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长阳二中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

长阳二中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长阳二中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寥.廓(liáo) 袅娜.(luó) 消弭.(mǐ) 叱.(chì)骂 忸怩.(nē)不安 B.骠.勇(piào) 蓊.郁(wěng) 忤.(chǔ)视 范蠡.(lǐ) 咎.由自取(jiù) C.纤.(qiān)细 涸.(hé)辙 恼.(nǎo)怒 火钵.(bō) 揠.(yà)苗助长 D.颓圮.(pǐ) 漫溯.(sù) 梵.(fàn)文 荆.(jīng)棘 道义相勖.(xù)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萧索 凌侮 竹竿 星辉斑斓 急不暇择 B.缈茫 凋敝 翌年 正襟危座 桀傲锋利 C.干练 磕睡 干禄 低炭生活 凭虚御风 D.万倾 锭子 婆娑 妖童媛女 乌雀南飞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新就任央视2014春晚总导演的冯小刚在征求各方人士意见时表示,马年春晚的创 新之处并不 于打造绚丽的舞美,追求 的效果,如此也 上级领导提倡 节俭的要求。对于已经筹办三十多年的除夕夜大餐,在形式以及内容上如何 ?这 是冯小刚亟待解决的问题。

A.着重 琳琅满目 契合 改头换面 B.着意 惊世骇俗 吻合 除旧布新 C.着眼 美轮美奂 符合 焕然一新 D.着力 五彩缤纷 迎合 改弦更张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不管李安获奖对于中国观众多么兴奋,看过电影的观众都知道,《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从制作和精神气质上都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美国电影。 B.《春夜雨霏霏》是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莫言的第一部处女作,1981年5月发表在河北保定的文学双月刊《莲池》上。

C.如同拥有士兵的多寡不是判断将军英明与否的尺度一样,智商也不是衡量聪慧与否的标准。

D.厂家除了在工房周围造一条围墙,门房里置一个请愿警,门外钉一块“工房重地,闲人莫入”的木牌,使这些乡下小姑娘和外界隔绝,将管理权完全交给了带工老板。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长篇小说《家》是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之一,《家》的艺术结构类似我国古典小说《红楼梦》,其中以觉慧等几个年轻人的爱情和生活追求为情节线索,全面展示了一个大家族的衰亡过程。

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司马迁。《鸿门宴》选自本书的《项 羽本纪》。《鸿门宴》人物性格的刻画是紧扣情节的发展,通过人物间的矛盾和 斗争以及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情态等来体现的。 C.雨果被誉为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最杰出的代表,《巴黎圣母院》充分体现了 雨果创作主张“美丑对照原则”。《巴黎圣母院》中,巴黎圣母院教堂副主教克 洛德•佛罗洛企图占有在巴黎街头卖唱的吉普赛少女爱斯梅拉达而未遂,便诬 告她为杀人凶手,致使她被判处死刑。临刑前,圣母院相貌奇丑的敲钟人加西 莫多将她救出,并加以保护。 D.《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抒情诗,也是古乐府民歌 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辞》被誉为“乐府双璧”。乐府诗以五言为主, 句式灵活自由,生活气息比较浓厚。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中国教科书再删鲁迅作品引发争议

中国现代文学之父鲁迅(1881-1936)的散文《风筝》被人民教育出版社撤出了初中新版语文教科书,取而代之的是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境外媒体称,这一变动引发诸多争议。

美国《大西洋》月刊网站9月5日题为《中国的深度思考战争》一文指出,近年来,鲁迅的作品正逐步从语文教科书中退出,这激起某些学生家长的担忧。在新浪新闻与微博展开的调查中,绝大多数受访者都表示对这样的变动感到不满。他们说,“鲁迅的作品都是经典作品,代表着中国人民的精神”。

鉴于鲁迅的声望与公认的中国现代最优秀作家之一的地位,他的作品为什么要退出教科书呢?有分析认为,“初中生接触的内容不宜过于深刻”。文章援引赞同这一调整的作家赵瑜的话说,不应让孩子过早涉入思考、判断等阅读领域,要让他们逐渐积累自己的见识。

网上有少数人支持这样的变动,理由是鲁迅的作品情绪消极,而另外一些人则认为,他的现实主义使人们对真实的世界有了必要的了解。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9月8日报道称,多年来,学生和教师一直在抱怨年轻人很难理解鲁迅的作品,并称鲁迅大约写在一个世纪以前的那些对中国文化的见解正在与时代脱节。删除其文章的决定或许可以迎合这些人,但其他人认为,此举是在向错误的方向前进。

