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大自然的文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大自然的文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大自然的文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理解这里的文字指的是知识。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自然中充满各种知识,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等句子。 一、 复习导入。

1.谈话激趣:曾有人做过这样的对联“天作棋盘星为子,何人敢下;地作琵琶径为弦,谁人能弹”,这对联的气势的确吓人。不过今天,我们却迎难而上,偏要揭开天地这本厚厚的书籍,去探索——大自然的文字。

2.上节课,我们梳理了课文,知道大自然是一本大书,它分为了上下两册,一本叫天书;一本叫地书。今天,我们就打开课文,好好看看这两部书为我们揭开了怎样的奥秘。 二、学习2-6自然段。

1.自由阅读课文2—6自然段。了解哪些事物是大自然的文字?这些文字都有什么作用?

(1)请把大自然的文字勾画下来。 (2)指名汇报。

2、师相机板书:星星能够辨别方向、云可预兆天气、石灰石可了解地质变化、花岗石可了解地质变迁)

三、重点品析,读懂文本

《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它除了让人读懂大概内容,还要让人喜欢读,这样文章就要做到具体、形象、生动。课文是怎么样把大自然的文字介绍的具体、形象、生动的呢?我们先来看课文的第六自然段。

1、齐读第六自然段。思考:课文是怎样把森林里的花岗石介绍得具体、生动、形象的呢? (2)讨论交流:

A、把花岗石上的青苔比喻成什么?使用打比方,使语言形象生动。 B、先提出三个问题,再作解答,巧用设问,增加文章的趣味性。

C、冰是怎么把花岗石搬到森林里的?请画出讲述冰的动态的动词。 “爬”形象的体现了地质的缓慢的变迁过程。借助拟人的手法,活灵活现地写出了大自然的神奇。

D、练习:大自然是一本书____也是大自然的文字,它写在_____,告诉我们_____。 2、课文在介绍其他文字时也是用这样的方法吗?请大家一起学习其他段落。 (1)学习第2自然段。 北极星告诉我们哪边是北方。星星为我们指示方向。 (2)学习第3自然段.铁砧是什么样子的?“砧状云”又是怎样的?为什么在它里面飞行,飞机会毁掉?(砧状云预兆雷雨) 你了解哪些不同云的作用吗? (铁砧是怎么样的呢?或许同学们都没有见过,它呀就是人们捶打钢铁材料时底下垫着的器具,它的两头是尖尖的,中间有一个凹巢。人们捶打钢铁材料时就把它放在这个凹巢里。)

(3)学习第5自然段。石灰石是怎样形成的?从它能读懂什么?(让我们了解地质的变化)

三、学习课文第7自然段。 1.介绍故事,激发兴趣。

本文作者伊林早在童年时期就对大自然、对科学、对诗歌发生浓厚兴趣。他有

时到乡间去守在蚂蚁窝旁,观察蚂蚁生活习性,一呆就是几个小时。父亲的工厂制造肥皂的过程使小伊林看得入迷。他把家里的厨房当成试验工厂,试制肥皂,居然成功了。他按照书上的配方制成皮鞋油,用它把皮鞋擦得锃亮。这时,他高兴得欢呼起来:“科学胜利了!”当然,也有失败的时候,但这却使他懂得,科学试验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

2.由伊林的故事,你指导如何读懂大自然的文字了吗? 3.让我们看看伊林自己是怎么说的?——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4.勾画出作者为我们介绍了哪些学会理解大自然的方式。(板书)观察、读书、请教。

四、1、除了课文中提到的,你还懂得哪些大自然的文字 ?是怎样懂得的 ? 练习:大自然是一本书,—— 也是大自然的文字,它写在——,告诉我们 —— 。 2、看来同学真是有心人!生活中注意观察、认真学习、善于思考。

五、同学们,大自然丰富多彩,大自然奥妙无穷,让我们热爱大自然,积极探索大自然,并持续破译大自然。只有这样,我们人类才能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也只有这样,我们人类才会有一个温馨安宁的家园。

六、作业布置:请利用图书馆、网络、访问等方式收集有关大自然的文字的资料,课后出版一期专题小报。 七、板书设计

天书:星、云

大自然的文字 观察、读书、请教 地书:石灰石、花岗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