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方程”教学设计与说明

“方程”教学设计与说明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方程〞教学设计与说明

◆您如今正在阅读的“方程〞教学设计与说明文章内容由搜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方程〞教学设计与说明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2页,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在详细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认识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2. 使学生在观察、描绘、分类、抽象、概括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开展抽象思维。

3. 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探究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 认识相等关系,初步理解等式

1. 出例如1天平图〔两边没有砝码〕。

提问:认识天平吗?天平是用来做什么的?

第 1 页

2. 在天平的两边加上砝码。

提问:你看懂了什么?

学生可能想到:一边托盘内放了两个重50克砝码,一边放了一个重100克的砝码,两边一样重。

追问:不看两边托盘内放的东西,你知道两边一样重吗?能用语言描绘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学生答复后,提问:怎样用数学式子表示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板书:50 + 50 = 100〕

追问:为什么用等号连接?

指出:像这样用等号连接的式子,就是等式,表示相等的关系。

二、 认识方程

1. 出例如2天平图中的指针部分部分图〔第一幅图〕。

提问:看到这时的指针位置,你有什么想法?假如用式子来表示,还会选用等号写等式吗?为什么?

2. 出示完好的天平图。

第 2 页

提问:你能用语言描绘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怎样用式子表示?〔板书:x + 50 > 100〕

追问:x表示什么?

3. 依次出例如2第二、三幅天平图。

要求:先用语言描绘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然后用式子表示。

学生口述,老师板书:x + 50 = 150,x + 50 < 200。

4. 出示:2x = 200。

提问:根据这个式子,想一想天平两边的物体是怎样的?你能描绘出来吗?

在学生描绘的根底上,出示教材第1页例2的第四幅天平图。

5. 将式子分类,认识方程。

引导:我们来看刚刚根据天平图所写的几个式子。在黑板上集中呈现5个式子的卡片:

50 + 50= 100 x + 50 > 100 x + 50 = 150

x + 50 < 200 2x = 200

谈话:你能把这些式子按照一定的标准进展分类吗?请大家独立考虑,再在小组里先

第 3 页

说一说。

学生的分类可能出现下面两种情况:

① 将式子按照不同的连接方式〔大于号、小于号或等号〕分成三类。

引导:按照你的理解,你能找出哪些是等式吗?

学生口答,老师请学生根据他们的发言在黑板上挪动式子卡片,将式子分类。

指出:根据大家的意见,我们可以把这些式子分成三类,也可以把这些式子分成两类,一类是用等号连接的式子,都是等式;还有一类是用大于号、小于号连接的,都不是等式。

老师对黑板上的卡片位置作如下调整:

50 + 50 = 100 x + 50 > 100

x + 50 = 150 x + 50 < 200

2x = 200

② 将式子按照是否含有字母x分成两类。

指出:这里用字母x表示未知数。

让学生在黑板上把另一套式子卡片分类排列,并指导学生按下面的方式排列:

第 4 页

50 + 50 = 100 是否含有未知数

x + 50 = 150

x + 50 > 100

x + 50 < 200

2x = 200

在学生交流了两种分类方法之后,老师引导学生对照黑板上所分类的式子卡片考虑:你能把两种分类方法综合起来对这些式子进展分类吗?

学生对黑板上的式子进展调整。老师在学生分类的根底上,标注类别序号。

谈话:同学们通过考虑、交流,把这些式子分成了四类。请观察这几类式子,说一说每组式子有什么特征?

学生描绘后,老师指出:正如你们所描绘的,像第③类式子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6. 完成“练一练〞第1题。

依次出示前三道式子:6 + x = 16;36 - 7 = 29;60 + 23 > 70,学生逐一做出是否是方程的判断,并说明理由。〔在学生对“60 + 23 > 70〞做出判断后,老师将这道式子板书在算式卡片的第②类中〕

第 5 页

出示第1题的其他式子,学生判断哪些是方程。接着,让学生判断哪些是等式。结合学生的判断,老师指出:方程中的未知数,既可以用x表示,也可以用y表示,还可以用其他字母表示。

反思:根据刚刚的练习,你发现等式与方程有什么关系?学生在小组里交流。

在学生交流的根底上,用课件结合“练一练〞第1题进展动态演示:先是将所有的等式画上集合圈,再闪烁显示其中的方程式,将方程式画上集合圈,集合圈中的等式渐渐淡化直至消失,出现文字“等式〞与“方程〞,如右图:

老师引导学生再结合黑板上对式子进展的分类,理解:方程是一类特殊的等式;等式中,一部分是方程。

7. 完成“练一练〞第2题。

学生写一些方程,再在小组里交流。

三、 进一步理解方程的含义,体会方程思想

1. 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图略〕。

学生先用语言表述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数量之间有怎样的相等关系,再列方程。

2. 完成“练一练〞第3题。

第 6 页

学生先用语言描绘图中的等量关系,再列方程。

四、 课堂总结〔略〕

五、 课堂作业

练习一第1~3题。

说明

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数学模型。本课教学设计,基于对教材编写意图的理解,强调从数学建模的角度开展方程的教学。以天平为形象支撑,结合详细的问题情境,“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写出式子,再通过分类,比拟式子的异同,在讨论和交流活动中,由详细到抽象,逐步感受,理解方程的含义。概念的构建过程,并不是由老师机械地传授甚至告诉学生,而是用数学符号提炼现实生活中特定关系的过程。

由于认识程度的局限性,小学生往往把运算中的等号看作是“做什么〞的标志。如在算式“3 + 2〞的后面写上等号,往往被理解是执行加法运算的标志。他们通常把等号解释为“答案是……〞。而实际上,应把等号看作是相等和平衡的符号,这个符号表示一种关系,即等号两边的数量是相等的,也就是在3 + 2与5之间建立了相等的关系。本课设计,首先着力帮助学生构建对相等关系和等式的理解,而不是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从而为后续认识方程,体会列方程是表示现实情境中的等量关系,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模型,建立良好的根底。

第 7 页

方程,对小学生来说,不仅是形式上的认识,也是感受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建立模型的过程。全课教学过程,老师在出示图的根底上,都是引导学生先用语言描绘,即把日常语言抽象成数学语言,进而转换成符号语言。如“试一试〞第二幅图,学生很容易列出形如“20 - 12 = x〞的式子,这样的式子反映的是学生仍然停留于算术思路。让学生先用语言描绘图意,从直观的图中抽象出文字语言表述的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然后让学生进一步用数学式子表示。在屡次经历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学生感受到方程与实际问题的联络,领会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根本过程,顺利实现从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的过渡。

第 8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