报道指出,一份河南当地报纸在报道了新版教科书删除鲁迅作品的决定后,数万人当晚在网络上发表了相关评论。在新浪微博进行的两项调查中,超过85%的参与者反对删除鲁迅作品。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说:“对中国一代又一代改革者和知识分子来说,鲁迅对国家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文学领域,他的作品鼓励人们对社会进行反省。即便现在阅读鲁迅的作品,你还能受到强烈的启发。”

而许多学生称,他们不喜欢学习鲁迅的作品,并称他的文章使用的是旧式的语言

风格,很难理解和掌握。

一名来自深圳的高二学生说:“鲁迅的作品全都是批判上世纪初期的中国社会。但如今我们的社会是和平和富裕的。”

一些父母和大学生则认为,学习鲁迅的作品对所有年轻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 来自东莞的学生家长刘薇兰说:“(之前)当局从教科书中删除《阿Q正传》和《药》,我对此感到遗憾和愤怒。”

6.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支持教科书删去鲁迅作品的一项是( )

A.初中新版教科书删去鲁迅作品是根据学生年龄段应适合怎样的课文而作的调整。 B.不应该让孩子过早涉入思考、判断等阅读领域,要让他们逐渐积累自己的见识。 C.鲁迅的现实主义鼓励人们对社会进行反省,使人们对真实的世界有了必要的了解。 D.鲁迅作品大约写在一个世纪以前,那些对中国文化的见解正在与时代脱节。 7.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反对教科书删去鲁迅作品的一项是( ) A.鲁迅的作品都是经典作品,代表着中国人民的精神。

B.鲁迅的作品全都是批判上世纪初期的中国社会,如今我们的社会是和平和富裕的。 C.一位家长说:“从教科书中删除《阿Q正传》和《药》,我对此感到遗憾和愤怒。” D.鲁迅对国家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文学领域,即便现在阅读鲁迅的作品,你还能受到强烈的启发。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家赵瑜说:“初中生接触的内容不宜过于深刻。”他进一步分析说,不应让孩子过早涉入思考、判断等阅读领域,要让他们逐渐积累自己的见识。因而他是赞同教科书删去鲁迅作品的。 B.钱理群教授说:“对中国一代又一代改革者和知识分子来说,鲁迅对国家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文学领域,他的作品鼓励人们对社会进行反省。”由此看来,钱教授是反对教科书删去鲁迅作品的。

C.美国《大西洋》月刊网站和香港《南华早报》网站都报道了中国教科书再删鲁迅作品而引发的争议,而且调查结论是相同的,根据网上调查支持者占少数,而反对者占大多数。

D.对中国教科书再删鲁迅作品而引发的争议的报道,美国《大西洋》月刊网站和香港《南华早报》网站网文的作者都是以客观的态度如实报道调查情况,其结论并不代表作者的态度。

三、古诗文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其后秦伐魏,臵东郡,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

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聂曰:“曩

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

驾而去榆次矣。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

荆轲游于邯郸,鲁句践与荆轲博,争道,鲁句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沈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而秦王政生于赵,其少时与丹欢。及政立为秦王,而丹质于秦,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楚三晋,稍蚕食诸侯,且至于燕。燕君臣皆恐祸之至。太子丹患之,问其傅鞠武。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北有甘泉谷口之固,南有泾渭之沃,擅巴汉之饶,右陇蜀之山,左关崤之险,民众而士厉,兵革有余。意有所出,则长城之南,易水之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丹曰:“然则何由?”对曰:“请入图之。” …… 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其先.乃齐人 先,祖先 B.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 固,本来 C.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 顷之,不久 D.故丹怨而亡.

归 亡,没有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其.先乃齐人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 B.荆轲游于.邯郸 亡郑而有益于.君 C.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 邻之.厚,君之薄也 D.稍蚕食诸侯,且.至于燕 臣死且.

