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国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是由外资企业推动的。机电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50%以上,其中,外资企业出口占有绝对优势。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也是由外资企业主导。文章认为,中国需要内、外资企业这两条腿,在技术进步上,都要有力,才能由制造业大国强健地走向制造业强国;技术引进了,吸收消化能力却未同步提高、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导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效益低下等是内资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对国外技术的“拿来”,替代自身的技术学习与创新等5种情况是问题的主要根源,建议用所提出的思路分别解决之。 关键词 内资企业 引进技术 高新技术能力
2004年,我国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三大货物贸易国。在11547亿美元的对外贸易额中,出口为5933.6亿美元,出口的比重由2001年占全球出口4.3%上升到6.5%。按世界银行公布的2004年GDP排名,我国GDP以1.65万亿美元(136515亿元人民币)排在世界第
①
七位,工业附加值居世界第四位,是世界制造业大国。然而,在我国外贸增长中,资本和劳动力投入占72%,技术进步仅占28%。中国要由制造业大国走向世界制造业强国,出口企业的整体生产制造水平亟待提高。
一、外商投资企业是促进我国对外贸易高速发展的重要力量
入世后,我国已成为高度对外开放的国家。国际对我国直接投资持续高涨。按资金来源划分,企业可分为:国内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以下分别简称内资企业、外资企业)。内资企业包括:国营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包括:外国独资企业和合资企业。截至2004年底,现存注册运营的外资企业23.6万家。占全国注册企业总数的3.16%。引进外资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高速发展。
(一)内、外资企业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 制造业无疑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外贸企业中,内资企业的整体实力与外资企业相比,差距很大。以2004年为例,分析内、外资企业在我国对外贸易的地位(见表—1)。 (表—1) 2004年内、外资企业在全国出口贸易中的贡献比较 (以%表示) 企业类别 内资企业 外资企业 占出口企业比重 43.0 57.0 占进出口占出口总占机电产品总额比重 额比重 出口比重 43.6 57.4 42.9 57.1 26.6 73.4 占高新技术产企业对外贸品出口比重 易依存度 12.7 87.3 17.0 46.0
资料来源:根据胡景岩《吸收外商投资的几点认识》整理 2005.5.4.国际商报
从占全国出口企业的比重看,外资企业高于内资企业14个百分点,主要由于外资企业
本身的性质,使其自然更具有国际市场背景,更具有外向型。因此,外资企业对外贸易依存度也远高于内资企业,达到46%,而其54%的产品的依靠中国市场吸收,拥有中国和世界两个市场。外资企业所占的进出口总额比重和出口总额比重大致相同,且分别高于内资企业约14个百分点。这表明,外资企业已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力量。2004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3234亿美元,占出口总值的54.5%,说明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明显地趋向以制造业为主。在机电产品的出口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中,外资企业出口占73.4%和87.3%,远高于内资 企业,占有绝对的优势。这是因为外资企业掌握许多产品的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其生产更多地集中在资本和技术含量高的产品上,产品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因而更具国际竞争力。与外资企业相比,内资企业在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处于绝对的弱势,占12.7%,说明内资企
1
业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生产具有核心技术产品方面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较差。
(二)技术引进
引进先进技术是我国多年来实施的重要的经济手段。截至到2004年底,我国累计引进
②
