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ofYan’anVocational&TechnicalCollege2017年8月
Aug.2017高职院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体系构建
罗
静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摘要]本文基于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对高职院校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角色优势与专业职能进行论述,提出了以培训内容、培养模式、激励机制为框架的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培训体系,为高职院校辅导员提升专业与职业能力明晰了方法与路径。[关键词]高职;心理健康;能力培养;体系构建[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198(2017)04-0060-03
下的重要力量,是弥补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不足的有生资源。他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咨询工作,具有鲜明的优势。
首先,辅导员要做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与学生有着密切的情感联系和信任基础,易于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行为与心理动态。其次,与学生的频繁接触与交流沟通,有助于辅导员第一时间觉察发现学生的心理行为异常表现,及时加以预防、疏导与干预。第三,辅导员是党团建设、班级管理的组织者,是家校联系的桥梁纽带,便于利用朋辈组织和学生家庭等社会支持力量,协同帮助处于心理困扰或危机状态的学生纾解情绪、恢复常态。
二、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职能
依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辅导员职业能力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级别,对应深度不同的职业功能、工作内容、能力要求和相关理论知识储备。
其中,初级辅导员应具备学生心理问题初步排查与疏导,协助校级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进行心理筛查,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能力;中级辅导员在此基础上,应具备识别与转介严重心理问题个案,正确实施使用心理量表测验,有效开展学生一般心理问题疏导,初步开展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干预,系统性地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能力,并具备人社部三级心理咨询师职业资质,或
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教思政〔2014〕2号),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能力标准、管理机制和发展路径等进行了详细阐述,明确指出辅导员的职业角色与功能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等九大领域。心理学是履行辅导员各项工作职能的必备而重要的基础与专业知识储备,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共识的学生思想教育与行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工作抓手。
然而,对比本科院校,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普遍存在职业准入门槛低、人员结构不合理、专职不够兼职凑、职业能力水平低等现象,多数辅导员仅限于应对日常事务和班级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匮乏无力,简单应对,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亟待提升。
一、辅导员做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与优势面对90后大学生日益复杂多样的思想动态、行为表现与心理冲突,面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涌现出的新情况与新问题,如何做到科学预见、审慎研判、有效应对,对于每一个致力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学生管理工作者,特别是生源素质更为复杂薄弱的高职院校而言,更是极大的考验与挑战。
辅导员是高校四级健康教育工作网络承上启
[收稿日期]2017-07-12
[作者简介]罗静(1977-),女,陕西西安人,延安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
-60-
第31卷第4期高职院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体系构建
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专业硕士学位;高级辅导员在此基础上,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某一领域的专家,体现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应具备二级心理咨询师职业资质,能专业开展心理危机评估与干预、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训、课程任教、科学研究等工作,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高水平的理论学术修养。
由此可见,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专业职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要求辅导员能在校级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机构的指导下,独立策划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如召开心理主题班会、设计宣传教育展板、策划开展心理文化活动、组织团体心理素质训练等。
(2)心理问题咨询辅导。能灵活运用掌握的心理健康与咨询理论技能,识别心理困扰、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能对一般性、发展性心理问题进行心理辅导与咨询,对严重心理问题、心理障碍与疾病,转介校级心理咨询中心或校外心理与精神医疗机构。
(3)心理危机识别干预。能敏锐觉察与识别学生突发的心理危机状态,进行及时干预与处置,并持续跟踪关注;对已经发生的心理危机事件,能迅速采取措施,协同相关部门进行联合处置,降低心理危机事件的消极负面影响,对相关学生进行危机后心理辅导与干预。
(4)心理健康教学科研。能承担心理健康教育公共课、选修课的教学工作,能主讲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申报、问卷调查、学术研究工作等,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化、专业化水平。
三、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体系建构(一)培训内容
建立一揽子清单式培训计划,形成模块化培训内容体系,主要包括:
1.辅导员心理减压与心理保健培训
提升辅导员自身心理健康素质,预防师源性心理问题,即因教师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对学生教育管理不当而引发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2.心理学基础理论培训