不避,卮酒安足辞 11.下列各项中对文段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 荆轲,卫国人。在卫国,人们叫他庆卿;在燕国,人们叫他荆卿。 B.荆轲存大志,轻小事。不与聂盖斗狠,不与鲁勾践争胜,就是例证。

C.秦始皇当政时,燕太子丹恰好在秦国做人质。秦王看见他受到不公正待遇,所 以替他感到不公,并帮助他逃跑。

D.此后秦国不断出兵山东,齐国、楚国、晋国相继被侵扰,且逐渐被蚕食鲸吞。 燕国上下惊恐,燕太子也忧心忡忡,遍求救国之策。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9分) (1) 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13.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3分)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因而误书举烛举烛非书者意也。燕相国受书而悦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悦,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今世学者,多以此类。

14.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夜泊钱塘 (明)茅坤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1)诗歌结尾句在诗歌中起什么作用?其中“短愁”指怎样一种愁?(3分) (2)诗歌颈联“迸”“入”两字精妙传神,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5分)

15.名句默写(每句1分,共5分)

①总角之宴, 。 ( 《诗经 • 氓》 ) ② ,羡长江之无穷。 ( 苏轼《赤壁赋》 ) ③ ,依依墟里烟。 (陶渊明《归园田居》)

④ ,哀民生之多艰。 ( 屈原 《离骚》 ) ⑤ ,鼓瑟吹笙。 (曹操 《短歌行》 )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0分,共4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最精彩的表演

梅兰芳正伏在垂着淡青窗帘的南窗底下画兰竹。他这时已经完全把自己当做一位画家 来要求了,他画画不是为了收益,而是为了追求,说转移也未尝不可。一个艺术家,当被 迫必须放弃他的艺术活动时,就必须以另一种艺术活动来填补他的空虚。

当然,并没有谁不让他表演,恰恰相反,有人巴不得他表演,是他自己谢绝了舞台, 千里迢迢移家到香港来过这种淡泊的生活。而且他早已蓄起了胡须,有什么比这更能表示 他断绝粉墨生涯的决心呢!

他画画的另一个原因是,在他心中活着一些孤傲高洁的画家形象,他需要以这些人做风范,坚定自甘淡泊、不慕荣利、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的做人准则。白石老人是先生的老师与朋友,此刻又想到了他,笔下陡增豪气。这是一种神来之势,把几茎劲竹画得气韵不凡,仪态万方,似乎一阵风要把它刮倒,它却摇了几摇,挺立如初。然而夫人推开镂花门走进来打断了他,她极轻慢地走到他的身边,把不速之客请求见他的事说了出来。

在香港中国饭店二楼一间精雅的餐室里,穿着浅色西装、保持着学者风度的日本 电影人川喜多长政与中国同行张善琨,在整肃的餐桌前虚左恭候嘉宾。约定的时间到 了,侍者通报梅兰芳已在饭店门前下车。川喜多慌忙站起来,丢给张善琨一个关照的 眼色,便走出餐室门外,目不转睛地盯着楼梯口。 川喜多是目睹过梅先生风采的,他甚至感到先生便装时的气度比在舞台上更有魅 力。他看过先生演出的京剧作品,依川喜多行家的眼光看,作为先生的代表名剧《太 真外传》,无论从清新优美的唱腔,妙曼典雅的舞蹈,光艳绝俗的扮相,响遏行云的 歌喉诸方面衡量,都已把京剧表演艺术推向绚烂的极致。至于他在台下,诸如“器宇 轩昂”“风度翩翩”等所有常用的形容仪表之美的词句,在表现他的风貌时都显得冗 弱无力,以至让人不得不求助于善于状人风仪的《世说新语》。

楼梯下出现了一个老人的伛偻身影,正步履艰难地走上楼来。这是梅兰芳,又哪 儿像梅兰芳!川喜多暗暗吃惊,那弯拱的腰背,僵硬的腿脚,黧黑的面目,蓬乱的髭 须,板滞的眼光,迟缓的行动,加上一开口就让人感到力竭声嘶的嗓音——这哪儿是 千万人心中那位艺术之神的风姿!具有锐利观察力的川喜多惊讶之余,确有把握地认 出这是先生。先生也认出了川喜多长政——从不计其数有一面之缘的形貌中辨出了这 个人。

一方是极道殷切的仰慕,一方是感谢盛情的邀请。那些经精心挑选的中西名菜正 一道道搬上桌来。川喜多小心翼翼地问可否喝点酒,先生爽快地说:“嗓子到了这地 步,还禁忌什么,再烈一点也可以!”川喜多诚恳地说:“我还有事向先生请教,烈性 酒免了吧。”

“其实先生是知道的。”川喜多说,“我从来不拍为日本军方宣传的片子,总得让 中国朋友还有点欣赏的兴趣。我们选定了林则徐禁烟的故事,起用的是贵国观众中有 巨大影响的明星。这表明,艺术终归是艺术,不该为政治的原因,让明珠沦落在藩溷 里。所以我想,先生难道无意让久渴于先生艺术的贵国观众有一个再睹明珠的机会吗?”