国外技术合同金额近900亿美元,累计进口高新技术产品超过5000亿美元。 技术引进方式以专有技术、成套设备/关键设备/生产线 技术咨询/ 技术服务为主。技术来源主要集中在欧盟、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现阶段,我国技术引进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和其他制造业等领域。
外资企业和国营企业一直是我国技术进口的主体。以2004年为例,我国共签订技术引进合同8605份,其中,外资企业签订了5057份,占合同总数量的58.8%,占合同总金额的48.3%。技术引进不但提高了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还使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成为推动我国外贸出口增长的重要来源。2004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量占全国外贸出口增量超过三分之一。出口占外贸总出口27.9%,其中,外资企业占到24.4%。国营企业引进技术的比重并不低(占40%以上),但高技术产品出口,整个内资企业只有3.5%!这说明国营企业在技术引进投入与产出(指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经济效益差。
二、内资企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一直是我国技术进口的主体。但是,为何内资企业在机电设备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远远落后于外资企业呢?这主要由于两个问题:
1. 内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我国依赖大量引进先进适用技术,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但是内资企业创新能力没有同 步提高,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对外技术依存度在50%以上。科技创新能力在主要国家中仍
③
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就拿彩电来说,我国每年生产彩电4000万台。2004年出口平均价格不足100美元,贴牌产品达到89%。彩电的104项关键技术,国内能够掌握的只有60%;
④
移动电话的65项关键技术只掌握了一半;而 DVD的关键技术掌握的还不到16%。
2. 内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效益较低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还处在世界高新技术产业链的低端。自主品牌产品比重低,部分内资 企业虽然开始自主品牌产品出口,但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品牌附加值偏低,出口效益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比如说,电子信息产业全国平均利润率只有3%左右。几乎所有芯片制造厂都是代工厂,缺乏自主设计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目前国内IC企业绝大部分还只能生产低端IC产品。而每年进口的IC成品却占国内市场总份额的80%左右,基本都是
⑤
高端产品,平均价格是国产价格的3-5倍以上。
内、外资企业犹如我国迈向世界制造业强国的两条腿。它们必须是同样有力两条腿!但是现在,只有外资企业这条腿长。但内资企业绝不能认命腿短,要急起直追。中国的强大,除借助于外资推动外,更有赖于民族经济实质性的强大。突破的重点行业首先是装备制造业和新型工业;突破的重心必须放在高新技术和关键设备制造的自主开发上。
三、造成内资企业高新技术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及分析
尽管利用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高了我国的生产装备水平,但是多年以来,我国企业尚未出现象六十年代我军“大比武”那样,对国外先进技术展开深入持久的“技术攻坚”活动。当年的全军刻苦习武,钻研军事技术,使我国军队成为军事技术过得硬得“铁军”。笔者认为,我国内资企业的高新技术能力不足是与长期以来对技术学习的主动性和危机感不强有直接的关系。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2
原因1. 以对国外技术的“拿来”,替代企业自身的技术能力的提高
我国进口了大量的成套设备,关键设备,拥有大量技术转让项目。不少获得国外技术或 设备得企业认为,得到物化的产品和明确的信息技术,学会操作设备或技术的使用,形成了生产能力后,就算完成了对所引进技术的学习。这实在是一种对引进技术目的在认识上的误解。引进技术和设备的目的不仅在于快速形成先进的生产能力,还在于要掌握它的原理等关键技术环节。以求在此基础上对引进的技术改进、完善,为我所用。不可以把技术引进看作是可以替代企业内部努力学习的捷径。因为,技术可以买到,但技术能力只能通过学习和实践才能获得。
技术能力是指有能力在致力于消化、使用、适应和改变现有技术方面有效地使用技术知识。这种能力同样能够促使人们在变化着的经济环境中创造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技术能力包含三个要素:生产、投资(对人力资源、扩大再生产和更新生产设备等的投资)和创新。在它们中,创新是最有挑战性的要素。
