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离子医学揭秘
来自:《现代医学理论研究》
关键词:负离子医学
提要:负离子医学并不神秘,它通过负离子进入人体,可以有效修复病变的细胞,调节各项身体机能,增强人体自愈力,来减少药物治疗的副作用,随人类健康具有重大意义。
提起唐代药王孙思邈,不能不算是一位历史上的奇人。他大半生隐居于山高林密的终南山中,“饮甘露,食野果,尝(常)习五禽戏”,年过百岁仍百病不侵。
而在1900年,爱因斯坦的妹妹Maja患了严重的肺结核病,遵照医生的吩咐,她去了阿尔卑斯山区的疗养院进行疗养,在那里她的肺结核病神奇地痊愈了。
两则历史事实,都指向了一个隐藏许多个世纪的秘密:人体具有以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为主的人体自愈系统,人类生命就是靠这种自然自愈力,才得以在千变万化的大自然中得以生存和繁衍。负离子可以修复人体细胞,改善人体各器官功能,提高人体自愈力,帮助机体维持并恢复自主健康。负离子医学就是在此理论基础上逐渐被人们发现并归纳出来的。
负离子医学是一门集电子学、物理化学、材料学、高分子学、生命科学及临床医学等多门学科为一体的边缘科学。人类发现负离子与人的健康关系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
德国物理学家菲利浦•莱昂纳德(Philip•lionad)博士第一个在学术上证明了负离子对
人体的功效。他提出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负离子有益于人类健康,并指出负离子含量最多的地方是在山谷瀑布周围。二十世纪初,前苏联学者首次发表了利用负离子治疗疾病的论文。接着美国人发表了负离子的统计方法。1932年美国RCA公司的科学家汉姆逊(Hanmson)经过多年研究,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医用空气负离子发生器。
进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日本的医学界开始致力于负离子医学的研究,并建立了全国性的负离子医学研究组织。通过大量的实践、探索、积累,建立了一系列临床模型,逐步形成了这一学科的理论基础,并于1996年研制成功了全球第一台医用负离子治疗仪。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部分大专院校、科学院所和专业医疗机构的一批专家学者开始涉足负离子医学。他们将负离子技术应用到临床实践中,通过对各种疾病的探索性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治疗疾病途径。
进入21世纪,我国的人工负离子生成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目前,负离子转换器技术和纳子富勒烯负离子释放器技术的研制成功,意味着这两项技术生成的小粒径、高活性的生态级负离子可以更好的为人类的健康服务。
目前,负离子医学界已经公认,负离子可明显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活化网状内皮系统,即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改善机体反应性,增强机体抗病能力,这都是自愈力的重要部分。实验证明负离子可增加脑吗啡作用,而脑吗啡本身就是具有抗衰老、抗氧化、抗菌,溶解肿瘤等抗病功能。负离子会随着血液循环进入全身60万亿个组织细胞内和140亿个脑细胞内,参加细胞内生物电活动,为细胞内充电,调整细胞膜离子运转机制使之正常化,增强细胞内能量代谢,参加细胞核的基因自主修复、参加细胞离子平衡,从而达到全面活化细胞的作用,提高机体自然自愈力。
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依赖于药物“代替”身体器官的抗病能力,人体自身的自愈力也受到了削弱,逐渐丧失了本应属于自己的健康。负离子医学倡导采用负离子来提高人体自愈力,减少药物依赖性及副作用,从根本上维持人体健康。负离子医学的不断进步,是全人类的福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