°,保持过滤器的乳头往上排气,这种方法可减少气泡的产生,从而减少了因排气而排出的药液量。也可以在先在治疗室内把气排好之后,然后去病房给患者输液,此法虽然使药物的浪费率降低,但是由于耗用的时间比较多,因此在输液多时,不宜使用。2.3 更换液体时药液残留或外漏
观察显示同时进行多组液体静脉输液的患者在更换液体的过程均存在药液残留或外漏的情况。药液残留量在15~25 mL,平均18 mL。其原因如下。
护理人员即更换下2.3.1 输液瓶内药液残留 在液体没有输完时,
一组液体,使不同程度的液体残留。这不仅影响了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效果也造成了不必要的药物浪费。护理对策:应当加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提高其认识,在更换液体时,应当等莫非氏滴管不再滴液时方可将针头部分拔出,并使针头的斜面保留于瓶塞里面,挤压滴管后可以让瓶塞里的全部药液均被吸入滴管内,从而减少了药液的残留量。
2.3.2 排气管外漏液体 目前塑料袋装的液体在临床上使用广泛,
(下转第33页)
中国卫生产业 31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MODERN NURSING 现代护理CHINA HEAL TH INDUSTRY
3 讨论
正如前面所言,颅脑损伤系暴力作用于头部引起的颅骨及脑组织损伤,由于直指脑部神经组织,因此在直接造成脑部外伤的同时,往往还很可能对患者的认知、心理、行为等功能造成间接冲击,直至出现精神障碍。从护理角度上说,存在精神障碍的患者在遵医性上普遍较差,而实际上现阶段颅脑损伤致精神障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而康复期护理却对术后患者认知、行为、意志等心理学功能恢复至关重要,因此,针对性加强对患者以上心理学层面功能以及社会能力方面的护理干预,改善患者依从性,对促进患者自主意识恢复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本文在探讨颅脑损伤致精神障碍患者有效护理方法中,认为除继续做好患者的基础护理同时,还应尤为重视从认知、心理、社会能力等方面来进行针对性康复教育,初衷是着眼于颅脑损伤对患者精神层面功能的损害,在康复期这一过渡阶段对患者的认知能力、心理健康以及基本的社会活动能力等进行引导性恢复[4]。为此,在进行认知干预时,我们通过生物刺激疗法,唤醒患者记忆力、注意力,激活或强化其对过往事物及周遭环境的认知,逐渐朝着正常人的逻辑思维和认知发展。而行为方式干预则侧重于患者身体力行,通过采取功能训练、多做力所能及事情等来唤醒和纠正自身的行为方式,并自我纠偏。心理干预则依据患者的情绪反应,采取针对性的干预对策,如情绪躁动不安患者适当使用镇定药的同时,给予肢体的上抚摸,语言上的安慰、劝解,多施于鼓励,帮助患者树立乐观之态度。另外,本文还研究了社
[3]
会活动能力护理的可行性,社会活动方面护理就是希望使患者在增加同社会接触频率的情况下,借助社会这一外部力量来刺激自身的认知、思维和行为能力的恢复和改善[5]。本组资料显示,随着护理时间的延长,干预组社会能力评分较护理前明显增加,说明在针对性的社会活动能力护理帮助下,患者的社会能力有所改善,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配合实施认知、行为、社会能力等方面的针对性培训,干预组患者恢复效果要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或0.01),患者许多关键指标均改善较为理想,建议临床在治疗过程中加强从精神层面对颅脑损伤致精神障碍患者干预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睿,李铮.老年痴呆患者激越行为的非药物性护理干预研究进展[J].
中华护理杂志,2009,41(6):553-555.
[2] 张雯,任正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康复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0,6
(3):193-194.
[3] 秦秀香,任艳华,张俊英.认知行为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精神障碍患者
康复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09,23(13):142-145.
[4] 阮善平,胡小铭,王俊兴,等.重型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的临床护理
分析[J].浙江创伤外科,2009,18(11):103-106.
[5] 王玉民,张为民,王进忠,等.颅脑损伤后合并精神障碍100例临床分
析[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10,3(6):118-121.
(收稿日期:2013-08-19)
(上接第 31页)
在向输液袋内加入液体后,其内的压力比大气压要高,在输液管排气或更换液体的过程中,排液管和瓶口出现明显的滴液现象,这不仅污染了周围环境而且造成药液浪费。护理对策:在向塑料药袋中加入药物后让注射器的针头保留在瓶口上,脱离针筒,把液体垂直放置并挤压输液袋,、以去除其内的空气,然后再拔出针头。此法可明显的减少外漏的液体量。
2.4 输液末输液瓶和输液管内药液残留
输液瓶和输液管内药液残留是静脉输液过程中药液丢失最常见的原因,而且其丢失量最大,每例患者丢失16~22 mL,平均17.5 mL。应当引起护理人员的高度重视。其原因为拔管时机不对,即待输液瓶颈无液体时便拔针,或是未见输液器内液体下降时便拔针,造成了多量的药液残留。护理对策:实首先护理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患者也应该积极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可把输液架抬高,在液面下降明显减慢或静止不动时便把调节器移到过滤器的终端处再拔针。也可在液体输完后,往输液瓶内注入15 mL生理盐水,从而保证全部药物均输入人体。3 讨论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一直常见的给药途径,有吸收率高和起效快等优点。但是输液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药液丢失的现象,这造成了对周围环境的污染,药物浪费,降低了药物的疗效和患者的满意度
[3-4]
的原因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①护理人员对药液丢失的认识不够,其的影响没有引起护理人员的足够重视,造成了药物丢失的现象在临床上普遍存在;②没有相关的管理制度来明确规定;③护理人员工作量大,工作繁忙,为了求速度而忽略了一些环节的标准操作,造成药物在多个环节均有不同程度的丢失;④由于患者以及家属担心药液排空后出现回血等原因,要求护理人员过早拔针。为了减少静脉输液过程中药液的丢失,首先护理人员应当对此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同时有高度的责任心。在输液操作中还要注意:①规范配药的操作过程;②提高输液前排气的成功率;③减少更换液体时残留或外漏的药液量;④减少输液末输液瓶和输液管内药液残留量。总而言之,护理人员应当重视静脉输液药液丢失这一问题,严格规范自己的操作,最大限度的减少各个环节的药物丢失量。
[参考文献]
[1] 孙发然,晁淑玲,郭晓云.护理人员对输液过程中药液丢失问题的认识
及相关性研究[J].护理研究,2002,16(7):378-379.
[2] 李秀芬.减少输液残留液体方法及临床意义[J].中华护理杂志,1998,
33(9):527.
[3] 吴景梅,贾胜欣,高慧彩.静脉输液终末减少药液丢失方法的初探[J].
护士进修杂,2004,19(10):927.
[4] 王桂英,董清芳,付丽华,等.静脉输液液体剩余量的抽查与分析[J].黑
龙江护理杂志,1998,4(12):1-2.
(收稿日期:2013-08-18)
。不仅使患者治疗费用提高,而且给患者带来痛苦。在临
床上应该引起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笔者回顾性分析了本院320例静脉输液过程中出现药液丢失患者的情况得出造成药液丢失
中国卫生产业 33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