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晨读资料之四

晨读资料之四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晨读资料之四

一、翻译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先是,文襄委任崔暹、崔季舒等。及文襄崩,隆之启文宣,并欲害之,不见许。

(2)崔季舒等仍以前隙,谮云:“隆之每见诉讼者,辄加哀矜之意,以示非己能裁。”

(1)先前,文襄帝高澄重用崔暹、崔季舒等人。等到高澄去世后,隆之启奏文宣帝,想加害崔暹等人,不被文宣帝同意。(“委任”、“崩”、“启”、“加害的宾语是崔暹等人”“见许”各一分)

(2)崔季舒等人依然因为过去的矛盾,说高隆之的坏话:“高隆之每见到告状的人,往往都表示同情,以显示不是他就不能裁决案件。”(“隙”、“谮”、“哀矜”、“裁”、“不是他,则他人不会裁决”各一分) 二、文言实词

41、就:靠近,接近、欣赏、完成、从事

42、许:答应,赞同、地方、拟生词、表约数,相当于来 43、具:器具、具有、准备、通“俱”全、都;详细 44、胡:古代少数民族通称、为什么 45、徒:光,空、白白地、只是

46、方:刚好、正好;才、当、、的时候、方圆、方正 47、善:好、好处、擅长、善于 48、 贾: 商人、 买卖、 通“价”价值

49、直:与“竖”相对、只、仅仅,一直、通“值”价值 50、因:于是、就,凭借、顺着、按照、因为、通过 三、文史常识 古代地理

【中国】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四海】参见\"海内\"条。指天下、全国。

【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李白《古风》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纵有千古,横有八荒。【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 【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

【郡】古代的行政区域。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

【州】参见\"郡\"条。

【道】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道,这是一种行政特区,与县相当。唐代的道,先为监察区,后演变为行政区,是州以上一级行政单位。 【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域,相当于现在的省。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阴阳五行说(古人以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五行中土为尊,因土代表黄色,故黄色为皇帝专用) 【古称别称】如南京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又如扬州称广陵、维扬。 四、成语

41.不刊之论:刊:删改,修订。不可删改或修订的言论。形容文章或言论的精当,无懈可击。容易误用为贬义。

42.不易之论:很容易让人理解为不易理解的言论,实为内容正确,不可更改的言论。

43.不稂不莠;稂,狼尾草:莠,狗尾草.比喻人不成材,没有出息.作贬义。 44.不虞之事:事先没有预料到的事情。不虞:出乎意料。

45.不一而足:原指不是一件事就可以满足的,后指同类的事物或情况很多,不止一件或是不止出现一次。

46.不肖子孙:指不能继承先辈事业或遗志的人。不肖:不像其先辈。 47.不速之客:不请自来的客人。速:邀请。 48.不情之请:不合情理的请求,用作谦词。

49.不孚众望:没有使群众信服。孚:使人信服。贬义。

50.不法常可:不盲目效法因袭历来所认可的事。常可:永久认可的道理和成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