先生等他说完,故意露出惊奇的样子,然后大笑起来,接着一阵剧烈的咳嗽,又 努力清了清嘶哑的嗓子,说:“实在感激先生美意。不过,您看我现在的样子——生 了几年病,把腰腿都断送了,别说登台,就是走路也不能像常人一样;更要命的是嗓 子,怕发展下去连说话也成问题……一个演戏的人,到了这种山穷水尽的地步,自己 丑,就惭愧得要死,若到了观众面前,那简直叫我无地自容了……”说到这里,已变 成怆然的感慨和沉沉的叹息。

两天以后,川喜多长政飞回上海,向日军报道部报告说:“梅兰芳已经衰老不堪,几乎丧失了所有演出的条件,勉强把他搬上舞台,只能成为笑料,贻羞军部。”日本

军部于是打消了强制梅先生演出的计划。

两年之后,梅先生在上海大剧场庆祝抗战胜利纪念公演大会上演出,其灵活的身段,优美的舞姿,清越的歌喉和光彩照人的形象,再次让兴奋若狂的观众绝倒。

(摘编自陈炳熙《梅兰芳•最精彩的表演》,有删改)

16.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两项是( )(4分)

A.移居香港时,梅兰芳专心画画,一方面是因为他要以绘画这种艺术活动填补自己的

空虚,另一方面是因为,他要以孤傲高洁的画家形象为风范,坚守自己的做人准则。 B.川喜多长政是京剧艺术的行家,盛情邀请梅兰芳出演林则徐禁烟的故事。川喜多认

为艺术终归是艺术,梅兰芳不该为政治的原因而谢绝舞台。

C.抗战期间,山河破碎,国土沦丧,梅兰芳蓄须明志,自我断绝粉墨生涯,甘于淡泊

平静的生活,以自己的誓不媚敌、洁身自好来报答祖国和人民。

D.为了拒绝日本人的邀演,梅兰芳巧妙打扮,极尽疲弱衰老之态,让人觉得他已丧失

演出条件,但在抗战胜利公演大会上,他的表演却异常精彩,让观众如痴如醉。 E.本文通过记述梅兰芳谢绝舞台、巧妙拒绝日本人邀演的过程,描写了他在中国京剧

艺术上的创新表演与突出成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位对艺术不断追求不断超越的艺术家形象。

17.文章以“最精彩的表演”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梅兰芳之所以为人称道,不仅缘于他的精湛技艺,还缘于他的崇高品格,请联系全文

简要分析,梅兰芳的崇高品格表现在哪些方面?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有人认为,艺术归艺术,政治归政治,不能因为政治而干扰艺术。梅兰芳因政治而放

弃艺术表演的做法实不足取,对此你是如何看的?请联系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答: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12分,共3小题)

20.我们学了《沁园春 •长沙》和对联知识,请你根据上联,尽量用原文词语写出下 联。(4分)

上联:万山红遍鹰击长空

下联:

2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清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这样评价这四句诗:“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你认同吗?请简要陈述理由。(4分)

22.新闻点评就是用简约的文字对新闻进行评论,请点评下面的这则新闻。

要求:见解独到,是非分明,不超过40字。 (4分)

10月25日,汉口中央嘉园小区广场上,一群人正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却突然被从天而降的粪便泼了个满头满身。原来是楼上的住户不堪噪音的长期干扰,加上多次交涉无果,最终采取此举泄愤。领舞的熊大妈坦言,她们与2号楼业主们的矛盾已经持续了1个多月。由于嫌她们噪音扰民,楼上住户曾投掷过硬币、碎石,双方还发生过口角,但用大粪作“武器”还是第一次。

六、写作(共60分,共1小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与自然美景邂逅,收获一片诗意。与老师同学牵手,收获一片情谊;于好书妙文中沉醉,收获一片馨香;于人世红尘中相遇,收获一片感动……

席慕容说:“美丽的梦和美丽的诗一样//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常常在最没能料到的时刻里出现。”

请联系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成长感悟,仔细回味生活,撷取其中感受最深的一幕,以“相遇”为标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请先将作文题写在答题卡上,然后作文;

②立意自定,不能脱离材料主旨;

③要写出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感受,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④卷面整洁,字迹清晰工整,字数不少于800字。 ⑤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