引进技术和设备其实引进的只是产品的当前国际质量水平,随着时间的流逝,已有水平有可能变得不再是世界先进水平。只有对引进技术在使用的同时,对它进行分解、消化和吸收,在这个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新思想去提高和完善它。从而形成融入了自己的创新理念的新技术。这种“分解—吸收—创新”方式既可排除企业侵犯知识产权的问题,又可使技术能力在研究性使用的过程中得到提升。进入到这样状态时,技术引进的动态效果才是最佳的。
当涉及产品核心技术或原创技术时,若企业具有一定的技术基础,自主开发应为首选。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保持技术先进、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在北美市场,我国“三角”牌轮胎和米其林、固特异等世界名牌产品摆在一起销售。三角集团在世界轮胎行业50强中排名第12位,经济效益居全国同行业首位。2004年,出口额约3亿美元。在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也曾面临是自主开发还是引进技术的问题。三角集团坚定地选择了前者,看重的是培育自己的核心技术和开发能力。为此,该集团设立了研发中心,并且与清华大学等一批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了深入合作,目前已经拥有10天研发一个新产品的能力,所有产品做到一次
⑥
设计,一次测试,一次成功!这是由“中国制造”转变到“中国创造” 的一个实例。
原因2. 一些内资企业对技术学习的紧迫感不强 相当部分的内资企业产品竞争力弱,其中一个原因是对技术学习的努力程度不够。根据笔者调查,一些企业认为,企业的技术能力有限,只能按现有的条件和能力生产,产品滞销,就用降价办法,或者把产品运到竞争不太激烈的地方去卖。这样的企业往往较少制定具有挑战性的企业发展目标,企业生存的危机感不强,导致企业内部对技术学习动力不足,只能勉强生产。跨国公司之所以强大,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点是它们努力地研究和开发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以保持其竞争优势。已经强大的跨国公司对技术学习都毫不放松,我国众多企业更应抓紧学习,提高技术吸收能力。
技术吸收能力是指吸收已存在的知识并产生新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提高取决于两个重要的因素: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对技术学习的努力程度。从动态的角度分析,这两个因素的程度又分别有高、低之分。这两个可变因素,是一个2×2组合,它表明了技术学习的主动
⑦
性。如图—1所示,当已有知识和努力程度均高时(组合1),技术能力就高而且提高迅速。相反,当两个因素程度均低时(组合4),技术能力就低而且在下降,拥有高的已有知识和低努力程度的组织(组合2)可能会有高技术能力,但会逐渐丧失技术能力,因为在组织外部,技术会不断向前发展,组织内部已有的知识会变得过时。这样的组织会逐渐降至组合4。相反,拥有少量已有的知识,但有高度努力程度的组织(组合3),可能技术能力低,但会迅速获得技术能力,因为通过对学习大量的投入可引发连续和非连续的学习,从而上升至组合1。总之,对于长远学习和企业竞争力而言,努力程度是比已有的知识基础更关键的因素。
3
连续学习,即逐渐积累的技术学习,可以在日常的生产运营中进行。然而,非连续学习通常是在市场竞争中已预见了危机,并且着手采取措施来转变局势的情况下产生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对人力资源投资、为获得新的知识和将其转化为生产力进行一系列的活动,以图在最短的时间内克服危机。一些企业
图
图-1 吸收能力
成功地把危机转化为机遇,以一种非连续地方式重塑 了它们的技术能力,提高了它们的产品竞争力。
危机可以是在企业失去了市场竞争力时自然产生的,也可以是人为产生的,即企业高级管理层或企业以外的高层领导以施加挑战性的目标的方法挑起一种危机感。一个勇于进取的企业往往也是能够有效学习的企业。这样的组织可以适时地制造企业危机,并将此与创新的目标联系在一起,以产生对非连续性学习的动力,把危机转化为企业发展的机遇,使危机真正具有创造力。比如,海尔集团将我国资源相对不足这一国情视为企业危机,将产品的节能确定为技术创新的目标。如今,海尔系列产品实现了节能化。电冰箱的耗电量是20年前的三分之一,洗衣机的用水量是10年前的五分之一。海尔集团将宇航绝热层材料应用于冰箱保温层,阻止冰箱内外的热量传递,实现高效保温;运用了其独创的“双动力”技术生产“双
⑧
动力”洗衣机。
原因3. 忽略技术获取渠道的多样化,影响技术进步的速度 我国企业重视从正式的技术转移渠道引进技术,忽略非正式渠道。导致企业获得先进技术的渠道窄,机会少。不少有实力企业的技术和设备是通过进口得到的。但是更多的企业,尤其是内资中小企业,由于种种原因,难以拥有国外先进技术。向国外购买只是获得先进技术的途径之一。获得技术方式可以有多种,来源有三个:国际来源、国内来源和企业内部。
国际来源:正式渠道技术转移的主要方式有外国直接投资、技术转让和交钥匙工程、和进口设备及其所包含的技术信息。非正式渠道可以有文字信息,如销售目录、技术蓝图、技术规范、技术文献以及其他有关的出版物;对外国工厂的考察、购买设备或技术时国外供应商提供的人员培训、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等。韩国现代公司在初创阶段,通过考察5个国家的26家汽车制造厂,使有强烈进取心的韩国工程师们将其已有的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知识应用到日后生产操作中。