包括: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测量等。
3.心理咨询理论与技能培训
包括:(1)心理咨询伦理原则与咨询设置;(2)初诊接待、摄入性会谈、来访者问题评估诊断、咨询联盟建立等初始访谈与评估技术;(3)中立、节制、倾听、共情、具体化、面质、澄清、解释、强化、非言语表达等心理咨询技能;(4)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流派,如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等;(5)团体心理辅导理论与实操;(6)各类心理量表与测验的功用、适用范围、施测方法、结果解释等。
4.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策划与组织
包括: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团体心理辅导、心理素质拓展游戏、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等的策划设计与组织实施。
5.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体系建设
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人际交往与沟通、恋爱与性心理教育、学习能力与记忆力提升等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与选修课策划、设计与实施。
(二)培养模式1.模块化长程培养模式
根据培训内容,设计培养模块,实施3-5年连续培训项目,构建系统的、可持续的长程培养模式。
2.继续教育培训模式
纳入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学时学分制,每年须完成一定学时的培训课程,经考试考核通过,认证学时学分,记入继续教育培训证书。
3.校本培训与校外培训结合模式
依托校级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指导中心与本校师资力量,制订与实施科学系统的基础理论与实操技能校本培训。借力省级及以上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基地,输送骨干与优秀辅导员参加校外培训,深化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4.多元培养培训模式
包括:(1)普遍培训与重点培养模式。对辅导员和学工人员进行全员培训,并选拔优秀辅导员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骨干,进行重点培养,优先选送校外培训,报销培训费用。(2)集训制与轮训制。根据辅导员工作特点与时间安排,在学期内主要实施轮训制,方便辅导员协调工作与学习时间;在学期末实施集训制,集中时间进行系统培训。(3)督导制。实施专家督导与同侪督导模式,定期讨论交流心理咨询案例,解决工作难题与咨询困境,帮助辅导员全面提升心理咨询辅导能力。(4)小组学习与读书
-61-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会。定期开展系部辅导员小组学习讨论与工作交流,组织心理学理论书籍读书会,依靠团队力量加强学习效果。(5)网络平台资源库与网络微课学习等。借助网络新媒体,建立校内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学习资源库,开设网络微课等,方便辅导员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交流探讨,提升学习效率。
(三)激励机制
1.报考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
鼓励与支持辅导员报考二、三级心理咨询师,以考促学,以学促能,对获得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的辅导员与其他教师,高比例报销培训学费,并在薪酬补贴、评优评奖、职级晋升、职称评聘等方面兑现或加分,充分调动辅导员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提升学习动力与职业价值感。
2.开展评优评奖活动
定期开展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案例评选、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评选、微课比赛、年度优秀心理辅导员评选等活动,激励带动辅导员不断提升
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3.计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量
2017年8月
对辅导员从事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等专业工作,按课时标准计入工作量,足额发放课时津贴,使专业工作与付出获得认可与薪酬,充分调动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力。
总而言之,通过建立与实施系统性、实用性、扎实性的长程培养培训体系,帮助辅导员全方位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拓展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路径,促进辅导员能力的可持续性发展,切实提高专业素养与育人能力,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
参考文献
[1]郭玉琼.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发挥机
制探微——基于“五三四二一”模式的分析[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60-62.
(上接第56页)(三)知识与感知的相互作用绽放出广博的智慧
知识与感知的领域既是广博的,也是灵活多变的,是伴随着新事物的产生而不断变迁的。当感觉与知觉的火焰生生不息之时,智慧也如同潺潺流水般永不断绝。感知是知识产生的乐园,积淀着适宜知识产生的沃土,而智慧则是丰硕的果实。“必须学会认识和研究事物本身,而不是学习别人对事物的观察。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从源头、从事物本身获得知识而不从其他来源获得知识,我们就是步古代智者的后尘。”这也就是说,人们需要用感知去触碰事物的源头,用知识去挖掘事物的本质,才会成为有智慧的人。当智慧的曙光照亮交错纵横的世事万物,睿智而通达的思维将会沉湎于镶嵌着温情与幸福的精神乐园。
来自于感知的知识在人们的记忆中将会保留得更加深刻,“因为感觉是记忆力的最可靠的仆人,如果感性知觉的方法得到普遍应用,将导致把一旦获得的知识永远保留在记忆中。”感知与知识点亮人们渴求了解某些事物的心灯,并给予人们-62-
做出最适宜自身发展的选择。当人们把注意力和兴趣爱好集中于某些具体事物的研究渗透中时,便会忘我地沉浸于获取知识的欢心愉悦之中,让“来自事物本身的幸福演化为一个智者在沉思中体验到的幸福。因为,不管他观察什么事物,不论他思考什么,他看到处处都是如此吸引人,他似乎往往达到忘我的境界,与外物融为一体。”所以,当智慧的锦缎包裹着灵魂的躯体时,明媚的阳光将洒满人生的征途,温情与智慧将围绕生命的热情而旋转。
参考文献
[1]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J].北京
师范大学学报.1996(4):75—79.
[2]夏甄陶.人的自我认识[J].哲学研究,1998(4):
19—22.
[3]陈理宣,林海亮.知识本质新解及对知识教育的
启示[J].求索,2012(7):184-186.
[4]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心理
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7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