国内来源:可以通过购买本国的专利、或与国内政府或大学的科研院所联合开展研究项目,这些是需要投资的正式渠道。有一定技术能力的企业还可通过查阅文献,参观其它企业正在使用的先进设备,或是贸易展览会上正在展出的设备,甚至是与有关技术人员的交谈等非正式途径得到技术。这些方式是模仿性分解研究技术的主要来源。
企业间的技术扩散有可能使技术能力加速提高并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装备制造企业可以与使用引进设备的企业结成技术传播对象。比如,用租赁方式,前者向后者取得资料后,在学中干,用在原因1中所述的分解—吸收—创新的方法,生产自己的模仿性创新品,销售给国内外的需求者。也可以用非交易方式,如复制一套资料送给前者,前者研发成功后,优先向后者提供创新品或对原引进设备提供技改服务。
企业内部:建立激励机制,刺激员工对技改献技献策、培训员工、招聘技术能人(包括国外退休的人员)、建立技术档案和和研发机构、创造性模仿原创产品、当技术较简单而且成熟,专利也已解禁时,就可以进行分解研究,生产仿制品或复制品,由此,再走向创新。
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渠道获得先进的技术都会加速企业技术或装备水平的提高。如果积极进取的企业有吸收能力,他们不必花费交易费用就能够有效地获得先进技术。
4
原因4. 安居生产操作地位,在技术上依赖他人 安居生产操作地位,技术上依赖他人的情况往往发生在合资的企业中。企业往往为了获得外商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与对方成立合资企业。事实上,外方若以技术、设备入股,其转移的只是技术、设备使用权,而非所有权。用来入股的技术是其合资的本钱。他会保护技术的核心部分不被外溢,以保持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重。技术若中方没能在使用技术的同时提高破译对方技术的能力,外方将继续享有技术优势。结果,新技术产品就不会由中方主导研发和生产,中方只能处在生产操作地位,在技术上依赖对方。一些成为子公司的合资企业,在研发、生产和营销战略上受到母公司相应战略的左右时,不是与其发生冲突,就是服从其的经营战略。
对于那些对技术学习进行大力投资以积累能力的企业,特别是将国际市场作为进军的目标时,最好避免外国股本的加入,如果允许加入,管理层也应保持它的独立性。我国“娃哈哈”集团所属的5个利润最丰厚的企业与欧洲第三大、世界第六大食品饮料集团法国达能集团合资,看重的是达能集团的生产经验及管理理念,在合资时,“娃哈哈”集团坚持合资不合品牌;合资公司使用“娃哈哈”品牌必须有偿付费;坚持“娃哈哈”全权经营(获51%控股权)。企业利用引进的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5家企业已经成为能达旗下盈利最高
⑨
的公司。
原因5. 企业研发资金不足,得了技术的“软骨病”
有些内资企业没有给予技术必要的投入。这是企业技术进步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它们没有将技术革新的投资作为生产成本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没有像重视企业的利润率那样重视它。结果造成企业技改停顿,技术层次下降,得了技术的“软骨病”。这种情况尤其在中小企业中明显存在。在现实中,这类企业缺乏研发能力,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但这并不等于它们没有研发的权利。企业可以将利润的一部分作为技改或研发资金;激励内部人才与招聘科技人才相结合,提高技术实力;在中小企业发达的地区,企业与政府可以通过共同设立企业科技创新基金建立科研平台,为企业研发提供个性化服务。
⑩
我国商务部对主要消费品和生产资料商品供求状况调查报告显示,2005年前5个月, 39个工业行业的产成品供过于求的矛盾整体呈现加剧的趋势。家电、五金、纺织行业产能严重超过目前的市场需求。这些行业的企业要看到,危机来了!做好技术准备,领先一步,高人一招,生产具有更高附加值、能够创造市场新需求的升级换代产品。
总之,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中,技术含量往往是产品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在落实科学发展观,走节约型社会发展道路的前提下,只要每个企业不断向自己发出挑战,努力学习,敢想、敢干,中国在2020年成为世界制造业强国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注释
①②③
④⑤⑥⑦⑧⑨⑩
今晚报2005.6.24.
常哓村:《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深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国际商报 2005.4.15. 常哓村:《新时期实施科技兴贸战略要有新思路》 国际商报 2005.4.18
中国网 2004.8.18.
叶迪生:《变IT大国为IT强国》今晚报 2005.8.5. 经济日报2005.8.8.
[韩]金麟诛 著《从模仿到创新——韩国技术学习的动力》P108 新华出版社 1998 经济日报2005.8.8.
黄全斌:《打造世界的“娃哈哈”》经济日报 2005.8.5. 经济日报2005.8.2.
《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